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520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文档格式.doc

而且,指标的内容不应太繁太细,过于庞杂和冗长,否则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⒌时效性原则

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一定时期系统安全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跟踪其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此外,指标体系应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不断调整,否则,可能会因不合时宜而导致决策失误或非优。

⒍政令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以便通过评价,引导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及部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⒎突出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要全面,但应该区别主次、轻重,要突出当前带全局性而又极为关键的安全问题,以保证重点和集中力量控制住那些发生频率高、后果严重的事件。

⒏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应该满足可比性的原则,即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计量口径和计量方法,指标取值宜采用相对值,尽可能不采用绝对值。

这样使得指标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便于比较优劣,查明安全薄弱环节。

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满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亦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量化处理。

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对于缺乏统计数据的定性指标,可采用评分法,利用专家意见近似实现其量化。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项原则并非简单的罗列,它们之间存在如图5-4所示的关系。

也就是说,指标体系设立的目的性决定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而科学性原则又要通过系统性来体现。

在满足系统性原则之后,还必须满足可操作性以及时效性的原则。

这两条原则决定了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政令性和突出性原则,此外,可操作性原则还决定了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可比性的原则。

上述各项原则都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体现。

最后,所有上述各项原则皆由评价的目的性所决定,并以目的性原则为前提。

 

指标体系建立的九条原则关系图

指标体系的结构

指标体系的结构,是指形成指标组合的逻辑关系和表达形式结构。

依靠科学的结构,分散的指标才能排列组合成系统,真实地描述安全系统评价的实质性过程。

由于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的,但事故并非不安全的全部内容,事故只是在安全与不安全一对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无事故”的背后,可能还有许多违章、冒险等不安全因素存在,只是未出事故罢了。

因此,单纯的事故指标并不足以表征系统的全部安全状况。

隐患指标是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对系统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进行的安全综合评价。

隐患指标充分体现了事前安全的思想,即预防事故在其发生之前。

隐患指标由于综合考虑了影响系统安全的所有因素,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系统的潜在危险性。

但是,由于人们在安全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在指标的设置,指标的计量,以及对指标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难以完全做到科学和客观。

换言之,隐患指标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系统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偏差,因而必须要以表征系统运行特性的事故指标作为基础。

事故指标与隐患指标相结合,既考察了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安全绩效,又考察了系统要素及其组合中的安全隐患,可以避免单用一类指标评价的片面性,能够较为全面正确地反映系统的安全状况。

定性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基础指标即评价指标体系中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指标,可分为定性基础指标和定量基础指标,简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因此,基础指标评价值的确定可分为两部分,即定性指标评价值的确定和定量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在求基础指标评价值时,有不少文献采用等级论域的方法,将定性指标取值范围按评语等级硬性划分几个分值范围,例如“很好”(90~100)、“较好”(80~90)、“一般”(70~80)、“较差”(60~70)、“很差”(0~60),而对于定量指标,也要确定相应于各评语等级的临界值,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决定了它没有固定的临界值,例如,从很好到很差,中间状态是模糊的,并不存在一个明确好与差的等级界限,因而由此计算出的指标评价值可信度是较低的;

第二,定量指标等级临界值的确定非常困难,而它对于定量指标评价值的确定又是至关重要的,这给定量指标评价值的确定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基于上述理由,建议采用舍弃等级论域的方法确定基础指标评价值,即将指标取值范围规定为0~100,相当于将指标评判等级划分100个小等级,指标值越大,说明其隶属于安全的程度越高,同时也表明其安全性越好。

舍弃等级论域的做法不仅克服了等级论域法的上述不足,而且,它得到的指标值为一点值而非向量,不再局限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处理方法。

等级比重法 

专家评分法 

集值统计法

对于定性指标,指标值具有模糊和非定量化的特点,很难用精确数字来表示,只能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模糊信息进行量化处理。

⒈等级比重法(又叫实验统计法)

