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3874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docx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学报投稿注意事项

1题名

1.1准确得体,简短精炼

例:

1)新能源的利用研究(过大,应改为?

农村沼气的利用研究);2)傅里叶变换的应用(过大);3)电除尘器对烧结灰除尘性能的试验研究(不得体,将“性能”改为“效果”似乎好些);4)钙基固硫产物硫酸钙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及不同固硫剂对煤发热量的影响(“钙基固硫产物和硫酸钙”重复);5)焦碳在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焦碳氮转化的实验研究(第一个“焦碳”多余);

1.2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例:

1)金属催化脱除大同煤中有机氮化物(加上“用”字和“法”字);2)荧光光度法测定微量汞(加上“用”字);3)工业废铁粉制取铁红颜料的实验研究(加上“用”字)4)研究一种制取苯乙醛的新方法(可改为:

一种制取苯乙醛的新方法的研究);

1.3选词准确,语序正确,

例:

1)煎炸油质量测试仪的研制(质量:

mass和quality,这里用“品质”);2)拱坝的应力特点和分布规律的探讨(应把前一个“的”放在“应力”后面);3)对农村人、畜、机动力组合的探讨(应为“人力”、“畜力”);

1.4避免同义词、近义词连用

例:

对XXXXXXX的分析探讨,研究和探讨,分析研究,等,应该去年一个。

此外,题目的字数不得多于20,如果实在无法做到,可以用副题目。

如: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特征及As的区域分布研究”,有28个汉字,可改为“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及As的区域分布研究-----以华北晚古生代煤为例”

2层次标题

2.1格式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拍数字连续编码,不同层次的2个数字之间用下圆点(.)分开,末位数字不加点号,如“1”,“1.1”,“3.1.2”等;各层次的第一个序码均左顶格写,例如:

(题名)SO2气氛下半焦负载Na,Ca,Fe对NO-半焦还原反应的影响

0引言

1实验部分

1.1半焦分析

1.2NO-半焦反应

1.3气体分析

1.4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半焦负载Fe的反应活性

2.2半焦负载不同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比较

2.3SO2的暂态响应

3结论

1)

2)

3)

4)

2.2层次标题的一般要求

1)同一级标题应反映同一层次的内容,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2)下级标题不得与上一级标题雷同。

3)层次标题要尽量简明。

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1:

(题名)选择性聚团法制备超净煤机理研究

0引言

1非极性油强化疏水絮凝的机理

2pH值和分散剂对煤表面ζ电位的影响

2.1pH值和分散剂对JM煤表面ζ电位的影响

2.2pH值和分散剂对JZ原煤泥表面ζ电位的影响

2.3pH值和分散剂对DQ尾煤表面ζ电位的影响

2.4油的用量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

2.5搅拌时间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

2.6油的用量对聚团形态的影响

2.7搅拌时间对聚团形态的影响

3结论

修改后如下:

(题名)选择性聚团法制备超净煤机理研究

0引言

1非极性油强化疏水絮凝的机理

2pH值和分散剂对不同煤表面ζ电位的影响

2.1对JM煤表面ζ电位的影响

2.2对JZ原煤泥表面ζ电位的影响

2.3对DQ尾煤表面ζ电位的影响

3用油量和搅拌时间对聚团的影响

3.1对聚团粒度分布的影响

3.2对聚团形态的影响

4结论

例2:

(题名)黑河流域中上游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0引言

1黑河流域中上流游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

1.1山区地下水与地表河水的转化

1.2中游冲洪积扇群带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

1.3中游冲洪积扇缘带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

1.4中游冲积细土平原带引灌河水和地下水的转化

1.5中游冲积细土带河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

2黑河流域中游地下水资源数值模拟及水位预报

3结论

修改后如下:

(题名)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及水资源数字模拟---以黑河流域中上游为例

0引言

1研究区不同地带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

1.1祁连山区

1.2中游冲洪积扇群带

1.3中游冲洪积扇缘带

1.4中游冲积细土平原带

1.5中游冲积细土带

2水资源数值模拟

3结论

此外,层次标题不能使用完整的句子。

3署名、作者单位地址及作者简介

3.1格式

煤矸石的破碎压密作用机制研究

姜振泉1,季良军2,左如松1,2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2.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山东邹城273513)

(作者的排名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右上的编号是作者单位编号)

ResearchonMechanismofCrushing-CompressionofCoalWaste

JIANGZhen-quan1,JILiang-jun2,ZUORu-song1

(1.SchoolofMineralResourceandGeoscience,CUMT,Xuzhou,Jiangsu221008,China;

2.YanzhouMiningGroupCo.,Zoucheng,Shandong273513,China)

3.2作者简介

只介绍第一作者,格式为:

