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1964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docx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市级联考】吉林省长春市【最新】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

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

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

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

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

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秦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

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目,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

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造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

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

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

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

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

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族节日在农业社会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地位下降,产生蜕变。

C.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是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D.新的节俗传统如能形成,就可能从当代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民族节日的复兴。

B.与第二段不同,文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阐述文化语境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C.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协调问题是为了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

D.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B.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空洞化、表层化处理是因为“革命”的影响。

C.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更多价值是丰富生活而非必需。

D.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要更为迫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

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

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运的影响。

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

“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

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

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

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

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

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

“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

”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最新】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

“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

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汤一介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

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

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

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

“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

”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

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

今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选自“人民网”)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

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

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

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

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

”(北大教授彭燕韩)

②“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从家学影响、人生理想、学术成就、性格特点及不同人的评价,展现在著名哲学家汤一介的学者风范。

B.“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风对汤彤形成为哲学大家和汤一介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C.在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待人接物上却非常温和,表明汤一介在性格上有矛盾之处。

D.汤一介谦逊随和,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汤一介先生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他的贡献不是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于开风气之先,重启传统文化热潮。

B.汤先生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学者,不仅对中国思想深入研究,更身体力行融通中西,激活了世界之中国。

C.文中引用学生、同事的言论,从正面直接表现传主谦逊随和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D.汤一介对当今时代没有大师原因的分析见解独到,认为没有建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就不能称其为大师。

6.作为一个哲学家,家风“义不逃责”中的“责”在汤一介的身上有哪些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读凉州

郭保林

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

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

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

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

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

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

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

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

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

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

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

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

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竣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

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

“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

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

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

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

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①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②……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

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

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头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秦,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素。

一切远去了。

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

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

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有删节)

[注]①鸠摩罗什:

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

②西夏碑:

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8.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矛盾吗?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9.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融,京兆万年人。

开元初,累转富平主簿,明辩有吏干。

时天下户口逃亡,免役多伪滥,朝廷深以为患。

融乃陈便宜,奏请检察伪滥,搜括逃户。

玄宗纳其言,因今融充使推勾。

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议者颇以为扰人不便,上书威陈括客为不便。

上方委任融,侍中源乾及中书舍人陆坚皆赞成其事,于是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馀万,田亦称是。

州县希融旨意,务于获多,皆虚张其数,亦有以实户为客者。

岁终征得客户钱数百万,融由是擢拜御史中丞。

言事者犹称括客损居人,上今集百像于尚书省议。

公御已下惧融恩势,皆雷同不敢有异词,唯户部侍郎杨瑒独建议以括客不利居人,征藉外田税,使百姓困弊,所得不补所失。

无几,瑒出为外职。

融乃驰传巡历天下。

融之所至,必招集老幼宣上恩命,百姓感其心,至有流泪称父母者。

十七年,拜黄门侍郎,与裴光庭并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融既居相位,欲以天下为己任,谓人曰:

“使吾居此数月,庶令海内无事矣”于是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待郎,甚允朝廷之望。

然性躁急多言,又引宾客故人,晨夕饮谑,由是为时论所讥。

时信安王祎为翔方节度使,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之,驿召将下狱。

祎既申诉得理,融坐阿党李宙,出为汝州刺史,在相凡百日而罢。

裴光庭时兼御史大夫,又弹融交游朋党及男受赃等事,贬昭州平乐尉。

在岭外岁馀,配流岩州。

卒于路。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B.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C.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D.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驰传”,意为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一种驾四匹马的马车。

B.“海内”,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C.“朋党”,指集团、派别,后指坚持独立政见、不同附权贵的政治团体。

D.“配流”,是古代的刑律,指把获罪人发配、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去服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融精明干练,改革举措有效。

他主张收编流失人口,派出专司官吏,搜集到八十余万流散人口及与此相当的田地,征得税钱数百万。

B.宇文融知人善任,善于选拔人才。

他赋予派出的劝农判官代理御史职务;他推荐的右丞相宋璟、户部待郎裴耀卿等人深得朝廷认可。

C.宇文融为政有才,官员百姓认可。

他受到皇上重用,朝中大臣一致赞同他的举措,百姓也非常感激他的善意,甚至流泪称他为父亲。

D.宇文融性急多言,人生连遭打击。

他因牵涉李宙弹劾信安王李祎一案而遭罢相,又因交结朋党及儿子贪赃被贬,流放岩州,死在路上。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县希融旨意,务于获多,皆虚张其数,亦有以实户为客者。

(2)然性躁急多言,又引宾客故人,晨夕饮谑,由是为时论所讥。

三、古代诗歌阅读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

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4.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5.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作者因为不被接纳、遭受指责,决心退隐并秉持原先的志向。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五、选择题

中国唐朝数学家僧一行曾研究过一个有趣的问题:

围棋总共有多少种可能的棋局?

那时,围棋的棋盘刚刚从17道扩展到19道,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貌。

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

简洁的规则和黑白两色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或许正因如此,当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最近几年中击败人类顶尖围棋手的时候,不少科技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棋局惊人的可能性,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

于是,一种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因缘。

围棋并非一个特例。

我们会从全国各地的“非遗”中,发现它们蕴含的“科学密码”。

在南京,为皇室制造衣料的云锦织机使用绳结组成的程序系统,由两名织工配合操作,让丝织品上繁复的图案保持严整,堪称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编程鼻祖;藏族的唐卡画师从自然界的矿物和植物中采撷各色颜料,令画作历经数个世纪仍然色泽鲜艳、;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进针施灸来解除病痛,如今早已,只要稍懂一些排列组合原理,就可以体会到一代代医师建构经络体系的艰难。

这些“非遗”瑰宝,凝聚成了中华文明的气场与魂魄。

除了诸多壮丽的建筑工程和的史册文献之外,一个个表演或游艺项目,一部部广为传颂的史诗或民间故事,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手工艺品,乃至人们对世界起源和运转方式的认识,以及对待自然万物的不同态度,共同构成了今天所见的中国。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两色黑白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B.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

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C.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D.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简洁的规则和两色黑白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能做得更好,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

B.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已经被它“学会”了,而且能做得更好

C.像人一样能做得更好,它已经“学会”了去观察和分析棋局

D.它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而且能做得更好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丰富多彩璀璨夺目蜚声中外卷帙浩繁

B.琳琅满目璀璨夺目赫赫有名汗牛塞屋

C.丰富多彩光辉灿烂赫赫有名卷帙浩繁

D.琳琅满目光辉灿烂蜚声中外汗牛塞屋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是新闻报道中的部分文字,请在阅读后写一则新闻短评,表明自己的观点,100字左右。

【最新】4月4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冠。

雷海为说,自己7岁起读诗,喜欢诗词中文字的韵律感,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

从20岁离家起,雷海为已经在外漂泊17年。

做礼品销售那几年,每周末他都会去书店看诗词,在书店里背完,回家后默写下来,下次去书店校对一遍。

如今做起了外卖小哥,在等餐间隙,其他人都在看直播、打游戏,雷海为却拿起手机背诗。

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但是在他看来,“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挥之不去。

21.根据下列“全球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图”,分三点说明和【最新】相比,2030年可能出现的旅游市场份额变化。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高一入学后的一次励志班会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同学们展出了以下三则材料——

【最新】,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相当优越的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釆访时说:

“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此言一出,引发不少民众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

【最新】,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进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在《感谢贫困》一文中写道: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近年来“问题孩子特训学校”悄然兴起,这些学校之所以称为“问题孩子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