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650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蓝藻和绿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核糖核酸B.二者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相同

C.二者含有的无膜细胞器种类相同D.二者含有的光合色素种类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绿藻是真核生物,含有多种细胞器,是低等植物,含有中心体,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详解】A、蓝藻和绿藻都是细胞生物,而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A项错误;

B、蓝藻是原核生物,绿藻是真核生物,两者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相同,B项正确;

C、蓝藻含有的无膜细胞器是核糖体,而绿藻含有的无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C项错误;

D、蓝藻含有藻蓝素,而绿藻不含藻蓝素,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含有DNA,有DNA一定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2.下列关于人体内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可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

B.某些脂类物质可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C.肾小管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能识别抗利尿激素

D.人体各种淋巴细胞中都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是由2分子单糖形成的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脂质的种类及作用:

脂肪:

储能、维持体温;磷脂:

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固醇:

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详解】A、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而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常用底物,A项正确;

B、性激素属于脂类物质,而性激素都具有调节作用,B项正确;

C、肾小管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较多,只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才能识别抗利尿激素,C项错误;

D、人体各种淋巴细胞都有细胞核,因此这些细胞内都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项正确。

故选C。

【点睛】激素会随血液运送到全身,但激素只与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激素具有靶向性。

3.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其中①~⑥表示各种膜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①和⑤之间可通过结构④实现膜化学成分的转化

B.结构①、④和⑥都含有核酸,但⑥的核酸种类有两种

C.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结构③可参与消化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

D.结构⑥内能产生水,但产生水的过程不一定消耗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

①为内质网,②为核膜,③为溶酶体,④为高尔基体,⑤为细胞膜,⑥为线粒体。

【详解】A、结构①是内质网,结构④是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结构①的膜可以转化成结构④的膜,而结构④的膜可以转化成结构⑤(细胞膜)的膜,A项正确;

B、结构①和④不含有核酸,B项错误;

C、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结构③是溶酶体,而溶酶体能消化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C项正确;

D、结构⑥为线粒体,属半自主性细胞器,⑥内能产生水的生理过程有[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氨基酸脱水缩合、核苷酸脱水缩合也有水生成,ATP的合成过程也有水生成,D项正确。

故选B。

【点睛】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二者含DNA和RNA)、核糖体(含RNA),含有核酸的结构还有细胞核(含DNA和RNA)。

4.核孔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所具有的选择性的输送机制是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决定的。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内外物质的交换只能通过核孔来完成

B.核孔数量不变,其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有关

C.根据核孔的运输特点可推知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

D.信使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核孔对物质的进出也有选择性(例如、DNA不出不进,RNA只出不进,蛋白质只进不出。

【详解】A、核膜属于生物膜的范畴,而水、气体以及脂溶性物质可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生物膜,A项错误;

B、核孔的数目多少可反映出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频繁程度,可见,核孔数目是可变的,B项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核孔具有的选择性的输送机制是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决定的”可推知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C项正确;

D、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尤其是大分子物质,有严格的方向控制,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5.图甲表示一个渗透作用装置,将半透膜袋缚于玻璃管下端,半透膜袋内装有60mL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图乙表示放置在溶液M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停止上升

B.图乙中A点之后,植物细胞才从溶液M中不断吸收溶质

C.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

D.图甲中半透膜袋内蔗糖溶液的体积会影响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半透膜和浓度差。

图甲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清水,装置吸水漏斗液面上升,当内外浓度差产生的渗透压与上升的液面产生的压强相等时,吸水和失水达到动态平衡,液面不再变化。

图乙中B点之后细胞失水量是负值,说明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

【详解】A、随着水进入半透膜袋,半透膜袋两侧的浓度差缩小,蔗糖溶液的吸水能力下降,另外,不断高出的液柱也会进一步阻止水进入半透膜袋,因此,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停止上升,A项正确;

B、从图乙信息可知,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该植物细胞从开始就能从溶液M中吸收溶质,B项错误;

C、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C项正确;

D、一定范围内,图甲中半透膜袋内蔗糖溶液的体积越多,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就越大,D项正确。

