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214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高三

2012-10-1416:

30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及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辟邪(bì)     看护(kān)  喷香(pèn)   三年五载(zài)

B.附着(zhuó)    闭塞(sè)   亲家(qìng)  连篇累牍(lěi)

C.粗犷(guǎng)  体己tī)     胸脯(pú)    丢卒保车(chē)

D.角色(jué)    泊车(bó)    古刹chà)     纵横捭阖(běi)

1.B.(A.三年五载zǎi,C.丢卒保车jū,D.纵横捭阖(b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订正    更迭    关健    不胫而走

B.候爵    融洽    编纂    计日程功

C.安详    勾销    观摩   满腹经伦

D.孺子    震惊    画像   鳞次栉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翔这个自然人是如何被推上一个身不由己的位置,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一个政治家,或者一个戏子的命运都可能如此,一切看上去顺理成章。

B.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当局外事部门7日表示,无论从地理、地质、历史还是从国际法来看,钓鱼岛列屿主权不容置疑。

C.如果和风细雨、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再也不需要有人奔走呼号,那么,中国学术界灿烂的春天就即将来临了。

D.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研究上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管锥编》。

3.D(A.顺理成章:

顺,依顺;理,条理;章:

章法。

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也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B.不容置疑:

真实可信,不允许怀疑。

C.奔走呼号:

奔走,奔跑;呼号,叫喊。

一面奔跑,一面呼唤。

形容为办成某事寻求援助而到处奔走呼吁。

D.“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事物或问题人们各有各的见解。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绝句《渔村夕照》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晒网柴门返照景,桃花流水认前津。

                   ,远吊怀沙作赋人。

A.买鱼沽酒湘江去            B.蓑笠无踪失钓船

C.湘妃独对君山老             D.洞庭秋夜浪无踪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甄冲拒婚记

南朝·刘义庆

甄冲,字叔让,中山人,为云社令。

未至惠怀县,忽有一人来通云:

“社郎①须臾便至。

”年少,容貌美净。

既坐,寒温②云:

“大人见使③,贪慕高援,欲以妹与君婚。

故来宣此意。

”甄愕然曰:

“仆长大,且已有家,何缘此理?

”社郎复云:

“仆妹年少,且令色少双,必欲得佳对,云何见拒?

”甄日:

“仆老翁,见有妇,岂容违越?

”相与反覆数过,甄殊无动意。

社郎有恚色,云:

“大人当自来,恐不得违尔。

甄冲字叔让,中山县人,到云社去上任当县令。

还没走到惠怀县,忽然有个人来通报说:

“社郎一会就到。

”社郎很年轻英俊,坐下问过寒暖以后说:

“家父见过您,对您十分敬慕,想高攀您,打算把我妹妹许配给您。

先让我来表达一下他的这个心意。

”甄冲惊讶地说:

“我这么大岁数,而且有妻室,这话从何说起?

”社郎又说;“我妹妹正值芳龄,且美貌无双,一定要选一个最好的配偶,你何必拒绝我呢?

”甄冲说:

“我是个老翁,现在有夫人,怎么能做这种违反礼制不合情理的事呢?

”两个人反复争辩了几次,甄冲一点也没有动心。

社郎脸上现出怒色,说:

“我父亲会亲自来,恐怕你就不能违命了吧。

既去,便见两岸上有人,著帻,捉马鞭。

罗列相随,行从甚多。

社公寻至,卤簿导从④如方伯,乘马舆,青幢赤络,覆车数乘。

女郎乘四望车,锦步障数十张,婢子八人来车前,衣服文彩,所未尝见。

便于甄旁边岸上张幔屋,舒荐席。

社公下,隐膝几,坐白旃坐褥,玉唾壶,以玳瑁为手巾笼,捉白麈尾。

女郎却在东岸,黄门白拂夹车立,婢子在前。

社公引佐吏令前坐,当六十人,命作乐,器悉如琉璃。

社郎刚一走,就见两岸有些戴头巾的人拿着马鞭,排列着队伍,随从很多,不一会儿,社公到了。

仪仗侍卫像王侯,坐着马车,后面伞盖帐帘还遮着好几辆车。

女郎乘着四望车(四面有窗口可以观望),车前后有几十幅锦绣的步障,有八个使女卫侍在车前,衣服华贵世所罕见。

接着就在甄冲附近的河岸上搭起了帐幕,铺开草席。

土地神社公下了车,曲膝坐在一张齐膝的矮桌前,坐着白色毛织的坐褥,旁边是玉质痰盂,玳瑁甲壳做成的手巾笼,手持白色的拂尘。

女郎退在东岸,黄门(宦官们)侍卫拿着白拂尘站在车旁,婢女们站在车前。

土地神引领着辅佐的官员,叫他们在前面坐,官员正好有六十人,然后命演奏音乐,乐器全都

像是琉璃制成的。

社公谓甄日:

