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4313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docx

汤达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第3期

汤达:

白竹巷那几年(《上海文学》2014年第3期·新人场)

《上海文学》2014年第3期

[新人场]

白竹巷那几年

汤达

作者简介:

汤达,1985年生,湖南湘潭人,现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之后,无处可去,我情急之下搬到了这里。

白竹巷。

陌生的郊区,逼仄的巷子。

房间在三楼,二十平米大小。

房租只要两千一年,后来才涨到三千。

站到阳台上可以远眺市区的繁华,而从房间的窗户往外看,又可以看到一片树林的恬静。

当时住进来,是看中了价钱,后来渐渐喜欢上这里,就一直没舍得搬走。

才住进来那两年,房间里只有一张床,我将几块床板并排铺在两条高脚凳上,就做成了一张大号书桌。

此外再无家具。

地上堆满书刊杂物,看上去却不很凌乱,那是因为每一本书每一件日用品,都呆在特定位置上,服从一种神秘兮兮的摆放规律,这规律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几年住下来,我对楼下的巷子有了感情。

巷口那段,右手边的围墙上爬满常春藤,是从一个好养花草的老头家长过来的。

我经常看见他在阳台上或者屋顶上侍弄花草,都是些极平常的植物,大白菜小蒜苗都有,长在精致的花盆里。

他看上去七十多岁了,秃顶,驼背,颤巍巍的。

每年春天,路过巷子的人会看到这个安详的老头:

走走停停,不时隐没在花红叶绿之中。

巷子是残破了点,也过于拥挤。

有小轿车抄近路穿过小巷,所有行人就都得钻到屋檐下。

巷边有几间老房子,有些年月了,还是土夯的,从门口往里瞧,黑洞洞看不清什么,只觉一阵阴冷。

下雨天走过巷子,发挥点想像,差不多可以走出江南古镇的味道。

住进小巷的第二年,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和我一起住在巷子里,每天晚饭前后出来散步。

后来她说,和我在小巷的生活像一个童话。

然而,相濡以童话,不如相忘于现实。

那时,我们刻意跟周围的邻居保持距离。

我们几乎不认识彼此以外的任何人,就像活在孤岛上。

路过小巷,种花的老头在阳台上冲我们微笑,我们并不回应;连经常去吃饭的那家小店,我们也对店主的热情漠然置之,生怕变成熟人。

为什么?

具体我们也说不清。

生活像一张巨网,就当时而言,我们的目的,就是阻止这张巨网将我们彻底笼罩。

当然,这样做也有不好的地方。

比如,我们散步的时候,如果有人投来过分关注的目光,我们就会感到不自在。

特别是房东,常常藏在二楼窗口的阴影里,盯着我们看,一双眼睛若隐若现,盯得我们心里直发毛。

那几年,从始至终,这个四十岁左右的女房东都让我心生畏惧。

佩佩说,房东的样子经常出现在她的恶梦里。

其实,我们在理智上都很清楚,房东只是个普通的小城妇女,样子也极平常,不过很少笑。

丈夫每天在外面开小货车,她自己守着一栋楼,带两个孩子,除了买菜,几乎不怎么出门。

可能因为她话不多,而且她的房间阴暗潮湿,窗口总是黑漆漆的,即使在晚上,那窗口的灯光也昏黄惨淡,像来自另一个世界,所以我和佩佩对她来自黑暗中的注视感到不安。

这只是我们内心恐惧的一个缩影。

我对佩佩说,它反映了我们的漂泊和不安。

佩佩赞同我的说法。

她皱着眉头,很严肃地说:

“未来就像房东的眼神,平凡而又令人恐惧。

就我而言,孤独其实更多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我需要这种刻意经营的安静,它让我充盈。

我喜欢一个人住在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小城,走在一条被全世界都遗忘的小巷子里,不用跟任何人打交道,不用说些可有可无的客套话,保证我幻想里的一点诗意不被破坏。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是我性格的一部分,甚至也是我职业的一部分,如果我也算有职业的话。

