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9619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docx

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学年高二语文期中

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期中测试题

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封狼居胥(xū)揾英雄泪(wèn)恁时节(nèn)

B.绣衾(jìn)白泠泠(líng)还酹江月(lèi)

C.遥岑远目(cén)刽子手(kuài)鲈鱼堪脍(kuài)

D.羽扇纶巾(guān)笑靥(yàn)霎时间(chà)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

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

“绣衾”的“衾”念“qīn”,而不是念“jìn”。

“刽子手”的“刽”应该念“guì”,不是念“kuài”。

“笑靥”的“靥”念作“yè”。

“霎时间”的“霎”念作“shà”。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舞榭歌台东蓠把酒豪奢清秋

B.劳燕纷飞前仰后合狼狈瑞脑

C.风帘翠幕湛湛青天季鹰罪愆

D.流觞曲水仓皇北顾盗跖遮弊

【答案】C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就是这本小说中主人公的______。

②为把我国的科技产品推向世界,这家公司的总裁把全部精力______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中。

③从2007年9月开始,高一新生将使用重新______的教材。

A.原型贯注审订B.原形灌注审定

C.原型贯注审定D.原型灌注审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词语的正确使用。

对词语的辨析应从词义(词义范围大小、词义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等),词语的用法(词语的搭配习惯、语法功能、适用对象等),词语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个方面考虑。

“原型”指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则指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第一句说的是小说主人公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填入“原型”。

“灌注”指浇灌,流入;“贯注”指集中注意力于。

第二句写公司总裁把精力集中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中,填入“贯注”。

“审定”指审查决定;“审订”则指审查修改。

第三句指新使用的教材经过了重新审查修改,填入“审订”。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汤姆斯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

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得不佩服李永波在用人上的眼光与胆量。

B.咱们保育院的孩子,一个个肥头大耳,面红耳赤,身体棒着哩!

C.电影拍摄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一部影片一炮打响,不久就会传出拍续集的消息,但所谓的续集影片却每每给观众以狗尾续貂之感。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项贬词褒用,“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因为将得到援引,有官可做,也互相祝贺。

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

多含贬义。

B项贬词褒用,“肥头大耳”指的是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

形容体态肥胖,是贬义词。

D.“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应改为“漠不关心”。

解答成语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积累足够多的成语,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要求考生熟悉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用错对象、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当、重复赘余、不合语意等。

在答题时要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展现书法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推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能否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的问题,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成功。

C.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

D.严厉打击仿造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是本季度财贸战线的中心任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推动……文明”搭配不当;B项一面对两面,前后说法不一致,在“成功”前加“能否”;D项逻辑不当,“严厉打击仿造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表述有歧义,应改为“严厉打击仿造名优产品的不法行为”。

点睛:

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又被称为“诗余”或“长短句”。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B.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三折,每一折都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著名剧作有《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这是近几年兴起的考题,全国卷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

B项对元杂剧的分析错误,元杂剧每本通常四折。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文进传

毛失舒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

进,字文进,钱唐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①。

一时待诏②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

进入京,众工妒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画惟红不易著,进独行古法入妙。

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

“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

”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

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

归语人曰:

“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

糈③?

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将安托吾指而后可?

”人曰:

“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也、妇人御耳。

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

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

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

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①天纵:

上天所放任,上天赋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

②待诏:

官名,地位低微,以一技之长入宫听候皇帝命令使唤。

③糈:

粮食。

7.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

A.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托:

凭借,依靠

B.奈何著此钓鱼奈何:

怎么能

C.遂麾去余幅不视麾:

挥手

D.其真亦罕遇云真:

的确,真是

8.下列各组加点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一技之长入宫②宣宗阅之

B.①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此技不足为也②何辞为

D.①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9.请至少从三个方面概括戴进能“名高一时”“卒成其名”的原因。

10.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试就其中一两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7.D8.D

9.①戴进学画前做锻工时“瘁心力”“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竭尽心力);

②及时地将自己的心智从“巧托诸金”转移到“命意不朽”的“徙智于缣素”(技艺调整);

