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5165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1窃读记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

放学后急忽忽地从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可以安心了。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从头来,再找一遍。

啊!

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

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

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

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

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时间:

1999年8月21日

地点:

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

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

好。

季羡林:

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

(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

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

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

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

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

苗苗:

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

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

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

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

古文也很重要。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

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

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

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

(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

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会选择一本书。

”一本书!

我听到有人感叹了:

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

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

这有什么关系呢?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

“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

“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4我的“长生果”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

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

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

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

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

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

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

《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

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

《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

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

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

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

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

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

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

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

你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

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

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

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有一次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

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

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誉抄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

可是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

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6梅花魂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

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

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

“外公哭了!

外公哭了!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

“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

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

就是那零售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

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

我问妈妈:

“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

我说:

“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竞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

“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R,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

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直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7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

“可别来台风啊!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

“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浇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浇的阵阵桂花雨。

8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

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炮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电脑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旱的时候,这条小溪就会干涸。

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舞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

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

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

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

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9鲸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其实它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

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

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

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

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

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

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11新型玻璃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

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

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

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

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

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

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

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

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

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

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2假如没有灰尘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假如自然界真的同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

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是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

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成细小的颗粒。

这些颗粒和其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

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反射光线。

如同无数个点光源。

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

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有趣的是,灰尘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由于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

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

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漂浮。

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

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

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

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13钓鱼的启示

那一年,我刚满11岁。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随着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并甩动尾巴,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

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这样大的鱼!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

为什么?

”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

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