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032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浙江省金华十校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金华十校2014届高考4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

本卷共四大题,26小题。

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有关放射性污染和清理等方面的信息批露缺乏透明度,日本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不断遮掩、欺瞒之举让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长期不安。

B.仰望夜空,总是会有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多么怀念幼时曾见的如金钢钻般闪耀的星辰,那些闪烁的光亮总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C.“十一”长假,杭州西湖出现“只见人头不见桥头"的画面,游客们涌人各大景区,万头攒动,磨肩接踵。

根据统计,2日当天游客量破天荒达到l。

万人次。

D.“土豪"称谓的流行,与其说是揶揄,不如说是焦虑。

焦虑的背后,则是物质日渐走向丰裕之后,对精神生活更上层楼的迷茫和向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空气污染加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年初至年末,由北向南,雾霾波及大半个中国。

B.等待的同时,各方传来的信息引起了人们各种猜测。

一天之后,马航客机失联一事似乎更加扣人心弦。

C.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D.在陕西谢朝平事件、江西宜黄血拆事件中,微博狙击潜规则的表现可圈可点,对事件最终走向良性解决,几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余额宝取消j’问题在新浪微博上被报道98700次、在XX新闻中被提及41900次,从而超越雾霾问题,位居热点话题榜首。

B.我们这个社会如果价值观迷失,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即便逞强一时,也是高楼盖在沙滩上,最终难逃衰颓倒塌。

C.浙江因水而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从历史上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五水共治”,文化内涵一脉相承,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D.医息关系紧张、药价虚高等现象,折射出近年来医疗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也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用一句话提炼下面材料的主要观点。

(不超过15字,3分)

没有人做过定量的统计,告诉我们报纸出产的新闻在整体新闻中所占的比例。

可是,随机找些资深读者估计,他们说这个比例不会低于80%。

可能电视的影响力更大,但根据笔者在央视工作的经验,电视记者常常是在报纸上找新闻。

再看大家鼓吹甚力的新媒体,有多少妙笔生花的博客评论是建立在报纸提供的新闻上的?

虽然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的有用性毋庸置疑,但这些服务的用户大多不会遵循报业的新闻标准。

所以虽然新媒体有着海量的内容,但真正高质量的内容还是少之又少。

 

6.理解下列文字,仿照划线句续写结末一句话,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4分)

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以后也是这样。

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

 

7.给下面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并概括其寓意。

(5分)

 

题目:

(2分)

寓意:

(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一lO题。

(9分)

中国书法的发生,要追溯到人们对于语言的态度。

中华民族对语言背后的意蕴的重视,远远超过语言本身。

这里其实隐含着对语言的不满——“言不尽意"。

因此人们总是在语义之外去寻找帮助表达那些“言外之意”的手段。

人们很快发现书面语言的外形——视觉图形是一个很好的中介。

也就是说,文字、语言的视觉图形能够帮助表达语言本身不能传达的很多东西。

于是,在运用语义来表达的同时,对书写的结果——字的外形加以更多的注意。

长此以往,人们的视觉、书写、心理渐渐汇合成一种有关联的整体,书法便在这种关注、融合中诞生。

这种叙述清楚地表明了中国书法的一个特征:

它与汉语的使用密切相关。

这种关联,使得与书法文化有关者包括了所有使用汉字的人们。

因此一个使用汉字的人,不管你是不是关心书法、擅长书法,你都与书法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这是书法最重要的文化特征。

由于参与者的广泛,盔溘盛趁主垦垂垄釜墨丝茎盔型奎,成为一个民族发展艺术素质最迫切的领域。

书法既然是艺术活动,当然不能缺少才能,但是由于大众的参与,书法最强调的不是才能而是修养。

对修养的强调,实际上是强调人格在内部的提升。

书法由此而成为伦理与审美融合在一起的活动。

中国文化中“游于艺"的思想,其目的是通过艺事让人格臻于完善。

在“游于艺”的机制中,书法成为理想的手段。

由于人们对书法含义的重视,不断往书法中注入内涵,结果书法成为一个表现力几乎涵盖一切的领域:

个体、社会、宇宙,无不包含在书法的表现内涵中。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简单地接受这种论断,但是,任何怀疑、挑战都也无法抵消这种观念巨大的影响:

做一个合格的“人",就必须写好字,而写好字的前提,是成为一个符合中国文化理想的有修养的人。

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律令。

书法由此而成为个人文化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人十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卷__2(共6页)

不希望自己写得一笔好字。

每个时代都有大量沉迷于书法的人,更重要的是,由于书法与每一个体深处的关联,不管你是否关注书法,都有着潜在的联通书法的可能性,任何人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触动早年对文字的新鲜感觉和对理想的书写的记忆。

