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5122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docx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篇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

抛砖引玉《历代诗话》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著名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也写得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瑕的诗才,却是非常佩服。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

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他说:

“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

"但是,用什么办法呢?

他想:

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上了两句。

赵睱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首。

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

用自己的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了赵锻续成的精彩的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抛砖引玉”这句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2

出处:

《历代诗话》

意思: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自谦的说法。

抛:

扔、投。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ú)。

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还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他的诗也很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是非常佩服。

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

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他说:

“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

”但是,用什么办法呢?

他想:

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

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大学生励志,成了完整的一首。

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

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3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

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

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

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

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

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

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

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4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名叫从稔禅师,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须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能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

一天,众僧晚参,从稔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敛心,不动不摇。

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悟者自居,走出礼拜。

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

“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

唐代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暇的诗才。

他听说赵暇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寺,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暇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

果然赵暇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句。

常建的诗没有赵暇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暇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

其实,常建、赵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抛砖引玉”因此而由来。

释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5

“抛砖引玉”这则成语的抛是扔,投。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常被用为以自已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

墼子:

生砖,即土坯。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谂掸师》,大众晚参,师云:

“今夜答话,有解问者出来。

”时有一僧便出,礼拜。

谂曰:

“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

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

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

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

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

“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

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

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

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

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

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

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季梁对安厘王说:

“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

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

那人说:

‘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

’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

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

‘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

’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

那人还是说:

‘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

’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

”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

“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6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u),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写得也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非常佩服。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

常建正好在苏州,他高兴地说:

“这是个好机会,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

”但是用什么方法呢?

他想:

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写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诗。

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到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了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

常建的计策成功了,他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诗,换来了赵嘏续成的精彩的整首诗!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方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见解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种表示自谦的说法。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7

pāozhuānyǐnyù

唐朝时期,有一位诗人叫常建,还有一位诗人叫赵嘏。

常建对赵嘏的才华非常佩服,他总想得到赵嘏的诗作,只是没有办法。

后来,他还真想出一个索诗的法子。

常建打听到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玩,他便先赶到寺庙,并在墙上题了两句话,然后躲到一边去了。

这天,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拜佛游玩。

当他转到一座墙壁时,发现上面题着两句诗。

他端祥片刻,心想,诗写的不错,为什么只写了两句呢?

于是,他提起笔来,在常建的诗后又补上了两句,成为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

赵嘏走后,常建赶过来观看,一字字的琢磨,认为补写的这两句确实比自己高明,便抄写了下来。

别人看过之后,都说常建为了得到赵嘏的诗,用了"抛砖引玉"之法。

成语"抛砖引玉"就是由此而来,比喻以较差些的作品或是较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见。

后来人们多用于自谦之词。

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引玉之砖、一得之见

真凭实据、凿凿有据、物以类聚、溘然而去、麾之即去、进退失踞、来者不拒、创深痛巨、深识远虑、绝裙而去、......

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我们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现可称之为"串换式"或"对调式"的移民思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特在此加以介绍、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造句

1、要不是你适时发言,產生抛砖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讨论会可能十分冷场。

2、因此本文希望能够在这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安德森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引介进中文学界,提供左翼研究另一种视野。

3、人地希望抛砖引玉,你就对人不对事。

4、也许我将抛砖引玉,以这份名单来鼓舞其他小学教育工作者创建他们自己的名单并在他们各自的博客上公布。

5、这个排名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并非终结定论。

6、本文从电子代理人的涵义入手,运用民商法原理对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探讨,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7、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8、如果你难以想像出创业管理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那么就让我来抛砖引玉,说说自己一路走来所学的一些课程吧。

9、当然,这些建议仅仅是抛砖引玉,若要契合贵公司的目标,肯定还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10、本文针对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观点,旨在抛砖引玉。

11、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2、本文仅就这问题谈些浅显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各界专家。

13、抛砖引玉——一个十分诱人的价值主张,用户非常愿意为此掏腰包来换取更加翔实的数据信息汇总。

14、主席谦虚地说:

“这个问题我不太懂,只谈点个人粗浅的想法,以便抛砖引玉。

15、他的一番话原盼抛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16、希望抛砖引玉,以期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这项以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17、本文就民事公益诉讼作了初步探讨,望起抛砖引玉之效果。

18、座谈会引言人抛砖引玉的说辞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纷纷发表高见。

19、本文目的在于对司法实践和正在进行的新破产法立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我的提议只是抛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21、如此抛砖引玉,能激发与鼓励更多人加入写作队伍。

22、我藉著这段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许多精彩的论见。

23、我先说几句,算是抛砖引玉吧。

24、因此,笔者想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25、下面先把一些经典的回答写在这里,算是抛砖引玉吧。

26、本文介绍笔者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意在推出初中教师职务培训的初步模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7、有些东西只是个人的主观认为,不一定准确,算作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指正!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8

抛砖引玉pāozhuānyǐnyù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

'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

引玉之砖、一得之见

唐朝时期,有一位诗人叫常建,还有一位诗人叫赵嘏。

常建对赵嘏的才华非常佩服,他总想得到赵嘏的诗作,只是没有办法。

后来,他还真想出一个索诗的法子。

常建打听到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玩,他便先赶到寺庙,并在墙上题了两句话,然后躲到一边去了。

这天,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拜佛游玩。

当他转到一座墙壁时,发现上面题着两句诗。

他端祥片刻,心想,诗写的不错,为什么只写了两句呢?

于是,他提起笔来,在常建的诗后又补上了两句,成为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

赵嘏走后,常建赶过来观看,一字字的琢磨,认为补写的这两句确实比自己高明,便抄写了下来。

别人看过之后,都说常建为了得到赵嘏的诗,用了"抛砖引玉"之法。

成语"抛砖引玉"就是由此而来,比喻以较差些的作品或是较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见。

后来人们多用于自谦之词。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9

出处:

《历代诗话》。

意思: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自谦的说法。

抛:

扔、投。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ú)。

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还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他的诗也很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是非常佩服。

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

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他说:

“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

”但是,用什么办法呢?

他想:

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

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

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

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10

抛砖引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pāozhuānyǐnyù,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

“大众晚参,师云:

‘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

’时有一僧便出,礼拜。

稔曰:

‘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

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

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

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

“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

“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

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

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

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

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

两军相持一个多月。

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

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

他说:

“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

”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

屈瑕建议:

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

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

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

“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

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

”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

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

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

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

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

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

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

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

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

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

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

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

”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

”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

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

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