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942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

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分布

(1)世界:

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

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3)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

[温馨提示]

荒漠≠荒漠化

(1)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2)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

(3)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①位置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地形特征: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③气候:

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①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温馨提示]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表现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3)次生盐渍化:

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出现的一种荒漠化现象。

[温馨提示]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有它的自然原因,那就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由此导致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这些区域特征是本区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难以改变的。

但是,根据历史记录和考古学研究证明,在自然条件与现在差异不大的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远没有现在严重,荒漠化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要想治理荒漠化,首先就要分析人类活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防治内容

(2)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教材P17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蒸发加强,径流加强,从而导致地面变干燥,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

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

由于植物蒸腾减弱,空气变干燥,降水减少,也会导致地面变干燥,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教材P20~21活动]

1.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mm,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图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4.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荒漠化的内涵

对荒漠化的理解,可以从成因、发生地区、形成过程、结果及表现等方面进行,具体如下表所示:

荒漠化成因

气候变异等自然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发生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一些半湿润地区

形成过程

结果

形成荒漠化景观

表现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在中国

的分布

“三北”地区

西南喀

斯特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二、荒漠化形成的一般过程

 

———————应用体验不可少———————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此回答1~3题。

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2.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地区

C.华南、西南地区D.东北、东南地区

3.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解析:

1.D 2.A 3.C 第1题,荒漠化指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土地退化形成荒漠。

在世界各地的荒漠只有部分是因为荒漠化而形成的,有的是一直都存在的原生荒漠;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也有人为原因;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石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第2题,荒漠化土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气候较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及较湿润的南方低山丘陵区,其中以西北、华北地区的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

第3题,我国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

江南丘陵——红漠化,黄淮海地区——次生盐渍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情景导入先思考———————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到春季都会出现浮尘和扬沙天气,比这再恶劣一些的天气就是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了。

我国最大的两个沙尘暴来源地是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这两个地区的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地表的沙尘物质非常丰富。

其实沙尘暴天气古已有之,只不过到了现在,变得愈发严重了。

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砍滥伐、工矿生产、交通建设等等,都破坏了原有的地表结构,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与地表植被,造成了土地大面积的沙漠化,并加速孕育了沙尘暴天气。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肆虐,其原因有哪些?

提示:

气候变异等自然原因及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1.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西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小、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

干旱的气候使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再加上大风日数较多,风沙活动频繁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如下图所示:

3.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它对荒漠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人为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樵采

过度樵采使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沙丘活化,荒漠化加剧。

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2.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导致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3.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方法技巧很重要———————

在不同地区判断荒漠化人为原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图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①华南 ②华东 ③华北 ④东北 ⑤西北 ⑥西南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2.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3.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解析:

1.C 2.A 3.C 第1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受到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陕西、山西、河北、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地区。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主要表现为沙丘入侵农田、草场,东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滥垦、滥伐森林,华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

其共同原因都是不合理利用土地,使植被受到破坏。

第3题,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减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少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4~5题。

4.1937~2008年,该区域(  )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

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

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

5.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D.人口数量的变化

解析:

4.C 5.D 第4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都大致增加到10倍左右,故A错误、C正确;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错误;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错误。

第5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情景导入先思考———————

新华社安卡拉2015年10月23日电,《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2次缔约方会议于23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闭幕,中方代表团在会议中强调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提出了2016至2020年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到2050年全部可治理沙地得到治理的目标,以及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等目标任务。

(1)你认为我们应如何防治荒漠化的危害?

提示:

一方面我们要杜绝破坏植被的不良行为,保护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2)我国如何实现生态安全体系等目标任务?

提示: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以及生态退耕等措施,防治荒漠化成效显著。

———————核心要点掌握好———————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位置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方法技巧很重要———————

1.“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措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2.“由因索果法”分析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不同的区域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具体图解如下:

———————应用体验不可少———————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

据此完成1~2题。

1.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

A.农作区——减少水井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减少水井数量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2.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B.绿洲前沿地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解析:

1.D 2.A 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寻找治理措施。

绿洲前沿地带应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应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km,全线有140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

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完成3~4题。

3.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来防沙、治沙,主要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加当地年降水量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4.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水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

3.B 4.D 第3题,麦草方格沙障主要作用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另外还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但对增加当地年降水量作用不大。

第4题,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环境效益。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1~2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

1.A 2.B 第1题,我国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土地荒漠化严重。

第2题,防止土地荒漠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保护现有植被,严禁乱砍滥伐。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3~4题。

3.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D.荒漠化

4.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宁夏平原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D.密西西比河平原

解析:

3.C 4.A 第3题,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与灌溉的快速扩张和不合理的灌溉系统有关。

第4题,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⑤地形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

6.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解析:

5.B 6.C 第5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6题,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地区的②③由于降水少只能种草。

2012年,我国启动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阿鲁科尔沁旗地区瞄准机遇,制订了百万亩的苜蓿发展计划,目前已实现60万亩,改善沙地生态环境的信念是支撑他们的更大动力。

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锐减      B.草场退化

C.冻融荒漠化D.水土流失

8.下列关于治理荒漠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围栏封育,封沙育草B.控制放牧,补播牧草

C.合理用水,生态移民D.治理为主,预防为辅

解析:

7.B 8.D 第7题,内蒙古中部气候干旱,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

第8题,荒漠化应该是预防为主。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10.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

①退牧还耕 ②积极开发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严禁过度放牧 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B.②③⑤

C.①③④D.②④⑤

解析:

9.A 10.B 第9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结论。

第10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沙漠”的产生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故①④错,由此可知B选项正确。

一、选择题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

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

m)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  )

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B.趋向机械化

C.更趋市场性D.趋于自给自足

3.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A.河川淤泥未变B.物种数量增大

C.蒸发量减小D.洪水流量增大

解析:

1.C 2.C 3.B 第1题,与甲地相比,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地与乙地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丁地不在黄土高原上。

第2题,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后,林草种植面积增大,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

第3题,林草面积增大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洪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物种数量会增大;林草护坡,可减轻水土流失,河川淤泥也相应减少。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5.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解析:

4.B 5.A 第4题,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

第5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下表是两个不同年份甘肃省荒漠化土地分析结果表。

据表回答6~7题。

荒漠化类型

2004年土

地面积

/万hm2

2009年土

地面积

/万hm2

动态变化

/万hm2

年变化

率/%

风蚀

1560.47

1549.83

-10.64

-0.14

水蚀

289.11

284.91

-4.20

-0.29

盐渍化

68.91

70.26

1.35

0.39

冻融

16.28

16.29

0.01

0.01

6.关于甘肃省荒漠化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最主要的类型是风蚀荒漠化,是因为当地多大风

②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远小于风蚀荒漠化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径流少 ③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小,是因为受人为因素影响小 ④甘肃省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7.甘肃省盐渍化土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下列治理措施可行的有(  )

①实行排灌结合 ②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③种植耐盐碱的作物 ④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6.C 7.D 第6题,由表可知甘肃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这是因为甘肃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近,多大风天气,该省气候干旱,水蚀荒漠化面积远小于风蚀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与气温有关,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小。

从表中可知风蚀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面积在减少。

第7题,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实行排灌结合均可使地表盐分减少;种植耐盐碱作物是生物治盐的方式,也有利于遏制盐渍化的发展。

8.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

选D 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

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