请一组专家进行试验,每一人次试验是要在表格中打勾,且对每个因素仅打一个勾(即每行打一个勾),见下表。

最后统计出各个格子中打勾的频率,得到专家组对于每个单因素的评判结果。

例如,请100位专家对“安全管理”进行评判,分别有50,30,10,5,5人的评判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则对“安全管理”这一单因素的评判为(0.5,0.3,0.1,0.05,0.05)。

最后,将各个单因素评判结果综合成评判矩阵

其中,m代表因素个数,n代表评语等级数。

评价表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因素1

因素2

因素m

等级比重法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方便、实用,但精确度不高。

top

⒉专家评分法

请n个专家对取定的一组指标U1,U2,…,Um分别给出隶属度A(Ui)(i=1,2,…,m)的估计值rij(i=1,2,…,m,j=1,2,…,n),则因素Ui的隶属度ri可由下式估计:

式中,rij代表第j位专家对第i个因素的评价值。

利用专家评分法得出的判断较等级比重法精确。

但是,该方法是用一个确切的数表示判断,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敏感、信息不全,或者专家对问题的了解不够全面、确切,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判断具有多种可能性,无法找出一个确切的数值。

但如果要专家给出判断的一个范围,却是比较客观的选择。

专家给出的判断范围越小,说明专家对问题的把握性越大,反之,则相反。

不同专家对同一问题所给出的判断范围,可以看作是一个随机集的若干独立实现,而利用随机集估计真值,属于集值统计的范畴。

因此,可应用集值统计法来确定定性指标评价值。

3. 

集值统计法

集值统计是汪培庄,刘锡荟等学者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的模糊统计方法。

它不同于经典的概率统计,经典统计样本一般被看作是一个随机变量的若干独立实现,集值统计的样本则被看作是一个随机集的独立实现。

具体做法为:

选择n位专家,专家选择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给出评价指标值的两个极点,为方便专家赋值,取0,100两点,然后请专家给出指标Ui评价值的区间估计,得到n位专家对指标Ui的一个集值统计序列:

[r11,r21],[r12,r22],…,[r1n,r2n]

将这n个区间落影到评价指标值域轴上,得到样本落影函数X(r)(如图5-7所示)

 

其中 

取rmax={r21,r22,…,r2n},rmin={r11,r12,…,r1n},则指标Ui的评价值为

样本落影直方图

定量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定量指标即可量化指标,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测量手段确定其量值。

由于定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各不相同,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在确定指标实际值之后,还必须解决指标间的可综合性问题,即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通过一定的数值变换来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影响。

从本质上讲,指标无量纲化过程也就是求解隶属函数的过程,各种无量纲化公式,也就是指标的隶属函数。

求定量指标隶属度的无量纲化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各个指标本身的性质确定其隶属函数公式,但依次确定每个指标隶属函数关系式非常困难。

为简单起见,可选择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来解决定量指标间的可综合性问题。

计算公式如下(图5-14):

⒈效益型即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

⒉成本型即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⒊适中型即指标值越接近某一固定值越好的指标

式中,y—定量指标评价值;

x—有量纲指标实际值;

xmax—有量纲指标最大值;

xmin—有量纲指标最小值;

直线型隶属函数图

众所周知,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对系统安全的贡献大小和重要程度不同,对评价指标间的这种差异可通过赋以不同权重值的办法表示。

指标体系的赋权方法很多,对于带有定性指标的指标体系的赋权方法,目前主要包括统计均值法、二项系数法、两两比较法、环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

其中,较为有效的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提(Satty)于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决策方法。

其基本过程为:

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成递阶层次结构,然后将下一层次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构造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各因素的组合权重,并通过排序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

它可以对非定量事物作定量分析,对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客观描述。

运用AHP确定权重,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这是AHP中最重要的一步,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结构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若干元素,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的元素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地可以不受限制。

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下一层元素一般不要超过九个,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一个好的层次结构对于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因而层次结构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TOP

⒉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递阶层次结构中各层上的元素可以依次相对于与之有关的上一层元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建立一系列的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A=(aij)n×

n具有下述性质:

其中,aij(i,j=1,2,…,n)代表元素Ui与Uj相对于其上一层元素重要性的比例标度。

判断矩阵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

标度及其含义如表5-8所示。

表5-8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若元素i与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元素j与元素i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⒊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设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问题

