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5320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docx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

  画树法树在山水画里也称为林木,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画树,也能成为一张完整的作品。

画树宜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徵,再观察树枝,因树木种类繁多枝的生态也不尽相同。

初学者应从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练习的对象,没有叶子的树枝结构清楚,姿态鲜明,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

(一)树枝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

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

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

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

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

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

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

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树皮,树根树的面貌,个性和特徵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

画树干时,除了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或墨较浓),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或墨较淡),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画完枝干以後即画根部,至於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

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一推即倒的感觉。

(三)树叶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觉。

下图的十二种树叶是台湾常见的。

大自然的数木是最佳的画谱,变化多端,让我们画之不尽,平时应多做观察,勤加写生。

古人画树以夹叶(勾叶法)首先被广泛的使用,将每一片叶子用两笔以上的线勾出後再填上色彩。

水墨兴盛後,夹叶渐少,单叶(点叶法)逐渐增多,简化以一笔象徵一片或一组叶子,并依其形状有胡椒点、字点、介字点、梅花点、鼠足点、垂藤点、松叶点、竹叶点、…。

等许多不同的符号,然而这些符号都是前人从自然的观察里提炼而成,既概括又写实,并非凭空捏造。

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叶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显者,通称为杂树。

点叶时需注意树顶受阳光叶子较多,靠树干处叶子通常较稀疏。

(四)松树画法松树象徵人类之君子风度与长寿。

古人多喜爱画松,表现出松之挺拔苍劲,顶天立地的气概。

松皮呈鳞状,画松皮要苍劲,毛而不光,忌讳太规则的排列。

松叶如针状,有半圆、圆形、马尾形、锯齿形等多种不同的画法,松干本直,生於石隙崖丛则曲。

(五)柳树画法古人常说:

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一画便出丑。

柳树体态妩媚,有向水边倾斜的特徵,柳干苍老而柳条柔嫩。

画柳条要微带粗细,不露锋芒,笔缓势连,柔中带刚,如点柳叶,要蓬松富有变化。

(六)竹林画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丛林)之形态出现,叶可分下垂竹叶与上仰竹叶(晴林新篁)等两大形态。

画时可先画竹干,枝干皆略成弧状,注意疏密穿插,竹叶的排列不宜态工整,须考虑整体之意趣、虚实与远近的关系。

(七)丛树画法丛树在山水画中经常出现,较难处理,宋元的画家描写丛树,来自写生,较有真实感,如马麟的芳春雨图,其枝干的交错、浓淡、宾主、远近、气氛都处理的很成功。

王秋林图是以夹叶树为主的丛树林,树与枝叶之间的关系即稍嫌凌乱。

画丛树忌讳单调呆板的并排,树有宾主,画时从主树著手,相互掩映,叶分浓淡。

成排的树要上下错落,高低参差。

  画山石法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又有坡度起伏连绵不绝的形势或因朝晖夕阴,风雨云雾变化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後再近看其质。

山因地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层岩、火成岩与变质岩等。

山石的质地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纹理也不相同,中国山水画家累积数百年来观察与剖析的综合体验,逐渐发长出个种皴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

吾师李霖灿教授用「山石纹理,笔墨组合」八个字来定义皴法,可以说是最简要而恰当的解释。

(一)画石在谈到各种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浅谈画石,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

画石的部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加「提」的程序。

「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徵灵活运用。

「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笔腹)乾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

「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宣染,直到感觉充份为止。

「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

先以教淡的墨钩或皴,後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教为浑厚,富有变画。

(二)雨点皴雨点皴又称为雨打墙头皴,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北方黄土高原的景致。

画时以逆笔中峰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

(三)小斧劈皴李唐的「万壑松风」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

用笔方向变为侧锋「听」出,落笔时头重尾轻。

(四)大斧劈皴从小斧劈皴演变成,整个南宋(尤其马远、夏 )及明代浙派盛行画大斧劈皴。

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

(五)披麻皴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

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

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接近平行的线条组合。

(六)牛毛皴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创,以繁密的短笔层叠,适宜表现夏季山头的苍润茂密。

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锋为主,渴笔淡墨,层层皴擦。

(七)折带皴折带皴是元代倪云林所创,适宜画平坡山石。

画折带皴需「平写侧偃」的结组方式,先以顺风横向画出,街著转向侧锋,直落而下.

