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630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

12课 我有一个梦想

1.了解作者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梦想”的内在含义。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和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文采斐然、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本文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集会上发表的演讲。

“一个梦想”蕴含了作者奔涌的激情和崇高的理想。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基于不满于美国的现实,不满于黑人痛苦的生活处境的情感上的;“我”也是“我们”,“我有一个梦想”表达了黑人群众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1.出身黑人家庭的神学博士。

马丁·路德·金(1929—1968),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亚特兰大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

当时的美国黑人在国内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社会上都受到歧视和压迫,面对丑恶的现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社会平等与正义立志做一名牧师,并于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

2.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领袖,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

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

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

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3.黑人民权运动的殉道者。

1968年4月4日,他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

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以每年一月的第三个礼拜一为纪念马丁·路德·金的法定假日。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

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四百余年。

虽然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废除了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

南北战争之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一百多年后,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

在南方的许多州,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签署(   )     ②缔造(   )     ③镣铐(   )

④歧视(   )⑤枷锁(   )⑥一隅(   )

⑦侈谈(   )⑧飓风(   )⑨真谛(   )

⑩巍峨(   )

心急如焚(   )

义愤填膺(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1)不可理喻·不言而喻

不可理喻:

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辨析:

①“视觉定位”被誉为月球车的“眼睛”,它直接决定着月面环境信息能否第一时间传到地面,地位之重要    。

 

②错误的历史观和骄狂的个性将安倍彻底变成了    之人,他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已经到了荒诞不经的地步。

 

(2)骇人听闻·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耸人听闻:

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辨析:

①芭蕾舞演员尼古拉·齐斯卡利泽在参加俄第一电视频道《时代》节目时表示,俄罗斯大剧院艺术总监谢尔盖·菲林被泼酸事件是一起    的罪行。

 

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网络媒体故意制造    的轰动效应,以此达到盈利的目的,从而导致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3)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用于人或事或物都可。

休戚相关:

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辨析:

①气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②人与自然    ,生死与共。

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兑现:

 

(2)缔造:

 

(3)侈谈:

 

(4)空头支票:

 

(5)义愤填膺:

 

(6)安之若素:

 

1.文章以赞颂《解放黑奴宣言》开篇,然后再谈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国黑人的现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文章第4段的含意?

 

3.第10~17段,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这篇演讲为什么能激动人心?

 

5.如何理解“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6.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7.怎样认识马丁·路德·金的思想认识和斗争方式?

 

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其结构原则与一般文章的结构原则大致一样。

1.开头

演讲的开头,也叫开场白。

它在演讲稿的结构中处于显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

演讲稿的开头,通常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如宋庆龄《在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讲话》的开头:

“我为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感到荣幸。

(2)说明情况,介绍背景。

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

“3月14日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3)提出问题,引起关注。

演讲稿的开头,可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以引起听众的兴趣。

这种问题应该新颖、独特,能促使听众去思考。

2.主体

演讲稿在开头后要迅速转入主体,这是演讲的正文和核心部分,也是演讲稿的高潮所在。

能否写好,直接关系到演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结构形式。

演讲稿的形式比较活泼,或旁征博引、剖析事理;或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或层层深入;或就事论事。

结构形式不管怎样变化,都要求内容突出、问题透彻、推理严密、层次清晰、情理交融。

(2)认真组织好材料。

演讲稿的理论依据和事实论据的组织安排要适当。

首先必须保证例证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演讲稿不能太长,一般30分钟左右最好。

内容上要做到言简意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构筑演讲高潮。

一个成功的演讲,不可能没有高潮。

因此,好的演讲稿要体现三个特点:

一思想深刻、态度明确,能集中体现演讲者的思想观点;二是感情强烈,演讲者的爱恶喜怒在这里能得到尽情宣泄;三是语句精练。

3.结尾

演讲稿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对整个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单小结,或以号召性、鼓动性的话收尾,或以诗文名言和幽默俏皮的话结尾。

结尾要言简意赅、余音绕梁,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思考和回味。

另外结尾的结构有引导式、希望式、感慨式和抒情式。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现在和未来,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奋起,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1.“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一句应该怎样理解?

 

2.“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中“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

“交响曲”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3.这六个“我梦想……”的排比段,其顺序能互换吗?

为什么?

 

4.把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

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瞭望山响起来!