“仆有陋女,情所钟爱。

以君体德令茂,贪结亲援。

因遣小儿,已具宣此旨。

土地神社公对甄冲说:

“我有个丑陋的女儿,我心里特别喜欢她。

因为你品貌俱佳,企望和你结亲高攀。

刚才我已经派小儿向你完全表达了我的心意。

甄日:

“仆既老悴,已有室家,儿子且大。

虽贪贵聘,不敢闻命。

甄冲说:

“我已经年迈衰老了,而且已有家室,儿子也快长大成人了。

承蒙你看重,即使贪图这门亲事,我也不敢从命。

社公复云:

“仆女年始二十,姿色淑令,四德克备。

今在岸上,勿复为烦,但当成礼耳。

社公又说:

“我女儿只有二十岁,姿容颇佳,品德俱备。

现在就在东边岸上,希望你不要再推辞,赶快行大礼成婚吧。

甄拒之转苦,谓是邪魅,便拔刀横膝上,以死拒之,不复与语。

社公大怒,便令呼三斑两虎来,张口正赤,号呼裂地,径跳上。

如此者数十次,相守至天明,无如之何,便去。

甄冲拒绝变得越来越坚决了,认为这些人一定是妖魔,就拔出刀来横放在膝上,用拼死的方式来抗拒他们,不再跟土地神说话。

社公大怒,下令召来了两只三色斑纹的老虎,虎张开血盆大口狂吼,咆哮声震天动地,径直向着甄冲扑上来。

像这样上下窜跳扑腾了几十次,双方相持到天亮,土地神社公不能把甄冲怎么样,就走了。

(节选自《唐前传奇笺释》,名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注】①社郎:

社,即社公、土地神。

社郎,即土地神的儿子。

②寒温:

即“寒暄”。

③大人:

这里指社郎的父亲社公。

使:

即“使君”,这里尊称县令甄冲。

这个句子可译为“家父见过您”。

④卤簿:

王公大臣等出行时的仪仗队。

导从:

前后护卫的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长大,且已有家                 长:

成长

B.便于甄旁边岸上张幔屋,舒荐席     舒:

铺开

C.社公下,隐膝几                   几:

几案

D.女郎却在东岸                     却:

退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妹与君婚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以君体德令茂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已有室家,儿子且大        不出,火且尽

D.无如之何,便去            作《师说》以贻之

6.B(A.介词,跟;B.因为/凭借;C.副词,将要;D.代词,他。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甄冲不贪美色,不畏强暴,不慕富贵,拒绝土地神社公的婚聘,不肯舍弃自己的家室的故事。

B.小说成功地描写一个威武不屈、刚强不阿的士大夫形象。

虽然是通过神鬼怪异之事来表现,却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理想。

C.选文第二段浓墨重彩极力铺张渲染,主要是想以此表现土地神社公的富贵权势以及他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丑恶本性。

D.·本文的人物对话极具个性,语言简洁传神,主人公甄冲坚持己见,不为权贵所动的个性特点就是通过对话来展现的。

7.C(“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依据,且选文第二段极力铺张渲染,其作用主要是衬托甄冲。

(2)社公引佐吏令前坐,当六十人,命作乐,器悉如琉璃。

(4分)

8.

(1)我妹妹正值芳龄,且美貌无双,一定要选一个最好的配偶,你何必拒绝我呢?

(令:

美;见: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可译作“我”)

(2)土地神引领着辅助的官员,叫他们在前面坐,官员正好有六十人,然后命演奏音乐,乐器全都像是琉璃制成的。

(引:

引领;佐吏:

辅佐的官员;当:

正好;悉:

都)

(3)就拔出刀来横放在膝上,用拼死的方式来抗拒他们,不再跟土地神说话。

(以:

用……的方式;拒:

抗拒;不复与语:

不复与之语)

(二)文言文断句。

(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D.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9.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普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句①里春风正剪裁。

溪山一片画图开。

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松共竹,翠成堆。

要擎残雪斗疏梅。

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注】①句:

通“勾”,即“弯曲”之意。

②琼瑶:

指雪花。

(1)周汝昌认为此词充满了“生趣”,请结合上片内容,说说你对周汝昌先生这一评价的理解。

(4分)

(2)有人认为下片中的“斗”字用得极妙,请对“斗”字作简要赏析。

(4分)

10.