故选B

【点睛】渗透装置吸水达到平衡时,原来哪一方浓度大,平衡时还是哪一方浓度大。

如果外界溶液可以被细胞吸收,则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

吸水能力与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呈正相关。

6.如图所示某细胞内苏氨酸在苏氨酸脱氨酶等酶的作用下,通过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的过程。

另外,异亮氨酸的浓度较大时会抑制苏氨酸脱氨酶的活性,当异亮氨酸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苏氨酸脱氨酶的活性会恢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C→D→E→异亮氨酸”需要苏氨酸脱氨酶的催化

B.该细胞内异亮氨酸的合成速率存在正、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C.异亮氨酸能影响苏氨酸脱氨酶的结构,而这种改变不可复原

D.探究温度对苏氨酸脱氨酶活性的影响,各组pH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和题图分可知,苏氨酸经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的过程,需要苏氨酸脱氨酶,而该酶的活性受异亮氨酸含量的影响。

异亮氨酸越多,越容易与该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导致合成异亮氨酸合成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图中“B→C→D→E→异亮氨酸”的各步骤所需酶的种类不同,A项错误;

B、从题干及图示信息可知,该细胞内异亮氨酸的合成速率只存在负反馈的调节机制,B项错误;

C、从“异亮氨酸的浓度较大时会抑制苏氨酸脱氨酶的活性,当异亮氨酸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苏氨酸脱氨酶的活性会恢复”可知C项错误;

D、探究温度对苏氨酸脱氨酶的活动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pH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需保持相同且适宜,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负反馈的意义在于维持一个过程的性对稳定。

正反馈的意义是使某个过程快速结束。

7.某正常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均未发生异常。

若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后期细胞内含有14个核DNA分子,则该后期细胞内会出现的情况是

A.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增加了7个

B.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7个四分体

D.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并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时期

染色体数

DNA分子数

间期

2n

2n→4n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后期

2n→4n

4n

末期

4n→2n

4n→2n

间期

2n

2n→4n

前、中期

2n

4n

后期

2n

4n

末期

2n→n

4n→2n

减Ⅱ

前、中期

n

2n

后期

n→2n

2n

末期

2n→n

2n→n

 

由表格可以判断,后期含有14个DNA分子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体细胞含有7个核DNA分子的单倍体)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体细胞中含有14个核DNA分子的二倍体),不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都会因着丝点的断裂而加倍,加倍前染色体数目为7个(每个染色体内有2个核DNA分子),因此加倍后染色体数目增加了7个,A正确;

B、“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7个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错误;

D、“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并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是不会是奇数的。

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一定是偶数。

8.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或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基因表达的产物都是蛋白质

B.蛙的成熟红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出现细胞核变大现象

C.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癌变后各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与突变前均有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特点: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4)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原癌基因的作用:

1.调节细胞周期;2.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进程。

抑癌基因的作用:

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

癌症就是一系列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

【详解】A、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产物有RNA和蛋白质,A项错误;

B、蛙的成熟红细胞内有细胞核,因此该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出现细胞核变大现象,B项正确;

C、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属于细胞凋亡的过程,C项错误;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所致,而其他基因并未发生突变,因此这些未突变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在细胞癌变前后并未改变,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1、细胞正常凋亡的实例1、人的有尾阶段,尾部在发育过程中自动凋亡。

2、在胚胎发育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清除多余的和已完成使命的细胞,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

3、在成年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清除衰老和病变的细胞,保证了机体的健康。

和细胞增殖一样细胞凋亡也是受基因调控的精确过程。

4、蝌蚪变成青蛙,其变态过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随大量细胞死亡,高等哺乳类动物指间蹼的消失、颚融合、视网膜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都必须有细胞死亡的参与。

9.玉米的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Aa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A和a基因)。

为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下列各组的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一组是

A.aa(♂)×A-a(♀)、aa(♀)×A-a(♂)

B.aa(♂)×Aa-(♀)、aa(♀)×Aa-(♂)

C.aa-(♂)×Aa(♀)、aa-(♀)×Aa(♂)

D.A-a(♂)×Aa(♀)、A-a(♀)×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目的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

