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4501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教案北师大版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教案编号:

授课班级:

课题:

§2.1.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米和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常用的长度单位形成具体观念;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换算关系.

3、初步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不同,知道减少人为因素造成误差的方法..

4、体验和感悟我们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中经常要知道物体的尺度,要知道物体的尺度必须进行测量,测量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和正确的测量方法.

5、通过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长度单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获得对国际单位的初步认识.

6、通过对长度,体积的测量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7、通过对测量误差的认识及科学窗等栏目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长度,质量,体积,密度的测量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

重点: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器材:

演示仪器:

直尺、三角尺、皮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教与学互助计划

及时更新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宇宙万物,大到银河系,小到原子、分子都有一定的尺度,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这两节课来研究一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作业:

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长度单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全面,设计的板报内容很丰富.下面请大家谈一谈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你都有什么体会?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在黑板上做简要记录,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利用书上的蛇形图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

提问:

是不是物质世界的最大尺度就是1027m,最小尺度就是10-15m?

 

交流心得(能够回答出过去的标准不准确,各国或地区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交流,所以应该有一个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可)

 

回答: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没有尽头的

 

2、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及符号、常用单位及符号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用提问或直接给出的方式授课.

教师先用准备好的物体演示一下1米、1分米、1毫米的大小,后提问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1分米、1毫米?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正确的回答.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长度单位的具体概念))

3、用错误尝试法使学生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刻度尺有以下几种.演示各种直尺、三角尺、皮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等.介绍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可以测量的更准确一些.

请一名反应较快、比较大度而又不够踏实同学到讲台前用厚木尺测量一下仪器盒的长度,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讲出这名同学做的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并说明原因.

(希望能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讨论充分,如果有学生讲不到的地方,教师用尽力引导,不要急于说出答案.教师在黑板上记录结论.讨论要包含以下要点: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必须观察.应观察:

*零刻度线的位置(以及零刻线是否磨损)*刻度尺的量程

*刻度尺的最小分度

(2)、正确使用刻度尺

方法:

放正紧靠:

刻度尺的零刻线(或整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紧靠被测物体,不要歪斜.

思考:

(若零刻线模糊不清呢?

看法:

视线正对:

读数时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线.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法:

注意估读:

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数值包括准确值加估计值

记法:

带好单位:

记录数值必须注明单位.

多次测量求出平均值

注意以下几点:

不估读多估读不带单位

最后请做演示的同学总结刻度尺使用的注意要点,教师要对这名同学给予适当的肯定.

4、学习误差、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与刚才那名同学相同的尺子测同一个仪器盒的长度,写在黑板上.提问;三名同学的操作都是正确的,为什么结果会不完全一样?

我们怎样才能测到一个物体真正的长度?

介绍误差的概念、产生误差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

思考、建立长度单位的具体概念

 

一人演示,全班观察,共同思考、讨论,在交流中得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思考、讨论(能够答出估读的数值因人而异即可)

 

讨论得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理解、记忆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阅读实践活动

四、当堂达标:

1、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适当单位

某同学身高是15.86

教室的黑板长度是33.5

课本纸张的厚度约为0.08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为1750

2、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

25.1毫米,25.2毫米,27.5毫米、25.3毫米、25.5毫米,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

 

五、作业布置:

P42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长度(L)及其测量

1、单位及换算:

课本P38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最小刻度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误差:

课本P40

(1)误差概念.

(2)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及解决办法:

(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练习

教学后记:

 

教案编号:

授课班级:

课题:

§2.1.2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2)

教学目标:

1、知道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会正确使用量筒(杯)测量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固体体积.

3、能根据日常经念或物品大致估测物体的体积.

4、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教学重点:

量筒和量杯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误差和错误的不同

教学器材:

演示仪器:

量筒、量杯、烧杯、水

教与学互助计划

及时更新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提问长度的测量工具.

思考:

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体积(V)及其测量:

1、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

2、单位及换算:

课本P40

1m3=1000dm3=106cm3

3、体积的测量方法:

课本P41

可以直接介绍体积的单位及符号、单位间的换算.体积的测量方法中对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说一下即可.

(二)、液体体积的测量可以让学生自学,再请一名同学演示一下.

(三)、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测量建议先讨论,再演示.

排水法测体积的要点

理解、记忆

 

小组讨论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配套练习讲解

方法技巧讲解

四、总结反思:

五、当堂达标:

练习题计算

指出错误,及时纠正

六、作业布置:

P43知识技能第3题

七、板书设计:

体积的测量

一、体积的单位及符号

1、单位2、单位换算

二、体积的测量

1、形状规则的固体

2、形状不规则的固体(排水法)

3、量筒与量杯的异同

4、测量步骤

 

教学后记:

 

教案编号:

授课班级:

课题:

§2.2.1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3、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4、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2、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

教学器材:

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教与学互助计划

及时更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长度的测量工具.

