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303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6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docx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一)社会工作产生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2.工业革命引发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3.社会阶级分化日益分化;

4.资本主义发展使得社会流动加剧,农村社会、家庭结构解体结构;

5.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价值观蔓延;

6.贫困、饥饿、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

(二)西方社会工作产生、发展历程

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产生]

2.1788年德国汉堡市和1852年爱尔伯福市救济制度;[产生]

3.1869年英国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慈善组织活动;[产生]

4.1884年英国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就困中的作用;[产生]

5.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瑞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以及《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得个案工作被普遍接受;[发展]

6.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方法被认为“社工界普遍承认的唯一工作方法”[发展]

7.20世纪20年代小组工作被引入;40年代作为专业方法被接受;[发展]

8.20世纪60年代社区工作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础方法;[发展]

9.20世纪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间接方法被接受。

[发展]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2.20世纪初晏阳初倡导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被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开端;

3.1949年以后全能政府下,形成了“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模式,即“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

4.改革开发后“政企分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工作发展迎来契机;

5.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四)社会工作领域:

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五)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只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六)社会保障:

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七)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

狭义的社会福利指对社会弱者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

(八)社会服务:

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改善其促进的活动。

(九)社会工作的要素

1.社会工作者:

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也是具有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2.受助者:

又称“案主”“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接受者。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是对助人活动、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是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时间的哲学基础。

社会工作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4.助人活动

(一十)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1.社会学是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的最牢靠的只是背景;

2.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个人的、心理的因素解释是,社会学就显示出其特殊作用。

3.在学科建设中,社会工作是作为应用能够社会学而得到发展的。

(一十一)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

2.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非行政官员

3.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

2.支持者

3.倡导者

4.管理者

5.资源获取者

6.政策影响人

(二)功能分类

1.正功能:

部分对整体的作用是正面的、支持性的、整合性的功能;

2.反功能:

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并非是建设性的,而是相反的功能;

3.潜功能:

安放在显功能之中、次要的或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功能;

4.显功能:

明显的、被参与者所语气和认识到的后果是显功能。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1.助人:

帮助他人拜托困境是其最基本的功能;

2.救难:

救人于危难之中;

3.解困:

解决个人困境,尤其是设计隐私性的困境;

4.发展: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四)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1.接触问题

2.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

3.分析和诊断

4.提供服务

5.评估服务

6.终结

(五)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服务)的特点

1.不同模式并存

2.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

3.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

4.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价值误区)

1.操纵

2.家长作风

(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1.新教伦理: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人道主义:

以人为本

3.社会福利观念:

倡导对人的关怀,反映了人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1.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

2.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

3.泰彻的价值体系

(四)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

1.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

2.在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

3.个人和社会具有相互的社会责任

4.每个人都具有共同的人类需求,但从每个人的本质来说需求又是唯一的不同于他人

5.民主社会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实现每一个人全部潜能和社会责任假设

6.社会有责任提供各种方式,克服或阻止在个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的自我实现的障碍

(五)比斯台克价值体系

1.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2.人在生理、智利、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

3.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

4.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其有自我实现的义务,他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力。

5.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和需要。

6.为了其潜能的实现,人有要求合适的手段的权利。

7.每一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力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

8.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重要的。

9.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10.社会通过其个体成员的贡献有权力变富。

(六)泰彻的价值体系

1.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2.每一个人都应该收到尊敬和得到周到的对待

3.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人的决策

4.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5.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对服务和服务的控制

6.对于为了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权利

(七)社会工作者不应该做的八项事

1.说服

2.直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或操纵他们

3.做一些为了当事人或针对当事人的事情

4.控制和指导当事人

5.忠告,提供没有恳求的计划

6.为当事人承担责任

7.预先决定结论

8.批准或不批准当事人的行为

(八)个案工作者应该做的六项事情

1.在心理上要主动理解当事人,在帮助当事人自由行动方面外表上要被动

2.引进能够激活当事人的资源

3.创造当事人可以成长的关系环境

4.对当事人的问你给予透彻分析

5.提供不带有压力的建议

6.帮助当事人以他们自己的速度活动

(九)如何建构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1.借鉴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2.批判与继承我国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

3.综合与发展当代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一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1.尊重

