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1023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地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

”。

   2、提问:

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新课

   1、过渡: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

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

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

   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5、过渡: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11、讨论:

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

   评: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

   制作地球模型

   一、准备

   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

   2.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把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3.提问:

制作模型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4.学生把书中的模型数据换算成所需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

   二、学生制作

   三、评比

   1.生把制作好的模型一切为二,用纸遮住一半,露出四分之一的球。

   2.评比谁的模型制作地最好。

教学后记:

第一课地球

第2课时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几节课我们是走到了地球的内部去瞧了瞧,今天,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走出来,走到我们生活的地表来看一看。

  二、新课

   1.提问:

生命要维持离不开什么?

2.指明地球表面主要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别是岩石、水和大气层。

   3.讨论:

(1)地球表面还有哪些地形?

   

(2)无锡是什么样的地形。

   4.提问:

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5.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三.总结

   1.请学生在书后的世界地图上找到并写出洲名、洋名。

   认识并绘制地图

   一、导入

   1.地图有什么作用

   2.那些地方要用到地图

   二.新课

   1.给学生看本市地图,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大致在什么地方。

   2.仔细观察地图,说出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及其作用。

   3.讨论比例尺的大小该怎样选择。

   4.绘制校园地图

   

(1)准备:

统一所使用的图例及比例尺,要求在地图上

   标明方向、比例尺、图例。

   

(2)请学生绘制校园地图。

   (3)评比谁的地图画的最好。

 

教学后记:

 

第2课太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

情感目标:

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难点:

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

活动安排:

课程

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讨论

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列举太阳对地球万物的作用,讨论太阳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认识到太阳的重要作用和对地球万物的价值

讨论、分析、推理

资料

能量巨大的太阳

阅读资料

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

阅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

学生准备:

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动物生长也要靠太阳的吗?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并思考驱动页问题。

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列举太阳万物作用的例子:

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再有意识地在太阳周围将学生举例中不同物体按种类列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太阳对天气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出太阳对风、雨形成的作用)。

用箭头标出太阳起的对这些物体作用,如:

光合作用

太阳——————→小草

2、分析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这些物体的作用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引导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五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

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并储藏在植物体内,动物吃了植物后,能量又转移到动物体内。

所以动物从植物中或动物从动物中获得食物,都是受到了太阳的间接作用。

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太阳对物体的间接影响,如:

光合作用

太阳——————→小草

食|

物|

3、假设如果没有了太阳,万物会怎样:

教师檫除黑板上图中的太阳,让学生思考黑板上举例的各种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图中太阳对不同物体的各种作用来分析。

进一步思考,没有了太阳,地球上万物会怎样呢?

小结:

没有了太阳这些作用都会瓦解,植物、动物、天气变化等等都将不符存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对太阳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5、拓展:

汽车、火车和太阳的能量有关系吗?

有没有不依靠太阳能量存活的生物呢?

三、能量巨大的太阳

1、太阳的能量如此巨大,有关太阳的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

鼓励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同时把自己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第3课月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能力目标:

1.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

2.通过实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3.会收集并整理资料;

情感目标:

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常时间坚持地观察记录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体会自然的奥秘。

难点:

经历常时间坚持地观察记录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并通过实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分析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警察说小偷是在说谎?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观察月相变化:

1、交流一个月的观察记录: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已的观察记录(事先布置好的),并按农历顺序把月亮的形态从初一到三十进行排序,并根据记录补画阴雨天的月亮形态。

各小组将排序观察记录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记录。

2、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要求学生分析月相变化的过程,说说自已的发现。

小结:

根据月相图,介绍月相变化的一些规律(形状变化、月弦的变化、位置变化等)。

三、月相变化的原因

1、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2、介绍月球基本情况(引力、温度、环境等)

3、讨论:

假如若干年后你成为中国的登月宇航员,针对月球表面的环境,出发前你会准备些什么物品?

或者你是宇航服的指定代理商,你会设计具备哪些功能的航服呢?

四、4、介绍2004嫦娥工程;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月球资料,了解更多的月球知识,课后制作一份小报。

教学后记:

 

第4课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

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活动安排:

课程

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1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已有认知用地球仪和灯泡进行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的成因。

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造成的。

资料

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历史过程。

初步认识人类昼夜变化成因的历史。

网上学

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借助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流,了解世界各地同一时刻时间的差异。

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

活动2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选择一种或两种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并记录。

并交流记录,分析规律。

发现常见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是‘天在旋’还是‘地在转’呢?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呢?

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解释

2、模拟实验:

实验前通过强调让学生明确:

地球上每天观察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可以模拟吗?

教师指导学生用地球仪和灯泡(或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

3、分析推理

实验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昼夜成因,并尽可能更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教师归纳板书。

4、小结:

昼夜的成因

5、思考:

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教学后记:

第4课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

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活动安排:

课程

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1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已有认知用地球仪和灯泡进行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的成因。

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造成的。

资料

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历史过程。

初步认识人类昼夜变化成因的历史。

网上学

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借助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流,了解世界各地同一时刻时间的差异。

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

活动2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选择一种或两种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并记录。

并交流记录,分析规律。

发现常见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是‘天在旋’还是‘地在转’呢?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呢?