(八)荷叶皴荷叶皴取荷叶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後,形成的景观特色。

画荷叶皴亦以柔美的中锋为主,具有披麻皴与解索皴的特色.

(九)云头皴云头皴最早见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依云涛的造形创出,适宜画烟岚重深的景致。

画云头皴须注意以弯曲的线条组织成,用笔圆转富有变化.

(十)骷髅皴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画中偶见空窍玲珑如骷髅的山石。

画骷髅时应画出恶形丑怪为佳,正如古人所揭 的石之五德「丑、漏、绉、透、瘦」,窟髅皴适合表现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太湖石等.

(十一)米点皴米芾、米友仁父子变董源的「点子皴」而成米点皴,描写江南云山烟雨,加上水份的渲染显得格外秀润。

画米点宜卧笔而点,注重浓淡交织表现,米点亦有覆盖於披麻皴上者.

(十二)其余皴法中国画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种皴法以外尚有马牙皴、点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乱麻皴、乱柴皴、解索皴、卷云皴….。

等多种。

兹选择多幅古画的局部,与上述的皴法名称作一对照.

(十三)点苔画山石在皴染之後,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於光滑乾净,苔点象徵山石上的小树或杂草等,後来逐渐趋向写意写趣。

北宋以前的山水画多不点苔,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湿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渐使用苔点,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盛,如赵孟俯的[立苔],王蒙的[渴苔],倪瓒的[横苔],沈周的[攒苔]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尚有泥金苔点,色苔点的使用。

画云法

  云(包括雾,烟,岚,霭,霞等)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构图上有以虚衬实景的作用,画了云,山才显的神采飞扬,活泼而秀媚。

古代青绿山水多用钩云法,用淡墨依云的形态钩成起伏的曲线,再以朱砂赭石加钩,并以****宣染。

水墨画盛行後多用染云法(烘云法),染云法不宜露出笔迹而失掉云的轻柔之态,染云法通常用淡末散锋层层擦染,云要画的流动不滞,云彩的大小和方向要有变化,切忌厚重或呆滞

  画瀑布法瀑布在中国画论中称为泉,因地质断层或倾斜而产生,尤其在火山岩及花岗岩的地形中最常见。

其型态可分为乱石叠泉,悬崖挂泉,山口分泉,大瀑布等多种。

瀑布的功能宛如血脉般的贯穿山水全局,画瀑布首先要重视其源头。

不可从山顶挂下,同时要画出飞奔喷射的动势与水声。

水口最难画,必求构思奇特。

古人画瀑布多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水的流动感与速度感,并将旁边的山石染暗以衬托白练之美。

清人沈全或今人黄君璧近年所画的大瀑布则以战挚或短促的线条,凝固滚滚而泻的水花,各具特色。

  画屋宇法王维山水诀中说:

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

可见山水中之点缀屋宇亭舍应依据自然环境而成,有屋宇宜画通路或舟桥。

山水画中的屋宇在北宋以前多以界画的方法表现,所谓界画是指以界引线,画时若毛笔紧靠直尺则墨线容易渗入尺下,故毛笔必须另外衬上一个剖成一半的圆弧片或固定於另一只竹笔旁,运笔时竹笔(或圆弧片)紧靠直尺,笔尖与尺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画出笔直的线条,用这种机械性的直线表现宫殿亭台,甚至舟桥或室内家俱。

南宋以後以徒手画屋宇的画家逐渐增加,以较具个性的笔墨线条,追求与山石皴法或画树法的

被设置为隐藏的日志国画技法(三)浏览:

15|

发布于:

2011.08.20|

分类:

默认分类

青绿山水法

中国画技法名。

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之类。

先以浓淡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轮廊层次。

树叶多为夹叶,也可点叶。

行笔宜有虚实,山石要有凹凸块面。

继以淡赭石染山石打底;磨细石绿调轻胶软笔轻染,稍干,用草绿分阴阳皴擦丘壑;再以重汁绿轻染棱角背向,使之苍润华滋。

待干,复以石绿、石青重点加染,多为上重下轻逐层积旋。

待干,再轻罩染石绿,使之和谐。

树木、楼阁等按类似色同时渲染。

最后以梢浓石青、石绿(重点地方或用墨)点染。

用笔宜活忌板。

若青绿染色过重或火气,可用绿调赭成茶绿润和。

加泥金勾勒山棱树廓,叫“金碧山水”。

三矾九染

一、指经多次渲染而绘出的工笔画。

二、中国画技法名。

工笔重彩要精确表现物象形体结构,取得明朗、润丽、厚重的艺术效果,须从反复渲染、逐遍积旋中获得,古称“三矾九染”。

纸绢在数遍分染之后,触动纸底,再染易浊腻不匀。

以薄胶矾水轻涂一遍,固其底,干后再染,则仍能保持鲜润。

每染数次矾一次。

可反复染八、九次。

此法宜“运色以轻为妙,加深者受之以渐,浓厚者层叠以薄”。

  胶矾法

  胶矾在绘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使颜色附着在画面上.不剥不落.由于胶矾水的作用罩染或宣染后的色彩两色不相混淆.不然的话画面暗淡无光.这就是三矾九染的由来.调配胶矾的比例一般为二两胶一两矾.二斤半水.在冬季胶可少些.春夏由于天气的关系胶的比例当可增加.夏季六胶四矾.冬日八胶二矾秋日三胶七矾.讲的较为具体但调配应灵活掌握.

  胶要用广东省产的广胶和鹿胶.其胶性柔和不暴.没臭味质地嫩而透明..广胶又叫黄明胶.加水化之.上层清膘可用来调颜色用下层用来调矾水.

  还有阿胶产自山东阳谷县阿井又叫传致胶.轻薄透明色淡黄的可用来调色.黑者入药.鹿胶色微黄.产自山西的最好.现在鹿胶以很难找到白矾又叫明矾.味色。

半透明产自安徽芦江的最好.用时先将白矾研成细面用温水泡化再调入胶水内即可.配胶矾水要注意比例的大小.胶大滑笔.着色难而又滞笔矾大伤纸.画纸易碎.而且涩笔.

  具我的经验是调胶矾时先以舌尖试尝.胶大发粘.矾大涩舌.应发甜稍有涩感为宜.

染时要用羊毫笔沾胶矾水以笔顺行.笔笔相接.又不可重复.矾绢不可用明胶.因为性大的原故伤绢.要用紫色胶最好.春.秋隔宿用温水泡胶后封盖.第二日再用开水调开.不能用火煮.用火煮后矾出的绢胶光浮在面上.夏天则不用隔宿.冬天要隔两日再化开.胶矾水调好后要如淡蜜水一样微温黄色.夏天胶性差.要再用稀绢过滤后才可使用.现在有一种油丝绢和药粉绢.就先要用热皂荚水刷过后才胶矾.矾绢时一定要找个晴天.刷好后的绢一定要阴干.胶矾水要刷在绢背面.如用金笺.在画之前用薄薄的轻矾水刷一道.画时就好落墨了.画完后再刷一道轻矾水裱后金笺就不会有绷裂粘色的后患了.

十八描

中国画技法名。

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

清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

现在我们看见的总结十八描技法的图画即是出自他手。

  十八描可分为:

  一、高古游丝描:

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

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

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

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

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

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

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

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

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

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

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

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

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

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

马和之用之。

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折芦描:

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

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十、橄榄描:

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

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柳叶描:

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

十八描中无兰叶描。

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

吴道子用之。

  十三、竹叶描:

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

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

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

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

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

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

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十六、枯柴描:

水墨画笔法。

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

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十七、蚯蚓描:

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

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十八、行云流水描:

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

  还有人将十八描总结为三大类:

  一是游丝描类。

它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

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属于这一类。

它的代表作者是顾恺之。

  二是柳叶描类,它行笔快,变化多,压力多在线条的中断。

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均属之。

它的代表作者是吴道子。

三是减笔描类,它的特点是行笔快,多用侧锋,与纸面压擦力大,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段,而又由线到面,线性变化大。