姓名(出生年-),性别,籍惯,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4摘要

4.1一般要求

摘要中应该写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1)摘要中应该排除本学科领域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该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评论,尤其是自我评论。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而摘要的开头是“为了。

,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建议采用:

“研究了。

”、“分析了。

”、“介绍了。

”、“针对。

问题,利用/采用。

进行了。

的研究,结果表明,。

”等形式。

4)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如确有必要,应该加括号注明。

如“CWS(CoalWaterSlurry)”;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出现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有可能影响EI收录)。

5)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者否定了他人已经出版的著作。

6)摘要长度要求150-300汉字

4.2实例

例1:

题名谷物和种子的热特性研究;摘要(A)研究了小麦、水稻、玉米等8种谷粒和种子的热特性,研制了热特性测定装置。

(B)用混合法测定比热容,用瞬态热流法测定热扩散率,并用计算法求出热导率。

(C)研究结果表明,谷粒和种子的比热容与含水量呈线性关系,热扩散率与含水量呈非线性关系;装料方式相同时,容积密度与含水量非线性关系,热导率随密度增大而略有下降。

(该摘要用短短的134个字即表述了研究工作的目的(A句)、方法(B句)、结果和结论(C句),值得效仿)

例2:

题名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摘要:

依据黄口凹陷的区域地质、地震、钻井以及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我们提出黄口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依据地球化学等资料,指出黄口凹陷内存在4套烃源岩,其中最主要的烃源岩是石炭-二叠系煤系;3套生储盖组合。

综合黄口凹陷的各种石油地质资料,提出了黄口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为黄口次凹中、西部及商丘次凹,黄口次凹向杨集、砀山凸起的斜坡带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带。

(该摘要中三处用到“根据。

资料”,五次用到“黄口凹陷”,且用了第一人称“我们”)

修改如下:

题名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摘要介绍了黄口凹陷地层组成、区域地质构造和构造演化史;根据研究区中、新生代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实际资料,评价了油气潜力。

结果表明,虽然研究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有一定量的烃源岩,但主要是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故该区的勘探应以石炭-二叠系煤成气为主,有利地区为黄口次凹中、西部及商丘次凹,而黄口次凹向杨集、砀山凸起的斜坡带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带。

例3:

(题名)开采地质条件量化评价技术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煤炭开采地质条件定量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结合东坡井田实际,在分析了井田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使用有序地质量最优分割方法和插值法准备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方法和BP模型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构置和优化等问题,网络经过学习样本的训练收敛,对未知单元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红色的部分可以去掉,标兰色的句子定语太长,且语气不一致。

)修改如下:

(题名)开采地质条件量化评价技术研究摘要探讨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定量评价煤炭开采地质条件的方法;分析了井田主要影响因素;使用有序地质量最优分割方法和插值法准备学习样本训练神经网络,并对BP网络模型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构置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网络经过学习样本的训练后收敛,用它对未知单元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4:

(题名)XX煤矿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厚变化的控制作用摘要煤层的构造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含煤地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和周围条件。

本文以淮北矿区XX煤矿为例,在分析岩、煤层组合的基础上,总结了……,探讨了……,结果表明,……。

(第一句话是引言中的内容)可改为:

(题名)XX煤矿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厚变化的控制作用摘要以淮北矿区XX煤矿为例,分析了岩、煤层组合情况,总结了……,探讨了……,结果表明,……。

4.3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一般应该与中文摘要对应,所以英文摘要主要是汉译英的问题。

4.3.1常见问题

1)中英文不一致有的文章其中英文摘要相差太大,其原因可能是觉得不好按中文意思翻译所致,如上述例子中这一句:

“重点讨论了使用有序地质量最优分割方法和插值法准备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方法和BP模型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构置和优化等问题。

2)英文翻译不准确,看不明白,有的基本上把英文单词按中文顺序排列出来;

3)动词时态使用得不正确。

4.3.2方法建议

1)首先写好中文摘要,力求简明,便于翻译;

2)翻译好后,要反复推敲,要找其他同志看一下;

3)推荐使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

每一个单词都有例句和介词搭配介绍,例如:

“experiment”、“research”和“study”这三个词在题目和摘要中都用得很多,但这两个词后面用什么介词,相当多的作者都是很随意的,如果查一查这本词典就会发现有experiment+on/with;research+into/on;study+of/into,等。

而与它们搭配的动词为:

do/conduct/carryout/performanexperiment;doresearch;make/carryout/conductastudy,等。

4.3.3时态、语态、人称及推荐格式

1)时态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而进行时态和其它复合时态基本不用。

用过去时态描述所做的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结果和结论;

2)人称和语态不用或慎用第一人称;在叙述所做工作时,建议使用被动语态,在叙述结果结论时,使用主动语态;

3)推荐格式experimenton/researchon/studyof/……was/wereperformed/done/carriedout/conducted……;The……was/wereresearched/studied/introduced;Theresult/resultsshows/indicates/show/indicatethat……

4.3.4注意事项

1)尽量使用短句,因为长句容易造成语义不清,但要避免单调重复;

2)取消不必要的字句如:

“itisreported…”,“Extensiveinvestigationsshowthat…”,“Theauthordiscusses…”,“Thispaperconcernedwith…”;

3)简化措词重复单元如:

不用而用

atahightemperatureof200℃at200℃

atapressureof20MPaat20Mpa

speciallydesignedorformulatednothing

4)尽量使动词靠近主语例如:

不用:

Thedecolorazationinsolutionsofthepigmentindioxane,whichwereexposed10hofUVirradiation,wasnolongerirreversible.