佩佩倒是有过一个稳定的职业。

她一开始在私立中学当美术教师。

佩佩不认为自己的职业稳定,因为她没有编制。

我不知道编制是什么东西,我对这类事情从来不关心。

“没有编制的话,你就谁也得罪不起,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开除,要过低三下四的日子。

”她说。

她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六点半,最多七点,洗漱之后提着包下楼,穿过巷子,走一段很长的路去坐112路巴士,而我会在床上呆到九点多才起来。

我觉得她一定过得很委屈,很辛苦。

天特别冷的时候,我有时也跟她一起起床,把她送到站牌那里,只希望她心里暖和一点。

她心疼我晚睡早起,又很高兴有人陪她去上班。

那时候,天还没全亮,巷子里一个人也没有,我给她提着小包,走向车站,说些傻话逗她笑。

她说想起小时候上幼儿园回家,他爸爸来接她,就给她提书包。

我们在无人的小巷里赛跑、跳舞,或者举行拳击比赛,不用说,她总是得胜而去。

临上车,我说:

“好孩子乖,上课要听话,别叫学生欺负了。

她说:

“知道了,老头子,你回去吧。

现在想来,那些寒冷冬天的早上,短短的一段路,倒有不少欢声笑语。

可下班回来,她常常心情很坏,忍不住向我抱怨:

同事无缘无故给自己穿小鞋,家长动不动就告状,更可恶的是那一大堆组长和主任,天天甩脸色,好像谁都欠他们钱。

她说过一百次再也不想去上班了,可是第二天一早还是默默地起床,按时去学校。

我恨那些让她难过的人。

可是我无能为力。

到哪里都一样,这个国家的小市民全都热衷于蝇营狗苟,每个人都致力于让别人过得不开心,好像这才是他们真正的事业。

我可以躲,可是佩佩却不能。

我劝她不要去上班了。

她很惊讶。

我说,你学美术的,可以靠卖画挣钱,或者开一个画室自己教学生,甚至干脆就当个画家。

但她生性安静,不喜欢折腾,对这些建议不会感到兴奋。

“我不懂艺术,”她说,“真的,你不要把我看成有艺术前途的人,我其实根本看不出毕加索和塞尚好在哪里。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想过普普通通的生活,所以只配去上班。

我不好再说什么。

但是我想,如果像这样在学校里呆一辈子,也迟早会出毛病。

就拿那个什么主任来说吧,喜欢无缘无故找她麻烦,哪怕她只是穿了一件好看点的衣服,也会遭到训斥,理由是勾引学生。

又一次,佩佩差点哭了。

学校要求她花一个星期出墙报迎接检查(没有任何酬劳),领导还没来,组长就开始对墙报指手画脚,说话很难听。

“重新搞过,这样子太不上档次。

”等她重新弄过之后,主任又说:

“谁让你改的,越改越坏!

”她说是组长让改的,结果组长马上找到她,说:

“我什么时候让你这样改了?

事情做不好,推卸责任倒是有一手,看来我还小看了你!

听了这些,我没有作声。

第二天下午,我去银行取出这几年存下的三万块钱,交给她,说:

“你去辞职吧。

你拿这点钱可以过个一年半载,慢慢找工作,不急。

我向她描述未来的样子,让她宽心:

买不起房子没有关系,我在乡下有一栋漂亮的楼房,我这号闲人,住在哪里都一样;我甚至很可能成为一个作家,实在不行,我愿意去写推理甚至武侠,多少也能挣点钱。

至于她,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工作。

“没必要挣很多钱,能过日子就行。

”我说。

她点点头,眼里满是向往:

“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去你家呢?

“因为我家里二老还很壮实。

我们要等他们老了才回去,一来他们老了需要照顾,二来我们羽翼丰满一点了,少听点闲话。

佩佩在县城郊区长大,知道什么叫闲话。

她的家庭条件不好,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在读大学,一个妹妹也上了重点高中。

尽管她的相貌还算出众,但你能感觉到她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隐秘的自卑感。

我觉得很奇怪。

这跟钱有关系吗?