③把技艺从“徒得糈”(养家糊口),提升到“托此不朽吾名”(追求高远);

④戴进在绘画上从不容易达到的“著红”入手,“独得古法入妙”,学画名高一时(技取独到);

⑤戴进在绘画上“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技法独步)。

10.如从选取典型材料、人生重大(事件)遭际,以小见大、烘托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上的语言描写、白描手法等等。

【解析】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把握。

D项“真”指的是戴进的真迹。

要把握该词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和相关的方法来加以理解推断。

该句说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

点睛:

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

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

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

D项的“而”为连词,翻译为“却”。

A项①中“之”为助词“的”;②中“之”为代词,指代画。

B项①中“以”为介词,翻译为“以……(作为)”;②中“以”为介词,译为“按照”。

C项中“为”,①中“为”是动词,译为“做”;②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呢”。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首先要读文段,明大意。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和事件,圈点文中关键的词语,标记文中的重要句子。

第二步要审题干,明要求。

分析题干界定概念,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

第三入语境,明句意。

理解句意是准确作答的前提。

而句意的理解,又离不开对语段整体的把握,因为细节信息必然和文章的整体内容相吻合。

第四步要会排除,巧作答。

题目要求考生概括戴进能“名高一时”“卒成其名”的原因,考生首先要找到戴进名高一时的原因,再对原因加以概括,比如原因之一是戴进在绘画上从不容易达到的“著红”入手,“独得古法入妙”,考生就应该据此概括为“技取独到”。

10.试题分析:

此题要求考生分析该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根据题干要求,考生只要就其中一两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如从选取典型材料、人生重大(事件)遭际,以小见大、烘托对比手法、各类描写手法等塑造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上的语言描写、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上的特点等等。

参考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

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

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

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

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戴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

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

明宣宗观赏它,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

“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

”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

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

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

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

回来他对人说:

“我为制作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

心想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

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这种手艺不值得再做下去了。

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

”人们对他说:

“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装饰而已。

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

你若能把手艺移以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能流传下去的。

”戴进高兴极了。

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

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等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

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的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

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

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诗歌鉴赏及默写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却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八十五岁时,他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②惊残:

惊醒。

③故山:

即家乡。

11.这首词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请简要分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13.结合背景知识谈一谈,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

12.采用了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以“林莺巢燕总无声”的“静”衬托出杜鹃叫声的无限悲切。

1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空有豪情壮志,报国无门、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解析】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考生根据前三句意象“茅檐人静”、“蓬窗灯昏”、“风雨”概括出描绘的景象。

概括景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一般要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考生要掌握一些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如有声有色、清新明丽、宁谧清幽、淡泊悠远、空灵飘逸、宏大壮观、博大雄浑等。

此诗前三句描绘了一幅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春晓图。

分析该图渗透的情感还应适当结合这三句后面的内容,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

1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

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分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这两句的艺术手法。

诗歌前一句写林莺燕巢无声,后一句写杜鹃啼,诗歌为的是表现“无声”的寂静,此处以有声反衬无声,采用“反衬”的手法。

点睛: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也叫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1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情感的把握。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背景,根据注解对陆游的解释及考生对陆游的了解,可知词人要表达的是岁月蹉跎、英雄老却,空有豪情壮志,报国无门、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1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

(2)._____________,玉枕纱橱,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比黄花瘦。

(4).料峭春风吹酒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倩何人唤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故国神游

(2).多情应笑我(3).佳节又重阳(4).半夜凉初透(5).莫道不消魂(6).帘卷西风(7).微冷(8).山头斜照却相迎(9).红巾翠袖(10).揾英雄泪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填空式默写的题目,难度不大,但考生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建议考生在背诵的同时也回想字的写法,想不起来的时候马上翻书对照该字多写几遍,加深记忆。

要注意的词语有“揾”等。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分子扩大了的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

这种大分子DNA不仅耐热性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这一特性可能对检查人体基因缺陷十分有用。