(1)①上片前两句写自然之美,“句里春风”,极写春风柔和,随着山形弯转吹拂;“正剪裁”,用拟人手法,说春风如能工巧匠,“剪裁”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故“溪山一片画图开”,春风到处,万象更新,草木向荣,充满了“生机”。

②后两句写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活动着的人和动物,轻鸥逐虚船而去,荒犬迎村妇而归,禽、兽、人的活动给这“一片画图”又增添了勃勃生机。

这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田园的生活之趣。

(2)“斗”字确实用得妙。

诗人别具情思,用拟人的手法,把松、竹人格化,松竹无花可与疏梅比美,便用枝叶托住残雪,与梅花争芳斗艳,于是,在诗人笔下,疏梅绽红,松竹擎雪,明丽动人,煞是可爱。

一个“斗”字,化静为动,生趣无限。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开琼筵以坐花,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杜甫《登岳阳楼》)

(3)春水碧于天,           。

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

乾坤日夜浮(3)画船听雨眠  皓腕凝霜雪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城市是一种生命。

生命最重要的个体价值就是个性。

城市的个性就像人的个性一样,既是与生俱来的,     ;又是漫长历史中形成的,____。

它与生俱来的一面,与所处大自然的环境密切相关,诸如山川、地势、风物与气候,在城市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这些大自然的精灵神交,无不带着这一方水土独有的气质。

至于它历史形成的一面,便是它各自的经历使然。

吉凶祸福都是它个性的成因。

因此,一个城市,一种命运,一种个性,绝不相同。

从文化学看,这种个性就是文化,城市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文化。

____;____。

由于人们建城与建屋时,必然把自己的审美加进去,所以每个城市都有独自的城市美。

它是城市个性最明显的部分。

如果你的城市与我的城市一样,自然毫无魅力可言。

可惜,现在说这些话为时已晚,中国千姿百态的城市看上去,已经没有个性美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单单是对象征着城市个性的历史遗存的灭绝性的破坏,还有一半的原因是新建筑的失败。

如今堆积在城市的建筑,大多平庸单调,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没有内涵,而且全都似曾相识,彼此雷同。

城市间雷同的本身,就表明它们的个性都已经丧失。

应该说,当代中国城市革命性的突变是根本缘故。

城市的发展原是线性的,不断地积累与完善。

但当今中国城市是从“文革”一步跨入改革,从封闭跳进开放,从百年不改一砖一瓦纵入翻天覆地的“城市改造”。

一个城市一年间要盖百万平米以上的新楼新屋,这是世界城市史都绝无仅有的奇迹。

在这个突变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人去思考怎样把握住城市的个性,损失的自然也是城市的个性。

建筑师们的工作是应急式的,来不及去寻找创造性的灵感以及细心推敲。

最快捷又妥帖的方式是“拿来主义”。

从其他国家或其他城市选择现成的楼型,搬过来,最多在电脑上做些加工……这样,城市间的面孔自然就愈来愈相像了。

比上述根由更深刻的来自于城市的商业化。

这也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所要做到的。

城市的土地和建筑都转化为商品。

在商家眼中,建筑的形态是“卖相”如何。

作为商品的建筑必须符合市场规律。

凡是能吸引买主的就是最好的。

于是被各种诱惑的字眼包装起来的舶来品,都成为城市的建筑市场亮点,诸如罗马花园、美国小镇、德国庄园,以及英国郡意大利堡北欧村庄等等。

哪个新鲜、时髦、闻如未闻、吊得起买主的胃口,哪个就能进入售房排行榜。

商业成功的要诀是出奇制胜。

这样,中国城市的文化不仅失去个性与文脉,而且已然乱作一团。

我在山东一座古城看到,几乎近两年临街的建筑全是巴洛克式的,并且是简易的、

粗,陋的、照猫画虎的。

一方面,这些开发商文化水平相当有限,但他们是甲方,建筑的样式由他们的好恶决定;一方面是建筑师们投其所好,而且如此东搬西挪,省事省力,又好赚到银子。

被铲除和抹掉了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的城市,便被这样杂乱而低俗的建筑商品替代了。

我想,最多十年,城市已经没有空余的土地,也没有可拆除的历史街区,这样大同小异的在霓虹闪烁中的水泥森林,至少要在城市中存活半个世纪。

等到我们的后代醒悟过来,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个性?