但她并不是那种认为钱无比重要的人。

据她说,她的自卑感跟穿衣服有关系。

衣服是女孩子的第二层皮肤。

她说。

她从小时候起就没有漂亮衣服可穿,所以总是觉得比别人低一等。

等工作了,就那点工资,还是买不起上档次的衣服。

“你要去我们学校看看,那些教美术或者教音乐的女老师,一个个那才叫洋气,真是舍得穿,一条裤子就八百,哪像我,买双鞋子才几十块。

“她们哪来的钱呢?

“当然不是自己的。

她们都找有钱人。

“那你得向她们学习学习。

“我觉得有钱人一般都很恶心。

“为什么?

“不知道。

有钱人都心眼不正,我爸告诉我的。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笑什么?

“你爸还告诉你什么了?

“我爸还告诉我,没钱的人没志气。

“难为你爸了,眼里没个好人。

“那是。

其实我没把钱看得太要紧,要买的东西也不多,只要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就满足了,就跟你想买书是一样的道理。

说实话,对衣服的重要性,我似懂非懂。

我看到的问题还是钱。

在我的一再催促下,她终于狠下心来辞职。

我替她拟了一封给校长的辞职信,信中写道:

“尊敬的王校长:

由于学校领导太多,素质都不高,架子又都不小,没事喜欢开会,开会喜欢放屁,放屁还兼顾拍马,结果领导们普遍劳累过度,神志不清,专以侮辱教师、学生的智商和人格为乐事,我辈不擅投机,又无钱送礼,愧对各级领导的辛勤栽培,内疚不堪,在贵校实在度日如年,特此申请离职,恳请批准云云。

换了是我,我会跟校长当面说这些话。

她看了只是笑,说:

“拿了这个给校长,他会派人追杀我。

”然后自己发了条客客气气的短信过去,却没有收到回复。

从此不去上班了。

学校一直没有任何回应,连从前的同事,也没有半点表示。

“我做人是不是太失败了?

”她说。

“不失败怎么会跟我混到一起?

”我回答她。

辞职以后,按照她事先设想的,每天上网看看招聘信息,投投简历,然后从我的书堆里抽出几本大砖头,没头没尾地乱翻一通。

她订了像模像样的阅读计划,还虚心请我更正。

看书的时候,她喜欢呆在床上,背靠枕头,盘腿而坐(我禁止她躺着看书),从来不做笔记,半小时之内必定睡着。

她有时逮住我看书写作的间隙,拿着书跑过来,问我一些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

”“你给我说说故事背后的思想吧。

那是夏天,天气已经很热,房间里没有空调,所以她经常穿着睡衣。

我在那张用门板做成的大书桌上看书、写东西,回头看见她小小的身体缩在床上,头发扎得很高,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战争与和平》,像个天真的孩子。

我心里隐隐有些心疼和怜惜:

孩子需要一个更轻松和宽广的世界,而不是和我一起挤在这间二十平米的房间里,听托尔斯泰诅咒人生。

她到底没有读完那些书。

出去面试了几次,基本都通过了,平面设计、美术编辑之类,但据她描述,那些小公司总共也没几个人,工资低得可怜,工作性质也很死板,是个人都能做。

我叫她不要去,再等等。

天气越来越热,她在房间里无事可做。

每天我陪她用电脑看一部电影,傍晚一起下楼散步,穿过小巷,去路口商店买冰镇西瓜。

大部分时间,她还是坐在床上上网或发呆。

有时她也拿一副画板,给我画素描。

把我的侧影、背影、工作速写和睡觉速写都画完了之后,她就再也找不到什么消遣了。

我让她画巷子里的花草,画那个弄花草的老头,但佩佩觉得外面太热,不适合写生。

一个周末,我在大学城买旧书,看到地上用粉笔写了一则转让信息:

