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4807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8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

2、项目建设单位:

3、法人代表:

4、建设地点:

5、建设性质:

新建

6、建设规模:

7、估算总投资:

8、技术依托单位:

**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1.2项目单位及法人代表简介

1.2.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2.2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企业法人代表

1.2.3企业顾问基本情况

**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现年51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臭氧协会EA3G理事,国际水协会会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国际“居里夫人”博士后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国氏博士后奖,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受污染水的净化处理技术、给水深度处理技术、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水的膜处理技术、水的回用处理方法等。

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973子项目以及一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等。

作为第一获奖人: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1.3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以**市**锅炉厂为龙头企业,通过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基地,引进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名特优稀蔬菜新品种以及无公害生产高新技术和标准,应用现代农业新设施和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无公害蔬菜的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优质化、国际化,同时配套建设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设施。

通过1年的建设,把项目区建成拥有完备的科技、质量标准和市场三大支撑,拥有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动乃至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现代生态农业特征的基地。

1.4项目建设方案

1.4.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寒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小区

建设性质:

新建

建设地点:

1.4.2建设规模及产品(或经营)方案

1、“五位一体”高标准温室大棚300栋

2、蔬菜大棚700栋

3、露地菜1100亩

4、育种中心2000m2,育种检测室600m2,综合办公场所(管理培训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中心)300m2

5、无公害蔬菜加工厂1座年加工鲜菜1300万公斤

6、**现代寒地生态示范区暨研发中心,相应的科研、检测、信息网络仪器设备,以及配套的园田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7、秸秆收集加工中心

1.4.3主要技术及来源的可靠性、可得性

“五位一体”节能环保型生态大棚是在“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猪舍、沼气池、蔬菜(瓜、果)全封闭的连在一起,实现种植、养殖并举,产(沼)气、积肥同步,生物种群较多,食物结构健全,能流、物流循环的生态系统工程。

“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大棚是目前北方农村冬暖型塑料大棚综合发展最为理想的生产模式。

它通过沼气把养猪、塑料大棚和棚内种植结合起来,实现了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沼气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主要有增温和增加CO2浓度的作用。

燃烧1m3沼气可以释放约23000kJ热量,一般每100m2的温室大棚配置一盏沼气灯。

每燃烧1m3沼气可获得0198m3CO2,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也会提高,产量也在增加。

(2)沼液、沼渣在“四位一体”模式中的应用。

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这类物质中有很多是生理活性物质,它们对调控作物生长发育、防治**些作物病害具有重要作用。

在蔬菜中施用沼液能促进蔬菜的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沼渣是由未分解的原料固形物、新产生的微生物菌体组成的。

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全氮、全磷和全钾,营养成分全而丰富,对于培养土壤肥力具有巨大作用。

因此,将沼渣作为肥料施入土壤或对蔬菜叶面喷施,不仅能显著的提高蔬菜的产量、改善品质,而且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保持土壤的可耕性,促进土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能源缺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虽然石油、煤和天然气至今仍然是燃料和有机化学原料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其储量有限,且又不能再生,因而开发洁净可再生的新型能源代替矿物燃料,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多年来国家一再出台各种指令要求尽快对秸秆进行治理和加以综合利用,目前只有少量秸秆用于颗粒饲料,有机复合肥、造纸、轻体建材板等以外,大部分还没有及时充分利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可生产农作物秸杆6亿多吨,大量的剩余秸杆是放火烧掉或自然霉烂掉,即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影响交通、民航和容易带来火灾。

利用秸杆这一生物质资源,制成可以燃烧的秸秆颗粒燃料,作为锅炉的燃料,它的燃烧时间长,强化燃烧炉膛温度高,而且经济实惠,同时,对环境无污染,可全面代替木材、优质煤、天然气,是高效、节能的环保产品减少对矿物质能源的依赖,提高玉米秸秆资源的利用率,以减轻矿物质能源消耗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锅炉厂引进韩国。

用最新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生产玉米秸杆生物质复合颗粒燃料及生物质燃烧器,其燃烧成本已降到与普通煤等同,是油的1/5,气的/4,电的1/6,省去了单纯燃烧煤增加的环保治理费用,其CO2,SO2,排放量近似零排放。

因此,在温室内设置生物质锅炉,为温室供暖的同时,还能够将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进行回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的产生量和处理率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也快速增加.污泥含水率高且成分复杂,含有N、P、K等可供植物利用的营养元素,但污泥中还含有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如果污泥的处置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焚烧发电厂结合自身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适合掺烧污泥的实际生产工艺特点,利用电厂产生的烟气对市政污泥进行干化,干化后的污泥与垃圾一起焚烧发电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污泥焚烧后病原微生物得到彻底杀灭,体积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并最大程度地降低重金属活性,能够较彻底地做到稳定性和无害化.因此,将污泥进行焚烧可以有效解决污泥引起的环境问题并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通过采用。

生物质锅炉,利用污泥和垃圾作为直接的燃料,掺烧一定量的秸秆,在燃烧的过程中炉膛温度可以达到1700摄氏度,因此能够将二噁英类的物质直接燃烧除尽,不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1.5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