 

5.仿照下面加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

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梦想给了我们划破天穹的翅膀,让我们在广袤的长空中尽情翱翔;                    ,                    ;                    ,                    。

梦想,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全文共32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1~5段,揭示集会的原因和目的: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6~16段,作者对黑人为了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提出一些要求和设想,即“怎样实现梦想”;17~32段,具体提出梦想的内容,展望美好的斗争前景,即“梦想是什么。

2.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也包括美国政府。

3.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的发展,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4.梦想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

其次,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

第三,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

基础知识梳理

1.①shǔ ②dì ③liàokào ④qí ⑤jiā ⑥yú ⑦chǐ ⑧jù

⑨dì ⑩wēié 

fén 

yīnɡ

2.磐石/钟磬/罄竹难书 赎罪/渎职/买椟还珠 崇高/鬼鬼祟祟/粜米

3.

(1)①不言而喻 ②不可理喻 

(2)①骇人听闻 ②耸人听闻 (3)①息息相关 ②休戚相关

4.

(1)以票根为凭证向银行换取现金。

比喻实现诺言。

(2)创立;建立(多指伟大事业)。

(3)①夸大而不切实际地谈论;②夸大而不切实际的话。

(4)比喻不实践的诺言。

(5)由不义的人或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膺,胸。

(6)(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乎。

思维探究与创新

1.文章第1段充满颂扬之意,称颂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林肯为“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把这一“庄严”的宣言比喻为“灯塔的光芒”,它给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作者高度评价了这一宣言的意义。

第2段,作者展示了“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国黑人的现状:

生活上受剥削、受压榨,物质上贫困不堪,政治上毫无地位。

“一百年”突出种族歧视的时间之久。

用四个“一百年后的今天”组成强烈的排比,由总到分陈述黑人所处的现状。

这一百年是悲惨的一百年,是黑暗的一百年,是充满血泪的一百年,凸显了广大黑人失望、悲愤的内心世界。

作者这样写,感情沉重,对比鲜明,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2.本段中,“空头支票”在这里是个巧妙的比喻。

本来,自从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内涵大家都非常熟悉,用它来作比喻,形象且易为人们理解。

“资金不足”是他们开出“空头支票”的借口,意思是美国现在还不具备兑现诺言的现实基础。

“正义的银行”指正义、良知的力量。

3.因为是面对自己的黑人同胞演讲,马丁·路德·金在这一场合还担负着鼓舞同胞士气、帮他们树立信念和理想、团结他们共同前进的任务。

因此,在这几段中,马丁·路德·金先用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四个“只要”清晰而生动地表明了黑人民权运动的目标,那就是斗争一定要彻底,每个人都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韧劲,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和痛苦的遭遇中都要坚持下去。

接下来,他充满激情地呼吁大家回到那些最冥顽不化的地方,坚持战斗,不要绝望,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4.这篇演讲辞有着充沛的情感,极其感人。

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对“梦想”的热烈憧憬,其间无不充溢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

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而且在演讲中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

而这正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

5.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

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

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黑人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6.这篇演讲辞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

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等则形象地说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文中那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为演讲增添了许多感人的魅力。

文中还大量运用排比、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它们纷至沓来,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7.从演讲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他信仰人的尊严和价值,所以他为黑人的不平奔走呼告并为之献身;他是牧师,信奉基督教的普遍仁爱,所以他说“赎罪”,甚至对敌人也是爱的;他采用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进行斗争,所以他在演讲中要求参加运动的人要守纪律。

总体上看,在这篇演讲辞中,马丁·路德·金既义正词严,又有节有度,他以美国宪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为武器,猛烈地抨击种族主义者,并号召广大黑人及支持黑人运动的白人都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去。

技能应用与拓展

1.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思想及自己的和平主张。

一切以国家为重,使国家真正地实现民主、自由、平等。

2.“这个信念”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

“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

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黑人能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3.不能。

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还是一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4.贪婪使人变得缺少人性,冷酷无情,凶暴残忍,互相屠杀,使世界充满苦难。

5.我们现在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黑暗终究会过去,光明一定会到来!

6.独裁者。

因为他们丧失了理性,仇恨别人,贪婪残忍,缺乏人性,所以,作者称他们为“野兽们”和“机器人”。

7.不同意。

从文章的正副标题看,本文是一篇号召人们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辞,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战斗的宣言,文中虽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彼此友爱、互相团结,但这只是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和希望,目的在于号召人们推翻独裁者,消除贪婪、仇恨、残忍,建立一个充满自由与幸福的美好世界。

因此,本文并非爱的颂歌,而是一篇战斗的宣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