一百元转二手电视机一台。

我把那台小电视搬回了房间,佩佩高兴得直拍手,但转眼就严肃起来:

“没有天线,要电视干什么呀。

于是,我们划拳决定谁去跟房东谈这个问题,三局两胜制。

结果中彩的是我。

敲了三次房门,房东那张阴郁的脸才出现。

我问她可不可以跟她共用有线电视信号,并保证我自己可以在十分钟之内搞定,并不会很麻烦。

房东不出声,只是看着我。

她屋子里飘出一股洗衣粉和消毒水的味道。

“我们可以平摊有线电视的费用。

”我有些紧张地说。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忘了。

”她问,可能她奇怪我从不上班,怕我不是正经人。

“我没有工作。

就写点东西。

“哦。

”她狐疑地看着我,点了点头。

佩佩把电视放在床尾的一个角落里,每天就缩在那地方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

她把声音开到最低,怕影响我看书。

有时,她担心我会责怪她看的节目太没有水准,就自我解嘲:

“我反正已经看了这么多了,干脆看完算了。

”但实际上我并不知道她在看什么。

至于我,休息的时候,更愿意站在窗口,眺望远处的树林。

那片树林孤零零地立在一大片菜地里,有条小水沟蜿蜒而过。

这情景使我想起童年,想起老家对面的那片菜地。

看上十分钟,我的心灵就仿佛得到净化,我会回想起童年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在那种眼光的注视下,世界变得美好、神秘和无垠。

  一直以来,我们就很少亲热,她辞职以后就更少了。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是否正常。

也许是因为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呆在一起,挤在一个房间的缘故。

闷热的夏天使人精神萎靡,老式电风扇不停发出单调的颤动声,我们身上总是汗涔涔的,没有一点激情。

夜里,到床上睡觉太热,我们就把凉席铺到地上睡。

她耐热的能力比我强,我半夜起来冲凉时,她睡得正香。

在酷热的空气中,我能闻到她呼出的气息中带有婴儿的味道。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她和她的那台小电视的存在,我写东西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我宣判了新长篇的死刑,也对几个书评和短篇执行了枪决,心情极度恶劣。

每次都是这样,写得太烂的时候,我就找不到文字的意义。

我会想,这样写下去毫无价值。

也许根本就不应该有写作这回事。

我就是一个天生的游手好闲的多余人,写作不过是我为自己游手好闲所找的借口。

但我绝不是那种迁怒于他人的人。

我不会要求佩佩关掉电视机,更不会要求她出去找工作。

看到她的样子,我甚至想,为了她,我是否可以放弃这毫无指望的文学事业,去做一个“正常人”呢?

我们结婚,生孩子,买一套小公寓,经营自己的孤岛,不也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吗?

但人生从来不会这么简单,就连所谓的感情,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在眼前的样子,毕竟,就佩佩来说,她在心智上还只是个孩子。

那是一个漫长的夏天。

明眼人一眼能够看出来,我们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前途。

但我们仿佛还在等待着什么。

佩佩说:

“我不懂你的那些事情,但是我在想,这样下去很冒险。

如果你写东西没有成功,那不就是一无所有了吗?

你知道,我不在乎钱,我只要能过一般的日子就行。

我出去工作成不了什么气候,但你不同。

“你说的是对的,”我说,“但是,照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我还有三年时间。

可能我这一生就只有这三年可以冒险了。

我暂时还不想提前结束,一切都还在我定的轨道上。

“那好。

我支持你。

下个月,等天气不那么热了,我就去工作,不给你添负担。

事实上,这样的对话进行过不止一次。

每次她感到没有信心了,就重新问一遍。

得到相同的回答后,她又心满意足地等下去。

实际情况真像我说的那样吗?

