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技巧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5811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拍摄技巧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拍摄技巧汇总.docx

《拍摄技巧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拍摄技巧汇总.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拍摄技巧汇总.docx

拍摄技巧汇总

拍摄技巧汇总

 

 

————————————————————————————————作者:

————————————————————————————————日期:

 

虚化照片拍摄1

摄影构图2

直方图7

如何获得全景色11

曝光补偿14

ISO调节15

白平衡16

景深17

对焦18

测光20

剪影照片拍摄22

黄金分割与摄影构图33

 

虚化照片拍摄

要拍出很好虚化的照片,你的相机必须具备大光圈和大变焦。

要想虚化背景,有如下三种方法:

(1)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

(2)背景尽可能设置较远;

(3)加大镜头光圈。

  如果同时使用这三个方法,能够得到更显著的背景虚化效果。

  如果相机能够变焦,那么就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即是说以将图像扩大到的最大限度来拍摄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虚化背景。

如果增大变焦倍率后,拍摄主体溢出了画面,那么请摄影者往后退,离拍摄主体再远一些。

  变焦倍率越大,虚化效果也就越明显。

有朋友问,我的相机开到了4倍变焦可是还是没达到虚化背景的效果,在这告诉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的光圈不是恒定光圈,使用大变焦的同时你的光圈也在缩小,所以虚化效果欠佳。

  另外,利用数码变焦功能是不能达到变焦后的虚化效果的,用户需要有具备光学变焦功能的数码相机。

摄影构图

摄影创作离不开构图,这就像写文章离不开章法一样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实属作品成败的关键。

 1.均衡式构图。

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缺点:

呆板、缺少变化。

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

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

富于韵味和情趣。

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

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

 

5.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紧凑式构图。

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

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

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7.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

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8.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

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

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9.九宫格构图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

“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

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10.向心式构图。

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

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11.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

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12.对分式构图。

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比例2:

1的两部分,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表现的空间比较宽阔。

其中画面的一部分是主体,另一半是陪体。

常用于表现人物、运动、风景、建筑等题材。

直方图

随着数码相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相机内置了直方图的功能。

虽然对初学者来说,直方图还很陌生,但对于熟悉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用户来说,直方图并不陌生,它与图像软件控制图像明暗变化的图形命令在原理上是相同的。

什么是直方图?

   直方图用来量化曝光量的,能够使我们真实、直观地看出照片的曝光情况,而完全不会受到电子取景器(EVF)或者LCD本身显示效果与实际图像曝光量差异的影响。

在Photoshop中,对应直方图的命令就是“Histogram”,中文版成为为“直方图”。

   直方图是这样一张二维的坐标系,其横轴代表的是图像中的亮度,由左向右,从全黑逐渐过渡到全白;纵轴代表的则是图像中处于这个亮度范围的像素的相对数量。

当直方图中的黑色色块偏向于左边时,说明这张照片的整体色调偏暗,也可以理解为照片欠曝。

而当黑色色块集中在右边时,说明这张照片整体色调偏亮,除非是特殊构图需要,否则我们可以理解为照片过曝。

   有些数码相机在取景时就能调出直方图,这一点对于拍摄时能准确曝光非常的实用。

但家用级数码相机一般只能在拍摄以后在回放照片时才能看到直方图,下图就是一张photoshop软件上显示的直方图:

直方图的标准图例

   横轴(X轴)从左往右表示亮度的递增,最左端表示最暗,最右端表示最亮,纵轴(Y轴)从下往上表示像素的增加。

一幅比较好的照片应该明暗细节都有,在柱状图上就是从左到右都有分布,同时直方图的两侧是不会有像素溢出。

   

下面结合几幅实际拍摄的照片及其对应的直方图(画中图),说明解读直方图的基本知识。

图-1

   这张照片其实不看直方图也能看出图像曝光过度了,从图-1的直方图也能得到验证,大量的像素都堆积在直方的图的右端。

图-2

   这张照片是严重曝光不足,图-2直方图中的亮部根本就没有像素。

图-3

   从图-3的直方图可以看出,这张照片在暗部和亮部堆积了大量的像素,而中间部分的几乎没什么像素,说明照片对比过于强烈,这样的照片就会丢失很多细节。

图-4

   从图-4中直方图上可以看出,照片整体曝光没有太大的毛病,但局部出现了曝光溢出的情况,注意直方图最右端红圈中的部份。

   我们可以根据直方图显示的曝光情况,然后通过调节光圈、快门、曝光补偿等手段来调整曝光量,从而取得曝光适中的照片。

   通过上面的讲解,大家或许会觉得直方图并不复杂,但是如果要在实际中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就需要大量地练习和观察,不断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而了解直方图的含义,更可以为你对摄影作品进行合理的后期处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何获得全景色

有不少朋友问我,要获得全黑、全蓝、全白等背景,如何拍摄?

