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5448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docx

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一

2017—2018学年度高一阶段性检测

(一)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3.在答题前,请同学们务必在答题页上填写你的姓名、班级、学号;

4.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页上指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只收回答题页。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各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左图),行用于其他各时期。

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

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

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

如此等等,其说不一。

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

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

“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

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

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德说:

“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

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

字下说: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共21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厌之有    厌:

讨厌

B.若不阙秦阙:

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肆:

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与:

结交,亲附

5.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9~10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9.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诗人对它们的描写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律 长征》)

(3)寻梦?

________________,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再别康桥》)

(4)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的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

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

她说:

“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

”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

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

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作者要实事求是:

“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

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

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

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憾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

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

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

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

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

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13.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14.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6分)

15.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凤凰卫视与半岛电视台都是在1996年初诞生的,时间几乎是在同时。

这两家电视台都在报道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之后声誉鹊起。

B.向外凸出的宽大的窗户朝港口广场开着,游乐场的噪音络绎不绝地传进来,其中三只旋转木马嘶哑的嘎吱声此起彼伏,各不相同。

C.在饼干行业,广东饼干在全国居于无可非议的老大地位,而这其中,东莞饼干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昨日,省美协副主席周春芽告诉我们:

“成都的画家,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们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市场上,都非常红火。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她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了解她,认识她,爱她,娶她。

B.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

C.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D.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18.依次填入下列各项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疫情后,中国便严阵以待,加强防范;在疫病进入国门后,沉着应战,以果断的措施顽强。

②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持刀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为。

③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是一大批敢于率先冲破思想的人们,吴敬琏便是其中之一。

④中国航天战略蓝图:

2010年前,实现登月,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一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A、狙击传颂樊篱既而B、狙击传诵藩篱继而

C、阻击传颂樊篱继而D、阻击传诵藩篱既而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6分)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唐君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一面大镜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反复咀嚼、品味,这一知识和思想的绵延及再生产过程,将心灵这面镜子转变为凹凸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灵是凹镜,从四面八方发散地获取中外先贤的广博智慧;传诸后人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穷其一生所学所悟聚焦于一点,为知识的累积增长贡献绵薄之力,如此,才能洞察秋毫而又见微知著,锤炼出纵深之思想。

(5分)

20.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6分)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

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

因为贵刊今年第I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五、写作,本大题1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下雨天,丰田员工达也下班回家,发现一辆丰田轿车的刮雨器失灵了,车主正在修理。

或许问题不小,车主放弃修理,到路边去询问附近有没有近一点的修理站。

  

此时,达也直奔那辆轿车,拿出工具修理。

片刻之后,达也已将汽车刮雨器修好,并且拒绝收车主给的小费。

丰田员工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这位车主。

  

几天后,达也在回家路上,突然发现本公司生产的又一辆小汽车停靠在路边,车上溅了一些泥点。

达也马上走过去,掏出手帕小心地擦起来。

一位警察觉得奇怪,走过来问:

“这是你的车吗?

“不是。

”这位员工回答说。

“那你为什么在这儿擦别人的车?

“因为我是丰田人,这辆车是我们生产的。

” 

——摘自2013年第8期《特别关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