(选自邱振中《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有删改)

8。

下列不能支持“书法成为中国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较之语言本身,中华民族更重视语言背后的意蕴。

B.写好字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的必要条件。

C.书法成为个人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写一手好字。

D.每个时代都有大量沉迷于书法的人。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的发生与人们对使用语言时出现“言不尽意"现象的不满有关,在不满中人们发现了语言文字的外部形态可以表达更多的东西。

B.书法是在阅读、创作、欣赏汉字的过程中诞生的,因此中国书法所代表的文化,与所有使用汉字的人们都有密切关联。

C.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由于参与的大众性,渐渐成了伦理与审美融合的活动,它最强调的不是“艺’’而是“德’’。

D.中国书法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它不但可以表现个体、社会和宇宙,甚至成了评判一个人是否合格的标准。

10.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中国书法的特征。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多谢

(日)川端康成

这是半岛南端的一个港口。

小卖店并排连着候车室的二楼,一个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司机走了下来。

门前停着的红色大班车上竖着一面紫色的旗子。

母亲一边用手紧捏着粗点心的纸袋口一边站起来,一边对着鞋带系得很整齐的司机说:

“今天你当班,是不?

有你这‘多谢先生’开车拉着去,我家丫头或许能碰上好运,这可是个好兆头呢!

”司机沉默地看着边上的女孩儿。

“总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回事儿,再说快到冬天了,到天寒地冻的时候再把孩子送到远地方去也怪可怜的。

反正是要送出去,还不如趁天气好的时候呢,我这么想,就带上了她……"

司机默默地点了点头,像个士兵似的迈步走向汽车。

他一面把驾驶座上的棉垫放正了,一面说:

“大娘,您坐到最前面来吧,前面颠得不厉害,路远着呢。

母亲要到北面一百二十里外的有个火车站的城里去,她要把女儿卖了。

汽车在山道上颠簸着。

女儿的视线被眼前司机端正的肩膀吸引住了,黄色的工作服在她’的眼里扩大成了整个的世界。

群山在他的肩膀两侧向后倒去,汽车要翻越两座高高的山头。

汽车超越一驾拉客的马车,马车往路边靠。

“多谢啦!

’’

司机用清澈的嗓音大声地喊着,一面啄木鸟似的频频点头致意。

与拉木材的马儿错车,马儿靠边让路。

“多谢啦!

"

拉货的人力车。

“多谢啦!

拉客的人力车。

“多谢啦!

“多谢啦!

"

他在十分钟里超越了三十辆车子,每次都致谢,绝不失礼。

一路疾驰,端正的姿势也毫不松垮,就像一棵笔直的杉树那样朴素而自然。

从港口出发时,已经过了三点,途中汽车打开了车灯;而在见到马匹的时候,司机每次都关掉前灯,以防马匹受惊。

然后说:

“多谢啦!

“多谢啦!

“多谢啦!

他是在这一百二十里路上的马车、人力车、马匹中最受好评的司机。

从车上下来,停车广场上一片昏暗。

女儿的身体有些摇晃,脚下踏着的仿佛是起伏不定的波浪,她把手扶在母亲肩上。

“你先在这儿等着我。

"说着,母亲就急忙向司机身后赶去,“嗳,小哥,跟你说,我那丫头喜欢你呢,这也算是我的希望,我双手合十求你了。

她从明天起,就要给名姓都不知道的男人们解闷取乐了,你要了她的今晚吧!

——真的,不管是哪家的女儿,要是在你的车上坐了几十里地·…··”

翌日清晨,司机从j家小旅馆出来,迈着士兵的步伐横穿过广场,后面的母女俩小碎步慌张地跟着。

已经从车库里开出来的红色大班车插着紫色的旗子,正在等着今天的第一班火车。

女儿先上了车,一边嘴唇哆嗦着,一边抚摸着驾驶座上黑色的皮革。

母亲在早晨的轻寒中紧了紧和服的袖子。

“真是没想到哇,我又把这丫头带回去了。

今儿个早上,这丫头哭个不停,我还被你说了一顿。

我一片好心反而坏了事了。

我可把话说在前头,今儿个回去是回去了,记住喽,只能待到春天,大冷天送出去我也舍不得,一起苦熬吧。

可到天气暖和了,这丫头怎么说也是留不住了……”

第一班火车上有三个客人上了这辆班车。

司机把驾驶座上的棉垫放得端端正正的。

工上秋天的晨风从肩膀两侧掠过。

女儿的视线被眼前司机温暖的肩膀吸引住

汽车超越一驾拉客的马车,马车往路边靠。

“多谢啦!

货车。

“多谢啦!

马。

“多谢啦!

“多谢啦!