其实很简单。

全黑背景:

一般以林荫树荫为背景,用大光圈,点测光。

目的是让暗背景细节失去,变得更黑。

全蓝背景:

一般以蓝天为背景,小光圈,不用点测光,或大范围点测光。

目的是让蓝天充分表现。

全白背景:

一般以阴天为背景,大光圈,用点测光。

目的是让阴天或灰云天曝光不足而呈白色。

其它全色背景拍法基本相似。

后期再做适当对比度调整就更好了。

网上高手多,我其实还是老菜鸟,这仅仅是个人经验,说得不一定对,仅供爱好者参考。

附图三张:

全黑背景:

全蓝背景:

全白背景:

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EV)的概念:

摄影其实就是摄影者运用自已掌握的摄影技术通过摄影器材对环境光线的计算、捕捉景物成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与设备的光圈值(控制单位时间进入相机的光通量)、快门速度(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

如今的传统设备以及DC都会通过自己的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

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环境下,P(程序自动曝光)挡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最佳。

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 value)。

 

  光的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

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分类到“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

还有就是数码相机特有的EV的调整补偿。

 

  外源光线类的闪光灯光线补偿,在缺乏其他补光光源情况下补光偏硬,往往会在被摄对象的背景上留下明显的阴影,同时会使被摄主体高反射部分失去层次,失真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

 

  摄影灯可以营造出很好的拍摄效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摄影棚之内。

 

  补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对于小场景人像类摄影应用广泛,常用于主体面部补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光圈以及快门的光通量参数调整,往往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景深,以及运动物体因素影响,实际运用中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对于现在普及的数码相机来说,最常用到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以期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

 

  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DC可达可达±3.0EV。

考验一台DC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中调整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为级别。

级差越小越能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

这个场合适合你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值拍摄多张片子,从中选择最佳作品出来。

 

  正确调整EV值:

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

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

 

  需要注意的是DC无论在P挡还是S/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

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

 

  如果掌握好了ISO调节和曝光补偿的调节,那么数码相机使用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

ISO调节

ISO的设置调整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光线不足的困扰,第二是快门速度过慢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有三脚架或者可以保证数码相机固定拍摄的话,可以通过增大光圈快门或者慢速快门来进行拍摄,但是在缺乏三脚架支持或者手持数码相机无法保证稳定拍摄的情况下,就只得选择较高的ISO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记住,如果要获得画面清爽的照片就尽量采用低ISO设置进行拍摄,例如,如果要拍摄阴天或者日落时候的运动对象,快门速度设定最好为1/125s。

不过如果在ISO50或者ISO100的设置下,即使在最大光圈设定下数码相机也不会达到这个快门速度,而是更慢的快门进行拍摄,这时候只能够采用提高ISO设置来获得快速快门,这样才能够捕捉到快速运动的对象。

  

    不过对于ISO的调节应该是一步一步的进行,先调高到最近的一挡,看看是否能够实现拍摄意图,如果还不理想就再提高一挡,这样就可以保证获得最佳的ISO设置进行拍摄,当然无论如何,ISO的升高都会导致噪点的增加,因此我们得了解ISO变化的优点和缺点。

  

    简而言之,ISO的设置升高会带来噪点的增加,当然在光线条件不好的时候,ISO增加可以提高快门速度,实现拍摄的可靠性。

  

    要记住,在照片的阴暗部分或者单色区域的表征会比较突出,噪点色斑现象会比较明显,低ISO下拍摄的画面干净利索,不过在低光照的时候最好能够使用三脚架进行辅助拍摄。

白平衡

在荧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照片会显得发绿,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名其妙地偏蓝,我想刚玩数码相机的朋友大概碰到过这种情况吧,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上。

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补偿的功能就是“白平衡”。

你如果不想在拍摄的时候让皮肤变得怪里怪气,就跟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白平衡为何物?

  

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

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保证色彩还原的准确性。

一般而言,采用全自动方式时,我们的易用性数码相机也会采用自动白平衡,在特殊环境下很容易失误。

此时,建议大家调用数码相机中的预设白平衡值,其中包括室内白炽灯、户外晴天、酒店等多种常见的环境。

正确设置白平衡之后,色彩表现比右图更加自然。

  

不过白平衡还有很多另类的用法,比如不同的白平衡值会使得照片产生偏色,而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使作品产生一些特殊效果,这往往比使用滤色镜之类的小附件更加自然,而且十分方便。

利用黄色的自定义白平衡产生蓝色光,淡蓝色自定义白平衡产生暖调的橙红色光,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照片的偏色。

为了令照片更加柔和,采用淡蓝色物体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为了令照片更加深邃,采用黄色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

  