12.下面四个句子依次填人文中的四处横线上,四种组合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是一种命运的呈现

②是一种天性

③在表层,一望而知,就在城市的形态格局与建筑中

④在深层,它表现在这个城市独自的生活方式、习俗、方言、艺术,乃至集体性格中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12.B(第一、二处,根据语句与下文的照应,可以判断第一处应该填入“一种天性”,第二处应填入“一种命运”,这两处易判断;而第三、四处接通常的顺序,应该先“表层”再“深层”,但是在这个语段中则不然,因为后面紧接的语句说的是“建筑”问题,所以应该先“深层”再“表层”,这一处是难点,需考虑与下文的联系。

1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座城市的个性的形成,有自然的因素,也有历史的因素,但城市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是个性是文化。

B.城市个性最明显的部分是一个城市里人们各自的生活方式、习俗、方言、艺术,乃至集体性格。

C.城市的发展本来是线性渐进的,但当今中国城市是从“文革”一步跨入改革,从封闭跳进开放,发展的速度过快,缺少一个不断积累与完善的过程。

D.作者反对城市的商业化,因为作为商品的建筑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所以作者反对将城市的土地和建筑都转化为商品。

13.C(A项,城市的个性就是文化,最后一句的表述有误,且“但”后面的内容不能与前面的语句构成转折关系。

B项,城市个性最明显的一部分应该是建筑。

D项,作者并不反对商业化,它反对的是因为商业化而一味追求利益、一味投合买主心理的商业行为。

14.结合全文看,你认为作为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应该怎样使一座城市保持它的个性?

(5分)

14.一座城市,要与山川、地势、风物与气候谐调,要有一方水土独特的气质,要保持它的天性(2分);要保护那些象征着城市个性的历史遗存(1分);城市的新建筑,不能简单地抄袭国外建筑,不能雷同,要有创新,要有内涵,要把握城市的文化个性(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灵感忽至

冯骥才

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这不安可不是什么焦虑与担心,而是有种兴致在暗暗鼓动,缘何如此兴奋我并不知道。

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月元日。

这一日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妻子还在睡觉,房间光线不明。

我披衣到书房。

平日随手堆满了书房的纸页和图书在迷离的晨色里充满了温暖和诗意。

这里是我安顿灵魂的地方。

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的,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

我从中抽出一页素纸,要为今天写些什么。

待拿起笔,坐了良久,心中却一片茫然。

一时人像浮在无际无涯的半空中,飘飘忽忽,空空荡荡。

我便放下笔,知道此时我虽有情绪,却无灵感。

写作是靠灵感启动的。

那么灵感是什么,它在哪里?

它怎么到来?

不知道。

似乎它想来就来,不请自来,但有时求也不来,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好似远在天外,冷漠又悭吝;没有灵感的艺术家心如荒漠,几近呆滞。

我起身打开音乐。

我从不在没有心灵欲望时还赖在桌前。

如果毫无灵感地坐在这里,会渐渐感觉自己江郎才尽,那就太可怕了。

音响里播放出的歌是前几年从俄罗斯带回来的,一位当下正红的女歌手的作品集。

俄罗斯最时尚的歌曲的骨子里也还是他们固有的气质,浑厚而忧伤。

忧伤的音乐最容易进入心底,撩动起过往的岁月积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

很快,我就陷入这种情绪里。

这时,忽见画案那边有一块金黄色的光。

它很小,静谧,神秘;它是初生的太阳照在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来,落在画案那边的。

此刻书房内的夜色还未褪尽,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氲里,这块光像一扇远远亮着灯的小窗。

也许受到那忧伤歌声的感染,这块阳光使我想起四十年间蛰居市廛中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妻子无奈的眼神.…然而在那冰天雪地的时代,惟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

于是此刻这块小小的光亮变得温情了。

我不禁走到画案前铺上宣纸,拿起颤动的笔蘸着黄色和一点点朱红,将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纸上。

随即是那扰着风雪的低矮的小屋。

一大片被冷风摇曳着的老槐树在屋顶上空横斜万状,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的挣扎。

在通幅重重叠叠黑影的对比下,我这亮灯的小屋反倒显得更加温馨与安全。

我说过,家是世界上最不必设防的地方。

记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门槛太低,早晨推不开门,门外挡着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

我从这小窗户跳出去,用木板推开门外的雪才把门打开。

当时我们从家里走出,站在清冽的冻耳朵的空气里,多么像雪后从洞里钻出来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块没有落墨的纸当做白雪。

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地上厚厚而柔软的白雪时,还得记起那时常有的一种盼望——有朋友来串门和敲门。

支撑我们走过困境与苦难不是人间种种情与义吗?

