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974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1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 33页.docx

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调研报告DOC33页

四川省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

调研报告

第1章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概述

1.1流通及流通体制相关概念辨析

1.1.1流通

流通,本质上讲是一种流动,即物质的流动,诸如人的流动、产品的流动、资金或资本的流动等等,这是最广义的流通。

对流通的研究,因流通客体的不同,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不同。

对产品流通、资金流通的研究则是经济学或管理学的任务。

为了准确理解本文界定的“流通”概念,有必要对几个与“流通”相近的概念做进一步说明。

1、贸易。

贸易是指对商品的“转售”行为,包括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

所谓“转售”是指不经过生产制造环节,将购买的商品再销售给买者的行为。

因此,生产者为生产商品而进行的采购行为,不属于贸易。

显然,流通包括贸易,但贸易不是流通的全部。

2、商业。

广义的商业,是泛指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即英语中的“Business”;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转售)活动的盈利性事业,也就是通常说的贸易业,既包括国内商业也包括国际贸易或进出口贸易业;国内商业又可分为批发与零售业。

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人们更习惯将国内商业成为商业,以此与国际贸易或进出口贸易业相区别。

从全社会来看,商品或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不全是由商业活动构成的,或者说,不是全部由专业化的商业组织或商业部门来完成的。

消费者,生产者也从事着流通活动,因此,商业这一概念不论是否包括国际贸易,它都无法涵盖流通的全部内涵。

3、营销。

尽管营销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应用领域发生了多次演变、拓展,然而,就一般意义的商品或产品营销的本质而言,它仍然是指某个微观组织的商品或服务如何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问题,或者说本质上也是一个流通问题,但是,营销概念更具有微观层面的意义,主要是针对在具体环节上存在的流通问题进行组织。

4、分销。

我们知道,在英语中有“distribution”一词,日文将其译成“流通”,中文一般将其译成“分销”。

本文认为,“流通”与“分销”既相同又不同。

相同之处,两者所指的都是商品或产品的流动过程;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从全社会来看或宏观意义上的商品或产品的流通过程,而后者却是从企业特别是制造商的角度来看的商品或产品的流动过程。

也就是说,“流通”是具有宏观意义的概念,而“分销”是具有微观意义的概念。

同样是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问题,对制造商而言,是“分销”问题;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则是“流通”问题。

5、交换与交易。

交换与交易有多种含义,其具体含义的界定同样取决于学科视角,既可以从政治学或社会学的视角来界定交换与交易的概念,也可以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视角来界定。

但是,不论是社会学者(布劳,19880)定义的社会交换,还是经济学者(康芒斯,1962;科斯,2003)所定义的经济交换或交易,以及营销学者(科特勒,2001)所定义的交换与交易,其内涵都较本文定于的“流通”概念宽泛。

1.1.2流通体制简介

流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重要一环,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刘国光,1999),流通体制不仅标志流通业本身的组织化程度、体制特征、技术水平、运作效率、交易方式,而且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流通体制关系到社会再生产的方式和效率,也关系到资源的配置效率。

研究流通体制对我们深入认识社会经济的特点,推进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将流通体制的主流观点简要归纳如下:

第一,将流通部门称为“流通体制”。

生野重夫认为,从产业界的观点看,流通部门是一种产业,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各行各业或各个产业都只是一种社会体制,所以应该将流通部门称为“流通体制”。

流通体制分为商业和物流两大部门。

第二,把流通体制称为流通系统。

孙明贵在《九十年代西方流通体制的新变化》一文中指出,1994年以后,ECR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新型流通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

ECR系统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利益,从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流通体制。

第三,流通体制指社会流通体系、结构、制度等的总和。

流通体制主要包括商业经营体制和商业管理体制两大类。

商业经营体制包括商品流通渠道体系、所有制结构、交易形式、经营形式和经营方法等。

商业管理体制是国家在商业经济领域组织、领导和调节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经济关系的管理制度及其与此相对应的管理形式。

从上述文献归纳中我们认识到:

流通体制和流通体系这两个概念在较多的场合下被认为是相同的概念不同的称谓。

因此在本文中,将流通体系认同为流通体制。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农村流通体制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方面。