我没有把握。

每次,当我无意识地幻想美好生活的时候,都不自觉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存在,包括佩佩。

那画面里只有我一个人,窝在某个昏暗的小房间(很可能就是我老家的房子),与世隔绝,没有劳苦,也没有欲求,就那么平静地呆在想像世界里,种种花草,听听雨声,守着四壁旧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忘记上帝和魔鬼,静待死神的来临。

那就是我的梦想。

能够那样简简单单、干干净净过一辈子,我就满足了。

但我并没有欺骗她。

如果她三年之后还在我身边,我会放弃那个孤独的梦想。

我也只能放弃。

我会去工作,挣钱养家,做个小市民。

我会适应那种敏感和厌倦,就像所有人做到的那样。

天气一度热到难以忍受。

房间像一个蒸笼。

特别是下午,太阳从窗口照进来,热浪灼得皮肤发烫。

她的额头上已经长满了痱子,我把她的指甲剪掉,防止她抓痒挠头,但额头还是给抓破了,显出一道道红印。

我说:

“你回家呆一阵吧。

在这里会热出病来的。

“你怎么办呢?

”她举棋不定。

“我的生命力强大着呢。

管好你自己,我就松了一口气。

她家并不远,穿越城区,再转一趟车就可以到。

“那我回去住几天就回来,给你带东西吃。

于是房间里只剩了我一个人。

头两天,我发现自己感到很惬意,尽管佩佩呆在房间的时候,我并没有发觉自己有什么不适,但事实是在她走后,房间变得开阔多了,似乎连气温也降低了好几度。

热天写东西不合适,但看书还是没问题。

我重读了一批经典作品,长时间沉浸在大师们的想像世界里,满脑子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鲁斯特,一天到晚都处在兴奋状态。

有时候回头看到角落里那台小电视,心就不免沉了下去。

电话里,她问我是不是热坏了,语气满是怜爱。

得到否定答复之后,她又似乎有点失望。

她希望听到我说些想念她的话,希望在她离开的日子里,我过得稍微落魄一点。

但我不得不承认,事实正好是相反的。

几天后,她的电话也越来越少了。

她在家呆了二十来天,九月底,最热的天气也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她才回到房间里。

她说:

“我不在这里,看样子你过得还好一些。

”我笑一笑,没有接话。

过了一会儿,她说:

“我决定去工作了。

我表哥给我找了个培训学校的事做,这几天就去上班。

我说很好,去试一试,喜欢就做下去。

“我跟我家里人说了你的事情,他们都不同意。

”她终于说出了重点,“他们什么都不能够理解,我说什么都没用。

“他们认为我没钱,也没前途,是吗?

“是的。

而且他们认为你人品有问题。

这很荒谬。

在他们眼里,不去工作就是人品问题。

“那你打算怎么办?

“我不知道。

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感情得不到家人的祝福。

她说话的样子很严肃,甚至有点像演戏,不像她自己。

那腔调,那俗里俗气的措辞,也不是她自己的,我想,它们肯定一半来自她的家庭教育,一半来自电视的教育。

第一次,我对她起了反感。

或者说,我对她表现出的这一面感到难以接受。

我说:

“我也不希望有一群不理解自己的亲戚,并且还要强迫自己按照他们期望的样子去生活。

“你的意思是我们就散了,是吧?

“我没有这样说。

我针对的是你的家人。

“但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不仅是我的家人,谁都会这样想不是吗?

我觉得你把这个世界看得太悲观了,把人也看得太悲观了。

跟你在一起我感到很压抑你知道吗?

我们要想好好活着,就必须去适应一些东西,你也要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而不是要所有的东西来适应你。

你想当艺术家,当作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也不能太自私了,至少我不愿意做一个什么伟大艺术家背后牺牲掉的女人,我也不愿意每天跟什么艺术和思想打交道,我只想过普普通通的日子。

