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231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docx

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抽样测试。

初三物理试卷2010.5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

1.本试卷共8页,共5道大题,40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考生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画图可以用2B铅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4分,每小题2分)

1.图1描述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图1

2.图2所述的事例中,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乒乓球拍上

粘贴橡胶皮

B

在转动轴承

中装有滚珠

D

拔河比赛时运动

员用力蹬住地面

C

汽车轮胎上有

凸起的条纹

A

 

图2

3.下列现象中,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压缩弹簧需要用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热水瓶的瓶塞有时很难拔出,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粉碎机可以把岩石打成粉末,说明岩石分子很小

D.一桶污水把整个池塘都污染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4.图3所述的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5.图4为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示意图。

其中表示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D

C

B

A

图4

6.在图5所示的四个电路中,三个开关都闭合后,不会发生电源短路的是

图5

7.小明同学是一位初三的男生,下列与他相关的一些数据的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A.他的质量大约是60kg左右

B.他的身高大约是17dm左右

C.他穿的鞋的长度大约是40cm左右

D.他穿的校服上衣的长度大约是0.8m左右

8.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

下列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D.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9.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小球,另有盛有体积相等的水的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烧杯。

把三个小球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甲球在A烧杯中漂浮,乙球在B烧杯中悬浮,丙球在C烧杯中沉底,烧杯中的水均未溢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烧杯中水对杯底压强的关系是pA<pB<pC

B.三个小球排水体积的关系是V甲>V乙>V丙

C.三个小球所受浮力的关系是F甲>F乙>F丙

D.三个小球密度的关系是ρ甲<ρ乙<ρ丙

10.如图6所示电路中,若使电阻R1与R2并联,

图中的电表分别是

A.①是电压表,②是电压表,③是电流表

B.①是电压表,②是电流表,③是电压表

C.①是电流表,②是电压表,③是电流表

D.①是电流表,②是电流表,③是电压表

11.图7中的定滑轮重0.5N,物体A重6N。

在2s的时间内,拉力F的作用点沿竖直方向匀速升高了1.2m,这个过程中,拉力F所做的额外功是0.36J。

不计滑轮轴摩擦和绳重,以下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动滑轮和托板总重为0.3N

B.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78%

C.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1.08W

D.天花板对定滑轮的拉力为1.1N

12.将定值电阻R1单独接在电压为U且不变的电源两端,R1

消耗的电功率是20W,将定值电阻R2单独接在这个电源

两端,R2消耗的电功率是30W。

若将R1和R2串联后接在另一个电压为1.5U的电源两端,则这两个电阻消耗的总电功率是

A.27WB.25WC.12WD.10W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

共12分,每小题3分。

每小题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3.小莉根据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密度/(kgm-3)

(常温常压下)

 

熔点t/℃

(标准大气压下)

 

比热容

c/[J(kg℃)-1]

0.9×103

0

4.2×103

2.7×103

660

0.88×103

7.9×103

1535

0.46×103

8.9×103

1083

0.39×103

A.体积相等的铁球和铝球,如果它们的质量相等,铁球可能是实心的

B.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铁块吸收的热量较少

C.体积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铝块,放出相等的热量,铝块温度降低得较多

D.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盛有0℃水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冰的质量会增加

14.下列有关光学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经过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倒立的

B.光照到穿衣镜的镜面上和镜框上发生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现象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m

15.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将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从3V增加到5V,他观察到和R串联的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1A。

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阻R的阻值为20

B.电阻R的阻值从30变为50

C.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减少了0.8W

D.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从0.45W变为1.25W

16.长方形物体A受到的重力为G,放入水中后如图8所示处于漂浮状态,A的下表面距容器底的高度为h,露出水面的体积为物体A总体积的

若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F1压物体A,使其浸没在水中后静止,这时物体A的下表面受到水竖直向上的压力为F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A漂浮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ρ水gh

B.竖直向下的压力F1和重力G的比值为2∶3

C.物体A浸没后,水对它作用力的合力大于G

D.F1、F2的合力等于G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7.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________和横截面积决定,导体电阻的大小还跟温度有关。

18.利用做功的方法或者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具有的内能的多少发生变化。

19.近视眼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需要佩戴近视眼镜进行矫正。

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作用。

20.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约1320km。

现在乘坐“夕发朝至”的D321次动车组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列车运行时间约10小时。

