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文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4429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6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文学.docx

《学前儿童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文学.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文学.docx

学前儿童文学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明确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

2.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

3.了解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

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难点】

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及审美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

2.认识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及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

1.学前儿童文学的定义:

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对象,为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2.从三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学前儿童文学必须是“文学”

2)学前儿童文学必须是“婴幼儿”文学

3)学前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3.分组讨论:

按照这一概念,《哈里·波特》、《西游记》算不算学前儿童文学?

引导学生从读者对象、功用、文学特点等方面判断。

4.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二.学生自学第二节内容,了解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语言特征。

三.介绍婴幼儿心理特征和学前儿童文学的关系

1.感知觉

(1)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线条、大轮廓、重外部特征

举狼、兔为例

因此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应多着墨于人物外部形象的描绘,避免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独白。

(2)幼儿喜欢听有节奏的声音

学前儿童文学能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3)幼儿的空间时间知觉处于低级阶段,举例

为幼儿创作图画书时,要注意背景不能过于复杂。

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中要尽量使用笼统的时间词汇。

2.注意

以无意注意为主,不持久。

什么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鲜明生动、具体形象、有变化的东西。

所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要有趣、生动才能吸引幼儿。

同时还要以态势语辅助,注意声音的起伏。

不同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长短不一,但都不持久。

所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要紧凑简短。

3.记忆

无意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

需要多次反复,这在幼儿认知初期非常明显。

所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中总是有意重复。

举例《拔萝卜》。

易记住形象的东西。

4.思维

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在教幼儿算术时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所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题材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塑造幼儿熟悉的形象,并构思富于幼儿情趣的情节。

以《三只小猪》《长袜子皮皮》为例

5.想象

以无意想象为主,易变化。

读《爱丽丝漫游仙境记》其中一段。

幼儿自编故事时,主题经常变化。

学前儿童文学常运用幻想、比喻、夸张、拟人、荒诞、变形等手法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6.语言

已掌握了基本的语音,但仍是低级阶段所以作品语言要形象、生动、口语化,但又要稍微超出幼儿的理解水平。

举《小雨点》《七彩的梦》为例

【板书设计】

一.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

二.介绍婴幼儿心理特征和学前儿童文学的关系

1.感知觉2.注意3.记忆

4.思维5.想象6.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幼儿审美心理的特殊性及其与学前儿童文学的关系。

2.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导入。

二.新授

(一)幼儿审美心理的特殊性及其与学前儿童文学的关系

师释“审美”,明确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区分。

1.幼儿的审美是动态的审美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参与。

所以儿歌与幼儿诗中,更喜欢儿歌;童话与散文中更喜欢童话;教学中往往要设计幼儿表演这一环节。

所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应避免静态、枯燥的描写。

2.幼儿的审美是感性的审美

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幼儿一般只能从感性上把握审美对象。

举例《悯农》《卖火柴的小女孩》

3.“自我中心”思维

特点:

主体与客体不分,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界限、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的界限、现实与想象的界限。

产生两种思维方式:

任意结合思维:

不懂得事物内在的联系,喜欢将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东西互相扯在一起。

这使得幼儿容易接受荒诞的东西。

举例。

泛灵观念:

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都和人一样又感觉和意识。

表现举例。

小结:

学前儿童文学要受到读者的喜爱,应该把握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既浅显又有内涵才是有品味的作品。

(二)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

1.以“听赏”为主要接受方式

就算幼儿已经识字,他们仍愿意听赏。

所以作品要讲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让幼儿在听赏的过程中得到语言的熏陶智力的发展。

2.“图画”是幼儿理解文学的重要途径

图画书中的图画含有构图、色彩、线条、造型等多种艺术要素,能给幼儿很多信息,并帮助他们理解故事。

举例。

3.“感受”是幼儿欣赏文学的主要特征

注意力始终集中于感兴趣的形象、色彩和声音上。

举例。

三.小结,布置预习。

 

【板书设计】

(一)幼儿审美心理的特殊性及其与学前儿童文学的关系

1.幼儿的审美是动态的审美

2.幼儿的审美是感性的审美

3.“自我中心”思维

(二)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

1.以“听赏”为主要接受方式

2.“图画”是幼儿理解文学的重要途径

3.“感受”是幼儿欣赏文学的主要特征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2.学前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1.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形式上的特点)

重点明确:

幼儿以听赏为主,所以学前儿童文学必须明白易懂,是“浅语的艺术”即能适合幼儿的听觉感知水平,并能在幼儿口头流传,所以语言上要具体、形象,上口,尽量运用幼儿能理解词汇。

举例分析①关于幼儿能理解的词汇:

能理解“伤心、难过、难受”不能理解“悲痛欲绝,痛彻心骨”,能理解“漂亮、美丽”不能理解“瑰丽、壮观……”

②《妈妈下班了》

③举《岩石上的小蝌蚪》(原稿)中某些句子让学生思考修改

2.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为什么说学前儿童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具体表现?

