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547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内容与测试 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docx

综合内容与测试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二十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①复习第二十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②通过回顾、梳理、练习掌握发酵技术、食品保存等知识点。

③通过练习掌握解题技巧。

重点和难点

1、酿制酒酿基本步骤。

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保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本课相关知识点梳理、练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前对复习内容进行重温。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呈现

考的具体内容

能级水平

A

B

C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

食品腐败的原因

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二、回归课本

(一)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1)发酵现象的发现及原因: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水果放酒了有酒味,并把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直到近代,由于__________的发明和使用,才认识到发酵现象是

由的活动引起的。

例如:

水果放久了,有酒味是由发酵的结果;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是等发酵的结果。

(2)传统的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利用发酵技术、、。

并利用发酵技术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

例如酒酿。

(3)酿制酒酿的基本步骤有:

将洗净并用水浸泡过的糯米蒸熟,并将各种器具在使用前认真清洗,防止污染酒酿。

用冲洗蒸熟的糯米,为防止温度过高。

将酒曲,在糯米中,装入广口瓶。

将广口瓶保温在的适宜环境中,因为

2天后,取出酿制好的酒酿液体少许,制作临时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在酿制酒酿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为。

品尝自制的酒酿有点和,说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____和____等物质。

2.现代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创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发酵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生产的产品主要有:

、、等,其中_______为现代发酵技术的产物。

(二)食品保存

1.食品腐败的原因:

食物腐败变质常常是由:

___________引起。

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就是:

__________。

2.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食品保存是指让食物以一定形式继续存在,在尽量维持食品原有品质的基础上适当的改变其风味、形式或形状等,例如,腊肉、香蕉干、牛肉干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直运用各种方法来延长保存食品的时间。

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等。

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有。

其中,可以防止细菌对食品的污染,而且对人体无害的是利用对鱼、虾等水产品进行保存。

三、练习

1、下列能使牛奶变成酸奶,使蔬菜变成有酸味的泡菜的是()。

A、酵母菌B、乳酸菌C、霉菌D、枯草杆菌

2、制醋要用()

A、醋酸菌B、酵母菌C、霉菌D、大肠杆菌

3、蒸馒头和酿制啤酒时,利用的是何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A、醋酸菌B、酵母菌C、霉菌D、大肠杆菌

4、通过探究发现:

霉菌喜欢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环境条件温暖、潮湿的地方。

为了防止食品长霉,你认为食品最好保存在哪种环境中()

A.低温、潮湿B.低温、干燥

C.温暖、干燥D.温暖、潮湿

5、下列关于微生物的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醋酸菌用于酿醋B.利用乳酸菌制酸奶C.酵母菌用于制作泡菜D.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6、下列不属于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的是()

A.风干B.脱水C.冷冻D.添加防腐剂

7、发酵技术是指利用______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传统的发酵食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现代的发酵技术能够__________创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需要的发酵产品,如_______等。

8、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__________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可避免食品的腐败。

9、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现代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目前已广泛利用_____对食物进行保存,例如利用______对鱼虾等水产品的保存。

10、利用酵母菌制作面包的过程大致为:

将面粉、糖、酵母菌和水混合成生面团,一段时间后,将生面团放入烤箱中烘烤。

(1)生面团烘烤前,应放在0℃还是30℃左可的环境中?

__________。

(2)请再举出一项酵母菌的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2A、3B、4B、5C、6A、7微生物,酿酒、制酱、制醋,按照人的意愿,抗生素。

8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抑制微生物。

9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

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酶,溶菌酶。

10

(1)30℃左右

(2):

蒸馒头、制啤酒等。

21章现代生物技术复习教案

复习重点

1、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2、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3、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

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

2、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技术。

此技术可以用于培育转基因动植物中,如巨型小鼠、转基因烟草等。

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称为转基因动植物。

3、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等的技术。

4、克隆是指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5、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标志着细胞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6、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组织或器官,不仅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而且还可以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问题。

7、多利羊和以往的克隆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它的细胞核来源于高度分化了的乳腺细胞。

8、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简要叙述转基因抗虫烟草的培育过程。

分析:

首先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杀虫毒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转入普通烟草的细胞核中,使其与普通烟草细胞的核物质相互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抗虫特性的烟草新品种。

2、判断: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促进化石能源的开发,但不能开发生物能源。

分析:

错误。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但不可以促进化石能源的开发。

3、判断:

生物技术可以克隆生物体,但不能克隆生物的器官。

分析:

错误。

利用生物技术既可以克隆生物器官,又可以克隆生物体。

4、假如将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克隆,克隆出的人也能获得诺贝尔奖吗?