DNA的典型形态是双螺旋结构——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在一起。

每一节梯子都由两个互补的碱基组成,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碱基对。

自然界只有4种天然碱基,它们是:

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由于4种碱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大小,T常常与A配对,G常常与C配对。

其它的配对形式(如A配C,G配T)都会因为太宽或太窄而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

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出错,基因密码就会出现混乱,从而导致婴儿在出生时会出现可怕的畸形或导致像癌症和镰状细胞贫血症这样的疾病。

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的化学家纳尔逊·伦纳德在20世纪7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个苯环嵌入碱基A,得到了一个大碱基xA,xA比普通碱基A宽了约33%。

斯坦福大学的科尔和他的同事们继续了伦纳德的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这个研究组使用与伦纳德相似的方法得到了xT——一种大小为自然T两倍的合成碱基。

接下来的挑战是将这些大碱基嵌入双螺旋结构。

他们通过将xA与自然T组合,xT与自然A组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

一种比自然DNA宽了约20%的新的稳定的DNA形态诞生了,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扩展DNA”或“xDNA”。

研究人员发现xDNA有几个比自然DNA更加优良的特点。

比如说,xDNA比自然DNA的耐热性好。

在实验室环境下,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在55.6摄氏度时还依然保持完整。

科尔说:

“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DNA也不例外。

他补充说,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自然DNA不发光,而xDNA却发出一种紫色光,使它在显微镜下被看得很清楚。

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

科尔正在研究xDNA是否也有这种功能。

不过他警告说:

“这种新的DNA不太可能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因为它太大了。

不过,我们希望,有一天它会成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的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这样当我们往其它星球上派探测机器人时,我们就会知道要在冰层下寻找什么样的生命形态。

(选自2003年11月3日《参考消息》)

15.下列关于xDNA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xDNA与自然DNA相比,耐热性更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

B.xDNA是美国科学家们连续研究的成果,它是由科学家们先合成一些大碱基,而后将其嵌入双螺旋结构而成。

C.xDNA是一种人造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是一种大分子DNA。

D.xDNA的诞生可能为人类诊断自身基因缺陷带来帮助。

16.下面对“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碱基的配对受形态和大小的限制,有较稳定的配对形式,太宽或太窄的配对形式都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B.碱基对是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单元,它由两个功能互补的碱基组成。

C.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典型形态,它由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而成,故名“双螺旋”。

D.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

17.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排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序出错,就会致婴儿畸形或其他的一些疾病。

B.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好,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的分解温度是55.6摄氏度。

C.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xDNA是否具有这种功能尚在研究之中。

D.xA和xT是两种人工合成的大碱基,科学家将它们分别与自然T、自然A结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这一规律可以解释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更好的现象。

B.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DNA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xDNA与自然DNA在发光问题上的差异。

C.因为xDNA太大了,科尔认为它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的可能性不大。

D.如果xDNA将来能成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它就会为我们的太空生命探索提供指导。

【答案】15.D16.B17.B18.B

【解析】

15.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

题干中出现“对某某词语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时,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就是信息所在的区域。

“诊断”应为“检查”。

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xDNA”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选项D歪曲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这一特性可能对检查人体基因缺陷十分有用”,选项把“检查”偷换成了“诊断”。

16.试题分析:

此题也是考查考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

题干要求考生准确把握“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这两个概念。

B项歪曲文意,该项对应文本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提到“每一节梯子都由两个互补的碱基组成,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碱基对”,第三段提到“4种碱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大小,T常常与A配对,G常常与C配对”,两段综合可知,碱基对是由形态和大小互补,而不是“功能互补”。

17.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

选项B对应文本第八段,文中说的是“xDNA在55.6摄氏度时还依然保持完整”,而不是分解。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

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筛选。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做出选择和辨别。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于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18.试题分析:

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

根据每一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筛选的大致区域,然后筛选出此区间的开头一两句和结尾一两句,因为这部分是作者观点所在区域,从而确定信息源。

B项对应文本第十段,原文说“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自然DNA不发光”,选项则说“DNA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把原文的猜测语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