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048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龙的原始雏形

①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

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

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②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③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

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④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⑤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

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

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邀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

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⑥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

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

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

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⑦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

所以,有学者认为:

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

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⑧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

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⑨据研究,龙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

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

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

“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母系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图腾”一词较早见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我的亲属”,强调“血缘关系”。

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

(摘编自公隋《龙年说龙》)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

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便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估计是原龙形象的一种。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的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

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

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在洪水泛滥时躲避灾难,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其传承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

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区别在于:

红山人仅仅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半坡人却希望拥有超自然力。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

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

为嘉兴知府,调杭州。

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

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

寻以忧去。

嘉靖初,起补云南。

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

“汝罪当死。

今贳汝,以牛羊赎。

”御史讶其轻,材曰:

“如是足矣,急之变生。

”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

历贵州、广东布政使。

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

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

自以受恩深,益尽职。

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

材言非故事,不予。

勋怒,劾材误公。

帝诘责材,竟如勋奏。

勋复建言三事:

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

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

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

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

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

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材由此失帝意。

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

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

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

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

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

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

帝叹曰:

“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

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

材坚持不予。

勋劾材,帝命补给。

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材言:

“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帝从其奏。

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

无是,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

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

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

世宗乃叹曰:

“材在,当不至此矣。

”   

(节选自《明史·梁材传》)

[注]①衷甲:

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

 ②外卫班军:

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

 ③醮坛:

斋戒而行祭礼的祭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以忧去                   寻:

借机,寻机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坐:

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衔:

怀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     窘:

窘迫,缺乏

5.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3分)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

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

“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的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的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①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

(5分)

②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

(1)林逋,北宋诗人。

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

(2)暄妍:

明媚美丽。

(3)霜禽:

一指“白鹤”;二指“冬天的禽鸟”,与下句中夏天的“粉蝶”相对。

(4)合:

应该。

8.诗的颔联化用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只是变更了两个字,便成点睛传世之笔。

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6分)

9.诗的中心意象为“山园小梅”,但诗人却没有简单的描写它,而是通过多种手法来突出。

请分析诗中所用的主要手法,并概括写出作者想表达的心志。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李白《蜀道难》)

(2)烟笼寒水月笼沙,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乞丐与富翁的传说

乞丐在城里的繁华地带乞讨了一年多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理想的乞讨场所。

这处所远离市中心,在城东云龙山下的一条马路边。

沿马路的走向往上看,是依山而建的一座座小洋楼,小洋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丛中,像一个世外桃源。

乞丐的年龄并不大,但为了顺利讨到钱,他不得不将自己打扮得老相一些。

他还发现,自己的模样不能太窝囊,太窝囊的话,人们见了你就像见到苍蝇那样恶心地走开,根本没有好心情有丢给你钱。

每天都有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富人人乞丐面前走过,走向不远处的那些小洋楼。

乞丐翻天覆地说着乞讨的话,当然大多数富人都对他置之不理,所长而去,偶尔有个把人在他面前停顿一下,丢给他一张票子。

乞丐不由心花怒放,因为这一张票子顶得上他在别处乞讨三天还不止。

有一个矮矮胖胖、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富翁刚搬到这里来,乞丐觉得这个人面善,再遇上他时,乞丐就格外用心用情。

乞丐几乎声泪俱下地说,先生,行行好吧,俺爹是个瞎子,俺娘瘫痪在床,俺老婆被人贩子拐跑了,俺女儿又得了白血病,没钱治病,眼看就要咽气了……富翁看了挤眉弄眼一眼,嘴角动了动,摆摆手止住他,从兜里摸出一张百元大票,扔在他面前的一块肮脏的白布上。

乞丐赶忙作揖跪拜,连说恩人恩人,俺一辈子记着你……等他抬起头来时,看到大恩人已经走远了。

两天后,那位留小胡子的富翁再次从乞丐身边走过,乞丐先作揖磕头,说先生行行好吧,俺想送女儿送医院,但俺交不起住院费……富翁这回连眼皮都没抬,像甩手丢一只烟头那样,扔下一张百元大票后快步远去。