”  这是她第一次说出她的真实想法。

以前和我在一起,她总是听我滔滔不绝讲故事,讲人生,点点头,很少发表议论。

我没有说过我要当艺术家,可能这是她的猜测。

我只说,我想靠写东西养家,不愿意去上班,因为我很难和别人相处。

如果她早一点表示出这些想法,也许事情会以更好的方式结束。

当然,这些话只是她想法的一部分,粗浅的部分,而更微妙的那部分则在愤怒中消失了。

她说完之后,等了一会儿,看我没有任何反应,才开始收拾东西离去。

她的东西太多,我送她到公交车站。

她流着眼泪,愤恨的眼泪,而我却感到平静,甚至有一种得到解脱的轻松。

我对这种感觉略微有一丝内疚。

“老头子,你回去吧。

”她上车后说。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感到鼻子酸酸的。

我把电视机送给了房东,她有一点惊讶,但没有问什么。

佩佩留在房间里的护肤水、鞋子和小件物品,连同她贴在墙上的照片、海报和素描草稿,我都用箱子装好,放在床底下。

房间里什么痕迹都不留,仿佛她从未来过,更不曾在这里住过八个月。

她来过几次电话,语气柔和,如果我愿意,也可以理解成依依不舍。

多次遭到冷遇后,她终于擦干眼泪,找到了足够的决心告别过去。

梦里,我常常见到她哭得满脸是泪,想安慰她,却怎么也迈不动步子,喉咙也无法出声。

醒来坐在床上,发现自己也湿了眼睛。

我对自己说:

只能这样,别无选择。

适应她的离开,花去另外的八个月,甚至更久。

一个人看书写作,当然更自在,但总有重返现实生活的时候。

小巷散步,没有人挽着你的胳膊了,也不会有人对一朵小小的野菊花眉开眼笑;房东和侍弄花草的老头在楼上看着我,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同情和疑惑;房间的某一个角落里总是显得格外冷清,猛一回头,再没有人穿着卡通睡衣冲你无辜地眨眼睛。

我重新拾起摄影的爱好,黄昏的时候背上那套老设备,穿过祠堂,走到菜地或河堤,拍几张落日,拍几个路边的老人,再拍两张夜景。

有时候一张照片会让人突然陷入深不见底的遐思,我想,那一定是记忆深处的某个片段被触动了。

我开始吃素,偶尔吃个鸡蛋。

每天早上把蔬菜、豆腐和玉米煮成一锅,用植物油炸些盐辣椒或萝卜皮,这就是一天的饭菜。

我有时候一个星期不说一句话。

买菜的时候用手指一指,轻易不出声,好像生怕被自己的声音吓到。

我很享受自己和这个世界互相遗忘的过程。

佩佩的形象慢慢变得模糊、动人,最终定格,只留下一个笑容,一个小小的身影:

缩在墙角看电视,或者盘腿坐在床上,双手捧着那本硕大无比的《战争与和平》。

偶尔,在即将入睡的某一瞬间,也会听到她的声音,模模糊糊的,但真切,格外动听。

她的出现和离开都变得没有由来,像一个无序的梦。

遗忘的过程神秘而令人心酸。

我们肆意篡改流逝的时光,像修护一座远古神像,越是雕琢,越是偏离最初的情形,而所谓的真实,就在这个过程中不复存在了,你最后得到的,往往只剩一个幻影。

我有时也会想,和佩佩的那段感情,是否可以称之为爱情。

多么庸俗的字眼:

爱情。

自称拥有爱情或向往爱情的人是不是都爱看电视?

是不是都急切地希望将梦想兑换成囚笼里的现实?

我更愿意使用“温情”这个词。

我对佩佩的温情至今未能重现。

她离开后半年左右,我和一个以前的大学女同学在网上联系上了,没过多久,她就出现在我的房间里,期待我向她真情表白,尽管她有一个男朋友。

这个叫芬芬的女孩对我说:

“你缩在这种小地方是不是想搞什么见不得人的名堂?

