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538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docx

广东高考语文卷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B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驰骋/聘请饶恕/夙愿塞翁失马/敷衍塞责

B.瑕疵/遐想遏止/摇曳是否/臧否

C.诽谤/磅礴洗涤/嫡亲累积/劳累

D.渗透/掺杂俯仰/辅导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

分析时,可用排除法。

考点: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

然而,令专家如鲠在喉、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

梳理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

只要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受众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连篇累牍B.如鲠在喉C.梳理D.受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B望文生义。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项,成分残缺。

B项,表意不明。

D项,结构混乱。

考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B.④③①⑤⑥②C.⑤③④①②⑥D.⑤④③①⑥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

“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译相顾骇愧曰:

“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

敞曰:

“此所谓驳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

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

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

将论囚,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

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敞穷治其事,伟伏罪。

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

“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

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

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

蓄积。

②傅致:

罗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

向来

B.将论囚论:

讨论

C.持府县短长持:

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决:

判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

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口以讽谏

A.①且②则③所B.①以②于③因

C.①且②则③因D.①以②于③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考点:

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由原文“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大意可知,应是刘敞的意见与执政者不合,而皇帝采纳了刘敞的意见。

所以选D。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4分)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

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3分)

【答案】

(1)①本来有大路可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这么走呢?

②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平冤,才敢告发,原来富人陈氏是杀人凶手。

(2)①刘敞对契丹道路了如指掌;②刘敞不仅能认识驳这种怪兽,还能描述怪兽的声音和模样,熟知古书。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

(2)此题可根据答题区间第二段,根据刘敞出使契丹时做的两件事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

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

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解析】

试题分析:

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

【答案】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

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

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可结合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2)开荒南野际,。

,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

知、拙、假、胥、赢、仓、皇。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

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

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

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

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

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

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

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

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

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

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

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

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

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

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

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答案】AE

【解析】

试题分析:

可根据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

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表述不正确。

可知,B项过于绝对化。

C项,属于强加因果。

D项,“只有…才…”表述错误。

所以选AE。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价值表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

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

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

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显示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可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找出与原文细微的差别。

A项,“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不符合文意,过于绝对化。

B项,“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表述不正确。

C项,强加因果。

所以选D。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

为什么?

(4分)

【答案】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

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到答题区间最后一段。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4分)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

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答案】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

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学科网凡·高的名画《星夜》给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以精神关怀和情感的慰藉,表现了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

答题时,先从文章中找到与这段话相符合的观点,然后结合着这些观点,根据自己对凡·高的名画《星夜》的理解概括即可。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陆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璎冠,羽毛洁白。

“大概是白鹤吧。

”他说。

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

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

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们告诉我这是枪伤。

瞧它哪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

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

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

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

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

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

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

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

鹤是吃什么的呢?

人们都不知道。

书本上也不曾提起。

“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

”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

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认识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

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

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

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

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

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

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

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

”我惊讶地问。

  “是的。

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

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

”啊!

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

我失望而且懊丧了。

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

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

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隐士赶走。

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

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

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

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远处。

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

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

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

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

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

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

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

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

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

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

”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

”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

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

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6.“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

(3分)

【答案】“我”从未见过白鹤;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推测和想象的;这只白鹭耿介不屈的样子跟鹤清高的形象相似;“我”以鹤来暗喻自己的清高、风雅。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分析能力,对作品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可根据文章的提示性语句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学科网可得出,“我”以白鹭为“鹤”是为了暗示自己的清高风雅。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