分析:

不可能。

原因是人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后天的各种因素也非常重要。

5、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

A.解决很多科学难题,促进社会加速进步

B.使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更加丰富,有利于社会发展

C.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

D.人类的整体素质将明显提高,竞争力增强

分析:

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

选项C正确。

三、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

A.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蛋白含量的玉米B.利用人工分离培养的微生物制造饮料

C.进行生物个体克隆D.我国科学家利用细菌的DNA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人胰岛素

2、下列关于人的克隆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也是可行的

B技术上是有问题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是可行的

C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有一定问题

D技术上是有问题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也有一定问题

3、下列哪项不是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产品()

A.转基因番茄B.蒸汽机车C.多利羊D.巨型小鼠

4、现代生物技术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克隆就是不经过_________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组织或器官,不仅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__________,而且还可以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问题。

答案:

1B、2C、3B、4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

5受精作用、排异反应。

第22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复习课教案

复习重点

1、生物分类的依据2、生物分类的等级3、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4、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我国的珍稀植物6、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7、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8、我国的珍稀动物9、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10、真菌的主要特征11、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现存的生物估计至少有400万种,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

2、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3、种,又叫物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4、生物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5、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硅藻等),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等),结构都比较简单,大都生活在水中。

6、苔藓植物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生殖离不开水。

7、蕨类植物不仅有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输导组织,因此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生殖离不开水。

8、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生殖不需要水。

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9、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

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10、造成动植物濒临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

11、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

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二级保护植物有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等。

12、、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有:

大熊猫、蒙古野驴、金丝猴、白暨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13、大熊猫被誉为生物“活化石”。

14、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它们的区别是身体内有无由脊椎组成的脊柱。

15、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

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的,体节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体表的环纹。

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蟥、沙蚕等。

大多数软体动物在身体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做多、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

16、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可以为人类提供食品、药物、衣物等;有的昆虫对农业有利或有害,例如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有些昆虫可以传播花粉,保证农作物的好收成;蚯蚓可以改良土壤,疏松泥土及增加耕地肥力。

16、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17、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

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18、细菌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组成。

有些细胞还有荚膜和鞭毛等结构,荚膜起保护作用,鞭毛帮助运动。

19、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20、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细菌细胞是由下列哪组结构构成的()

A.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细胞膜、细胞质

分析:

细菌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紧贴细胞壁的是细胞膜,里面是细胞质,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属原核生物。

选项C正确。

2、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A.大肠杆菌B.酵母菌C.葡萄球菌D.肺炎双球菌

分析:

题中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都是细菌属原核生物,因此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选项B正确。

3、下列细菌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A甲烷细菌B.乳酸菌C根瘤菌D结核杆菌

分析:

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甲烷细菌具有制造甲烷的作用,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乳酸菌的用途更广泛,制酸奶、泡菜、酸菜、发面等都离不开它;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结核杆菌能使人患病,对人类是有害的。

选项D正确。

4、判断:

蝴蝶、蜈蚣、蚂蚁和蜘蛛都是昆虫

分析:

错误。

蜈蚣、蜘蛛不是昆虫,昆虫一般有翅。

5、判断:

越低等的动物,分布数量越少,这是因为它们不适应环境。

分析:

节肢动物虽然不是高等动物,但分布范围最广。

三、练习

1、下列哪种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

A.金鱼B.扬子鳄C.猕猴D.袋鼠

2、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具有外骨骼B.身体分节C.具有贝壳D.足分节

3、下列微生物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A、青霉菌 B、酵母菌C、肺炎双球菌D、乳酸菌

4、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数量B.等级C.形态结构D.大小

5、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A.红桧B.桫椤C.龙棕D.梧桐

答案:

1B、2B、3C、4C、5B

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复习课教案

复习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包括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就是物种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显而易见。

间接价值也很巨大。

潜在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5、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同时,还应重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的建设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的多样性

C草原的多样性、森林的多样性、湿地的多样性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多样性

分析: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而生物种类即物种,所以选A。

2、原产于我国的菊,目前在世界上已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其中我国有7000个。