思考:

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木椅、铁锤、铝锅等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木椅是由木头组成的,铁锤是由铁组成的,铝锅是由铝组成的,我们说木头、铁、铝是组成木椅、铁锤、铝锅这些物体的物质,这里所讲的物质就是组成物体的材料。

显然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组成,它们含有的铁一样多吗?

一杯水和一碗水都是由水组成,它们含有的水一样多吗?

(一)、质量

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符号是(m)

思考以下几种情况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即含有的物质有无增加或减少?

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

一块冰熔化成水;

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带到月球。

总结: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就像比较长度的大小一样,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也要确定单位,自学书上44-45页的内容。

回答以下问题:

1、质量的国际单位及符号

2、质量的常用单位及符号

5kg=g=mg=t

0.3g=mg=μg

举出质量约为1千克的物体

记忆:

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在物理学中都统一叫做质量。

生活中测量质量的仪器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回答:

天平、台秤、电子秤、戥子、杆秤、磅秤等。

观察桌上的托盘太平,根据书上46页的图2-15熟悉托盘天平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3分钟后每组派一个代表,看谁说出天平各部分名称所用时间最短。

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见扩展资料),对照天平,熟悉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不许用手,一定要用镊子拨动砝码和拿放砝码?

我们吃的食盐、刚从水中拿出的小铁块能否直接用天平测量,为什么?

为什么要把游码放到左侧的零位?

观察你所用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在什么位置,如果横梁左臂偏高,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平衡螺母?

动手做一下,总结天平调平衡的方法。

你砝码盒中最小砝码的质量是多少,你所用天平的最小分度是多少?

左盘放好准备秤量的物体,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大的还是质量小的?

为什么?

你认为托盘天平的使用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思考、比较物质与物体。

体会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差别。

 

在分析含有的物质多少有无变化的过程中理解质量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通过自学掌握质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通过举例建立质量的具体概念纠正错误知识

 

熟悉托盘天平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

手上有汗泥,容易将砝码或游码弄湿、弄脏,质量发生改变,甚至生锈,腐蚀。

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一个格,相当于在右盘加一个小砝码。

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这只是这种托盘天平的调节规则。

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选择质量较大的砝码逐渐向被测物的质量靠近。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尝试称一下铅笔盒的质量

四、总结反思:

质量的概念、单位、单位换算、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

五、当堂达标:

出示检测题

指出错误,及时纠正

六、作业布置:

P48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一、质量(m)

1、质量:

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2、单位:

国际单位:

千克(kg)

常用单位:

吨(t)、克(g)、毫克(mg)

二、托盘天平

1、构造

2、使用

(1)调节横梁平衡(水平、归零、调平衡)

(2)测量(左物右码、镊子操作、先大后小、砝码+游码+单位)

 

教学后记:

 

教案编号:

授课班级:

课题:

§2.2.2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2)

教学目标:

1、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3、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2、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

教学器材:

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

教与学互助计划

及时更新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

1、调节横梁平衡(水平、归零、调平衡)

2、测量(左物右码、镊子操作、先大后小、砝码+游码+单位)

 

回忆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实验是:

1、估计并实际测量物理书、笔、文具盒、一根大头针的质量。

2、100毫升水的质量,称5克的食盐,将盐溶入水中,测盐水的质量并与盐及水的质量进行比较。

3、称量塑料瓶的质量,然后用剪子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比较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下面请大家合作完成

1、设计测量大头针的实验方案

2、对实验进行猜想

3、实验的步骤和细节

请大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设计多个表格进行记录,记录的内容要全面)。

请大家注意实验操作规则,开始进行实验。

教师指导

了解实验内容

 

设计实验方案

 

动手做实验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人人参与

合作共赢

四、总结反思:

请大家汇报一下:

1、物理书的质量及一根大头针的质量

2、汇报一下实验2、3的结果和你的观点。

3、在实验中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应该注意,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的实验设计有哪些不足之处?

4、你还能想到有哪些测量质量的方法?

 

讨论、交流

五、当堂达标:

小组长汇报试验情况及相互合作精神

指出错误,及时纠正、给予评价

六、作业布置:

相应配套练习

七、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案编号:

授课班级:

课题:

§2.3.1探究——物质的密度

(1)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会用密度公式进行求密度的计算。

3、知道密度的单位的意义和读法,会进行g/cm3和kg/m3之间的换算。

4、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中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的方法。

5、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识世界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1、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密度表。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2、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

教学器材:

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平一架,砝码1套,量筒

教与学互助计划

及时更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一个有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教师介绍有关于阿基米德帮助国王鉴定皇冠是否为纯金的故事),那么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定这个皇冠是否为纯金的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故事导入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问题与猜想: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第49页图2—17,认识到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出现这种现象,是否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

制定计划:

设计如下方案:

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铁、铜三种物质作为研究对象。

2、选用天平、量筒登作为研究工具

3、分别测量出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

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进行实验:

出示实验所用的一组体积为20cm3体积为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20mL的水一杯及实验记录到的数据,如下表:

长方铁块质量(g)

铜块质量(g)