购置设备投资万元;引进优质种猪投资万元;优流动资金投资万元。

在资金来源方面,申请中央财政资金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万元,企业自筹万元。

1.6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市农业生态示范园项目,按规划分1年完成,所以本项目按一年计划建设期。

项目依靠建成后的效益,滚动发展,加快完成农业生态模式的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进入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1.7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

项目年销售收入万元。

其中:

年销售蔬菜吨,收入万元,销售育肥猪头,收入万元。

正常生产年平均利用润为为万元。

——生态效益

循环经济模式则是一种建立在进入系统的物质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

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其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循环”其结果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最终污染物排放量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在“五位一体”生态技术模式中,一方面,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温棚内的作物光合作用,保证作物自身生长的需要。

另一方面外界的太阳能为日光温棚内提供了一定得热量,冬季在生物质锅炉的辅助下,使温棚内一年四季温度保持在10~30℃,保证了棚内蔬菜、杂果、猪及鸡的正常生长,有效提高了沼气发酵的产气率;在沼气池中,畜、禽的粪便及作物的秸秆、落叶等废弃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嫌气厌氧发酵,转变为生物质能,产生沼气,沼气燃烧后变为提供热量的热能和照明。

经计算,存栏10~15头猪的日光温棚,温棚内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300~500m3,按沼气热值20900KJ/m3计算,每个沼气池每年可产生生物质能628000~1046700KJ的热值,相当于600~1000㎏优质煤的燃烧热量。

全年可产粪便14600~21900㎏,可以产生沼液和沼渣约10~15m3,沼液和沼渣则都用作肥料,施于温棚内蔬菜、杂果等作物。

还有部分沼气通过沼气灯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棚内猪呼吸也产生二氧化碳,对温棚作物充分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温棚内建有沼气池比温棚内未建沼气池的增产20%~30%,同时,每年还可出栏生猪30~45头。

同时,使用沼液、沼渣养殖、肥地,还节约了化肥和饲料的投入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可见,本项目的模式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所投入的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闭合循环利用,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社会效益

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的新时代。

本项目以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为目的,是环境保护、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的发展模式。

项目遵循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通过实施“五位一体”生态农业技术,培育了以专门种植户为龙头的农村企业―。

,建设起了“专家+农户+企业”联合运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共同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格局。

公司,企业法人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的产业带头人。

示范基地内,温室大棚冬季均采用生物质锅炉进行取暖,实现废弃的秸秆、污泥以及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本项目预计可以创造400个就业岗位。

从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将农村清洁能源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

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为纽带,把特色、绿色农业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农民不仅增加了收入,市民也吃上了放心的粮食和蔬菜,对丰富菜篮子发挥了主要作用。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已经跳出了过去的就能源抓能源的小圈子,逐步走向能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轨道。

1.8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国农办(2011)170号《关于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事宜的通知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财办(2012)60号《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菜蓝子”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22号。

《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

国家关于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文件

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

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530号《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建设工程费用依据《吉林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1.9综合评价

本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符合当地资源开发及发展规划。

以此保证全市蔬菜的全年供应,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在国家项目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建设生态大棚示范工程是现代环保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市场提供无公害农副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家和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2.本项目从生态大棚示范工程考虑各子项目的综合开发利用,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3.项目建成后,保证了**市近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可带动**市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使**市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真正做到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4.本项目各子项均引进良种栽培和饲养,采用节能环保的生态大棚技术和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依托科研院校不断更新,做到高投入、高效益。

项目拟生产优质农副产品为主,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及畜牧良种,供应**市市场及辐射周边区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5.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财务评价指标均高于一般农业项目,项目是可行的。

6.建议:

项目必须有规划,按规划组织较强的班子负责实施,技术上一定要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指导,在实施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养殖的品种,注重生态,保护环境。

本项目区地处**市近郊,紧邻**工业大学及相关科研、教育单位。

可充分发挥其科研成果转化的优势及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科技支撑基础雄厚,科技贡献率高。

通过对项目的生产工艺、市场效益分析等各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认为该项目可行。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产品和动物性营养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越来越高,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忽视了两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协调作用,使之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脱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三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能源紧缺。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能源供应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长期无节制的消耗对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约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广大的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紧缺,能源品位不高,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因此,中国的农村能源问题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看,是一项特殊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是环境污染加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就农村地区而言,畜禽粪便、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成为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同时,农村普遍存在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任务艰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事,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特别是解决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残留物超标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中国现有耕地面积1.22亿hm2,人均耕地不到0.1hm2,为世界人均数量的42%,这一耕地资源背景决定了我国必须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的基本特征。

从施用量上看,中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是世界上施用化肥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施用量在逐年增加。

由于我国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中国东北地区50年代初土壤有机质含量约5%—8%,由于长期使用氮肥,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2%。

有机质含量降低,影响了农产品产量的可持续增长。

一方面化学肥料的过量施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大量有机肥料无法实现还田利用,污染环境。