”既要证明花粉不育,又要证明雌配子可育。

所以要选择染色体部分缺失的个体做一下母本,再做一下父本,同时两组的结果还要有差异。

【详解】A、aa(♂)×A-a(♀),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

糯性=1:

1,而aa(♀)×A-a(♂),子代中只有糯性,A可以;

B、aa(♂)×Aa-(♀)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

糯性=1:

1,而aa(♀)×Aa-(♂),子代中只有非糯性;aa-(♂)×Aa(♀)和aa-(♀)×Aa(♂),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均为非糯性:

糯性=1:

1,B可以;

C、aa-(♂)×Aa(♀)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

糯性=1:

1、aa-(♀)×Aa(♂)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

糯性=1:

1,C不可以;

D、A-a(♂)×Aa(♀),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

糯性=1:

1,而A-a(♀)×Aa(♂),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

糯性=3:

1,D可以。

故选C。

【点睛】既要研究花粉,又要研究雌配子时,可以设计正反交一次达到实验目的。

10.如图所示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简称甲病)的家族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I-2体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2个甲病的致病基因

B.在自然人群中,患甲病的男性与患甲病的女性人数基本相同

C.若Ⅲ-8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Ⅱ-6,则Ⅱ-6一定是甲病的纯合子

D.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孩子,则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0

【答案】B

【解析】

【分析】

5、6患病,9不患病可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

又因为4号的女儿7号不患病,可以确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Ⅰ-2可能是杂合子或显性纯合子,因此Ⅰ-2体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2个或4个甲病的致病基因,A项错误;

B、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概率相同,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比例基本上1:

1,因此患甲病的男性与患甲病的女性人数基本相同,B项正确;

C、由于Ⅲ-9是隐性纯合子,因此Ⅱ-6一定是甲病的杂合子,C项错误;

D、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孩子,则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50%,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无中生有

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隐性遗传找女病,父子都病是伴性;显性遗传找男病,母女都病是伴性。

11.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预测这三组培养皿上所出现的菌落情况依次是

A.甲组:

R型(多)+S型(少);乙组:

R型(少)+S型(多);丙组:

R型

B.甲组:

S型;乙组:

R型(少)+S型(多);丙组:

R型(多)+S型(少)

C.甲组:

R型(少)+S型(多);乙组:

S型;丙组:

R型(多)+S型(少)

D.甲组:

R型(多)+S型(少);乙组:

型(多)+S型(少);丙组:

R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甲组加热处理S型菌,冷却后DNA恢复活性。

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不会将DNA破坏。

所以甲组和乙组都有S型菌的DNA,加入到含R型细菌的培养液中会有少量S型菌出现,进而培养皿上会出现少数S型菌落,多数为R型菌落;丙组S型菌的DNA被破坏,加入含R型细菌的培养液中不会有S型菌出现,进而培养皿上只有R型菌落。

故选D。

【点睛】少数S型菌落,多数为R型菌落。

说明细菌发生的转化效率并不高。

12.如图表示发生在细胞中

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Ⅰ到Ⅱ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也消耗能量B.图中圆圈X和Y都表示含氮碱基

C.能进行增殖的细胞都能进行I到Ⅲ过程D.图示过程消耗的原料无需tRNA搬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涉及到的含氮碱基有T,无U,说明是DNA复制过程。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的分裂间期(S期)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

这个过程通过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机制得以顺利完成。

【详解】A、从Ⅰ到Ⅱ过程表示DNA的解旋,而DNA的解旋过程需要解旋酶的催化,也消耗能量,A项正确;

B、图中圆圈X和Y分别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腺嘌呤,B项错误;

C、细胞在增殖的过程一定要进行DNA的复制,而图示就是DNA的复制,C项正确;

D、DNA的复制过程中,消耗的四种原材料通过碱基碰撞的形式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到模板链上,不需要tRNA搬运,另外tRNA搬运的是氨基酸,D项正确。

故选B。

【点睛】注意圆圈X和圆圈Y的范围是有差异的。

13.HIV(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如图所示),它进入人体后,在宿主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内繁殖产生新的病毒。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HIV的遗传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碱基A与T的配对情况