水质量(g)

要求学生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学生实验,教师强调天平的使用规则)

引导学生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水,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铜块质量最大、铁块较小,水最小。

问题:

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常识,学生会说出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它的质量越大,教师给予肯定。

实验:

教师出示体积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和水一杯,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和水一杯,同时出示画有课本第33页实验记录表格的小黑板,让学生把铜块、铁块和水的体积填入表中,把前面所测的20cm3的铁块、铜块和水的质量填入表格中。

接着,教师将天平放在讲台上,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请二位同学上讲台测定10cm3的铁块、铜块和水的质量,并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

(其他同学分组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同一块铁块或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计算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并要求学生利用得到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

收集证据:

分组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格。

质量/g

体积/ml

比值(质量/体积)

1

2

3

1

2

3

1

2

3

分析与结论:

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得到的图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

铁块1与铁块2比较:

铁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为7.9g/cm3。

铜块1与铜块2比较:

铜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为8.9g/cm3。

同理,比较水1和水2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所以说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有的性质,在物理学里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某种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说明:

cm3、dm3、m3物理学中都叫单位体积。

1、类比速度公式的导出方式引导学生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

密度=

2、单位

3、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的公式可以写作:

ρ=m/v。

4、分析讨论课本51页表格的常见物体密度

学生观察思考,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分别选取3种物质去探究

 

教师指导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注意事项

 

小组内交流完成探究结论,讨论其他发现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根据公式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合作共赢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运用了探究式学习,体验了探究的过程。

通过探究我们学到了密度这一重要概念,并会运用密度这一特殊性质,去鉴别物质,计算物质的量和体积。

再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讨论、交流

五、当堂达标:

小组长汇报试验情况及相互合作精神

指出错误,及时纠正、给予评价

六、作业布置:

1、阅读52页科学窗

2、背诵并记忆所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

一、探究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甲:

学生乙:

三、探究实验方案:

(器材、实验记录参考数据表格、实验结论)

四、分析论证

五、密度

1、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ρ=

 

教学后记:

 

教案编号:

授课班级:

课题:

§2.3.2探究——物质的密度

(2)

教学目标:

1、再次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相关公式。

2、培养学生应用密度公式解决相应物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物理题型

教学器材:

教与学互助计划

及时更新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提问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回忆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求物质密度的计算

例题:

8.9×103kg/m3等于多少g/cm3?

0.8g/cm3等于多少kg/m3?

解:

∵1kg=103g1m3=106cm3

∴8.9×103kg/m3=8.9×103×

=8.9g/cm3

又∵1g=10-3kg1cm3=10-6m3

∴0.8g/cm3=0.8×

=0.8×

=0.8×103kg/m3

2、鉴别物质

例题:

体育用的“铅球”,质量4千克,体积0.57立方分米。

通过计算,"铅球"是纯铅做的实心球吗?

如果不是那它可能是怎么做的

分析:

假设为铅做的,可以先求出密度,再比较。

解:

依据密度公式

ρ=m/v=4000g/570cm³=7.02g/cm³<13.6g/cm³

答:

由密度表可知,这个球不是铅球。

 

板演并学习

 

理解记忆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配套练习讲解

方法技巧讲解

四、总结反思: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的公式是ρ=

,记住水的密度。

3、常用的密度单位是kg/m3,还有g/cm3,1g/cm=1000kg/m3。

五、当堂达标:

练习题计算

指出错误,及时纠正

六、作业布置:

P53知识技能第1、2、3题

七、板书设计:

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2、计算物质质量

3、计算物质的体积

 

教学后记:

 

教案编号:

授课班级:

课题:

§2.4新材料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常识性了解“绿色”能源。

3、常识性了解记忆合金在各种领域的应用。

4、通过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教学难点:

了解记忆合金的“记忆”能力。

教学器材:

教与学互助计划

及时更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纳米材料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一个世纪,其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

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我们在本章开始的时候就学习了物质的尺度,知道了纳米这个单位。

这个单位实在是太小了,过去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关注它,但现在却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原因是人们发现,将某些物质的尺度加工到1~100nm,它们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与较大尺度时比,发生了异常的变化,这就称为纳米材料。

一些新颖的纳米材料被应用到某些产品上,产生了神气的效果。

(投影)纳米材料的应用:

(1)洗衣机桶的表面上用了纳米尺度的氧化硅微粒和金属离子的组合,就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

(2)普通领带的表面经过纳米方法处理后,会有很强的自洁性能,不沾水,也不沾油。

(3)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具有一定的可韧性,用于制造发动机的缸体,汽车会跑的更快。

(二)、“绿色”能源

人类一直在寻找各种高效和“绿色”的能源,新材料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电源为例,长期以来使用的干电池具有轻便的优点,但只能使用一次,丢弃后会污染环境;铅蓄电池能反复使用,但是又太笨重了。

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只有0.534g/cm3,大约是铅的1/20、镍的1/16。

用锂作电极制造出的锂离子电池,它具有体积小、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