留小胡子的富翁买了辆小卧车。

从那以后,每逢富翁坐车路过,包下都冲着那辆小卧车行大礼。

如果富翁步行而来,乞丐就张口乞讨。

令乞丐喜不自胜的是,自己差不多每次都有收获,很少有落空的时候。

他想,这个富人可真是天底下最好的,这个天底下最好的富人居然让自己碰上,老天爷有眼呀。

这天黄昏,富翁又款款出现了,乞丐酝酿了感情,待富翁走到五米远的地方时,先作揖跪拜,然后含着泪说,先生,托您的福,俺女儿住进了医院,但住院费眼看又花光了……富翁大概刚赚了一笔,脸上挂着笑,看上去心情极好。

心情极好的富翁这回没有马上走开,甩过一张百元大票后,他蹲下来,说,每次见了我你都编假话,有那个必要吗?

见老底被揭穿,乞丐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脸,好在他脸黑,看不出来。

富翁又说,十年前,我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可是,您现在大发了。

乞丐啧啧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已经给过你两千元钱。

十年前,我就是靠两千元钱起家的。

主要倒腾海产品。

如今,全市的海货基本上都被我垄断了。

记住,以后不要再朝我要钱了。

富翁说完后,腆着小肚子款款而去。

乞丐望着富翁远去的背影,淡淡一笑。

一个计划随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

乞丐一连十天没在这条幽静的马路上出现。

十天后,乞丐却又来到了这里,他的样子更加落魄,恨不得马上就见到那个留小胡子的富翁,等到天黑,富翁才露面。

乞丐顾不得礼节,大声说,先生,我也按你的办法,进了一批海货,但没卖出去,全臭了……

富翁说,是吗?

乞丐痛哭流涕道,两千多块钱呐,全砸进去了……

富翁说,是嘛,我没让你也去倒腾海货呀。

可是,你靠这个发了,我却完蛋了。

乞丐哭得更加伤心。

富翁一点都不为之所动,说,瞧瞧吧,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

自此以后,留小胡子的富翁真的没再给过乞丐一分钱。

乞丐枯坐在这条美丽的马路上,经常一连数天毫无所获。

又过一段时间,挤眉弄眼实在熬不下去,只好重新回到市区的繁华地带乞讨。

他对同伴说,咱他娘的挣不了大钱,就安心在这里一点一点地讨要吧。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富翁看了乞丐一眼,嘴角动了动,摆摆手止住他”,富翁摆摆手止住他的原因是他认为乞丐在编造谎言,他已经全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编造下去。

B.“留小胡子的富翁”最后没有再给乞丐一分钱,是因为他认为乞丐已经失去了改变自己生活的动力,没有必要再施舍。

C.小说善于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如“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了脸”,就写出了乞丐认识到自己以乞讨为生的可耻。

D.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乞丐与富翁之间的故事,乞丐原想像富翁一样做水产生意发家,没想到却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E.小说情节简单却深含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不屈服于命运,顽强进取,依靠自己。

(2)文中“留小胡子的富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说,“一个计划随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计划”指的是什么?

请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

(6分)

(4)文中富翁说“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请你结合全文探究一下富翁与乞丐有什么区别,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海子——诗歌烈士

陈东东

海子曾写过一首有关法国天才诗人、通灵者兰波的短诗,题目叫《诗歌烈士》。

在今天,当我们谈论海子时,我们有理由用对兰波的敬意来称呼海子自己。

说海子是一个“诗歌烈士”,这当然跟他年轻的死亡,以及他所选择的死亡方式有关,因为那次死亡对海子和他的诗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超越。

骆一禾以一个比喻来论说海子。

骆一禾写道:

海子的生涯“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惟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结。

”这就是说,跟大多数死得太晚和死得太早的人不同,海子正死得其时。

一九八九年二月,海子自杀前一个月,他谈到对自己和诗歌的希望。

海子说:

“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

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的诗,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而他的诗歌行动,则以青春生命为手段和代价。

他的诗歌走向导致了他的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黄昏,——这次自杀作为一项最后,也是最初的行动,又反过来成为海子诗歌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好友,诗人西川谈到海子之死时说,海子是“头脑十分清楚地自杀的”。

他死时身上还留着一封遗书。

这最后一封遗书推翻了前三封,他说:

“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此前一天他已没吃什么东西,胃里只有两只桔子。

从现场发现了一个他的书包,里面装着四只桔子和四本书。

四本书是:

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本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一本《康拉德小说选》和一本《圣经》。