而用:

Whenthepigmentwasdissolvedindioxane,decolorazationwasirreversibleafter10hofUVirradiation.

5引言

5.1引言的写作内容

引言的内容大概有:

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背景。

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及基本特征,前人对这些问题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希望解决哪些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研究工作的背景等。

5.2写作要求

简明,突出重点共知的、前人文献中已经有的不必细写。

主要写好研究理由、目的、方法和预期结果,意思要明确,语言要简练。

不必写一些客套话,如:

“限于时间和水平”、“由于经费有限,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等。

5.3实例

煤热解是煤转化过程的第一步,对其后的燃烧、气化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了解煤热解过程不仅对其后的工艺设计有重要指导作用(意义)。

而且特定条件下的热解过程也是加深对煤大分子结构和反应性认识的有力工具,但由于煤结构和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均匀性,对煤热解过程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存在问题)。

鉴于煤化程度和煤的类型是确定煤本性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因此对煤热解性质的深入认识需要从这两面入手,其中对于煤化程度(煤阶)的影响已经有较全面深入的研究,而对组成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现状)。

Li[1,2]等人考察了常压和真空条件下显微组分的热解行为发现真空有利于挥发分和焦油的逸出,壳质组焦油比其它组分焦油有较大的分子量分布,并且对升温速率的变化不敏感,同时通过焦油分子质量分布的相似形也说明不同升温速率下形成焦油的前驱体也非常相似。

Cai[3,4]等人对显微组分的热解发现,总挥发分收率依次为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Das[5,6]对不同煤阶的显微组分的热解失重及气体逸出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镜质组比惰质组有较高的挥发分收率,而且这种差别随煤阶的增加而减小,镜质组有较高的CH4收率和较低的CO收率(前人已做工作)。

虽然Das对镜质组和惰质组的热解行为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但所研究的显微组分并不是来自同一煤种(引出本项研究分做的工作),为此本文以神木煤为研究对象,分离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在前文[7]研究显微组分热解特性的基础上,采用TG-MS分析方法对热解气体进行了质谱在线检测分析,希望通过对构成煤的微观层次的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和热解气体的逸出规律的研究,加深对宏观煤热解过程的认识。

这个引言还是写得不错的,主要对最后一段文字适当修改:

煤热解是煤转化过程的第一步,对其后的燃烧、气化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了解煤热解过程不仅对其后的工艺设计有重要指导作用(理由)。

而且特定条件下的热解过程也是加深对煤大分子结构和反应性认识的有力工具,但由于煤结构和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均匀性,对煤热解过程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存在问题)。

鉴于煤化程度和煤的类型是确定煤本性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因此对煤热解性质的深入认识需要从这两面入手,其中对于煤化程度(煤阶)的影响已经有较全面深入的研究,而对组成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现状)。

Li[1,2]等人考察了常压和真空条件下显微组分的热解行为发现真空有利于挥发分和焦油的逸出,壳质组焦油比其它组分焦油有较大的分子量分布,并且对升温速率的变化不敏感,同时通过焦油分子质量分布的相似形也说明不同升温速率下形成焦油的前驱体也非常相似。

Cai[3,4]等人对显微组分的热解发现,总挥发分收率依次为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Das[5,6]对不同煤阶的显微组分的热解失重及气体逸出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镜质组比惰质组有较高的挥发分收率,而且这种差别随煤阶的增加而减小,镜质组有较高的CH4收率和较低的CO收率(前人已做工作)。

虽然Das对镜质组和惰质组的热解行为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但所研究的显微组分并不是来自同一煤种(指出尚存在的问题,引出本项研究要做的工作),

为此本项研究拟以神木煤为对象,在文献[7]的基础上,采用TG-MS分析方法对热解气体进行质谱在线检测分析,希望通过对构成煤的微观层次的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和热解气体的逸出规律的研究,加深对宏观煤热解过程的认识,以期获得纯度较高的镜质组和惰质组。

注意:

最后一段文字加了一个“拟”字,去掉了“了”字,这样语气就变了。

以前的语气是已经完成了这些工作(这已经在摘要中说了),现在的语气是打算要做这些工作(这正是引言部分要交待的)。

这种现象很普遍。

6结论

6.1写作要求

1)明确具体,如:

不用“…有很大提高”等,使用具体数字说明,如“…提高了5%”。

2)要客观公正,不作自我评价,不宜用“本研究具有国际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等一类语句来作自我评价,到底水平如何,是不是首创,读者自己会评价,不必由论文作者自己说出来。

3)开门见山,不说废话。

如:

不必用“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等,而直接列出1,2,3,…。

6.2实例

结论

煤层割理方向性导致的渗透系数各向异性显著地影响到煤层气抽放效果。

研究表明:

试验区二1煤层垂直面割理方向钻孔初始抽放百米流量是平行面割理方向钻孔的1.2倍,衰减系数比平行面割理方向约低54%;在任何时刻,垂直面割理方向钻孔的抽放量都明显高于平行面割理方向,且抽放时间越长,两个方向之间抽放量的差距越为显著。

根据对试验数据的拟合建立了研究区抽放效果预测的数值模型。

模拟结果表明:

就研究区而言,与平行面割理方向钻孔相比,垂直面割理方向钻孔的极限抽放量要高出2.61倍,抽放率要高出4.34倍;垂直面割理方向钻孔达到90%极限抽放量的抽放率约为24%,合理抽放时间在300天左右。

也就是说,垂直面割理方向布置钻孔显著地提高了抽放效果。

兰色部分多余,去掉后改为:

结论

1)煤层割理方向性导致的渗透系数各向异性显著地影响到煤层气抽放效果。

试验区二1煤层垂直面割理方向钻孔初始抽放百米流量是平行面割理方向钻孔的1.2倍,衰减系数比平行面割理方向约低54%;在任何时刻,垂直面割理方向钻孔的抽放量都明显高于平行面割理方向,且抽放时间越长,两个方向之间抽放量的差距越为显著。

2)就研究区而言,与平行面割理方向钻孔相比,垂直面割理方向钻孔的极限抽放量要高出2.61倍,抽放率要高出4.34倍;垂直面割理方向钻孔达到90%极限抽放量的抽放率约为24%,合理抽放时间在300天左右。

7量和单位

1)量符号(除pH外)一律用斜体。

为了区别不同情况,可加上下标识,其中以量符号和代表变动性数字作角标时用斜体,其它角标用正体。

2)位符号无一例外地用正体。

3)图表中用符号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应该采用量与单位相比的形式,如m/kg,l/m等。

(根据l=5m,故有l/m=5)

表1样品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Table1Proximateandultimateanalysisofsamples

wB/%

样品

Mad

Ad

Vdaf

Cdaf

Hdaf

Ndaf

So,daf

原煤

8.82

17.32

40.11

78.10

3.90

0.86

0.60

脱灰煤

3.31

2.86

37.66

74.71

5.29

0.85

0.51

脱灰脱黄铁矿煤

2.48

1.45

37.59

73.56

5.18

0.81

0.61

表1不同配比下的产品色泽

Table1 Colorsofproductwithdifferentratiosofrawmaterials

序号

m废铁粉/m废硫酸

煅烧时间

/min

煅烧温度

/℃

颜色

1

2

3

4

1:

0.5

1:

1.0

1:

1.5

1:

2.0

35

35

35

35

750

750

750

750

黑红色

红色

紫红色

深紫红色

注:

温度与时间初选依据参考文献

(其中:

煅烧时间应为t煅烧,煅烧温度应为θ煅烧)

4)不能把ppm,ppb等用作单位。

5)词头不得单独使用,μm不能用μ表示。

6)物质B的质量分数(即习惯上所说的重量含量)用wB表示,具体的物质用“w(物质名称)”表示;物质B的体积分数(即习惯上所说的体积含量)用φB表示。

例如我们可以说“Fe2O3的质量分数为20%”,或“w(Fe2O3)为20%”,不说“Fe2O3的含量为20%”.

8参考文献

8.1文中标注格式

参考文献在文中标注有两种方式,即“顺序编码制”“和作者-出版年制”

我们采用的是顺序编码制,即在文中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用[1]、[1,2]、[1-3]等表示,一般用上角标,但如果该序号担任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则不用上角标。

如“本实验结果比文献[5]有较大改进”,基中“[5]”和“文献”一起构成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故不用上角标。

请注意,有不少作者既用了顺序编码制又用了作者-出版年制,这是没有必要的,如“XXX(1997)研究了…[1]”中的“1997”没有必要。

8.2文末著录格式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C,D,R].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先).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希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5]陶秀祥,陈增强,杨毅,等.深床型液化床块煤选矸的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6):

573-577.

[6]YangY,HeXQ,WangEY,etal.Analysismodelandalgorithmoffuzzyfaulttree[J].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2002,12

(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