2.平等真诚

3.无条件接纳

4.案主自决

5.个别化

6.非批判

7.保密与相对保密

(一十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由专业共同体(专业协会)指定的要求行业人员遵照执行,一套指导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活动,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一十二)社会工作伦理的六个层面

1.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1)适当性

(2)专业和能力发展

(3)服务

(4)诚实

2.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1)当事人利益的首要性

(2)当事人的权利和特权

(3)秘密和隐私

(4)费用

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1)尊重、公平和礼貌

(2)处理同事的当事人

4.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佣组织的伦理责任

(1)遵守对雇佣组织的承诺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1)维持专业正直

(2)社区服务

(3)发展知识

6.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1)促进普遍福利

(一十三)如何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1.借鉴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2.批判与继承中国古代社会工作时间的价值理念

3.综合与发展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2.根据理论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3.根据理论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二)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还有潜意识,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

2.释梦:

梦是通向无意识的迂回道理,通过释梦,可以发现神经病患者的被压抑的欲望;梦分“显梦”和“隐义”。

梦的工作方式有4种:

凝缩、换位、戏剧化和润饰。

3.力比多:

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

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叫“力比多”,即性力。

4.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自我”“超我”控制;人的问题的产生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所导致的。

(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完全)。

(三)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

2.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3.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时间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四)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又称刺激-反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3.社会工作的主要要任务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外显行为。

(五)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该理论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

2.系统内部的哥哥子系统或个体元素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收到破坏,个体产生问题;

3.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其协调。

(六)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1.标签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如何产生及其发展的理论。

其理论根源于符号互动理论,即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认为越轨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2.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有密切关系;

3.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通过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使哪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七)沟通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该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该理论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

3.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八)增(赋)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1.增权,也称赋权、充权,它从Empowerment翻译而来。

2.该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个未发生智强,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即:

社工协助服务对象增强其能力以争取其利益。

(九)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该理论根植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

2.该理论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机构,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3.该理论提倡:

男女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与性别压制。

(一十)范式:

由哲学家库恩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一群科学家共同享有的一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背景假设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类型。

(一十一)如何看待社会工作理论

1.虚心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已有的各种社会工作理论。

应该肯定,在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方面,当代西方国家在发展程度上显然高于我国。

社会工作者要在批判中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

2.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国社会工作者自己的历史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参照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概括和发展出我国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

3.即:

社会工作者既要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又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在西方理论的启迪下,认真研究,结合我国的文化和国情。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一)福利:

“福利”(welfare)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

(二)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起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需要,解决个人和家庭困难。

(三)社会福利制度:

指那些标准化并被普遍接受的角色、规范以及为人的社会化行为提供基本参照的系统。

(四)社会福利模式:

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的方针与策略,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如何筹措资源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

(五)当代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

1.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

是一种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政治共识基础上的社会福利,强调福利津贴的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

这种社会福利模式强调政府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中的责任。

2.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

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福利意识形态,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是有限的,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方面承担有限的责任外,其他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受助者个人或家庭的支持。

3.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

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六)社会福利功能

1.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再分配公民的收入;

2.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

3.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4.在出现社会问题时社会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

5.促进个人和社会福利状态的改善

(七)社会福利特征

1.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

2.可变性

3.多元性

(八)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1.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非常重要

✧社会福利服务的组织与推行;

✧社会工作专业的完善与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水平高低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功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传递者

(九)社会福利“第三条道路”:

强调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的作用,同事重视有计划的国家干预

(一十)社会福利二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

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

2.制度性社会福利:

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国家调查来实现,它有利于公民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一十一)公共福利:

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

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福利又被称为“国家福利”。

(一十二)私人福利:

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精神状况的物资资源与相关社会服务。

(一十三)蒂特马斯“社会福利三分法”:

英国经济学家将社会福利分为“剩余型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

(一十四)福利国家:

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二)友善访问员:

18世纪中期,许多赋闲在家的中产阶级妇女自愿承担起访问贫困家庭的工作,后来又直接服务于改善贫民状况协会和慈善组织会社的人员。

【名词解释】

(三)睦邻组织运动:

也称社区睦邻运动,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其标志事件是英国牧师巴涅特,1884年在伦敦东区所设立的汤因比馆(ToynbeeHall)。

