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5446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docx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二

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

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托,南去乃大道。

半里,去东桥,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

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

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

盖雪山之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而成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坞,其北入与白沙等。

其北度脊处,即金沙江逼雪山之麓而东者。

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

脊南即此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更广。

由此坞东北逾脊渡江,即香罗之道也。

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

又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南山而东转,随东圆冈之下,经三生桥而东与二水会。

于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

东圆冈者,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

盖有大脊自西来,穹为木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

其东下者为邱塘关,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东山之麓,束三水为一,沿东山南下而出邱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

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

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

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

其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

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

右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罨映高下。

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痕,自西而东下于溪。

又南逾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

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接之礼也。

途中与通事者辄唧唧语,余不之省察看。

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

其门南向甚敝,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

甫入,四君出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

从其右又入内厅,乃拜座进茶。

即揖入西侧门,搭松棚于西庑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礼也。

大把事设二卓即“桌”,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

“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

余颔之。

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修改。

书后写一题曰:

“雅颂各得其所。

”余与四君,即就座拈毫执笔,二把事退候阶下。

下午,文各就。

余阅其作,颇清亮。

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

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

“馁饥饿久矣,请少迟之。

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请往一观而就席。

盖其主命指示也,余乃从之。

由其右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

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蕤ruí枝叶茂盛下垂,下覆甚密,不能中窥。

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丛叶中,虽大而不能近觑观看。

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借因为此间地寒,花较迟也。

把事言,此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余。

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

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

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

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

四君年二十余,修皙修长而白皙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

为余言北崖红映之异。

时余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

“此道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迁移诸出豆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

”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

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食。

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

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

因为余言:

“其地多牦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牦牛银为税。

”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晶、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

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人,是亦人中之耗、象也。

抵暮乃散。

二把事领余文去,以四君文畀bì给余,曰:

“灯下乞细为削抹修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

”余颔之。

四君送余出大门,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送余。

东南二里,宿村氓家。

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

十一日昧爽,通事取所评文送木家院,就院中取钣至,已近午矣。

觅负担者,久之得一人,遂南行。

二里,抵南山下。

循山东南一里,下越一坑底,仍东南上二里,出邱塘关。

关内数家居之,有把事迎余献茶。

其关横屋三楹,南向踞岭上,第南下颇削,而关门则无甚险隘也。

其岭自西大脊分支东突,与东山对夹漾共江于下,关门东脊临江之嘴,竖塔于上。

为丽东南第二重锁钥。

隔江之东山,至是亦雄奋而起,若与西大峰共为犄角者。

关人指其东麓,即金沙江南下,转而东南,趋浪沧、顺州之间者。

此地有路,半日逾此岭,又一日半而东南抵浪沧卫。

出关,辞通事以骑返,余遂同担夫仍南向就小道下山。

其道皆纯石嵯峨,践隙攀峰而下,二里,乃抵其麓。

遂西南陟桥,桥西有坡,南向随之。

半里,复下坡,西有坞南开,而中无水。

又半里,横陟之,由西坡上半里,依西大山之麓转而东南行。

一里余,路左复起石山,与西山对夹,路行其中。

二里,逾脊南下,脊右有石崖下嵌,而东半石峰,尤为巀嶪jiéyè山高峻貌。

南一里,东峰始降,复随西坡盘而西南。

二里,其支复东突,再南逾之。

下半里,还顾东突峰南,有崖嵌空成门,返步探之,虽有两门,而洞俱不深。

又循西山而南,一里余,三四家倚西山下,于是复见漾共江出峡而下盘其麓,峡中始环叠为田。

村之前,已引水为渠,循山而南,抵七和矣。

随渠盘西山东突之嘴,又三里而抵七和。

七和者,丽郡之外郛fú外城也,聚落倚西山颇盛。

其下坞中,水田夹江,木公之次子居此,其宅亦东向。

由其前又南半里,为税局,收税者居之。

又南渐下一里,复过一村,乃西南上坡。

一里,陟坡顶,其上甚平。

由其上平行而南,二里,有数家居坡脊,是为七和哨,则丽江南尽之鄙边疆也,故设哨焉。

哨南又半里,有路自东南横过西北者,为三岔黄泥冈。

盖是坡自西大山下垂,由此亘而东南,横路随其脊斜去,脊西遂下陷成峡,黑龙潭当其下焉。

大道由峡东直南,鹤庆、丽江之界,随此坡脊而分。

故脊西下陷处,自西盘而南至冯密,其下已属鹤庆;脊东盘亘处南下冯密东,其内犹属丽江,此东西两界大山内之横界也。

于是西瞰峡内,松箐遥连,路依东脊南向渐下,六里而至冯密。

日才过午,觅宿店,漫投一楼上,乃陈生某家也,向曾于悉檀相晤者。

担人卸担去,余炊饭其家,欲往青玄洞。

陈生止余曰:

“明日登程,可即从此往。

今日晚,可一探东山之麓乎?

”遂同东陟坞塍。

盖此坞即自黑龙潭南下,至此东向而出者,坞北则黄泥冈之坡,直垂而逼东山之麓,江亦东逊若逗而出于门者,故坞东之界,直以此门而分。

由坞东行一里,即与漾共江遇。

溯之东北半里,有木桥横江上。

从桥东度,木凡四接。

循东岸溯之而北,半里,登东陇,其上复盘陇成畦,辟田甚广。

又北一里,直对黄泥之嘴,东界尖峰最耸,是为笔架峰,正西与冯密后堆谷峰相对焉。

陈生父冢正在其陇之上,时将议迁,故来相度。

余劝其勿迁,惟来脉处引水开渠,横截其后,若引从墓右,环流于前,是即旋转之法。

陈生是之。

仍从木桥度江,共三里,还寓。

陈生取酒献酌。

余嘱其觅远行担夫,陈言明日可得,不必嘱也。

十二日陈为余觅夫,皆下种翻田,不便远去,已领银,复来辞。

既饭,展转久之,得一人曰赵贵,遂行。

余以纯一所馈瓯二鼎一,酬陈生之贳shì赊欠酒。

从其居之西涉一涧,既截坞而西北,一里余,登西坡,已逼堆谷峰下。

坡上引水为渠南注,架木而度,即南循东下之脊而上,半里,得平冈。

由冈上西行半里,直逼西山下,有庙临冈而峙。

庙南东下腋底,有庙祀龙王,南临一池,甚广而澄澈,乃香米龙潭也。

庙南西上层崖,有洞东向辟门,其上回崖突兀,即青玄洞也。

二庙俱不入,西蹑山直上,半里,抵崖下,则洞门有垂石中悬,门辟为二,左大而右小。

有僧倚中垂之石,结庐其外,又环石于左门之下,以为外门。

由环石窦间入,登左门,其门大开,西向直入,置佛座当其中。

佛座前稍左,其顶上透,引天光一缕下坠,高盖数十丈也。

其右则外悬之壁当其前,中旁达而南,即豁为右门,门稍东南向,下悬石壁,可眺而不可行也。

盖佛座之前,悬石外屏,既觉回环,而旁达两门,上通一窍,更为明彻,此其前胜也。

佛座以后,有巨碑中立,刻诗于上。

由此而内,便须秉炬。

乃令担人秉炬前,见内洞亦分两门,则右大而左小。

先循左壁攀左隙上跻,既登一崖,其上夹而成隙。

披隙入,转而南向,有穴下坠甚深。

先投炬烛其底,以为阱也,乃撑隙支空而下,三丈,至其底;稍南见有光遥透,以为通别窦矣;再前谛视,光自东入,始悟即右门所入之大窦也。

复转而西入,内有小门渐下,乃伏而穷之。

数丈,愈隘不能进,乃倒退而出。

循右崖之壁,从其西南,复得一门。

初亦小,其内稍开,数丈后,亦愈隘而渐伏,亦不能进,复倒退而出,即前之有光遥透处也。

向明东蹈,左右审顾,石虽婉蜒而崖无别窍。

遂至大碑后录其诗,并出前洞,以梯悬垂石内后崖,亦录其诗。

僧瀹yuè煮茶就,引满而出下洞前,则有桃当门,犹未全放也。

是洞前后分岐窈窕yǎotiǎn深远的样子,前之罨yǎn掩映透漏,后之层叠崡岈,擅斯二美,而外有回崖上拥,碧浸下涵,亦胜绝之地。

既下,至平冈,余欲北探黑龙潭,担者言:

“黑龙潭路当从黄泥冈西下,不然,亦须从冯密后溯流入。

此山之麓,无通道可行。

盖此中有二龙潭,北峡为黑龙潭,此下为香米龙潭,皆有洞自西山出,前汇为潭,其胜如一轨,不烦两探。

余然之,遂南向趋香米。

其潭大数十亩,渊然澄碧。

盖即平冈之脊,东向南环,与西山挟潭于中,止西南通一峡容水去。

路从潭西循西山而南,山崖忽迸,水从中溢于潭,乃横石度崖口。

崖前巨石支门,水分潆巨石之隙,横石亦分度之。

其石高下不一,东瞰澄波,西悬倒壁,洞流漱其下,崖树络其上,幽趣萦人,不暇他顾。

已乃披隙入洞,洞中巨石斜骞,分流堰派,曲折交旋,一洞而水石错落,上如悬幕,下若分莲,蹈其瓣中,方疑片隔,仰其顶上,又觉玄同。

入数丈,后壁犹有余光,而水自下穴出,无容扪入矣。

出洞,依西山南行二里,有数家倚山而居。

由其前又南一里,转而西行一里,又逼西山之麓。

复南行二里,则西山中断,两崖对夹如门,上下逼凑,其中亦有路。

缘之上,盖此崖乃丽江南尽之界,川内平畴,鹤庆独下透而北,两界高山,丽江俱前踞西南,以两山之后,犹麽些之俗耳。

自此而南,东西界后亦俱儸儸,属鹤庆土官高千户矣。

又南二里,一溪自西山下出,余溯而穷之。

稍转北半里,其水分两穴东向出,皆溢自石下,无大窍也。

乃逾出水石上,由水之西,循山南行。

半里,有洞连裂三门,倚崖东向,洞深丈余,高亦如之,三门各峙,中不相通,而石色殷红,前则桃花点缀,颇有霞痕锦幅之意,但其洞不中透,为可惜耳。

崖右,其支峰自上东向,环臂而下,腋中冲砂坠砾,北转而倾于崖前。

腋底亦有一洞,南登环臂之脊,始回眺见之,似亦不深,乃舍之。

南逾臂脊,东南下半里,有村庐十数家,倚西山之嘴,是为四庄。

其南腋中,有龙潭一围,大百余亩,直逼西山,西山石崖,插潭而下。

路盘崖上凌其南,又一里,循潭东岸南绕之,泄水之堰,在其东南,悬坑下坠,即东出而注于小板桥者也。

其西北腋崖回转,石脚倒插,复东起一崖,突潭中如拇指,结槛其上,不知中祀何神,其下即潭水所自出也,亦不知水穴之大小。

然其境水石潆回,峰崖倒突,而水尤晶莹晃漾,更胜香米之景,惜已从潭东一里,抵泄水之堰,不便从西崖逾险而上矣。

由其南循西山又二里,有石山一支,自西山东向突川中,其西南转腋处,有古庙当其间,前多巨石嶙峋,如芙蓉簇萼,其色青殷yān赤黑色,而质廉利,不似北来之石,色赭而质厉也。

入叩无人,就庑而饭。

既乃循东突之峰东行半里,转而南盘其嘴。

其嘴东临平川,后耸石峰,嘴下石骨棱棱,如侧刃列锷,水流一线,穿于其间,汩汩南行,心异之。

仰眺其后耸石峰,万萼云丛,千葩蜃结,以为必有灵境。

担者曰:

“近构一寺,曰鹤鸣,不识有人栖否。

”余乃令担仆前行,独返而蹑其上,披绡蹈瓣半里,陟峰头而庵在焉。

其门东北向,中有堂三楹,供西方大士,左有棱祀文昌,俱不大,而饰垩未完。

有一道者栖其间。

盖二年前,居人见山头有鸣鹤之异,而道者适至,募建此庵,故乡人感而名之,道者留余迟一宿,余以担仆已前,力辞之,不待其炊茶而别。

其庵之南,村庐倚西山下者甚盛。

三里余,又有危峰自西山东突,与鹤鸣之峰南北如双臂前舒,但鹤鸣嶙峋而缭绕,此峰耸拔而拱立为异耳。

是峰名石寨,前有村名石寨村。

有一龙泉自峰下出,汇水为潭,小于四庄,东乃环堤为堰,水从堰东注壑去,即东出于大板桥者也。

半里,越堤之南,复循西山南行,其地渐莽,无田塍,村庐之北,想无水源故也。

八里,始有溪东注,路东转而南渡之,于是东望为演武场北村,西望为西龙潭大村,盖此水即西龙潭所分注者也。

西龙潭亦当西山东突之腋,汇水颇大,东北流者为此水,中为城北大路口水,东南引者为城中之水,其利为一郡之冠云。

又南二里,出大路。

正当大路所向之处,其东有竹丛村庐,即来时所遵道也。

从大路南四里余,而抵鹤庆北关,托宿于关外,乃入北门,是为旧城。

南半里,转而西,为御前守御所在焉。

摩尼山复吾师之子张生家,北向而居,入叩之,往去摩尼未返也。

又转南,再入城门,是为新城。

始知鹤庆城二重,南新北旧,南拓宽阔而北束。

入新城,即从府治东南向行,半里,东转郡学前,南向有大街,市舍颇盛。

已乃仍出两北门,入寓而餐始熟,遂啜而卧。

鹤庆西倚大山,为南龙老脊,东向大山,为石宝高峰,石宝山高穹独耸,顶为倔多尊者道场。

此山自丽江东山南向下,南尽于金沙江。

中夹平川,自七和南下。

但七和之南,又有三岔黄泥冈,自西而横逼东山。

故其川以冯密南新屯为甸头,直下而南,共五十里,有象眠山西自西大脊东属于石宝山。

石宝山西与剑川同名,《一统志》称为峰顶山,从志为是。

象眠山与丽江同名,《一统志》称为龙珠山,亦当从志为是。

漾共江贯于中川,南抵象眠,分注众窍,合于山腹,南泄为一派,合枫木之水,东南入金沙江。

两旁东有五泉,出石宝之下;西有黑龙、西龙诸潭,出西大山下。

故川中田禾丰美,甲于诸郡。

冯密之麦,亦甲诸郡,称为瑞麦,其粒长倍于常麦。

【译文】

初十日早饭后,大把事又来恭候我们前往木家院。

通事备好马,而大把事忽然离去,等了很久都没来,于是出发。

向东走半里,街道转成南北走向,往北去是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所在地,往南去是大路。

半里,过东桥,于是顺溪水南岸往东南行。

三里,有两三棵柳树,在路右边的田间,这是当地人送行的地方。

北面有山坞,往东北方敞开得很远。

原来雪山的支脉,东垂往南延伸为两层,第一层为翠屏山、象眠山,和解脱林、十和院首先夹成白沙坞;第二层为吴烈东山,和翠屏山、象眠山又夹成这道山坞,其北部入口处和白沙坞平行。