”西川又告诉我们,海子是把他在昌平的住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后到山海关去赴死的。

  

海子是在那些被称为天才的诗人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的。

他称他所热爱的诗人为“王子·太阳神之子”。

海子说他所敬佩的王子的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串:

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

马洛、韩波从才华上,雪莱从纯洁的气质上堪称他们的代表。

他们的疯狂才华、力气、纯洁气质和悲剧性的命运完全是一致的。

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学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

他们是同一个王子:

诗歌王子,太阳王子。

这个诗歌王子的存在,是继人类集体宗教创作时代之后,更为辉煌的天才存在。

这就是人类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和才华的命运。

海子发愿道:

“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象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

”他预感并且欣喜“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海子问:

“人类经过了个人巨匠的创作之手后,是否又会在二十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

骆一禾指出:

“海子是从激情的道路突入史实型作品的诗人。

”这表明,作为生命,海子渴望的是燃烧和爆炸;作为英雄,海子渴望的是伟大和永恒;而作为一个贡献给诗歌的人,海子渴望的是投入到象金字塔那样浩大的真正的史诗中去。

  

海子的短诗从神秘到真理,从美丽到朴素,从复杂到单一,从激情到元素,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已经涨破了诗歌的外壳。

海子的死不是因为命运,而是因为反命运。

他用他自己独创的诗歌走向代替了宿命,去完成他所相信的美的庆典。

他的诗人生涯就象是夸父与太阳竞走。

他的死亡是因为这样一个灿烂的事实,他进入了太阳,并且,他给我们一大片浓荫的桃林。

我们可以说海子是死于不可能的伟大梦想。

但是他的死提醒我们抬眼去看见曙光,令我们在这个世纪末重新思考新诗歌的远景。

从这一意义上说,海子就更是一个“诗歌烈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传记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海子的自杀,完成了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歌理想。

B.海子是在中外天才诗人的影响下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的。

C.海子的死提醒我们:

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伟大的梦想。

D.本文从“诗歌烈士”的角度为海子作传,写出了海子对现代诗歌发展作出的贡献。

E.本文以“诗歌烈士”为题,新奇而独特,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求文章内涵的欲望。

(2)怎样理解文中第一段末划线的句子:

“这就是说,跟大多数死得太晚和死得太早的人不同,海子正死得其时。

”(6分)

(3)仔细阅读全文,概括并举例说明海子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追求。

(6分)

(4)一个诗人的使命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海子选择了死亡,却一样得到了高度评价。

对此,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大家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司璇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他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B.很多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如果政府不加大投入力度,想让幼儿园收费降下来,那只能是一厢情愿。

C.坊间口耳相传着很多的延年益寿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

其实,这样的做法也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D.壬辰龙年春节还未来临,大街小巷的节日气氛就已经蔓延开来,你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遏行云。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审美心理学教育对审美素质和心理结构的整体形成与提高,对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对提高民众的素质,将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B.据报道,正在热销的“高尔夫”将在2013年推出该系列第七代车型。

这一举措体现了“一汽大众”集团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心。

C.美国计划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体系,以防范伊斯兰国家可能发动的导弹袭击,这一计划遭到包括中国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质疑。

D.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巨片《金陵十三钗》,一经上映就赢得了不俗的票房,场场80%以上的座位爆满。

15.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

②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③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

④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⑤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⑥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A.③④②①⑤⑥B.⑥④②①⑤③

C.⑥①⑤③②④D.④③①⑤②⑥

16.阅读下面语段,写出孔子原话的意思和温总理引用孔子话的含义。

(5分)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中提到:

“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知我罪我”的典故与孔子有关。

孔子编写完《春秋》说: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孔子(2分):

(2)温总理(3分):

17.阅读相关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吴菊萍,阿里巴巴员工,浙江嘉兴人。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2岁女童妞妞不慎从10楼坠落,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

小女孩后来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最终康复,救人的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较重。

其事迹感动国人,感动世界,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经网友提议,杭州市政府出资为吴菊萍在钱江新城市民中心建造了一座雕像。

这座雕像的底座上还需要镌刻一段文字,请你完成。

【要求】:

(1)语言富于文采,不少于两种修辞手法;

(2)字数在25—50字之间。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

题目是:

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恶运。

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

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