这个事例能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哪一方面                   ()

A.物种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上述三项

分析:

这个事例说明我国物种丰富,所以选项A正确。

3、造成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是         ( )

A.大熊猫的食物——箭竹大量死亡    B.人类不合理采伐、开垦,引发环境变化

C.全球气候变暖,使熊猫难于生存    D.空气污染严重,使熊猫不能生存

分析: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此题中,大熊猫减少的原因并不是箭竹大量死亡,而是人类不合理采伐、开垦,引发的。

所以选B

4、试对下列叙述进行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1)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错误,应该对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应该禁止对所有动物进行猎杀。

错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适当的猎杀是可行的。

三、练习

一、选择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B将动物放到动物园里C建立基因库D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2、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B.环境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3、种植药材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A.潜在价值B.间接价值C.直接价值D.没有价值

4、使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不包括()

A.物种绝灭速度加快B.人口的快速增长C.环境污染D.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将濒危动物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的是()

A.生态旅游B.法治管理

C.迁地保护D.将动物放到动物园里

答案1A、2B、3C、4D、5C、

第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复习重点

1、生命起源的过程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3、生物进化的证据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5、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6、达尔文地雀进化的原因7、人类起源于古猿8、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演变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原始生命进一步形成单细胞生物,地球上的生物从此生机勃勃,不断进化发展。

2、首先在实验室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米勒

3、米勒的实验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

米勒的实验过程总结:

(1)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2)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甲烷、氮、二氧化碳、氨、氢

(3)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4)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5)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6)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4、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5、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6、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同时科学家还通过比较解剖、细胞研究等方法找到了生物进化的其他证据。

7、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1986年,在我国辽宁省又发现辽西鸟和孔子鸟等化石,进一步显示了鸟类可能起源了古代的爬行类。

8、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大约经历了5000万年,其进化趋势是:

体型由小趋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着地。

9、植物进化历程:

最早的植物是海洋中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多细胞藻类、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等。

10、无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最早出现的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它们经过漫长年代逐步进化为多细胞的水螅等腔肠动物、蜗虫等扁形动物、蛔虫等线形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蜗牛等软体动物和蟹等节肢动物等原始无脊椎动物。

11、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由古代鱼类进化为原始两栖类,再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进化为鸟类和哺乳类等

12、生物遵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不断进化和发展。

1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14、英国学者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即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15、我国的“澄江动物群”被国际上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16、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

17、人类的进化发展大约经过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阶段。

18、人类起源于古猿。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阶段。

化石证据表明,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迁,生活在数上的人类祖先被迫下地,逐渐地用后肢直立行走,用前肢寻找食物,并在长期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学会了制造工具等。

而在进化过程中人的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二、重点习题讲解

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鱼类B.古代两栖类C.文昌鱼D.古代爬行类

分析:

脊椎动物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它的出现比两栖类、爬行类都要早。

文昌鱼并不是真正的鱼,不属于脊椎动物,在它的体内只有比脊椎原始得多的脊索,属于一种原始的头索动物。

选项A正确。

2、地球上最先从水中登陆的动物类群是()

A.节肢动物B.爬行类C.两栖类D.鸟类

分析:

动物的进化历程大致是:

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种类繁多的原始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这几类动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但它们都不能脱离水环境。

后来发展成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它们有了外骨骼和分节的足,脱离了水生环境,成为最先登陆的动物。

选项A正确。

3、人类起源于()

A.类人猿B.黑猩猩C.古猿D.长臂猿

分析:

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一些地区气候干燥、森林减少,这些地区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寻食,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成人类。

而其他地区的森林古猿则进化成类人猿。

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而人类并不是起源于类人猿。

选项C正确。

4、下列动物类群中,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A.原始无脊椎动物B.水生脊椎动物C.原始脊椎动物D.陆生脊椎动物

分析:

四个动物类群中,原始无脊椎动物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早。

它又进化、发展成原始的脊椎动物,选项A正确。

5、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化石证据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C.解剖证据D.结构方面的证据

分析: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发育三方面的证据,其中最主要、最可靠的是化石证据。

选项A正确。

6、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B.种类越丰富C.越简单、越低等D.越复杂、越高等

分析:

越古老的地层形成的越早,距现在的时间越长,因此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