竹叶描、枯柴描等皆属之。

梁楷最喜用此法。

水口法

山水画技法名。

两山相交,乱石重叠,水从峡谷中环绕弯转而泻出,叫“水口”。

高山峻岭,一水从上直垂于万仞迂下,怒涛腾沸如匹练,叫“瀑布”。

山麓之下,回转缓流,泥沙穿插、碎石滚滚称“溪水”。

作水口须从流水两旁皴染,使阴凹深暗,石面突出,水口应留出空白,以墨线钩出波纹流势,似水从峡中流出,垂瀑源头,宜加苔草遮映,或点缀碎石沙痕,加染色彩,以示深远,似有潺潺之声为宜。

松树法

中国画技法名。

先以浓淡墨勾出主干与枝,下笔须笔笔转折,画出枝干的姿势,分出“四枝”。

皴松皮如龙鳞,不可圆圈到底,可以横直笔点擦相破,其节亦四面而出,枝老则下垂,顶朽则干秃。

松叶挺拔遒劲如钗股,叶丛着枝,正为圆,侧如扇。

茅松枝长叶茂;剔牙松干苍黑叶短交叠:

罗汉松青干阔叶,结子如豆。

再以浓淡墨皴染枝干、叶丛,使之苍厚。

枝干多染赭石,松叶染汁绿或草绿即成。

套染法

工笔花鸟设色技法。

层染法的一种。

染色方向一致逐步加染,由浓到淡,面积由小到大。

前次干后,再染第二次。

染出物象立体感强。

且不易脏、腻。

如大理菊花瓣凹凸明显,可以墨先染一、二次,只染最暗部,面积小,再以花青染,面积加大,最后以淡色加染全瓣。

也有从二头起染向中间渐淡者叫“承按套染”或“碰染”。

工艺绘画亦用此法。

题跋

一、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

《说文解字注?

足部》:

“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二、书、画的“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

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

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

书写于作品前面的文字一般称“题”,后面的称“跋”。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足部》谓:

“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一般乃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

“唐昭宗幸华州,作《菩萨蛮》辞三章,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一佛寺中。

予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对画幅上的题跋,清代王概《芥子园画传》说:

“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文衡山行款清整,沈石田笔法洒落,徐文长诗歌奇横,陈白阳题志精卓,每侵画位,翻多奇趣”,元代以来,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中国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艺术手段。

书家所作题跋,不外乎诗词跋、书籍跋、书跋(书法作品跋)、碑帖跋、印跋、画跋和杂跋七类

题款

又称“题识”、“款式”。

中国画题跋的几种形式。

凡人物、山水、花鸟等绘画作品画面布置变化极为多端。

满的构图,只能题一姓名,或钤一方图章,已经足够,这种款式,叫“穷款”。

很空的构图,须题长篇大论以补充画面的空虚,叫“长款”。

构图上多处错杂的空虚,须题二处,或二处以上的,叫“多处款”。

一幅画,除诗跋等处,仅题作者姓名的,叫“单款”。

画面除作者姓名外,题有这幅画所有者字、号,以表示为某人所持有。

如“某某先生雅风”,此先生名字题在作者上面,叫“单款”。

因此作者姓名又叫“下款”。

上下两款合起来叫“双款”。

  题款在构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字体、位置、长短、大小及印之朱白等都应考究。

  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

《汉书?

郊祀志下》:

“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

  ”颜师古注云:

“款,刻也;识,记也。

”此外,还有三说:

一款是阴文凹入者,识是阳文凸出者;二,

  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

(均见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

)后世在书、画上标

  题姓名,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

画上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

  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

唯苏拭有大行楷,或跋语三、五行。

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

  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

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

可见,款识,有二义:

一、指书画作上的署名

  后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铸刻之文字。

  

题月

古代书画题识上,常用农历年月,名目繁多。

正月又称瑞月、元月、青阳、三阳、孟阳、春王、芳春、三春、孟春、阳春。

二月又称杏月、如月、中和、花朝、仲春。

三月又称桃月、上巳、寒食、季春、暮春、末春。

四月又称槐月、清和、麦秋、孟夏。

五月又称蒲月、榴月、满月、端阳、仲夏。

六月又称荷月、伏月。

七月又称桐月、巧月、中元、兰月。

八月又称桂月、仲秋。

九月又称菊月、重阳、菊秋。

十月又称梅月、阳春、小阳春。

十一月又称冬月、仲冬月、长关、葭月。

十二月又称腊月、嘉平、清祀

铁线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

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清·王瀛:

“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

”从绘画作品看,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

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

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