明确:

①有利于幼儿认识万事万物

儿歌:

《地球是个运动员》《什么花春天最早开》《什么尖尖尖上天》

童话:

《小蝌蚪找妈妈》《小公鸡和小鸭子》

动画片:

《蓝猫》

②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内容

儿歌:

《睡觉》《牙齿亮晶晶》《馒头说了话》《小弟和小猫》

③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有启蒙引导作用

数数歌:

帮助幼儿记忆数字

绕口令、谜语歌

童话《小羊和狼》勇敢、正直、友情

戏剧不同角色的扮演

3.学生阅读第三部分“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①点出学前儿童文学快乐的特征:

美好的主题、有趣的题材、生动的情节、出奇的表现手法等

举例:

王子吻醒公主,《海的女儿》尾巴变为双腿……

②游戏性《拔萝卜》

③作家处理情节时讲究技巧

4.学前儿童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现代社会中如何让幼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爱心、善良、同情、友谊、宽容等人类的共同美德,可以让幼儿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寻找快活林》

三.学前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学前儿童文学不会因为它的读者是年幼的孩子而降低对美的追求,相反,优秀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在单纯明净的外表下饱含着美的成分,充满着幼儿情绪的稚拙美、纯真美、荒诞美和质朴美。

具体分析上述四种美学特质

1.稚拙美——天真活泼,并非愚昧无知,笨傻呆蠢

稚拙美的具体表现,以生活中的例子予以佐证。

举例《我学猫儿》《会跑会跳的树》

2.纯真美

学生自读,谈生活中的表现。

纯真美是幼儿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再现,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美,常给成人以自叹不如的美好感觉。

举例:

《快住手》、《轻轻地》

3.荒诞美

略讲,前一章涉及到了。

4.质朴美

表现:

形式上简洁朴素,内容上浅显简单,语言不加雕琢,本色自然

举例:

格林童话《玫瑰公主》学生读

注意:

质朴美决不是形式的粗糙,语言的简陋,内容的贫乏,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反例:

幽默小品

【布置作业】

自学:

中外学前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

【板书设计】

一.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1.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形式上的特点)

2.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3.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4.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二.学前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1.稚拙美2.纯真美3.荒诞美4.质朴美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了解学前儿童文学改编和创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步骤】 

一.学前儿童文学的改编

把包含有幼儿审美特质的作品或作品片段简化,浅化为适合幼儿听赏的作品。

具体方法以后再详细介绍。

总原则:

吃透两头,生发中间

吃透两头:

(1)谨慎选择原作,把握原作的精髓。

《红楼梦》不宜,《西游记》适合,但只能选取一个片断如《三打白骨精》等

(2)把握作品改编的文体规范。

再以《三打白骨精》为例

生发中间:

情节、人物、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处理

二.学前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

1.题材

文学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体现主题的具体材料。

创作要求

(1)学前儿童文学的题材要广泛多样

反映幼儿生活的(家庭、幼儿园等):

《共伞》许多婴幼儿故事(包括古代的)

反映成人生活的:

雷锋、爱迪生

侦破探险:

名侦探柯南、黑猫警长

传统题材改写:

聪明的阿凡提、端午节的传说、寓言

知识性题材:

小蝌蚪找妈妈

(2)题材要适应幼儿的理解水平

《芭蕉扇》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夫妻矛盾就不适合幼儿。

(3)勇于尝试新的题材

童话:

《认识我自己》

2.主题

文学作品中通过其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

学前儿童文学的主题主要有:

道德性主题;知识性主题;趣味性主题

要求:

(1)主题要单纯、浅显、鲜明,但同时也要防止“主题先行”

《蜻蜓和蚂蚁》

(2)主题不人为设限制,要勇于创新

“死亡”主题《祝你生日快乐》;环保、和平(抗日)