山坞北面翻越山脊的地方,则金沙江逼近雪山麓后就向东流了。

东山之外,则江水转向南流。

脊南就是这道山坞,坞中有东山流出的溪水,灌溉田地的范围很广。

从这道坞往东北翻越山脊过江,就是去香罗甸长官司的路。

坞中的溪水往东南流到三生桥东与玉河汇合,又有西南流来的水从文笔山沿南山向东转,顺东圆冈而下,经过三生桥然后往东流与二水汇合,于是三股水合成漾共江的源头。

东圆冈是丽江府东南第一军事要地。

有主峰山脉从西边伸来,育隆为木家院背后的高峰大脉,从这里往南伸向鹤庆府。

往东延伸的是邱塘关,往东北延伸的,环绕为此东圆冈,直通东山之麓,约束三股水为一股水,沿东山往南流然后出邱塘关东峡,经过七和、冯密然后到鹤庆府。

冈首回绕对着府治,南山的溪水从下面流过,建巩桥度溪,名三生桥。

桥北有二座坊,两三家人守着。

从柳塘到这里,又走了五里。

北面都是良田,而南面则登坡。

一里,登上坡顶,在顶上平行。

往右俯视其坡内抱,坡下敞开平坦的山坞,一直向北延伸,和府治相接,眺望其坡,斜斜地往东削下去,和东山夹住溪水往南流。

坡间处处有村舍,就着洼地,傍靠着坎,桃花红、柳色绿,高高低低地掩映着。

三里,渐渐下到洼地,有流水痕迹,从西往东流下溪中,又往南翻越一道坡,过木桥然后往南,于是就到木家院了。

在这之前,途中常常有快马往南走,原来木公先派他的儿子到木家院等待我,而且又多次命令人来,表示其款待的诚意。

途中来的人和通事就说民族语言,我听不懂。

等我走到时,大把事已经先到了,迎接我进门,门朝南,十分宽敞,门前有大石狮,四周墙垣之外,都是高耸入云的巨树。

刚一进门,四君出来迎接,进了两道门,客厅很宽敞。

从客厅右边又进入内厅,才行礼入座进茶。

很快又请进西侧门,在西厢房前搭松棚,地下用松毛铺垫,以表示重礼。

大把事设置两张桌子,坐定后,立即献上纸笔,从袖中取出一个小信封,说:

“我家主人因为他的儿子刚刚考入学宫,虽然从事写作,但这里没有名师指导,不能看到中原的文章风格,请为他赐教一篇,让他知道章法格式,以使他终身不忘。

”我点头同意。

拆开信封,是木公请我写文章,并为他的儿子修改文章。

信后写有一个标题:

“雅颂各得其所。

”我把题目交给四君,立即就座执笔,二把事退到台阶下恭候。

下午,我和四君的文章都写好了,我阅读他的文章,很清爽明快。

二把事又把主人的命令告知,请细心为四君批阅。

我准备为他提笔修改,二把事说:

“饿久了,请稍微等一会改。

后面有茶花,为云南省第一,请去观赏一番然后入席。

”大概是他主人的命令,我于是听从。

从松棚右转过一间厅,左边有高楼,楼前的茶树,盘绕遮盖了数亩地,高和楼平行。

直径一尺的茶树分出三四株,茂盛的枝叶垂向四周,覆盖得十分严密,看不到中间。

茶花还没完全开,只有几十朵,高高地缀在丛密的枝叶中,虽然大却不能近看。

而且花少叶多,看不到红花灿烂的美景,如果等到月底,便成为火树霞林,可惜这里气候寒冷,花开得比较晚。

把事说,这棵树和老把事的年纪相似,屈指计算有六十多年了。

我当初怀疑是几百年的树,却哪里知道是气机发达兴旺,长得如此的好。

不久回到松棚,而宴席已经摆好。

四君殷勤地向客人敬酒,又有红毡、丽锁作为赠礼。

二把事亦设了座位坐在台阶下,每次敬酒就急忙上前。

四君二十多岁,身材瘦高,皮肤白净,很清秀英俊,不像边疆土生土长的人,而且说话清楚动听,礼仪举止都得体。

他对我说北岩映红影的奇异现象。

当时我想从九和去剑川州,四君说:

“这条路虽然险要但实际上近,只是现在迁徙那些出天花的人到九和,到处是死亡和污秽的气味,因而路上行.人断绝,不如从鹤庆府走方便。

,,美味中有柔猪、耗牛舌,四君都对我解释,一条一条地很动听。

〔柔猪是五六斤重的小猪,是用米饭喂成的,它的骨头全都柔软、脆嫩,整只烘烤,然后切成片吃。

耗牛舌和猪舌相似但大,甜脆而有奇特的味道。

可惜当时我已经酒足饭饱,不能多尝。

〕并且对我说,这个地方耗牛很多,耗牛尾巴大而且有力气,也能驮负重物,北部的山里人,没有田可耕,就缴纳耗牛银作为税。

大致鹤庆府以北耗牛多,顺宁府以南大象多,南北各有一种异兽,只是中间隔着大理府,往西到永昌府、腾越州,其西渐渐狭隘,其巾都有人,却不再有各种异兽了。

腾越州以西,则有红毛野人,这也是兽中如同耗牛、大象,属奇异的一类。

宴席到傍晚才散。

二把事把我的文章拿走,把四君的文章交给我,说:

“请在灯下细心为他修改,明天早晨准备早早呈报主人。

”我点头答应。

四君送我出大门,也骑马赶回府治,仍然让通事送我骑马回去。

往东南走二里,住在村民家。

我点灯评改文章,在西厢房睡觉。

十一日天亮,通事把我评改过的文章拿去送木家院,从院中取饭回来时,已经将近中午了。

寻找挑行李的人,很久才找到一人,于是往南走。

二里,到南山下。

沿山往东南走一里,往下越过一个坑底,仍然往东南上二里,出邱塘关。

关内有几家人居住,有把事迎接我,献上茶水。

邱塘关横列着三间房屋,朝南,坐落在岭上,只是往南下去较陡,而关门则不是很险隘。

其岭是西部主峰山脉往东突出的分支,和东山相对,下面夹着漾共江,关门东边的山脊对着江口,上面竖有塔,是丽江府东南边的第二道军事要地。

隔着江的东山,延伸到这里也雄伟地奋起,像是要和西部主峰共为特角。

守关的人指着东山麓,说就是金沙江往南转,然后往东南流到浪沧卫、顺州之间的地方。

这里有路,半天翻越此岭,再走一天半就到东南边的浪沧卫。

出邱塘关,和通事辞别,让骑马返回,我就和挑夫仍然往南从小路下山。

小路全是又高又陡的石山,踩着缝隙,攀援石峰而下,二里,才到山麓。

于是往西南登上桥,桥西有坡。

往南顺坡走。

半里,又下坡,西边有向南敞开的山坞,但坞中没有水。

又走半里,横穿山坞,沿西坡上半里,傍靠西部大山麓转向东南行。

一里多,路左边又耸起石山,和西部山对峙,道路从其中穿过。

二里,翻越山脊往南下,山脊右边有下陷的石崖,而东边的石峰,特别高大险峻。

往南走一里,东峰才降低下来,又顺西坡绕向西南走。

二里,又有向东突出的支脉,再往南翻越支脉。

下半里,回头看向东突出的山峰南面,崖石凹陷进去,形成门洞,于是返回去查看,虽然有两个门洞,但洞都不深。

又沿西山往南走,一里多,有三四家人住在西山下,于是又看到漾共江出峡谷后绕西山麓流,峡谷中开始层叠环绕为田,村前已经引水为渠,顺山往南流,流到七和。

沿着水渠盘绕西山往东突出的山口,又走三里到达七和,七和有如丽江府的外城,傍靠在西山下的村落很繁盛。

下面的坞中,江两岸都是水田,木公的次子住在这里,住宅也是向东。

从宅前经过,又往南走半里,到税局,收税的人住在这里。

又往南渐渐下一里,又经过一个村庄,于是往西南上坡。

一里,登上坡顶,顶上很平坦。

从顶上往南平走,二里,有数家人住在坡脊,这是七和哨,为丽江府南部的边境,所以在这里设哨。

