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9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docx

学校体育学考点必备

一、概念:

 

1、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

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们教学时就注意事项到人体生长发育有着性别、种族、地区、时代和个体差异。

) 

2、个性心理——其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

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3、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

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4、社会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即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

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5、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6、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7、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8、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9、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

 

10、过程性评价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的评价。

 

11、体育课程资源——广义的概念——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概念——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甩有利物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12、课外体育活动——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4、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技术又是形成战术的基础,全面和熟练的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指合理有效地写成动作的方法),可以增加战术的数量和提高战术的质量。

 

15、战术训练——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

可分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

 

16、变换训练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使用时注意明确目的与任务、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17、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8、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之旨趣是在使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适合其需要的教育机会,在纵向而言,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在横向而言,是正规教育、在职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协调。

 

二、填空、选择、判断 

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3、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4、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5、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6、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7、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

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8、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如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

 

9、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

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

形成运动,完美运动,在教学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

 

10、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军国民教育内容包括:

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11、苏联凯洛夫构建的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课程体系的影响,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主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个中心论),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简称“三基”。

 主智体育思想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

(凯洛夫提出了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5大教学原则。

12、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了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

 

13、60年代后,美国突出的变化是健身课的比例不断上升。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进一步把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而促进了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价值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过程和学生体育兴趣、学习经验、情感、行为、态度的价值的思想。

“健康三维观”。

15、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体能 敏感期(岁)  

绝对力量 10-13 

动作速度 7-9 

平衡能力 6-8 

相对力量 14-17 

最高速度 7-12 

模仿能力 7-12 

速度力量 7-13 

短时耐力 10-15 

协调性 10-12 

反应速度 7-11 

长时耐力 14-16 

灵敏性 10-12

16、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7、制定体育目标(依据)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18、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

 

19、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1)体育课程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基础的学科为在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

 

(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包括:

生物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哲学基础。

 

20、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

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21、体育课程实施主要参与者的作用:

1、学生2、体育教师3、体育教研员4、校长5、家长和社区成员。

 

22、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

多质性要求体育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体育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23、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目的任务的多向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24、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小团体活动、个人锻炼活动。

 

25、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订:

全校性活动计划、年级活动计划、班级活动计划、俱乐部活动计划、小团体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

 

26、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课程。

 

27、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

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

 

28、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

 

29、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课余性、群众性、教育性、多样性。

 

30、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

学校运动会、单项运动竞赛、单项娱乐性比赛、季节性单项比赛、体育节或称体育周、体育文化节、校际间交流比赛。

31、教师的一般能力:

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简答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智力的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彩,发展学生个性,增加人文关怀。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

 

(1)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

 

(3)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7、我国学校体育目的:

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8、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 

(2)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3)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

 

9、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10、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

 

(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11、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4个方面:

 

(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体能、 机能和适应能力; 

(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 

1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13、体育课程的三维健康观:

是从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了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并吸取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14、如何提高人们对体育课程变革的接受程度:

 

(1)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 

(2)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 

(3)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 

(4)掌握体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时机。

 

15、体育学习的特征:

 

(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5)体育学习参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

 

16、研究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

 

(1)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学习指导。

 

17、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

 

(2)学生的智力水平。

 

(3)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

 

(4)学生的动机水平。

 

(5)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基础。

18、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19、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4)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0、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

 

(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效果。

 

21、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1)体能的评价。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3)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

(5)健康行为的评价。

 

22、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基本方法:

 

(1)简化技术结构,减少运动难度,使其能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2)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3)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健身需求。

 

(4)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调整和转换竞技运动特点,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的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

 

2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大体分为几类:

 

(1)以嬉戏娱乐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

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

 

(2)以竞赛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

有游戏娱乐的部分,又有竞赛的内容,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能为内[容的娱乐体育活动。

 

(3)配合节庆习俗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

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庆贺活动,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4、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

 

(2)课外体育洗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

 

(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身体训练又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2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表现在内容要全面,有要突出重点,即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

 

27、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

 

(1)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紧密结合。

 

(2)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

 

(3)工作任务繁重复杂。

 

(4)体育教师的工作面向整个社会、社会性。

 

28、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

 

(1)努力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2)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3)上艰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搞好课外体育工作; 

(5)协助学校和教研室做好各项工作; 

(6)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四、论述 

1、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1)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强调,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过程之外。

其特点是认为体育运动手段和社会需要高于个体的满足与发展,强调了现实体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外延功能。

 

(2)目的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自身及运动着的人本身,即把目标定位于运动本身和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它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发展。

其特点是始终把人的满足和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最高的价值定位,同时它不否定手段的重要性意义,并认为只有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

 

(3)综观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手段论价值观和目的论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影响了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

 

(4)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手段论体育观逐渐向目的论体育观转化是世界体育价值观发展的一个共同的均势。

 

2、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

体育课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并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整合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所指的人文精神是指以文、史、哲、艺术为精髓的对体育价值的判断。

3、知识运用:

进入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成为体育课程理论根据。

结合“新课标”谈谈一堂体育课的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思想。

 

(1)“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学生的关怀进入了新的阶段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与终生的关怀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关怀   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往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了对学生作为个体人文的关怀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需要人文关怀,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忽略了关心人自己。

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有关体育和教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和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

跨世纪的学校课程呼唤人文关怀,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人,以人为本,实施关怀。

 

4、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而很少考虑社会和学生对体育的具体需求。

 

(1)特征:

学问化、专门性、结构化。

 

(2)目标:

通过教学主学生学习各种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使其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专项体育运动技能。

 

(3)内容:

主要强调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技能、训练方法。

 

5、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体现“学生中心学校”或“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1)特征:

各年级的学习方式有重大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

题联系起来。

 

(2)目标:

让学习自我实现,培养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加喜爱的体

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内容:

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这生的学习内容。

 

6、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

 

(1)特征:

以社会的需要来规定的目的、内容和培养人才的标准。

 

(2)目标:

掌握运动技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增强体质,能够承受当今社会的压力与竞争。

 

(3)内容:

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

 

7、综合体育课程模式:

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使学校课程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科知识、各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1)特征: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综合。

 

(2)目标:

有效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实现知与情的整合。

 

(3)内容:

体育学科本身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的需求知识和社会的需求。

 

8、对现在场地设施的的改造,如何去改造:

  

(1)把学校正规的、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

 

(2)根据本校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用权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

 

(3)学校应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性况,合理地开发使用运动场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合理地安排好运动的时间,处理好“利用”与“安全”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