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672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

甘肃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

2017--2018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卷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体现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加强君主集权的思想,C项中的“燔诗书而明法令”体现的是法家学派加强思想专制的思想,对加强君主集权有利,与设问要求相符,故答案为C项。

A项属于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中有关土地赋税变革的内容,B项中的“诸侯更相诛伐”与D项中的“老死不相往来”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商周是世袭制、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所以从商周到秦朝在政治制度变化方面表现出的的特点有:

贵族政治变为了官僚政治,以王权为中心变成了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受到削弱、中央权力得到加强。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

秦朝之后血缘政治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3.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上述现象

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B项正确。

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错在“导致,排除。

C项说法错误,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推动了社会转型,不能说是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而是强调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4.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业著作,从此书中可能读到的信息是

A.按地力、节气播种的方法

B.粟、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栽培方法

C.曲辕犁等农具的应用技术

D.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方法

【答案】A

【解析】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故答案为A项。

玉米是明清时期从外国传入,曲辕犁和筒车出现在唐代,均迟于贾思勰生活的时代——北魏,排除B、C、D项。

点睛:

《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北魏时期人,因此该书记载的农业生产经验只能是在当时或以前的,不可能是在此以后才出现的,而玉米、曲辕犁、筒车的出现均迟于北魏,《齐民要术》不可能有记载。

5.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了儒家也是吸收其他家的思想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不符合史实的,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在汉代农民的地位是很低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吸收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不会成为儒学的内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

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农业生产的衰落

B.自然经济的瓦解

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答案】D

【解析】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增加,表明用于商品交换的农产品增多,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正确;生产不仅包括粮食作物的生产,也包括种植经济作物,题干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比重增加了,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落,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瓦解是在19世纪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可知,该现象属于家庭手工业发展,而不是私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7.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下列言论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D.“人伦者,天理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

A是王夫之的主张,认为大贾富民掌握国家队命脉,故与题意不符;B是顾炎武的主张,反映的是“反对君主专制,要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给皇帝一人独断”的民主启蒙思想,故符合题意;C是李贽的思想主张,即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发挥各种各样的人的个性和特长,与题意不符;D是朱熹的主张,反映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与题意不符。

所以应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8.《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列强获得这种特权始于

A.1840年

B.1843年

C.1858年

D.1860年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应当是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以及获得领事裁判权。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

9.下述主张出自于《资政新篇》的是

A.“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D.“兴医院以济疾苦……仰体天父、天兄圣心者,题缘而成其举。

【答案】D

【解析】《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根据D项中的“天父”“天兄”等信息,应当出自《资政新篇》,故答案为D项。

A项属于维新变法思想,排除;B项出自《天朝田亩制度》,排除;C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

10.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嫩发现,《马关条约》允许投资办厂,当然也就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即资本输出阶段,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11.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C.“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答案】B

【解析】A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排除;B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主张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故B项正确;C封建顽固派的主张,排除;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的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号召,以“变法“、“改制“为旗帜,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12.古代罗马法规定:

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稳定统治秩序

B.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C.保障公民权利

D.彰显法律的公平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罗马法规定:

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可知,此项罗马法的出台旨在维护和稳定帝国的统治,故A项正确;在古代奴隶社会,统治者不可能有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法律条文并不是在保障公民权利,而是在限制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专横和偏激行为,故C项错误;无论是公民法还是万民法,它们的适用对象或者是罗马公民,或者境内的自由民,对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奴隶阶级而言,罗马法根本没有任何公平性可言,故D项错误。

13.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和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提倡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B项正确。

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属于思想方面反抗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统治,与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排除A。

C项应属于启蒙运动的意义,与题干中强调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不符,排除C。

题干重点不在强调马丁·路德建立新教,而是强调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4.有学者认为:

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

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

材料中“地上的平衡”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法治取代人治,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地上的平衡”指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是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故D正确;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合“17世纪末的英国”,排除A、B、C。

15.1787年,汉密尔顿说:

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

这说明1787年宪法

A.确立了美国的邦联政治体制

B.反映了美国面临着经济困境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D.体现了美国各种势力的妥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美国政体是联邦制而非邦联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787年,汉密尔顿说:

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可知,此时美国的经济因为没有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而步履维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丝毫对三权分立的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的仅仅是新宪法的支持者而没有对其反对派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

16.《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

许多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

”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

C.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

D.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可以得知,中国的农村对于革命并不了解,参加革命只是为了自保和出路,说明了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正确,A错误。

材料中的乡绅并不是真心参加革命,也不是中坚力量,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农村大变革,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群众基础,是其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本题学生需理解材料所述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7.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的出现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促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C.有利于团结农民共同抗日

D.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共两党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可知在大革命时期,该做法有利于团结农民,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1927年之后,为中共独自领导,排除B。

材料强调国共两党团结农民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斗争对象的是反帝反封,而不是抗日,排除C。

材料强调国共两党团结农民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而不是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国共两党”“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等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8.1980年4月8日,人民公社的牌子首先在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现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被摘下来。

它反映了

A.向阳乡人民率先解放思想

B.农村基层的政治体制改革

C.广大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

D.中国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B

【解析】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是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也是社会主义的互助、互利的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人民公社体制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人民公社的“摘牌”是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

故答案为B项。

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中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是在1983年,排除D项。

19.仅1993、1994两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经济方面的法律就有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广告法等。

上述法律

A.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B.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回应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后面临的挑战

D.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这一时期通过的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广告法”等经济方面的法律,是用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主体的经营、销售行为来看,这些法律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故答案为D项。

1954年宪法的颁布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通过,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排除C项;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从时间上可排除C项。

20.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②形成初、中、高三级国民教育体系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首次提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此后还制定了其他法律,规范学校、教师以及与教育有关的其他主体的行为,完善教育立法。

①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民国时期陶行知就提出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②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或④的A、B、C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以来,联系所学属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成就来确定答案。

21.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

这种“精神”指的是

A.彰显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B.保留本国旧专制残余

C.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都实行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以很大的权力,D正确。

《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A错误。

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不涉及日专制残余,B错误。

德意志帝国的行政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C错误

22.1871年4月16日,巴黎公社颁布的法令规定:

“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以便组织生产。

保证企业主有权获得补偿,按资产量确定补偿数额”。

这项措施

A.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

B.没收了部分私人资本

C.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

【答案】A

【解析】材料“保证企业主有权获得补偿”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不符,故B项错误;没收逃亡资本家资本或已停业资本只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途径之一,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颁布的法令是为了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而不是维护资本家利益,故D项错误。

23.“二战后”,法国意识到‘不仅要把敌人打倒,还要把它扶起来',惟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

”材料现象

A.促使法国加人了北约组织

B.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C.缓和了法国和苏联的矛盾

D.冲击了“冷战”对抗意识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惟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出发,法国提出“舒曼计划”,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在此基础上形成欧洲煤钢联营。

故答案为B项。

根据材料信息,法国采取的措施应当是与德国有关,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24.中国重大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C.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研制成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答案】C

【解析】第二次绿色革命是指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菌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及食品增长的同时,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与“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含义不符,排除A、B、D项。

25.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生,将光色瞬间变幻的效果记录下来。

这一绘画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本题旨在考查对主要画派创作风格的识记,联系教材可知题干所述,画家对光色原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瞬间的效果记录下来,这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创作特点,故正确答案是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印象主义

二.材料题(50分)

26.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

……雄上言: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

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

(1)内容:

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原因:

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

(2)特点: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

(3)主要作用:

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1)内容:

依据材料中“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原因:

结合察举制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归纳即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

(2)特点:

依据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放宽录取标准”等信息归纳其特点。

(3)主要作用:

由题中材料“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可知寒门子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选拔权利由地方收归中央,也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人认为:

机器进口(指向中国出口),恐非西国之福,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

销路即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姑且不论。

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将倒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中国近代史材料选编》

材料二: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般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东华续录》光绪朝

材料三:

(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