你不认识别人,别人也不认识你,还真是挺方便。

芬芬长相稚气,但内心老练。

不知为什么,我对女人的这种老练有本能的反感。

这种反感也许是相互的。

两次见面过后,我们没有再联系。

我坐车去市里,几次无功而返:

原先那个小小的社交圈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毕业几年后,朋友们一个个都在养家糊口,艰难为生,看样子过得比我还要卑微。

没有人喜欢凑在一起互相品尝失败。

他们,或者我们,再不能像大学时代那样装愤青、装思想者了,我们没有兴趣再批评劳什子政治,面对日益黯淡的未来,谈什么都显得矫情,除了谈生意。

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高楼如潮,车流如水,常常会有身在马戏团的错觉。

我借此知道我和这个世界还远未达成和解。

如我所愿,日子像是静止的,一成不变。

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没有故事,没有波折。

甚至连读书的兴致也几近消失,我喜欢的是彻头彻尾的虚无,而写书的人们之所以在写书,是因为他们还有一点希望可供贩卖。

我怀念起那些自杀的诗人。

也许上帝把人造得如此不完美,就是为了让我们对生命少一些留恋,勇敢面对无法回避的死亡。

芬芬曾经问过我:

“你一个人呆在你的什么精神世界里,又闷又苦,整天一副忧郁的样子,为什么不扔下这些东西,去拥抱外面的世界呢?

”我说:

“是这样的,我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很丑陋,但我并不愿意把眼睛刺瞎。

”芬芬摇着脑袋,表示不解,或者不屑。

我的情绪开始有些难以捉摸。

楼下一个本地人,四十多岁,每天笑嘻嘻的,我几乎很想杀死他。

佩佩走后,他养了条狗,但从来不喂食。

有一次我看见小狗饿昏在走道里,一时不忍,端了些东西给它吃。

结果这条狗每天都在我的房门口晃荡。

我没有办法,养了它大半年,去河边照相,或者去菜市场买菜,它就摇摇晃晃跟在后面,或者走在前头带路。

然而,有一天那个中年人把狗装进麻袋,用锄头砸死了,狗肉挂在门口,一块一块卖给邻居。

很快这个屠夫又买了一只小狗,再次将它饿昏。

问题是:

我该怎么办?

是的,这不关我的事。

这个可耻的世界上发生的所有可耻的事情都与我无关,这就是我的梦想。

那个笑嘻嘻的屠夫,那些道貌岸然的政客,那群假装无辜的愚民,那部血淋淋的人类史,都与我无关。

我不想浪费廉价的同情心。

结果呢?

我毫无办法,仍然把小狗抱回房间里,给它喂了晚饭。

它望着我,发出信任的、感激的呜咽。

我很想去找那个中年人,对他说:

“我给你付狗的伙食费,你自己养自己杀,别把我扯进来,怎么样?

”他当然会点点头收下你的钱,然后继续把狗饿昏在走道里。

你还在试图寻求对话?

那可真是个笑话。

那个屠夫,满嘴油光,笑嘻嘻的,向这个世界诠释着幸福生活的真谛。

最后那年冬天,拆迁的横幅挂在巷口,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等着分钱过好日子。

巷子里一下热闹起来。

新开了好几家麻将馆,夜宵摊子也摆到了马路上。

我楼下开阔一点的地方,不时有吵闹声。

房东记得我是写东西的,带了一些当地人来找我写材料,说是要向上面告发村委贪污腐败。

我干了两次,后来就拒绝了。

那个贪了两百万的村长,还有那个整天赌钱的乡人大主席,跟我毫无关系。

我很清楚,告倒他们,换了别人,还会是老样子。

这种人前仆后继,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像老鼠和蚂蚁,我不愿为了他们而愤怒。

我不去工作,缩在这座孤岛上,与所有人保持距离,不就是为了蔑视这些生物吗?

如今,我寂寞的岛国再度沦陷。

终于到了离开的时候。

十二月底,种花草的老头过世了,老远就能听见那边传来的哀乐,可怜的是那些花花草草,以后要孤苦伶仃自生自灭了。

我已经收拾好行李,不用等到目睹一个荒芜的小巷春天。

一切不出所料,我在这里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