待“京沪高铁”通车后,按照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计算,从北京到上海的乘车时间大约可以节约________h。

21.如图9所示电路电源两端电压不变,定值电阻的阻值R1∶R2∶R3=4∶5∶6。

开关S接1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9A。

开关S接2时,电流表的示数I=________A。

22.有A、B两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为2∶1,密度之比为3∶4。

将它们如图10所示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此时A对B的压强与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

 

图9

图11

图10

图9

23.如图11所示的装置中,重600N的人用力拉绳,使装置处于静止。

装置中的滑轮A重500N,滑轮B重200N,底板C重100N。

不计轴摩擦及绳重,人对底板C的压力为________N。

四、实验与探究题(第34题2分,37题7分。

其他题每图1分,每空1分,共34分)

24.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在图12中画出A受到斜面支持力的示意图。

25.根据图13中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的方向,在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透镜。

26.在图14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图14

图13

图12

27.请你组装图15所示的滑轮组,要求使用此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最省力。

28.图16所示电能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__kWh。

 

图16

图17

图15

29.如图17所示,被固定好的激光源L发射的一束激光照射到容器中的水平液面上,入射角为。

这束激光经液面反射后,照射到光电转换器M的D1点上,光电转换器M能够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指示出容器中液面的高度。

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光信号由D1点移至D2点,说明容器中的液面________了(填“升高”或“降低”)。

此时的入射角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0.小红同学和小军同学利用一块海绵和一块砖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图18所示为小军同学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情景绘制的图画。

此实验可以说明:

当海绵受到的________不变时,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________。

砖竖放在海绵上

砖侧放在海绵上

砖平放在海绵上

图18

31.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9甲所示,其中两端开口的U形管中有适量的水,U形管的左端通过橡皮管与

玻璃管侧壁管口相连通。

小华用电吹

风机向玻璃管中吹风,风速为v1时,

U形管内水面高度差如图19乙所示;

改变风速为v2后,U形管内水面高度

差如图19丙所示。

比较乙、丙两图

U形管内水面高度差,可知风速

图19

v1______v2。

(填“>”、“<”或“=”)

32.小刚同学在“探究影响电流产生热量

的因素”的实验中,使用了如图20所示的装置。

在三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有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煤油,用三段电阻丝(R甲<R乙<R丙)分别给三个烧瓶中的煤油加热,观察并记录三个烧瓶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对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进行比较。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⑴小刚同学连接的电路要研究的是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跟________大小的关系。

⑵实验中,某一时刻三个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1所示,由此可知:

①________瓶中煤油吸收的热量最多;②在通电时间相等,________相等时,________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________。

 

图21

图20

33.小明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杠杆平衡,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不变时,动力跟动力臂的关系”的实验中,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出图像如图22所示。

由此可以推断:

当动力臂L从20cm变成30cm时,动力F从N变成N。

 

34.小玲同学在研究“水产生的压强与水的深度的关系”的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请你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水产生压强与水的深度的关系:

__________。

水的深度

h/m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水产生的压强

p/103Pa

0.49

0.98

1.47

1.96

2.45

2.94

35.小刚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测量液体密度。

⑴主要步骤如下:

①把塑料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然后再将测力计的指

针调整到零刻度线处;

②在塑料杯中装入一定体积的水后,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如图23甲所示;

③将塑料杯中的水倒尽,再向塑料杯中注入体积相等的待测

液体,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如图23乙所示。

⑵由此可知,塑料杯中待测液体重________N;密度为

________kg/m3。

⑶如果小刚同学把这个弹簧测力计面板上的物理量的单位改

为“kg/m3”,他改造的这个“液体密度计”的最大测量值是

________kg/m3。

⑷他计算待测液体密度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36.物理小组活动时,老师要求大家试着用一块电压表和阻值为

R0的定值电阻等器材,通过实验测算出待测电阻的电阻值RX。

图24所示为小利所连接的部分电路。

⑴电路中还缺少一根导线,请你帮助小利完成电路的连接,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电路图:

 

⑵正确连接电路后,只闭合开关S1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

如果电源两端电压恒定不变,则RX=________。

37.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

符合实验要求的电源一台;调好的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块,开关一个,阻值已知但大小不同的定值电阻八个,导线若干。

请你从中选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当通过电阻的电流保持不变时,电阻消耗的电功率跟电阻值成正比”。

⑴画出实验电路图;

⑵写出主要实验操作步骤;

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五、计算题(38题3分,39题6分,40题7分,共16分)

38.质量是10kg、初温度为20℃的冷水,温度升高到60℃,吸收了多少热量?

