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5753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渡舟医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刘渡舟医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渡舟医案.docx

《刘渡舟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渡舟医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渡舟医案.docx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1.呕利

  刘渡舟医案:

王某某,男,28岁。

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

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

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服3剂而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23》

  按语:

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

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

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2.奔豚

  刘渡舟医案:

张某某,男,54岁。

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

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

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

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

疏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

  按语:

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

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

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3.苓桂术甘汤

水心病(冠心病)

刘渡舟医案:

陆某某,男,42岁。

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

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

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

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

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

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

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30一31)

  按语:

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

”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补述]

  刘渡舟教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发病关键是“水气上冲”,极易引起心悸、胸闷、短气,刘老谓之“水心病。

”临床辨识此病名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

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班,名为“水斑。

”  察舌:

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

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

(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的“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药仅四味,但配伍精当,大有干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尤治“水心病”一证,可谓独树一帜。

  本方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薏米;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4. 麻杏甘石汤

咳喘

  刘渡舟医案:

张某某,男,18岁。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

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

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

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余曰:

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21》

  按语:

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

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

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

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

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

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

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

5. 栀子厚朴汤

烦满(神经宫能症)

  刘渡舟医案,曹某某,女,72岁,l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

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末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

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

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

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皖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

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

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辨证:

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立法:

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处方:

  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

  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

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末全解之症。

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场,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47)

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

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134)

  按语:

本案脉证病机,切合葛根汤证。

临床服用本方后,常有脊背先见发热,继而全身汗出,这是药力先作用于经输而使经气疏通,邪气外出的反映,为疾病向愈之佳兆。

11. 麻黄汤

伤寒表实

  刘渡舟医案:

刘某某,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灾,遇身汗出而解。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1)

  按语:

麻黄场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车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1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一、胸闷

  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女,46岁。

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

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

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lo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除。

  (《经方临证指南p199315—6》

  按语:

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要略》云: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

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

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则见疼痛,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二、胸满痛

  刘渡舟医案:

王某,男,36岁。

自诉胸中发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

每逢冬季则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四肢不温,畏恶风寒等症。

脉来弦缓,舌苔色白。

参台上述脉证,辨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之证,治当通阳消阴。

方用:

  桂枝9克,生姜9克,炙首草6克,大枣7枚,附于9克。

  服5剂,胸满、气短谙症皆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38)

  按语;本案胸满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显为胸阳不振之象。

治当振奋胸阳,蠲除浊阴,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附子辛热气厚,力雄气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本方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有较好的疗效。

13.五苓散(失音)

  刘渡舟医案:

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

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

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

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

从此未见复发。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B9;<3>:

20=

  按语:

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

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

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

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

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

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14.茯苓甘草汤

心下悸

  刘渡舟医案:

阎某,男,26岁。

思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悸动。

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

问其饮食、小便,尚可。

舌苔白滑少津,脉象弦。

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证。

若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放心下悸动随之减轻。

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

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

  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药服3剂,小便增多,而心F之悸明显减少。

冉进3剂,诸症得白此之后,末再复发。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4)

  按语:

胃卞停饮一证,临床可见打心下悸动,四肢不温,或见主利,舌苔水滑,脉象滑或弦。

本案脉证,主胃中停饮无疑,根据仲景治水之法,处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获效。

本方生姜剂量宜大.病重者亦可改用生姜汁冲服。

15.芍药甘草汤(鼠涅肿痛)

  刘渡舟医案:

李某,男,25岁。

右腿鼠溪部生一肿物,形如鸡卵,表面不红,用针管抽不出内容物。

右腿拘紧,伸而不能直,强伸则剧烈疼痛,足跟不能着地,每到夜晚,小腿经常抽筋,痛苦不堪。

脉弦细而数,舌红而少苔。

脉证合参,可知本证属阴血不懦,筋脉失养所致。

为疏:

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3剂。

  仅服I剂,筋不抽痛,夜得安睡。

进2剂3剂,足跟即能着地。

又服1剂,而诸症皆除。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

164—165》

  按语:

肿物缘于筋聚,筋聚因于挛急,挛急本于血虚也。

及察舌脉,则肝血不足之象昭然若揭。

用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正切病本.故原方未动,只四投即愈。

1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悸

  刘渡舟医案:

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

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

其脉弦缓,按之无力。

其舌淡而苔白。

余曰:

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

乃书:

  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凡3剂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肥984:

29》

  按语:

舌谈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力,阳气虚象端露。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

方以桂枝、甘草温振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心神,标本同治,三投而愈.

