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126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限时45分钟)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及难度

市场与计划

1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2、4、5(中)、14(中)

市场配置资源

6(中)

市场秩序

7、8(中)、13

(1)(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9

宏观调控

3(中)、10、11(中)、

12(中)、13

(2)(难)、14(中)

一、选择题

1.(2014福州质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差,重若千钧。

因为这有利于(  )

①更好地发挥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②推动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③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减少生产经营盲目性 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缩小劳动者收入差距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

A 本题考查市场的作用。

减少盲目性要靠宏观调控,故排除③。

单纯的市场调节,会促进收入差距拉大,排除④。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故答案为A。

  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命题“污染博弈”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污染博弈”是指在企业不受管制的环境里,每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宁肯污染环境,也不愿安装昂贵的污染处理设备。

据此回答2~3题:

2.企业不愿安装昂贵的污染处理设备表明(  )

①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③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④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调整生产经营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C 此题考查市场调节资源。

环境污染体现市场自发性,排除①,选②。

材料体现了利益对企业生产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宏观调控作用,排除③,选④。

3.要解决企业“污染博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②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企业生产能力 ③实施污染排放收费,迫使企业增加治污成本 ④制定法律,严格控制高污染行业产品的生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D 此题考查宏观调控。

③④措施有利于对污染进行控制。

①②不符合题意要求。

4.“羊群效应”一般出现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而且这个行业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模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羊群效应”反映了单纯市场调节具有(  )

A.自发性B.盲目性C.滞后性D.竞争性

解析:

B 此题考查市场调节的弊端。

“羊群效应”体现了市场参与者“一哄而上”的现象,属于盲目性。

5.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

该模型认为,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常常会导致实际的产量过剩或不足。

这反映出(  )

A.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B.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C.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效率通常不高

D.市场规律在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领域失灵

解析:

A 本题考查市场的缺陷。

材料反映了价格调节的滞后性,故排除B,答案为A。

市场秩序良好,资源配置效率高,排除C。

市场对任何产品都有调节作用,排除D。

6.有专家认为,对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食品价格上涨、消费者生活成本提高,政府应适当提高容忍度。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①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机制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缺陷 ③极力压制价格上涨,可能造成后期供给不足 ④政府不能调控农产品价格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A 此题考查市场的作用。

对市场形成的价格,政府要适当提高容忍度,这是对市场地位的尊重,故选A。

材料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排除②。

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调控,排除④。

7.一些食品企业在生产中过量使用添加剂或者使用部分禁止使用的添加剂,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经济秩序,也使企业自身的形象和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这启示我们(  )

①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现代企业在市场上立足的必要条件 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企业经营的目的 ③完善市场法规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④企业必须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解析:

D 本题考查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滥用食品添加剂是不诚信经营的行为,这启示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①入选;获得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②错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排除;对企业而言,应该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④正确。

8.(2014江西六校联考)10个蒸饺60元、1碗面条88元、3份饺子190元……一些旅客在网上吐糟某机场餐馆价格“贵得离谱”。

漫画“宰客”说明了(  )

①这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是市场行为 ②不符合价值规律,要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违背了公平诚信原则,要建立惩戒制度 ④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市场秩序。

题干反映的现象违背了价值规律,并不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故①错误,②正确;“宰客”是商家不公平不诚信的表现,故③符合题意;市场在调节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弱点,故不能单纯地由市场调节,还应加强国家的科学宏观调控,故④错误。

9.2014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①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④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较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国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调节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故①②正确。

③材料无体现。

市场配置资源是一切市场经济的共性,排除④。

10.(2015锦州模拟)图中横向箭头显示的是一种宏观经济的收缩过程,纵向箭头显示的是针对过程中各环节相应的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采用的手段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宏观调控。

面对居民消费不足,需求下降,需要扩大需求,扩大消费,②符合题意要求;①能够拉动生产,但与题意无关;面对价格下降,产品供过于求,国家应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生产,③错误;面对生产萎缩,投资下降,国家应通过降息等货币政策、减免税等财政政策调控,公债是为弥补国库不足而发行的,④说法错误。