我便用笔在雪地上点出一串深深的脚窝渐渐通进我的小屋。

这小屋的灯光顿时更亮,黄色的光影还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没想到,就这样一幅画出来了。

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

画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

我写过这样一句话:

“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

”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

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升华;就像冬日大地上的万物,等待着春风吹来,一切复活;又如高高一堆干枝干柴,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

这意外出现的火种就是灵感。

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越与升腾。

它是上天的赐予。

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

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

那么我们只有束手等待它吗?

当然不是。

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的追求者的。

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

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

就像我在书房原本是想写点什么,灵感没有来,可是谁料它竟然化做一块灵性的光降临到我的画案上?

它没有进入我的钢笔,却钻进我的毛笔。

记得前些年访问挪威时,中国作协请我写一幅字赠送给挪威作家协会。

我只写了两个字:

笔顺。

挪威的作家朋友不明其意。

我解释道: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间相互的祝词。

笔顺就是写作思路顺畅,没有障碍的意思。

”对方想了想,点点头,似乎还没弄明白我写这两个字的含义。

中国的文字和文化真是很深,对外交流时首先要把自己解释明白。

我又换了一种说法解释道:

“就是祝你们写作时常常有灵感。

”他听了马上咧开嘴,很高兴地谢谢我,也祝我常有灵感。

看来灵感对于全球的艺术家都是“救世主”了。

新年初至,灵感即降临我的书房画室,这于我可是个好兆头。

当然我明白,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选自散文集<散花》)

15.赏析词语或句子。

(5分)

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

用“冒”的好处在于

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的,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

15.

(1)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创作时灵感到来的突然性以及作者发现灵感到来时的惊喜之情。

(2)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我的书房里堆满了纸页和书籍;深层意思是,我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是那些充满了温暖和诗意的文字和书籍。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下面这段话。

(5分)

这块光使我想起四十年间蛰居市廛中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妻子无奈的眼神……然而在那冰天雪地的时代,惟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

16.第一,这段话用对比的手法,将生活的困境与家里温暖的灯光作对比,突出了家的温暖。

第二,善于点染细节。

描写过去的生活时,用几个典型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境遇:

菜叶,家什,煤的气味,妻子无奈的眼神,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了生活的困窘。

第三,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生活细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7.文中“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一句能不能改成“温情又伤感,温馨又孤寂”?

为什么?

(4分)

17.不能。

因为作者在画画的过程中,俄罗斯歌曲中的忧伤唤起了作者对于过去那一段艰难岁月的回忆,回忆中有痛苦,有伤感,有孤寂,但也有家的温情,友情的温馨,原文的“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重点落在“温馨”二字上,这正是作者整幅画的情感基调,也表达了作者对人间情义的珍视。

而改动的句子重心落在“孤寂”上,这与文章、与画的情感基调都不谐调。

18.试探究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丰富的意蕴。

(6分)

18.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观:

创作需要灵感,灵感的到来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只要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就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

(4分)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文章通过一幅画的创作,表达了作者对温暖的亲情、温馨的友情的珍视和渴望,作者认为,支撑我们走过困境和苦难的,是人间最温暖的情义。

(2分)

“同我谈谈呀,聪明小伙子,”麦克斯说,“你以为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啦?

乔治一言不发。

我来告诉你,”麦克斯说,“我们准备杀一个瑞典佬。

你可认识一个大个子瑞典佬,叫做奥利·安 德烈森的?

“认识。

“他每天晚上都到这儿来吃晚饭,可不是吗?

“他有时候到这儿来。

“他是在六点钟到这儿来的,可不是吗?

“如果他来的话,是这时间。

“我们全都知道,聪明小伙子,”麦克斯说,“谈点别的事儿吧。

去看过电影吗?

“偶尔去一趟。

“你应该多去看看电影。

对像你这样一个聪明小伙子说来,看电影真快活。

“你们干吗要杀奥利·安德烈森?

他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

“他从来没有机会对我们怎样过。

他连见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

“他只是要和我们见一次面。

”艾尔从厨房里说。

那你们为什么要杀他呢?

”乔治问道。

“我们是替一个朋友杀他的。

只是受一个朋友之托,聪明小伙子。

“住口,”艾尔从厨房里说,“你他妈的话太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