“多谢啦!

他对着这一百多里的群山一路谢过去,返回半岛南端的港口。

今年的柿子是个丰年,山上的秋色非常美。

[注]昭和初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大批劳动者失业,贫苦人家卖儿卖女,上演几多人间悲剧。

11.请简要分析全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2.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都提到女儿的视线被眼前司机吸引住了,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分别简要说明。

(4分)

13.本文以“多谢”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4分)

14.简析小说中司机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

(4分)

15.有人认为本文充满忧伤和无奈,也有人认为本文充满温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6—20题。

(19分)

李想谋袭蔡州。

塑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塑厚待昊秀琳,与之谋取蔡。

秀琳曰:

“公欲取蔡,非得李祜不可,秀琳无能为也。

”祜者,淮西骑将,有勇略,守兴桥栅。

庚辰,祜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

想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日:

“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

祜素易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

”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祜以归。

将士以秸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想不许,释缚,待以客礼。

李祜言于李想日:

“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赢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

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

”想然之。

辛未,李想命李祜、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

军出,不知所之。

想日:

“但东行。

"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

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糟,整羁鞠,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

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

诸将请所之,想日:

“入蔡州取吴元济!

"诸将皆失色。

监军哭曰:

“果落李秸奸计!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怒,莫敢违。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近城有鹅鸭池,想令惊之以混军声。

壬申,四鼓,想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李想、李忠义镘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

守门卒方熟尽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城中皆不之觉。

鸡鸣,雪止,塑入居元济外宅。

或告元济曰:

“官军至矣!

’'元济尚寝,笑日:

“俘囚为盗耳!

晓当尽戮之。

"又有告者日:

“城陷矣!

”元济曰:

“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

”……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

想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其器械。

癸酉,复攻之,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

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甲戌,想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李忠义是蔡州降将。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袍素易官军易:

轻视

B.尔乃发骑掩之掩:

掩护

C.镬其城为坎以先登镬:

用锄头挖

D.想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诣:

到……去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紧扣“谋”和“袭”,把李想的雄才大略和超群智谋刻画得栩栩如生。

李想雪夜奇袭蔡州,活捉吴元济的故事叙述得脉络清晰,声色兼备。

B.李想攻打蔡州,采纳蔡州降将李裙的意见;任命李祜、李忠义两降将作为作战先锋;委派他们在关键时刻,率先攻城:

这些都表现了李想用人不疑的眼光和胆识。

C.本文描写历史人物客观、真实。

李想选择在大雪之夜攻打蔡州,军队夜行七十里,人马冻死很多,可见李想有点贪功冒进;而且将士们都畏惧他,可见他对待部卒不够宽厚。

D.本文采用多处对比,如李想与吴元济的对比,吴元济的愚蠢、刚愎反衬出李想的足智多谋;李想与其诸将相比,也表现出他超群的胆略。

这样,既使人物形象鲜明活泼,又避免行文的平淡单调。

19.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20.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想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4分)

②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l__22题。

(7分)

天仙子·春恨

[明]陈子龙①

古道棠梨寒恻恻,予规满路东风湿。

留连好景为谁愁。

归潮急,暮云碧。

和雨和睛人不识。

北望音书迷敌国。

一江春水无消息。

强将此恨问花枝。

乱红积,莺如织,我泪未弹花泪滴。

[注]①陈子龙(1608—1647),明末文学家。

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

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21.词法有点(点明情感内涵)有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上片中一句是点笔,隐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2分)

22.词上片开头两句有何作用?

(5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郎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问曰:

“先生所以乐,何也?

”对曰:

“吾乐甚多。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孔子曰:

“善乎!

能自宽者也。

"(《列子·天瑞》)

23.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是什么?

(2分)’

2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比较儒家和道家人生态度的不同。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三小题,6分)

(1)仰之弥高,。

忽焉在后。

(《论语》)

(2)夫以秦王之威,,。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史记》)

(3)鼎铛玉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社牧《阿房宫赋》)

(4),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5)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杜甫(《阁夜》))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只取水用的木桶,它由若干木板箍成,其中一块比其他的要短一截,另两块连着拎手的要比其他的长一截,每次盛水都只能到短板为止,再也没法装更多一些。

于是,有一天,木板们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不长不短的木板说:

“都是短板不好,影响了我们大家的效益,不如不要它。

"长板说:

‘‘要是你们都像我就好了,可以装更多的水,不如都拼接得像我一样长。

”短板说:

‘‘没有了我,你们一滴水也盛不了,你们长也没用,不如把你们裁短了。

’’……最后桶箍说话了:

“没了我,你们就是一堆零落的木板,我们谁也少不了谁,谁都有自己的位置需要坚守。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