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解释

2、模拟实验:

实验前通过强调让学生明确:

地球上每天观察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可以模拟吗?

教师指导学生用地球仪和灯泡(或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

3、分析推理

实验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昼夜成因,并尽可能更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教师归纳板书。

4、小结:

昼夜的成因

5、思考:

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教学后记:

第4课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

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出示课件或视频,也可以是文字资料。

供学生阅读。

阅读中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观察证据修正和改进认识的过程。

并指出托勒密、哥白尼伟大科学家的贡献。

四、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讨论书中足球小子关于世界杯比赛时间的困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了解的类似例子。

小结:

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时差。

鼓励学生上网交流,了解更多知识和时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五、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1、出示图片。

介绍一些典型的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2、进一步提问:

同学们举的例子多数都是听说的,到底事实是否如此呢,还要进行观察证实,因此请同学们选一至两种你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连续观察几天,找到昼夜变化对它们的生长活动有什么样的影响的具体证据。

分发观察记录表,指导学课后观察记录。

2、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并用自已的话归纳观察结果。

六、延伸

思考:

动植物所有的生长生活状况都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吗?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更多的动植物,获取更多的信息。

教学后记:

 

第5课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2.知道四季的成因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3.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能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3.能收集整理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的资料。

情感目标:

1.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

2.有兴趣探究和四季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难点:

指导学生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活动安排:

课程

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1

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观察相同的两个金属片在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两种条件下温度的不同。

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物体得到的热量不同。

直射条件下得到的热量多。

讨论1

四季的成因

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推理四季形成的原因。

四季的成因与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讨论2

四季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结合当地的情况谈谈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是怎么适应季节变化的。

了解季节变化人们生活的影响,及人们的四季生活规律。

活动2

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列举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各种方法。

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初步了解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几种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视频,直射与斜射实验器材(镜子两块,温度计,金属板)。

学生准备:

搜集四季变化对人类及动植物生长活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分析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同一个太阳在不同的季节使我们明显感受到冷热的不同呢?

”。

根据回答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解释是否合理。

二、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1、分析冬季和夏季阳光(可通过驱动页影子的图片分析)照射角度的差异。

2、思考:

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3、实验验证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产生的结果。

介绍实验方法(参考书中内容),让学生明确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并再次对比实验的恒量和变量,同时强调实验观察和记录注意的事项。

组织学生到户外实验。

(强调纪律)

4、汇报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5、小结:

直射时的金属板升温高,斜射时的金属板升温低。

(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介绍造成实验现象的原因)

6、问:

冬季和夏季阳光照射角度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否是冬、夏温差形成的原因呢?

教学后记:

第5课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2.知道四季的成因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3.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能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3.能收集整理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的资料。

情感目标:

1.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

2.有兴趣探究和四季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难点:

指导学生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教学过程:

三、四季的成因

1、出示课件(或图片幻灯片):

地球公转和四季划分图、地表直射和斜射图。

介绍:

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公转,所以在公转的不同位置,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角度也不同。

结合夏至(或冬至)时地球表面直射和斜射图,让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的结论讨论,此时地球表面各处温度应该是怎样的。

结合讨论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让认识到南北半球在同一时刻季节的不同和直射和斜射的直接关系。

2、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四季的成因:

要求学生结合地球公转和四季划分图,用自己的话完整解释地球上的四季成因。

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解释。

教师小结四季的成因。

四、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讨论:

(示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引导学生会从季节性食物和运动项目、服装等谈起。

2、在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你常用哪些方法度过?

(过度到下面的活动)

五、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1、我们人类有房子,有衣物等设施,动植物会用哪些方式抵御严寒酷暑呢?

结合学生的举例,介绍几种典型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六、延伸

思考:

“四季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收集信息。

教学后记:

7、《种子》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条件(内部条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从对比活动中领悟到种子结构的完整与萌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2、能从活动中推论出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来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2、了解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初步体会植物的一些奥秘。

教学过程

[ 设计目的: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从辨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开始激发学生对种子的探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 设计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

(点头,示意学生把手放下去)同学们,我们仅仅这样来解释是不够的,是不科学的,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

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才行,怎么办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种子的基本结构入手,从影响种子发芽的一个关键的因素——胚说起。

种子的胚(板书:

胚)。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种子的胚。

[ 设计目的: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导到关键的地方。

师:

同学们拿起刚才老师第二次发的那颗种子,这颗种子是完整的,没有被虫蛀过,它的胚在哪里呢?

(稍停顿一下)它的胚被种皮完全地包裹着(板书:

种皮),因为种皮对种子的胚起到保护作用。

下面,我们来解剖种子。

首先,把种子的皮小心地小小心地完整剥开。

一个同学剥不了的话,换另一个同学剥。

我们把种子的皮完全剥开以后,就看到了种子的胚,一个完整的种子的胚。

大家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

学生进行活动,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其中,有位女生忍不住稍大声说:

“老师,

[ 设计目的:

通过动手探究,进行观察活动,并结合种子的结构图来认识胚的基本结构,为进一步推论“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打下理论基础。

 ]

[ 设计目的:

巩固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推测方法得到科学的推论,从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

[ 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的验证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是验证一切科学推论的唯一依据从而意识到验证的重要性。

 ]

教学后记:

 

7、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