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思考题1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5019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毛概思考题1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思考题1 1.docx

《毛概思考题1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思考题1 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思考题1 1.docx

毛概思考题11

思考题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6.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答:

 

(1) 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

面对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根据中国的实际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和首要条件,是改革创新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其起点就始于思想解放,其过程也一直伴随着思想解放。

只有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我们才有可能自觉地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发展的新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3)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才能激发和凝聚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应对各种各样的新挑战。

(4)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科学分析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5)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答:

 

(1)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2)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3)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4)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在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

这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5) 三大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其中三种主要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多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答: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

(2)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

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重要因素。

(4)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

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基础上,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

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发生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 进行和平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

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

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5. 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3)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4)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中,不是简单地出于对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同时也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

(2)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邓小平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3.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这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未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绝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3)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是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4)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第二,这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

第三,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就要把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答:

 

(1)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

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了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 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5. 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答:

 

(1) 联系: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继续和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了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 区别:

 内容或目标不同。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①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

2000年底,我国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虑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属于中下收入水平国家。

而到2020年,我国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② 总体小康是一个不全面的小康。

目前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满足。

另外,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也还很突出。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