(3)注意表现的角度,努力让幼儿能理解、认同

金近《小鲤鱼跳龙门》

克雷洛夫寓言《蜻蜓和蚂蚁》

传统寓言《后羿射日》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了解学前儿童文学改编和创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步骤】

一.回顾导入

1.题材

2.主题

二.继续学习学前儿童文学创作的要求

3.情节

文学作品中人物经历的种种矛盾和他的整个活动过程,由具体事件组成。

要求:

(1)情节要符合幼儿理解的水平

现实生活中幼儿听完故事后出现茫然情况往往就是由于情节超出了他们的理解水平。

幼儿对人物的行为动机理解水平不高,往往并不关注这个

(2)情节要单纯、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吹牛大王历险记》

幼儿只关心有不有趣,不关心是否符合现实逻辑关系

《小红帽》《傻大胆学害怕》

(3)情节应该是完整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猴吃西瓜》

留白往往运用在成人文学中,如《等待戈多》《红楼梦》等,学前儿童文学用得少。

4.结构

文学作品中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构造

要求:

(1)条理清楚

尽量用顺叙,避免插叙、倒叙和补叙

一线贯穿,避免多线索并行。

(成人作品中用的多,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技”“话分两头”等)

(2)注意故事的起伏跌宕,切忌平铺直叙

制造悬念

5.形象

反映生活,表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要求:

(1)多塑造正面形象,反映反面事物时,要态度鲜明:

《两只笨狗熊》

(2)突出形象的动作和外部特征:

《小羊和狼》

(3)塑造好“类型化形象”:

狼外婆、灰姑娘、狗熊、狐狸……

这类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如

蛇:

《葫芦娃》与《白娘子传奇》

老鼠:

《米老鼠和唐老鸭》

6.语言

要求:

既具有可接受性,又具有超前性

(1)浅显

词汇:

少用虚词;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词;尽量避免使用方言、成语、俗语

句型:

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

(2)音乐性

文句有韵(儿歌细讲);使用象声词;安排好节奏,句式或长短不一或整齐统一;使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小兔乖乖》《拔萝卜》《金色的房子》

(3)形象性

突出人事物的声音、色彩、动作、神态;运用摹状、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

(4)动作性

一些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幼儿不易理解,可以化为动作来写;运用动词时注意变化。

【板书设计】

学前儿童文学改编和创作的基本要求

1.题材2.主题3.情节4.结构5.形象

6.语言:

(1)浅显

(2)音乐性(3)形象性(4)动作性

 

第二章儿歌

【教学目标】

1.掌握儿歌体裁的历史演变、艺术特点、表现形式、常见类型;

2.初步尝试其中几种重要文体的创作。

【教学重点】

掌握儿歌的艺术特点、表现形式、常见类型

【教学难点】

儿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9课时(其中写作训练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儿歌的概念、发展历史、功能。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提起儿歌,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当孩子还躺在摇篮里被轻轻摇晃的时候,长辈们就在一旁轻轻吟唱起了温柔的歌谣,念起了儿歌。

儿歌,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学前儿童文学的样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儿歌的世界,一起领略儿歌的独特魅力吧。

二.儿歌的概念:

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

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儿歌中既有民间流传的童谣,也有作家创作的新儿歌。

中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等等,《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

它原属民间文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儿歌才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

“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

儿歌传统形式,大致可分为9类:

游戏儿歌、颠倒歌、绕口令等。

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

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排叙、比喻、夸张、联想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

三.儿歌的作用是什么?

1.增添幼儿生活乐趣

2.陶冶幼儿的性情。

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

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

其中,婴儿听儿歌,会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

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

举例分析:

《小板凳》:

“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

”——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3.启迪幼儿心智。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例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

例:

《数蛤蟆》教孩子们认识简单的数字和加法。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启蒙者。

4.训练语言。

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

儿歌在这些方面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

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

《十四和四十》——典型的矫正发音的,

例:

金波的《小白兔》:

“小白兔/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条腿儿。

”——告诉幼儿小白兔的外貌特征是什么,便于幼儿区分小动物。

幼儿感知事物从表象入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而儿歌恰是以它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切入幼儿的心灵,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一.儿歌的概念

(古代)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

二.儿歌的作用

1.增添幼儿生活乐趣。

2.陶冶幼儿的性情。

3.启迪幼儿心智。

4.训练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儿歌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儿歌作为学前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流传了数千年之久仍不衰竭,那么它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