[已知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

39.如图25所示电路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只断开开关S1,滑片P移至端点B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电压表的示数为U1;R2消耗的

电功率P2=9W;只闭合开关S1,滑片P仍在端点B

时,电压表示数为U2,电流表的示数为I2;R2消耗

的电功率P2=4W。

U1∶U2=2∶5。

求:

⑴I1∶I2,

⑵只断开开关S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端点A时,

电路消耗的电功率。

40.如图26甲所示装置中,物体甲重G甲=150N,动滑轮重G轮=50N,人重G人=650N。

轻杆AB可以绕O点转动,且OA∶OB=5∶9。

不计轴摩擦和绳重,当轻杆AB在水平位置时,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地面对物体乙的支持力为F1=210N。

求:

⑴物体乙受到的重力G乙。

若用物体丙替换物体甲,并在物体乙的下方连接一个弹簧,如图26乙所示,当轻杆AB在水平位置时,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弹簧对物体乙的作用力为F2=780N。

求:

⑵此时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3。

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抽样测试

初三物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0.5

一、每小题2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

D

D

A

B

D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D

C

C

A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题号

13

14

15

16

答案

BCD

ABD

AD

BC

三、每小题2分,共14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7

长度

21

0.5

18

热传递

22

6∶7

19

发散

23

475

20

5.6

四、(第34题2分,37题7分。

其他题每图1分,每空1分,共34分)

24题~27题见图

 

24题图

25题图

26题图

27题图

28.2010.529.降低;等于

30.压力;受力面积;显著(明显)31.>

32.⑴电阻;⑵①丙;②电流;电阻;多

33.0.15;0.134.p=9.8×103Pa/mh或p=9.8×103N/m3h

35.⑵1.6;0.8×103;⑶2.5×103;⑷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的质量(重力)与密度成正比;或V1=V2时,

36.⑴见图(两图各1分)⑵

R0

 

37.⑴见图(1分)

 

37题图

⑵①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并把R1…R6这六个电阻的阻值记录在表格中;……1分

②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出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用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I,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1分

③断开开关S,把电压表并联在电阻R2两端,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出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1分

④仿照步骤③,完成对R3、R4、R5和R6两端电压U3、U4、U5和U6的测量,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1分

⑤利用公式P=UI和测量数据依次计算出R1…R6消耗的电功率P1…P6,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分

⑶实验记录表格(1分)

R/

U/V

I/A

P/W

五、38题3分,39题6分,40题各7分,共16分。

38.Q吸=cm(t-t0)………………………………………………………1分

=4.2×103J/(kg·℃)×10kg×(60℃-20℃)………………………1分

=1.68×106J……………………………………………………1分

39.只断开开关S1,滑片P移至端点B时,电路连接如图甲所示;

只闭合开关S1,滑片P仍在端点B时,电路连接如图乙所示;

只断开开关S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端点A时,电路连接如图丙所示;

 

………………1分

甲、乙两图中,电阻R2阻值不变,

………………1分

×

×

R1=

R2………………………………………………………………………1分

电压U一定,

……………………………………………………………………1分

甲图中,电流I1一定,P总=

P2=

P2……………………………1分

甲、丙两图中,电压U一定,P3=

P总=

×

P2

P3=

×P2=

×9W=67.5W……………………………………………1分

40.

(1)

 

………1分

杠杆两端受力如图1所示。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A=

FB=

×(G轮+2G甲)=

×(50N+2×150N)=630N……………1分

物体乙受力如图2所示。

G乙=FA+F1=630N+210N=840N………………………………………………1分

(2)加入弹簧后,物体乙受力如图3所示。

FA=G乙+F2=840N+780N=1620N……………………………………………1分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B=

FA=

×1620N=900N………………………………………………1分

物体丙替代物体甲后,滑轮受力如图4所示。

FB=2G丙+G轮

G丙=

(FB-G轮)=

×(900N-50N)=425N…………………………………1分

人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

G丙+F3=G人

F3=G人-G丙=650N-425N=225N………………………………………………1分

解题结果正确,但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的减1分;缺少公式的减1分;缺少单位的减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