以动物排泄物为例,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元素,对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质和增加作物产量都有很好的作用,不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而直接排入河道或地下,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党和政府对上述问题非常重视,提出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世界农业的发展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正进行着一场新的革命: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革命浪潮将引领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将成为主导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生态农业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既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2010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再一次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在2000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了整体部署,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增加农业投入,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我国农业也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

全球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关注安全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未来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了我国农产品的“瓶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市冬季大部分蔬菜依赖南菜北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主要原因是因为东北地区温室的利用率不高,目前结构最好的温室,在12月份至1月份不加温时温室内外只能保持25℃温差,10月份之前和4月份之后温室内不通风情况下会远远超过35℃,所以东北地区的温室因低温或高温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处于半闲置状态。

有效地提高我国温室的周年利用率及降低单位生产能耗,是温室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

其次,由于冬季经常有极端的天气,在极端的天气很有可能造成蔬菜供应的不畅,严重影响市民的餐桌。

此外,温室大棚蔬菜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土传病虫害加重、土壤理化现状恶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以及自毒抑制等问题已非常严重。

农药和化肥占每年总收入的三成多,使用的杀菌剂烯酰吗啉,也有激素类膨大奇、腐霉剂速科灵、细胞分裂素等,更有甚者使用二嗅氯丙烷(黑水)、克百威(吠喃丹)、涕灭丹(神农丹)、六六六、普特丹、二澳乙烷、杀虫脒、除草醚、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等,造成蔬菜严重的药残。

因此,建立科学的生态大棚示范区,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生产无公害的粮食、果蔬、畜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成为解决**市冬季蔬菜供应的重要课题。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及项目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自然条件

**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

**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

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

3.1.2社会经济状况

**市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

全市土地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2.4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75.5万人,辖8区10县(市),总人口987.4万人,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66万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是东北地区的铁路枢纽之一,主要铁路有哈大线、滨绥线、滨州线、滨北线、拉滨线。

哈大高速、哈同公路(同江)、哈黑公路(黑河)等。

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

**太平国际机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东南亚至北美航线的最佳经停点,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重要空中交通枢纽之一。

2012年**市蔬菜面积由166万亩增加到170万亩,总产量510万吨,总产值超过60亿元。

2012年新建规划面积500亩以上的棚室基地12个,万亩露地蔬菜基地5个。

**市已被国家列为冬春淡季蔬菜储备基地,今年计划新建菜窖150个,面积3万平方米;恒温冷库10个,年增加窖储菜5万吨。

全市窖储蔬菜面积由40万平方米增加到45万平方米,窖储量由30万吨增加到35万吨。

3.2**市无公害蔬菜行业发展现状

无公害蔬菜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蔬菜产品。

生产无公害蔬菜,一是为城乡居民提供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健康型蔬菜产品;二是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建设不产生负面效应,就是说要把商品菜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主要是重金属、农药和寄生虫卵),严格控制在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和国际有关组织(WHO)(FAO)规定的安全限量指标以下,同时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和农艺、工艺措施要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市蔬菜面积发展到了9万hm2(公顷),占全省42万hm2(公顷)的21%,总产量212万t(吨),占全省1400万t(吨)的15%,平均单产1570kg(公斤),产值可达14.84亿元。

无公害蔬菜0.5万hm2(公顷),总产量18万t(吨),产值1.62亿元,栽培方式上主要以露地生产为主,棚室无公害生产比重较小,用于生产的主要有白菜、甘蓝、元葱、黄瓜、西红柿、油豆角等作物。

**市的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按照<**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标准>及<生产操作规程>进行节水灌溉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一些提质增效、节本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市已建无公害销售市场2处,年末将达到7处,无公害蔬菜将很快进入市民餐桌。

同时多数无公害蔬菜已走出国门,销往俄罗斯、韩国和日本。

3.3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3.1政策、资金、市场、科技、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

**市2011年初,**制定了《**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着力打造“一圈两带”,围绕市郊周边设施蔬菜示范圈,哈肇路、哈五路沿线两条百里蔬菜产业带,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基地。

出台《**市蔬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意见》,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元,是该市前10年蔬菜基地建设投入的总和。

2012年,**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切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继续围绕“一圈两带”规划布局,结合全市“一环四线”农业亮点工程建设,按照易改则改,能改多改的原则,推进郊区“粮改菜”,以发展设施蔬菜、秋菜冬储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淡季蔬菜自给率为目的,保供稳价、促发展。

为保障完成2012年蔬菜生产和基地建设任务,**市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政策扶持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蔬菜产销信息监测发布预警制度和应急保障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做好产销服务。

公司先已和**市红利村联合,拟在红利村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高标准蔬菜大棚示范园区,园区内规划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300栋、建设蔬菜大棚700栋、露地菜1100亩,同时计划开发旅游项目,总占地面积2600亩。

园区生产将采用全程集约化育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绿色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热量补偿回收技术、“五位一体“生态大棚技术、物理防虫技术及反季节生产技术,生产果菜、叶菜、食用菌、葡萄、草莓等产品,预计年产蔬菜、水果1300万公斤,可达到一年四季供应市场,在丰富“菜篮子”的同时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