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106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答题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26题为必考题,

27—30题为选做题。

请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将综合题答案用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完毕后,将答题卡上交,其它试卷考生自己留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答案符合要求。

1.名字能反映一个时代,可以窥探人们心中寄予的某种期望或恪守的某种观念。

从《宋书》中

的刘敬先、殷孝祖,到《新唐书》中的张茂宗、延宗,再到《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汤显祖、史念祖、杨光先,它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下列哪种观念  

A.等级观念B.宗法观念C.法制观念D.辈分观念

2.唐宗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

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3.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

A.陕西    B.湖北  C.河北   D.河南

4.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权力机构是

A.内阁    B.六部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5.公元前506年,罗马平民阿扎伊与贵族维拉里发生纠纷,双方闹到当地法庭后,法官判决所

依据的法律应该属于

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D.万民法

6.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法国大

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的政体”是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无产阶级专政

7.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

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

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8.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

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

这体现太平天国

 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9.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

00—10:

00

朝鲜与东学党政变

10:

10—11:

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

10—12:

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10.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

“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

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       D.新文化运动

1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

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鸦片战争的影响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列强建立租界的权利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2.学者陈旭麓认为:

“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它是一

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3.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斗争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

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中共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中共一大,确立了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14.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在研究其诞生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其中最基本的

条件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5.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

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社职员的工资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等。

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①无产阶级专政②人民民主③人民公仆④工农联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

“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是有现实性的必要的。

”与标

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

”相关的“战斗”是

A.巴黎公社B.二月革命C.十月革命D.苏联解体

17.列宁在评价十月革命时说:

“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

的新途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B.“过去的残余”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D.“新途径”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8、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策略体现了政策性和原则性的灵活结合。

为适应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

趋势,中国政府进行的外交活动是

A.与苏联建交B.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D.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9、1971年7月15日一位美国总统讲话: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亿多人民的参加,是不可有稳定和持久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关系敞开门户。

”这里的“主动行动”指的是

A.尼克松访华,与中国签署《联合公报》B.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C.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20、《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B.“两个拳头出击”

C.“一边倒”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1、“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

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2、路透社曾评论道:

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

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它”指的是

A.不结盟运动B.联合国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

23、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

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鸦片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

24、保罗.约翰逊在《现代:

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

“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

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25、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①“一超”指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多强”是指世界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

③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④“一超多强”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为必做题,20分,27-28,29—30,题为选做题,30分,共50分)

26.(20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历史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摘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杰佛逊曾经说过:

“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

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

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三新中国60多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

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

(7

分)。

(2)材料二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

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实现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

些表现?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

(7分)。

 

选做题(请考生在选修一27、28,选修四29、30四道题中任选同一类型的两道题作答,如果选两道不同类型试题只按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

......太和二十年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

......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

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

......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9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6分)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鱼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

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

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实行“相地而衰征”:

“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

推行“官山海”政策:

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一归国家。

还提出“通轻重之权”:

“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质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7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8分)

29.(15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

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到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

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

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

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

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

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

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

1604年,43岁的徐光

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

“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

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

他赴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1633年徐

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

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

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转录了

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

论述都是徐光启经过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7分)

 

30.(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

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

琅殁,渐驰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

——《理台末议》

材料二清朝收复台湾以后,施琅对郑氏家族没有采取报复手段,还亲自到郑成功庙致祭。

但施琅此时的表现既有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也不无清廷约束的结果。

因此,全面肯定他此前的作为既无必要,也不合理。

——葛剑雄《如何评价施琅的历史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施琅的管理政策,并指出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施琅的历史贡献,并说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10分)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二十六届基础年段期末联考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C

C

A

C

D

A

B

B

D

A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B

C

C

C

A

D

A

C

A

B

二、非选择题

26题答案

(1)实现:

古希腊通过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逐步确立和发展起奴隶制民主政治。

中国在秦统一全国后正式建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经历代王朝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强化。

(7分)

(2)实质:

权力制衡。

美国总统由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总统虽掌握行政、外交、军事等重大权力,但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种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6分)

(3)表现: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认识:

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主政治的实施由于国情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

(7分)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7题答案

(1)措施:

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

(9分)

(2)认识:

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6分)

28题答案

(1)主要措施:

实行“相地而衰征”,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产量收税;官府垄断盐铁经营;平抑物价,控制交易盈利。

(7分)

(2)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追求富国强兵;井田制瓦解,私田产生;齐国旧制的弊端导致财政危机;齐国内政混乱,社会动荡;齐桓公励精图治;起用管仲。

(8分)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9题答案

(1)因素:

徐光启个人的生活环境;科举经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

(8分)

(2)贡献:

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采用西方科学方法和知识,发展传统天文、历法;编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7分)

30题答案:

(1)政策:

严禁东南沿海人们出海。

原因:

海盗猖獗。

(5分)

(2)贡献:

代表清政府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捍卫了民族尊严。

标准:

一是看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即肯定为主,阻碍即否定为主;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