【名词解释】

(四)慈善组织会社(COS):

为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救济,各地友好服务协会成立的服务协调和统筹性的组织,后来被称为“慈善组织会社”【名词解释】

(五)个案工作的过程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2.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

3.订立工作计划

4.实施介入和干预

5.总结反思与服务跟进

(六)现实性心理反应:

指案主求助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和态度反应。

这种反应表现为对工作者的态度预期与现实差距之间的比较,以及求助时忐忑的心情。

(七)现实性心理反应的原因:

1.恐惧面对失败的人生,缺少承认问题的勇气

2.逃避自己,不愿面对现实,恐惧改变

3.过去曾有过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求助经验,因而对助人者的能力有怀疑

4.不知如何表达自己,怀疑助人者是否能理解和接纳自己

5.在他人转接下或强迫下前来机构,自己并不情愿求助。

(八)对案主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的内容

1.个人性资料

✧个人资料:

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

✧身体状况:

案主病史,目前身体状况

✧心理方面:

兴趣、爱好及人格特征

✧价值观:

对人、对事的看法等

✧处理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及应对能力

2.环境资料

✧家庭环境:

家庭关系,家庭史

✧眼神的环境系统:

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和工作环境

✧案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九)制定目标与工作计划的原则

1.工作目标要与社会工作者的专长和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致,防止目标不切实际,动摇案主解决问题的信心

2.目标应与机构的功能一致,以便取得机构资源对工作者的配合,最好地服务案主

3.目标应该是案主和工作者共同协商的结果

(一十)危机介入模式(危机干预模式)【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

1.定义: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所谓危机介入是指对案主面临的危机事件,迅速的了解,做出危险性判断,积极协助案主解决当前面临的危机的过程。

2.危机介入原则(步骤):

•及时处理

•限定目标

•输入希望

•提供支持

•恢复自信

•增强自主能力

3.危机介入特点: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一十一)任务中心模式

1.定义:

通过将焦点集中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在过程中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的社会工作模式。

2.主要观点: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高效的服务介入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介入时间有限;二是介入目标清晰;三是介入服务简要;四是介入过程精密;五是服务效果明显。

•任务中心模式在运用任务实现目标过程中非常关注服务对象的自主性。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服务对象具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服务对象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

3.任务中心模式解决问题的五个阶段

•问题探究

•协议

•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制定出具体的目标

•迈向目标,完成任务

•结束

4.任务中心模式的优点

•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

•该模式的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或家庭。

•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述。

•工作者不仅要提供服务,还要作为增权的伙伴等等

5.任务中心模式评价

•优点:

(1)和传统社会工作模式比较起来更清楚也更聚焦。

(2)在重视案主的同意与参与的基础上,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的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3)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 缺点:

(1)契约的提供造成案主和工作者间的假平等,相同于专业霸权的概念。

(2)无法有效处理因社会结构不公平而带来的不平等或社会问题。

(3)此模式之结构清晰及确定问题的取向,可能引发工作者原本应提供长期性服务,反而不当地使用此方法。

(4)此模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须有高度技巧及训练方能胜任,并非每个工作者皆能使用。

(5)对某些类型的案主不适用:

并非要解决特定明确的问题,只想对一些问题探索;案主不能接受结构式的协助;案主想改变的问题无法借助任务达成;非自愿案主不适用

(一十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

1.定义: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长期的、支持性关系,在减低服务对象外部压力的同时,又增加服务对象的自我认识。

是一种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个案工作模式。

2.主要观点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的行为失调或行为障碍,往往是其内在的人格缺乏与自我不完善的外在表现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作为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整体的一部分,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个体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提出“人在情境中”(personinsituation),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系,应该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3.模式特点:

•强调专业关系在个案工作、个案治疗中的作用

•重视心里社会调查

•重视诊断

•治疗方法中提出了:

提出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

(一十三)行为治疗模式

1.定义:

该模式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制约下形成和改变的,关注人的外显行为,强调通过学习改变行为的模式。

该模式主要的理论来源:

巴甫洛夫(Pavlov)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又称反射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B.K.Skinner)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A.Bandura)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2.模式流派

•反应制约派:

该派别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