在某些拍摄环境下,数码相机预设的白平衡值可能不够用,而白平衡又是十分抽象的概念,难以用简单的数值来描述。

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这也是最为准确的方式,不过使用时相对繁琐。

首先找一张你认为最标准的白色物体,一般是白纸或者白色的石膏雕塑。

随后打开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将镜头对准标准的白色物体,此时数码相机可以准确地捕获当时环境下的白平衡参数。

  

掌握了白平衡,拍摄出的照片就会有准确的色彩表现。

景深

当里个当,当里个当,我把景深讲一讲

    光圈大,景深小

    焦距长,景深小

    距离近,景深小

当里个当,当里个当,景深重要不用讲。

哈。

 

*所谓虚化,就是很好的控制景深。

*景深就是,镜头对某一物体聚焦后,在所对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比较清晰的范围。

*这种范围,一般在聚焦点前占1/3,聚焦点后占2/3。

*个人理解,光圈、焦距、距离,应该综合的设置与控制,非1种因素,完全决定。

对焦

Q:

我玩相机也有不少时间了,总听人说合焦,脱焦,这是什么意思?

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

A:

任何一款相机,无论体积多大,功能多复杂,但都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片凸透镜.在基本的光学原理中,凸透镜轴心以外无论什么方向来的光线,在通过凸透镜之后,都会被折射并交汇于一点,我们通常会将这个交汇点称为焦点.能够清晰成像的位置上所有的点组成的平面,称为焦平面.焦平面的位置通常就是底片或者感光器的位置.如果镜头能够够把物像清晰的投射到焦平面上,这就是合焦.而脱焦的意思就是物像没有汇聚到焦平面上(类似近视眼或远视眼,焦点没有汇聚在视网膜上),物像离焦平面越远,拍摄出来的图象越模糊.

 所谓对焦,就是调整镜片与焦平面的位置,使物像恰好落在焦平面上,这个调整镜片的过程就是对焦。

自动对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相位原理让马达带动镜片组中负责精确汇集的镜片运动,手动对焦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来调整啦。

单反相机的手动对焦往往精确度更高,但低端消费级相机所谓“手动对焦”功能有很多并非是用手拧动对焦环,而是用按键增减屏幕上的“距离”数字,这不是真正手动对焦,普遍准确性较差,而且操作繁琐。

R1的手动对焦是真正的手动。

Q:

相机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对焦模式可以选择,如智能对焦‘中央单点自动对焦’他们有什么区别?

拍摄的时候又需要注意什么?

A:

智能对焦是一种可根据被摄主体的状态,自动选择“单次拍摄自动对焦模式”或“连续随动自动对焦模式”,并能自动启动“追踪对焦模式”追踪运动物体的智能型自动对焦控制功能,目前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中,佳能的9店人工智能自动对焦系统准确性是最高的。

(不过R1的也不差,我们把拍摄模式调节到M档自动区域对焦时就可以发现这个模式了,呵呵)

 而中央单点自动对焦模式则需要我们将被拍摄物体始终保持在相机的AF区域内,通过半按快门来进行对焦或者锁焦。

由于汇聚的主体不一定总在画面的中心区域,控制难度比较大,所以中央单点自动对焦并不适合入门级别的摄影爱好者使用,

Q:

为什么我用微距模式拍摄静物和拍摄人像时经常会出现脱焦的情况,而拍摄风景时就好的多?

我需要做什么样的练习才能提高对焦准确性?

A:

微距模式和人像特写的特点都是摄影距离短,光圈大(光圈数字越小,说明光圈越大,注意),因此景深相对很浅,对焦的准确性要求就越高。

而风景照通常摄影距离比较远,光圈也不大,景深相对较深。

因此脱焦的几率相对较小。

 相机的震动会造成糊片,而因为脱焦造成糊片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注意到对焦距离。

当微距摄影超出对焦范围时,当人像特写的实际摄影距离小于镜头允许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因为摄影条件超过器材的技术能力之外,镜头是没办法合焦的,因此在近距离摄影时,尤其要注意摄影距离是否在镜头的对焦范围之内。

 另一个原因是在完成合焦之后,被摄主体又发生了移动。

要在这种情况下拍好,要么合焦之后迅速按下快门,要么缩小光圈增大景深,要么告诉被摄主体不要动了,呵呵。

近距离摄影由于主体较大,一旦脱焦,后期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Q:

在进行夜景拍摄的时候,对焦有什么技巧呢?