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农村中的商品流通组织结构、商品流通渠道体系、交易惯例等,主体是农村流通机构;宏观层面的内容主要是农村流通的管理体制,包括流通管理机构体系和流通管理制度,其中,最主要是流通管理制度,宏观层面的主体是政府流通管理机构。

1.2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党中央十分关注的问题。

党中央多次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在“三农”问题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各地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创造出不少成功的经验。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而农业产业化就立即引申出“农产品适销对路”的问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流通指导生产,市场引导农业。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类似“海南香蕉”、“山东大蒜”的事件是农民辛苦种植的作物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的缩影,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流通渠道组织不善。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加快农村流通业建设,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对推进农业产业化有着积极作用:

一是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

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

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二是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

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

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

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三是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

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

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

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

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

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

正是由于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存在的巨大影响,通过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将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中共中央近年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理想出路是就地寻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集合体。

小城镇建设就是最好的选择。

发展农村城镇深远的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最深层次的城乡二元体制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与小城镇建设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疏通城乡流通渠道。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贸易经济的繁荣。

但目前,农村的商品经济水平并不高,同时也很不平衡。

一方面是流通不畅,阻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现在仍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城乡、工农业间的交换只是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小城镇作为农村的交换中心,作为城乡商品集散地,它的商品流通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流通体制的改革,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物资的流通更加通畅,保证小城镇建设的持续进行,通过对流通企业的改制,可以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商品流通业不仅连接生产和消费,也连接城市和乡村。

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优化农村流通渠道,引入先进商业模式,加强流通环节监督管理,可以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显著降低农民消费负担,对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作用十分明显。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家庭经营。

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02元,其中通过家庭经营所获得的现金收入人均为2609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0%。

因此,农民能否增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种植、养殖的产品能否顺利地卖出去。

发展农村流通产业,可以促进农产品增值和优质优价。

通过合理化的购销渠道和优选配送路径,降低流通成本,还可以通过保鲜和减少农产品损耗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在大流通格局下,打造开放竞争的生产资料市场,可以为现代农业提供生产资料保障。

工资性收入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另一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家庭经营收入。

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74元,占现金收入的32%,比上年增加了200元,增幅高达17%,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近12个百分点。

发展农村流通业,不断扩容交易活跃的大型批发市场,培育一批龙头流通企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转移,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增加非农业收入。

也在此基础上,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另外农民就地就业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对人力和财力的耗费,减少社会负担及社会矛盾,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要使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力和更现代的生活方式,需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解决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内容的组成部分,是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因此可以说,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3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在2004年党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就指出:

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

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

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

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

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

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改善农产品的流通环境。

2005年党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

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在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

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

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对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

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作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抓紧落实降低或免交车辆通行费的有关规定,并尽快实现省际互通。

200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则进一步强调: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

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在党中央2007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

要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在中共中央2008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到: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

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

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

通过实施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鼓励商贸、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农产品期货品种。

加快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省内外车辆无差别减免通行费政策。

从以上五个“一号文件”中关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论断可以看出,党中央已经将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反映出党中央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新农村的决心和力度。

农村体制改革主要包括:

以构建、培育多元化,多层次新型农村流通承担者(如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内容的提高农村流通组织化工作;以引入先进的连锁和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改建批发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流通渠道体系建设;以发展生猪期货为切入点的创新农村流通交易形式改革;以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为关键点的提高农村流通运行效率工作;以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认证为核心的提高农村流通技术水平工作;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法》为代表的农村流通立法工作;以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村流通业进行财税补助为代表的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制度创新。

目前,农村流通体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主要表现是:

第一,基本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实现了全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主要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都已形成一定程度的买方市场(甚至出现了产品的供过于求,库存积压、销售困难等情况)。

第二,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形成,国家定价的比重已降到5%以下。

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96.0%;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87.6%;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93.9%,国家定价的比重降为10%以下,除粮、棉以外,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已全部放开。

第三,农村流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流通的格局,各类相关企业都进行了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开始实行多元化经营,通过收购、兼并、转产等方式,优化组织结构和资产结构。

第四,农村流通对外开放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五,农村流通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加快。

近几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各项工作,通过推广先进的流通方式,加快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流通领域的科技水平,农村流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四川是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近6000万,占全省人口70%。

人均耕地面积低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四川为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研究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对促进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十七大”精神和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四川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解决四川“三农问题”的深层次问题,有必要对四川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现状、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政府部门参考。