所得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所给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有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其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

若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0,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见下表。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表

n

2

4

6

8

10

RI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TOP

⒋计算组合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计算组合权重是指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

若上一层次A含有m个因素A1,A2,…,Am,其组合权值为a1,a2,…,am,下一层次B包含n个因素B1,B2,…,Bn,它们对于因素Aj的相对权值分别为b1j,b2j,…,bnj(当Bi与Aj无关时,bij=0),此时B层因素的组合权重由下表给出。

组合权重计算表

层次A

层次B

A1

A2

Am

B层组合权重

a1

a1

am

B1

b11

b12

b1m

Bn

bn1

bn2

bnm

此外,还需要进行递阶层次组合判断的一致性检验,该步也是从上到下逐层进行的。

若B层某些因素相对于Aj的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CIj,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则B层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当CR<0.10时,认为B层组合判断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因素取值。

5.模糊AHP

然而,由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各位专家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重要性的认识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值来表示对两两比较中重要程度的判断。

鉴于专家判断的不确定性,两两比较中的判断不宜采用确定数。

因此,建议采用区间标度表示两两比较的判断,相应的判断矩阵以区间数判断矩阵的形式给出,模糊标度及其含义见下表。

模糊标度及其含义表

标度

符号

1

[1,3]

>

[3,5]

[5,7]

[7,9]

倒数

<

<

若因素i与j比较得aij,则j与i比较得1/aij,且1/aij为区间标度:

[1/3,1],[1/5,1/3],[1/7,1/5],[1/9,1/7]

在上表所示模糊标度中,将Saaty的1-9标度仅仅划分为五个档次而非九个档次,目的是为了方便专家的比较判断。

由于各个指标的意义和量纲都不一样,专家很难用九个档次表示出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而且,即使专家可以给出,也往往容易凭想当然给出一两可性的判断,从而使判断结果的可信度下降。

此外,当同一层次上的元素较多时,还容易使专家作出矛盾和含混的判断,使判断矩阵出现严重的不一致现象。

根据表中的模糊标度进行两两比较判断,专家只需给出判断矩阵下三角部分的符号表示(如图所示),这即使是对于那些不熟悉AHP的专家来说,判断矩阵的给出也非常方便,因而,表的模糊标度也有利于AHP专家调查表的编制。

判断矩阵下三角部分的符号表示

X2

Xn

X

X1X2…Xn

此外,在用AHP法进行专家咨询时,对同一问题,将获得多个判断矩阵,因而产生多个判断矩阵的合理综合问题。

为了较好地兼顾不同专家的意见,可选用加权算术平均综合向量法来处理多个专家判断矩阵的合理综合问题。

方法介绍如下:

设s个专家的判断矩阵为Ak=(aijk)(i,j=1,2,…,n;

k=1,2,…,s),分别求出它们的权重向量wk=(w1k,w2k,…,wnk),(k=1,2,…,s),然后求出它们的加权算术平均综合权重向量w=(w1,w2,…,wn),其中

这里λ1,λ2,…,λn是各个专家的权重系数,它是对专家能力水平的一个综合的数量表示,当对专家的能力水平高低难以获得先验信息或不易作出判断时,可取λk=1/s,k=1,2,…,s,此时

可计算wj的标准差σj

以及相应于新的综合判断矩阵A=(aij)=(wi/wj)元素的标准差σij

再将信息反馈给专家,供进一步修改参考。

合成方法分析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基础指标评价值及指标体系权系数之后,还要根据指标体系特点确定各级指标的合成方法,亦即将各级下层指标值复合成上层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可用于安全综合评价的合成方法很多,主要有加法合成、乘法合成、加乘混合法、代换法等。

分述如下:

⒈加法合成(加权线性和法)

基本公式为

式中,x代表综合评价值,wi代表指标i权重,xi代表指标i评价值,n代表指标个数。

加法合成具有下述特点:

在加法合成中,由于综合运算采用“和”的方式,其现实关系应是“部分之和等于总体”,因而加权线性和法比较适合于各评价指标值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彼此独立的场合。