学生先选读5-10首儿歌选读中的作品,思考儿歌的特点。

二.师生一起探讨儿歌的特点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儿歌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幼儿好动,又处于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因此,无论是传统儿歌还是创作儿歌,也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儿歌,都具备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

有些儿歌还采用叠词叠韵,如皮作玖的儿歌《小鸟学我操操》:

“风吹杨柳飘飘/小鸟学我操操/我伸腿/它踢脚/我拍手/它跳跳/我把腰儿弯弯/它把尾巴翘翘/操好了/再见了/小鸟扑哧扑哧飞走了。

”全歌押“iao”韵,使用摹声词及叠词叠韵,表现出汉语语言的音响美、回环美与活泼生动,切合幼儿学习语言需反复记忆的特点。

(二) 篇幅短小,通俗易懂。

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又限于口耳相传,因此,儿歌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应当单纯而不复杂。

常见儿歌,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当然也有较长的。

就每句组成的字数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

短小、单纯、自然,就易学易唱。

如全舒的《小青蛙》:

“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

”只19个字,既描绘出青蛙鸣叫的田野图画,又告诉儿童一个常识。

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易为幼儿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

例如,圣野的儿歌《布娃娃》:

“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

”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

同时,孩子们在诵唱这首儿歌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 趣味性、娱乐性强

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

儿歌总是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因此儿歌对儿童的作用也就和游戏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使儿童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

【板书设计】

儿歌的特点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二) 篇幅短小,通俗易懂。

(三) 趣味性、娱乐性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儿歌的常见传统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传统艺术形式相当于诗词中的词牌、格律。

我国儿歌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

它们至今仍是儿歌作家们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的形式。

二.儿歌的常见传统艺术形式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

它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

印度作家泰戈尔认为:

“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可见摇篮曲中饱含着长辈对下一代的最美好、最温暖的感情。

生活中的摇篮曲,或是流传多年的传统儿歌,如印尼民歌《宝贝》等;或是由诗人编创的,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等;或是吟唱者的即兴创作,如四川的、《觉觉喽》等。

但创作的摇篮曲一般都有明确含义,而且讲究艺术技巧。

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

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

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摇篮曲的特点是:

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耍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量的是幼儿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两个以上幼儿的游戏歌,它们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游戏歌的形式也极富变化,在儿歌中占的比重也大,是儿童口头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儿歌。

它的特点就在于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由于儿童游戏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反映方式,游戏儿歌就必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域特色。

它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多彩。

(三)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儿歌。

它把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

它将数字教学、知识教育包融在有趣的形象描述之中,使儿童由此逐步学会概括和抽象。

在数数歌中,有的是教儿童认识数序的,如传统儿歌《一二三》: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有的数数歌不仅培养儿童的数序观念,还训练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传统儿歌《数蛤蟆》:

“一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是随着蛤蟆数目的增长而成倍增长的。

因此,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初步运算能力,而且还起到训练儿童思维敏捷、准确表达语言的作用。

有的数数歌既有数,又有其它方面的知识。

如滕毓旭的《手指头》:

“一个指头按电钮,两个指头拣豆豆,三个指头解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五个指头握一起,攥个拳头有劲头。

”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练习数数,而且还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两手的用途。

有的数数歌除能用来进行知识教育外,还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数数歌的特点是:

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四)问答歌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儿歌。

例如,朱晋杰的《什么好》:

“什么好?

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

/什么好?

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

/什么好?

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

/什么好?

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

”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李海松的《什么船儿》:

“什么船儿上月球?

什么船儿海底游?

什么船儿水上飞?

什么船儿冰海走?

/宇宙飞船上月球,潜水艇儿海底游,气垫船儿水上飞,破冰船儿冰海走。

”采用了多问多答的形式。

问答歌的特点就在问答。

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点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问答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有自问自答,也有二人对诵,或者一人发问、多人对答。

许多问答歌中的问和答可以延伸,由问者不断提出问题,对方不断回答,直到问完或答不出为止。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儿歌的常见传统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一)摇篮曲

(二)游戏歌

(三)数数歌

(四)问答歌

二.新授

(五)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

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相连。

这类儿歌大都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但节奏韵律感极强。

如金波的《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

嘀嘀嗒!

’”也有具有一定意义的连锁调。

如《做习题》:

“小调皮,做习题。

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