B.HIV进入人体后,HIV寄生的宿主细胞一定能分泌出多种淋巴因子

C.HIV入侵到T细胞的过程中,其生命活动所需酶一定由该宿主细胞提供

D.HIV入侵人体后,人体的T淋巴细胞的数量一定会一直减少至较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1)HIV病毒为RNA病毒,结构只有RNA的核心和蛋白质外壳。

(2)T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HIV为大分子物质,以胞吞方式进入T淋巴细胞。

(3)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RNA→DNA的逆转录过程以及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经逆转录形成的病毒DNA要整合到人体DNA上,然后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和场所,合成子代DNA和蛋白质。

(4)在HIV侵入人体的初期,人体可以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在人体内的扩散,之后随着病毒对T淋巴细胞的破坏,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HIV增多,最终导致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详解】A、HIV是RNA病毒,也是逆转录病毒,因此,HIV的遗传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碱基A与T的配对情况,A项正确;

B、HIV侵染的细胞不一定是T淋巴细胞,因此HIV寄生的宿主细胞不一定能分泌出淋巴因子,B项错误;

C、从图中信息可知,HIV自身携带多种酶,比如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C项错误;

D、HIV入侵人体后,初期T淋巴细胞的数量会增加,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它容易发生突变,这为疫苗的研制带来了困难。

14.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不一定能发生基因突变

B.高茎豌豆自交,子一代出现矮茎源于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具有定向性,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D.不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

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详解】A、所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A项错误;

B、高茎豌豆自交,子一代出现矮茎源于等位基因的彼此分离,B项错误;

C、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都属于变异的范畴,而变异具有不定向性,C项错误;

D、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而细菌不进行减数分裂,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基因重组的类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3、DNA重组(基因工程)。

15.已知甘蓝型油菜是由芸(2n=20,AA)与甘蓝(2n=18,CC)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双二倍化进化而来的一种复合种,其中A、C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

如图所示为培育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B.甘蓝型油菜的出现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该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落在甘蓝型油菜雌蕊柱头上的白菜花粉不会萌发出花粉管

D.选育出的自交不亲和油菜的基因组中应有来自白菜的自交不亲和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育种过程可知,自交不亲和白菜二倍体,共20条染色体,A是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是10;自交亲和甘蓝油菜是二倍体,共38条染色体,染色体组成是AACC,其中A是10条染色体,C是9条染色体。

【详解】A、自交不亲和现象,也就是自交不能产生后代,这样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A项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甘蓝型油菜有芸薹和甘蓝的全部染色体,因此甘蓝型油菜的出现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该种变异是可遗传的,B项正确;

C、从图示信息可知,甘蓝型油菜与白菜能进行杂交并能产生后代,因此,落在甘蓝型油菜雌蕊柱头上的白菜花粉能萌发出花粉管,C项错误;

D、由于白菜自交不亲和,而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说明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应该来自白菜,D项正确。

故选C。

【点睛】题目中的A、C代表的都是染色体组,而不是基因。

每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条数用染色体总数除以染色体组数得到。

1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囊鼠毛色与环境差异大时,易被天敌捕食。

某科研人员调查不同区域囊鼠(区域之间的囊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浅色岩P区和Q区的囊鼠一定属于不同物种

B.三个区域内囊鼠体色的遗传近似处于遗传平衡当中

C.浅色岩Q区的深色雄性囊鼠的基因型为XDY

D.深色熔岩床区深色囊鼠较多,这与自然选择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

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

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

【详解】A、能导致“区域之间的囊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因素可能是地理隔离,也可能是生殖隔离,若是地理隔离,则浅色岩P区和Q区的囊鼠还可能是属于同一物种,A项错误;

B、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囊鼠所占比例(深色表现型概率)为0.1×0.1+2×0.1×0.9=0.1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囊鼠所占比例为0.7×0.7+2×0.3×0.7=0.91,浅色岩Q区,深色囊鼠所占比例为0.3×0.3+2×0.3×0.7=0.51,计算结果与图示差不多,B项正确;

C、囊鼠体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