1.4本调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1.4.1本调查研究报告主要工作及内容

1、四川农村流通体制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

①流通体制相关法规调研;②农村商品组织结构调研;③农村商品流通渠道调研;④农产品交易模式调研;⑤农村流通信息化调研;⑥银行支付工具在农村流通中的运用。

调查方法除①项全部内容,②项部分内容外,其余均为问卷抽样或走访抽样调查。

考虑到成本、时间因素以及四川农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本次课题调查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抽样走访调查像结合,发出问卷数为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1份。

走访调查范围是成都市郊区部分农村和部分二级城市部分郊区农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由于问卷调查是调查员深入到农村,随机走访农村居民,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力求简单易懂,因此问题不是严格对照学术语言或问题,但在调查时,调查员会与收访对象进行交流,力求调查结果能支持本课题。

如在了解农村流通体系组织话程度时,并没有使用“民营企业”、“集体经济”等书面语言询问,而是使用“政府相关组织”这样便于农村居民理解的温提干。

2、四川农村流通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实证分析。

通过对四川农村流通经济现状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实地考察,运用统计工具,对四川农村流通经济诸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重点关注四川农村流通经济创新之处。

3、提出政策建议。

针对四川流通体制的发展和不足,提出改善流通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第2章四川农村流通体制现状调研

2.1四川流通体制特征(制度法律政策组织机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四川在农村流通体制方面取得的成效是: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村市场。

农业生产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产品收购与销售的配套改革被提到重要日程,主要是调整购销政策,拓宽购销渠道:

一是实行国家合同定购,以市场收购取代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二是对大多数农产品逐步放开经营,实行多渠道流通;三是鼓励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实行多渠道流通;四是建立农村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五是推行农工商、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六是打破封锁,拓宽流通渠道;七是积极培育流通中介组织,疏通流通环节。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同意领导下,商务厅、农业厅、省工商局和各级政府相互配合,除了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和农业部扶持农业流通经济的相关政策外,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这些政策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初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了农产品购销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内、外贸协作;重点抓好了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目前,四川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中的主要军措施是:

⏹推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主的流通体制改革。

⏹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中央与地方共同推动”的原则,将根据商务部、财政部的要求,结合四川实际,从四川省流通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中,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配套用于支持“双百市场工程”试点。

在推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第一梯队是各级党委和相应的政府部门,其次是大型企业,最后才是农民。

此次调查走访收集的资料显示:

推动或者参与推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第一梯队中,党委是方向的把握者,各政府部门是决策的拟订者和推行者。

这些政府部门有各级政府、农业、商务、工商、税务(国税和地税)、质监、林业、药监等部门。

当然,其中农业、商务和工商部门承担着较重要的任务,而他们贯彻、制定和推行一项涉及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却都需要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

2.2四川农村流通经济中组织结构现状

2.2.1农村流通农村组织结构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所有制基本上是一种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农村以生产队为基础,生产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

农村非农产业比重很小,主要是行政组织主办型企业,如社办、大队办企业和一些合作组织。

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农户独立经营为基础,集体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个体、私营等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农村所有制改革。

通过市场竞争、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竞争政策,农村所有制结构及其稀缺资源的占用结构有希望得到动态化、合理化的调整,并通过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流通产业已走在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前列。

近年来,中国商品市场和流通领域取得了众所周知的长足进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从农村流通领域的所有制来看,变化是相当明显的。

在进行体制改革前,国有流通企业几乎覆盖了农村流通领域的所有方面,非国有企业萎缩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比例。

在改革中,非国有的流通企业包括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及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在从业人员、市场份额、营业额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应该看到,虽然农村多种所有制有了很大发展,但现在主要的农村流通企业是国企或本土、本乡个体经营。

国企由于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对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呈现;而一些个体经营,由于经营理念、资金等原因,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农民、政府等各方的综合参与。

2.2.2农村流通体制与农村“供销社”

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赋予了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机遇。

供销社是我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长期以来在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是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从2004年到2006年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重视供销社工作。

由此可见,供销社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供销合作事业面临新的形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供销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工作和各项经营业务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四川省供销社系统经营服务总额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强,现代流通经营方式不断推进,巩固传统经营业务,开拓新的经营业务和新的服务项目,服务新农村的能力逐渐增强。

这主要得益于:

一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供销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