17. 小建中汤

腹痛

  刘渡舟医案:

李妇,38岁。

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

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

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

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

桂枝10克P6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

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

24)

  按语:

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

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

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18.桂枝汤

(1)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2)汗出偏诅

刘渡舟医案:

孙某,男,39岁。

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

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1993:

2)

  按语:

《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

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

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3)重症虚劳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

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

刻诊:

形瘦气怯,面萎

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

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

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

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

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湖北中医杂志1992;(5>:

6)

  按语:

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

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

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

刘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

待阴平阳秘,精神内守,则虚劳可愈。

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4)风隐疹(草麻疹)

刘渡舟医案:

一男性患者,60岁,患等麻疹,搔痒钻心,数月不愈。

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

证属风邪稽留肌膜,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

治宜法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经方临证指南肥993I》

  按语:

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肤,稽留不去而作痒疹。

同时,风中令营卫不和,则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诸症迭现。

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不治疹止痒而疹自消、痒自止也。

1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刘渡舟医案:

刘某某,男,33岁,1994年1月25日初诊。

感冒并发肺炎,口服先锋4号,肌注青霉素,身热虽迟,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

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骨节废痛,阴囊湿冷。

舌苔薄白.脉来浮弦。

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边肺,气逆作喘。

法当解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lo克,炙首草6克,大枣12克,杏仁lo克,厚朴15克。

  服药7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层起吐稀白痰。

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克。

又服7剂,咳喘得平,谙症悉除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bl996:

22》

  按语:

本案喘而兼见汗出恶风、头痛背凉,显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之证,故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

刘老经验,本方用于风寒表不解,而见发热、汗出、咳喘,屡屡获效。

20.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拘急

  刘渡舟医案:

刘某菜,男,41岁。

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

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

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

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

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枣12枚。

 服药后,不须吸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0》

  按语:

本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

后世用本方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

刘老认为,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关节炎等,亦有较好疗效。

21. 桂枝加附子汤

房后伤风

刘渡舟医案:

王某某,男,25岁。

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

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

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孪而屈伸不利。

针、药屡治不效。

脉弦迟,舌苔水滑。

  桂枝18克,附于12克,白芍9克  大枣7故,  生姜9克,炙甘草6克  木瓜9克、独活6克。

  服药2剂后,痛止腿伸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p1993:

4》

  按语:

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

《素问·风论》云: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脉弦迟而舌苔水滑,则阳气内虚。

外有风邪,内有阳虚,治宜扶阳解表,两相兼顾。

用桂枝加附子汤,再加木瓜以利筋骨,加独活以散风气。

刘老还认为,本方有温经散寒之用,可治风寒肢痛。

若因风寒痹阻之麻木不仁者,可酌加当归、红花等理血之品,则起效更捷。

22. 白虎汤

(1)高热不退

  刘渡舟医案:

孙某某,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处方:

  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5)

  按语:

阳明“四大热证‘‘俱备,故用白虎汤一剂而痊。

(2)热厥

  刘渡舟医案:

吕某某,男,48岁。

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

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C,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

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

急疏白虎汤:

  生石膏30克t知母9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

  仅服2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5~6)

按语:

本案为热厥证,其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为阳s郁遏于气分,阳气不能外达所致。

“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

治宜寒因寒用,用白虎汤直清阳明里热,郁散热布,其厥自回。

 23.甘草附子汤

寒痹

  刘渡舟医案:

杨某某,男,42岁。

患关节炎已三年,最近加剧,骨节烦疼,手不可近,并伴有心慌气短、胸中发憋,每到夜晚则尤重。

切其脉缓弱无力,视其舌胖而嫩。

辨为心肾阳虚,寒湿留于关节之证。

为疏:

  附子15克,白术15克,桂枝1O克,炙甘草6克,茯苓皮1O

  服3剂而痛减其半,心慌等证亦佳。

转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又服3剂,则病减其七。

乃书丸药方而治其顽痹获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

108)

  按语:

本案用甘草附子汤主要是在辨证中抓住了两个关键:

一是周身骨节烦疼而不可近,寒湿也;二是心悸气短、胸满'阳虚也。

本方正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之功,特别适用于心脾肾阳气内虚,而寒湿邪气外痹关节;或卒受寒湿,外伤筋骨,日久致阳虚者。

据报道,临床用本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效果理想。

24. 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

痹证

  刘渡舟医案:

韩某某,男,37岁。

自诉患关节炎有数年之久,右手腕关节囊肿起如蚕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难,每届天气变化,则身痛转剧。

视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问其大便则称干燥难解。

辨为寒湿着外而脾虚不运之证,为疏:

  附子l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k枣12枚。

  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两腿膝关节出粘凉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难变易。

转方用:

干姜1O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服至3剂而下肢不痛,行路便利。

又用上方3剂而身痛亦止。

后以丸药调理,逐渐平安。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

33)

  按语:

风去湿存,内困脾气,脾不健运,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而大便反硬,用去桂加白术汤以健脾气行津液,逐水气。

仲景用药精妙之处,于本案中可窥一斑。

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而痒,即大论所谓“其人身如痹,此正气得药力资助,与邪奋争,湿气欲出之象。

服药完毕见两膝汗出粘冷,反映了寒湿邪气由皮内而出,邪退正复,其病向愈。

25.桂枝附子汤

头晕(低血压)

  刘新华医案:

杨某,男,67岁。

入夏后劳累过度,体质素弱,心阳虚损,不能鼓血上荣,引起严重低血压症。

刻诊:

血压70/40mmHg。

全身乏力,头重脚轻,肢凉脉弱。

用能量合剂等疗效不显。

  拟桂枝、制附子、炙甘草各1O克,大枣4枚。

冲开水,代茶频饮。

  5剂后血压上升至110/70mmHg,头晕乏力等症好转,脉亦较前有力。

原方剂量减半,加红枣1O克,又5剂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