往哨南又走半里,有道路从东南横向西北,是三岔黄泥冈。

原来这道坡从西部大山往下垂,到这里横贯东南,道路顺坡脊斜下去,脊西面于是下陷为峡谷,黑龙潭位于其下。

大路沿峡谷东部一直往南,鹤庆府、丽江府的边界,顺着这道坡脊分。

所以脊西面下陷的峡谷,从西往南绕到冯密,其下已经属于鹤庆府;脊东面盘绕南下到冯密东面的地方,其内还属于丽江府,这道脊是东西两部大山内的横界。

于是往西俯瞰峡谷内,松警遥遥相连,道路沿东脊往南逐渐下,走六里到冯密。

时间才过中午,找店住宿,随意住到一家楼上,是陈生的家,从前在悉檀寺见过面。

挑夫放下行李离去,我在他家做饭,准备去青玄洞。

陈生制止我说:

“明天启程,可以就从这里去。

今天下午,愿去探一次东山麓吗?

”于是一同往东穿过坞中田埂。

原来这就是从黑龙潭往南延伸,到这里转向东伸出去山坞,坞北是黄泥冈坡,一直垂下去逼近东山麓,漾共江也往东退,似乎停留后才流出冈口,所以山坞东部,只以此冈口区分。

沿坞往东走一里,就和漾共江相遇。

溯江往东北走半里,有木桥横跨江_L。

往东过桥,木桥一共接了四段。

沿东岸溯江往北走,半里,登东陇,陇上又绕着陇形成田畦,开辟有很宽广的田地。

又往北走一里,直对黄泥冈口,东部的尖峰最高,这是笔架峰,正西和冯密背后的堆谷峰相对。

陈生父亲的坟正在陇上,此时商议准备迁坟,所以前来测量。

我劝他不要迁,在山脉伸来的地方开渠引水,从坟后横断开,如果把水引到顺坟西,从坟前绕流,这就是旋转之法。

陈生认为说得对。

仍然从木桥上渡江,一共走三里,返回住处。

陈生取出酒敬我。

我嘱托他找能远行的挑夫,他说明天能找到,不必嘱托。

十二日陈生为我找挑夫,都要耕田播种,不便远行,领了银钱,又来推辞。

饭后,展转了很久,找到一个叫赵贵的,于是出发。

我把纯一和尚赠送的二个贩、一个鼎用来酬谢向陈生赊欠的酒。

从他家的西面过一道沟涧,横穿山坞后往西北走,一里多,登西坡,已经逼近堆谷峰下。

坡上挖渠引水往南流,搭木头越过水渠,就往南沿着往东延伸的山脊而上,半里,到平冈。

沿冈上往西行半里,直逼西山下。

有座庙对着冈峙立。

庙的南面往东下到冈底,有祭龙王的庙,向南的对着一池水,十分宽广清澈,是香米龙潭。

庙的南面往东登上层崖,有洞门向东的山洞,洞上崖石迂回、突立,就是青玄洞。

两座庙都没进,往西一直朝上登山,半里,到崖下,就看到洞口有垂下来的石头悬在正中,把洞门一分为二,左边大而右边小。

有僧人傍靠垂在正中间的石头,在洞外建盖房屋,又在左门下环绕石头,作为外门。

从环绕的石洞中进去,登上左门,门很开阔,往西直入,洞正中设有佛座。

佛座前稍左边,洞顶透空,引入一缕天光坠下来,大约有几十丈高。

佛座前右边则是向外悬的崖壁,中间往南通到旁边,就裂开为右门,右门稍微向东南,下面石壁悬空,可以眺望而不能行走。

原来佛座之前,石壁往外悬空,形成屏障,已经让人觉得迂回环绕,而旁边通着两道门,上面通着一个孔,更感到明亮透彻,这是佛座前面的佳境。

佛座后面,中间立着巨碑,碑上刻有

诗。

从这里往内走,必须持火把。

于是让挑夫拿着火把朝前走,看见内洞也分开两道门,是右边大而左边小。

先沿左壁攀援左边的缝隙往上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