11.(2014湖南四大名校联考)2014年4月份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稳定物价,政府可以(  )

①大力扶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物价 ②完善宏观调控—健全价格监管机制—打击恶意囤积—稳定物价 ③加强经济干预—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物价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补贴—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稳定物价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A 此题考查宏观调控的措施。

扶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从而稳定物价,故①正确。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恶意囤积现象,可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物价,故②正确。

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排除③。

收入差距缩小,社会需求增加,物价上涨,故排除④。

12.(2014凉山模拟)2014年2月,某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分析了西昌大气污染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治理污染的建议。

下列建议中属于经济手段的是(  )

①加大对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宣传力度

②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调动群众参与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③增加财政扶持力度,对企业达标技改和治理进行补贴 ④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强化对重点大气污染企业的治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

C 此题考查宏观调控手段。

①④属于行政手段。

②③发挥了财政的作用,属于经济手段,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13.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材料一 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表: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以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期间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

环保

投资

总额

(亿)

150

550

800

3600

7000

13750

31000

环保

投资

占国

内生

产总

值比

(%)

0.5

0.67

0.80

0.93

1.24

1.35

1.50

注:

三十多年来,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等排放量出现了大幅下降。

但是,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是发达国家的8~9倍。

材料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本描述了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把重化工作为支柱产业,同时,建立政府环保部门和大规模非政府组织,制定相关环保法律以及开始公众运动。

八九十年代,企业污染不断见诸报端,有的企业被罚款或送上法庭受审。

如今,在欧洲,由于法律的监管、公众的监督以及政府的权威,企业对环境污染行为更为谨慎。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背景下,2013年全国人大重新修订《环境保护法》,促使生态“拐点”更快来临。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加强宏观调控”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1)问考查图表信息。

图反映工业化不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表反映环保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以及与世界的对比。

(2)问,主要考查宏观调控知识,应立足宏观调控措施来分析。

答案:

(1)①在工业化前期,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②在工业化中后期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后,随着国内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呈现下降的趋势;③从重化工业时代到工业化基本完成阶段,污染水平超过环境的容量;④在工业化初期以及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污染水平低于环境容量;⑤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长较快,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①完善市场法规,依法查处污染环境行为;②加强对企业生产的市场监督,加大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③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④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14.(2014衡阳检测)水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不同的人对它的态度不同。

材料一 资料显示,目前北京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排名百位之后,每年缺水均在4亿立方米左右。

据报道,北京三年后将喝上经淡化的渤海水。

受海水淡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淡化海水的价格一直备受关注。

材料二 广西龙江河段重金属镉污染事件过程

阶段

舆情发展

事情经过

第一阶段

(1月19日

~1月24日)

舆情静默期

媒体开始报道,但政府在此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危机应对措施,信息处于封锁期

第二阶段

(1月25日

~1月26日)

舆情上升期

有关镉污染的信息大量出现,官方对于镉污染信息的处理较为模糊,加剧了居民的恐慌性购水

第三阶段

(1月27日

~1月31日)

舆情爆发期

媒体报道转载频繁,政府发布了镉污染处理响应预案,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民众,镉污染情况得到控制

第四阶段

(2月1日

~2月3日)

舆情稳定期

官方通报新进展,民众强烈关切,政府回应民众的疑问

第五阶段

(2月3日后)

舆情衰退期

污染防控取得成效,相关责任人被问责,但媒体继续进行舆情追问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你预测淡化海水价格可能的走势并说明理由。

(2)广西镉污染事件折射政府信息公开“短板”。

有人认为,在镉污染事件中,相关部门的缺位是造成当地社会集体恐慌的主要原因。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解析:

(1)问考查价格走势,通过材料,可知海水淡化需要成本较多,所以价格会较高,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会降低。

(2)问,应该立足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

(1)走势:

先高后低。

理由: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受海水淡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淡化海水初期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较多,成本较高,价格就高。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淡化海水价格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2)①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在镉污染事件中,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相关部门监管缺失,是污染发生并造成当地民众集体恐慌的原因之一。

②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镉污染事件中,相关企业片面追求利润,环保意识淡薄,无视社会责任,违规排污是造成社会恐慌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