加法合成的各评价指标间具有线性补偿作用,即某些指标评价值的下降,可以由另一些指标评价值的提高来补偿,因而这种方法对指标评价值变动反映不太敏感。

加法合成突出了评价值较大且权数较大的指标的作用,因此,加法合成比较接近于主因素突出型的评价合成方法。

加法合成计算简单,便于推广普及,正因为如此,使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任何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加法合成也不例外。

如果只从简易性考虑,不加选择地随意使用加法合成,则必然会导致综合评价结果失真的现象。

TOP

⒉乘法合成

计算公式为

乘法合成具有下述特点:

乘法合成适用于各评价指标间强烈相关的场合,如同串联结构一样,各指标的乘积表现为整个被评价对象的综合水平。

在乘法合成中,指标权数的作用不如加法合成明显。

对乘法合成公式作对数变换,得

可见,乘法合成中,权数是指标评价值对数的倍数,而在加法合成中,权数是指标评价值的倍数。

显然,权数的作用在加法合成中更突出一些。

乘法合成强调被评价对象各指标评价值的一致性,它要求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指标间彼此差异较小,任何一方也不能偏废,只有当各指标评价值保持接近相等的水平时,其整体功能取得最大值。

乘法合成的结果突出了指标评价值中较小数的作用,这是积式运算的性质所决定的。

⒊加乘混合法

将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一种兼顾的方法。

加乘混合法兼有加法合成和乘法合成两种方法的特定,适用范围比加法和乘法更广一些。

⒋代换法

在代换法中,指标间补偿作用远比加法合成充分,是最充分的,不管其它评价指标取值如何,只要有一个评价指标值达到最高水平,整个综合评价值便达到最高水平,这是一种类似于主因素决定型的评价合成方法。

由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不仅要求评价的整体性,而且要求评价的全面性,因此代换法在实质上有背于综合评价的本质,除非较特殊的场合,否则不宜选用。

将上述四种合成方法的主要特点归结起来,可以得到下表。

合成方法性质对比表

方法特点

代换法

加法合成

加乘混合

乘法合成

指标间关系

相关

独立

部分相关

补偿作用

完全补偿

线性补偿

部分补偿

甚弱

权数作用

较重要

不太重要

合成结果

决定于评价值中最高水平

突出了评价值较大且权数较大者的作用

介于加法和乘法之间

突出较小评价值的作用

方法原则

主因素决定型

主因素突出型

因素并列型

从上表可以看出,四种合成方法以代换法和乘法为两端,加法与混合法在二者之间,从代换法到乘法,补偿作用和主因素作用依次降低,权数作用从不重要到较重要再到不重要,指标间关系从相关到独立再到相关,明了这些性质更有助于本节指标体系合成方法的选取。

指标体系的安全综合评价

上述就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的几种主要合成方法进行分析,多指标安全综合评价究竟选用哪种合成方法更为恰当,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而定。

这里,我们借用事故树分析方法的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

事故树分析是按照事故发生的逆过程,以演绎的方法自上向下逐层探讨事故的原因,研究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把结果编制成逻辑图。

其逻辑关系包括:

·

与门--表示所有输入事件同时发生时,输出事件才会发生,类似乘法合成;

或门--表示只要有一个输入事件发生,输出事件就会发生,类似加法合成;

条件与门--表示所有输入事件同时发生,且满足给定条件时,输出事件才会发生,类似乘法合成;

条件或门--表示只要有一个输入事件发生,且满足给定条件时,输出事件才会发生,类似加乘混合法;

限制门--表示输入事件发生,且满足给定条件时,输出事件发生,类似乘法合成。

显然,事故树的逻辑门与安全综合评价的合成方法是相互对应的,因此,只要得到指标体系内各级下层指标与其相对应的上层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亦即原因事件对结果事件的作用形式,就可方便地确定指标体系内各级指标的合成方法。

根据上述对指标体系结构的分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事故指标和隐患指标两大部分,由于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隐患越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但事故的发生除了与隐患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偶然性的影响。

基于这种认识,隐患指标与事故指标间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