A:

大部分摄影爱好者使用的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对焦感应器对于低反差,低照度的静物难以准确对焦,经常可以感受到相机一直在吱吱响(镜头内部的对焦镜片组高频运动的声音)却无法完成对焦的尴尬。

多以在拍摄低反差,低亮度的景物时如果依然选择区域自动对焦很大的几率会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将对焦方式改为中央单点自动对焦,然后选择明亮的景物或反差较大的物体边缘进行对焦,然后半按住快门锁住焦点,再进行构图(先对焦再构图),另外R1有个非常好用的功能就是背面那个锁焦键,在光线不好的条件下,一个小窍门是用一只手电筒,代替机器的辅助对焦灯,在M档上单按FOCUS键一次,对焦框变成绿色,然后按AELOCK锁焦,这时再构图,这样拍摄静物时几乎不会出现脱焦!

(呵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Q:

那么在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时,对焦模式又需要如何变化呢?

A:

要选择中央单点对焦模式,配合慢速快门来完成整个拍摄。

第一种:

将相机固定,对拍摄主体对焦成功之后,按下快门,这时候会得到一张背景清晰,而运动主体呈现运动痕迹的照片;第二种:

追拍,同样的对焦方式,但相机的镜头会随着运动物体运动而运动(相机相对运动物体是静止的),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是背景模糊,主体清晰的。

Q:

拍摄合影,有哪些注意事项?

A:

首先要保证画面中人物面部尽量在一个平面内;如果条件不允许,缩小光圈,减慢一点快门速度。

Q:

我是个新手,怎么练习对焦的准确性?

A: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家中打开台灯或利用自然光,将直尺平放在桌面上(下面最好垫白纸,可以看清刻度,呵呵)然后把相机调到M档,微距档,把对焦模式调节到中心对焦,从1CM开始,对刻度进行对焦练习,拍照后看对焦是否准确。

(尺子练习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好,提高快,同时还可以练习拍摄时的屏气和呼吸)

测光

摄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人生旅程,每个不可重复的一瞬,我们都可以用照相机把它永远定格,使这一瞬间成为可以长久保存和分享的美好记忆。

 

 在自动相机出现之前,摄影往往被看成是一门专业的技术,而学习这种技术的过程又是那么地枯燥和困难。

随着摄影器材技术的发展,自动相机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拍摄技术不再是摄影爱好者的门槛。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使拥有了自动相机,面对珣丽的风景、美好的瞬间,拍摄出来的却常常是平淡无奇甚至是失败的照片。

为什么?

一张成功的照片,并不仅靠娴熟拍摄技术获得,还需要关注对外在内在表现的构思和构图取景。

但掌握必要的拍摄技术,绝对是获得满意照片的基础.

Q:

什么是测光?

?

A:

非常浅显的说:

曝光是胶卷或者数码感光部件(CCD等)接受从镜头进光来形成影像。

我们在照相的时候,如果照片中的景物过亮,而且亮的部分没有层次或细节,这就是曝光过度(过曝);反之,照片较黑暗,无法真实反映景物的色泽,就是曝光不足。

Q:

往往是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景物,拍出照片后,差距会非常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假设人眼能够看到一个范围,那么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所能表现的远比人眼看到的范围小的多,而这个有限的范围就是感光宽容度。

了解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在逆光的条件下,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暗)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明)。

而一旦拍摄出来,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黑糊糊的剪影,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

而一台机器如果宽容度大,那它就能更好的反映明部和暗部的细节,这就是为什么大感光器反映出的细节比那些1/2.5,1/1.8的CCD细节好!

Q:

平时我们一般用什么测光方法?

A:

平均测光法。

是在拍摄点用机内测光装置中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对准被摄体直接测光,它得到的是被测量的景物范围内各种亮度的平均读数。

这种方法有利于保证使整幅底片得到适当的曝光量,使整幅底片的密度不薄亦不厚。

如果被摄体的明暗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反差不大,用这种平均测光法极易获得良好的效果。

Q:

那如果我想拍逆光的人像,景物怎么办呢?

A:

照顾重要的暗部阴影法。

采用这种测光方法,可以准确地控制画面中最主要的物体影像重要阴影部分的影调,使这些部分的影调和层次表现适当。

当画面中阴影部分占据很重要的部位时,如山峦的阴影部、逆光照明的室内景物、逆光人像,宜采用这种方法确定曝光。

具体做法是:

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对象重要的阴影部分测光,但不按照测光表直接指出的读数曝光,而是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再减少1级、2级或3级进行曝光,将测量的该部位表现成较暗的影调。

在这种情况下,要比测光表提供的读数减少曝光。

对于黑白和彩色负片来说,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减少3级以内,仍然可以记录下层次;彩色反转片减少曝光要控制在2级之内。

Q:

如果我想拍雪景,或者顺光的人像怎么拍呢?

A:

那应该采用考虑亮部影调法。

这种方法不是重点考虑被摄体暗部的影调,而是从增强或削弱景物的反差需求出发,让主要景物亮部将再现为什么影调作为思考的重点,比如,拍摄一幅顺光或前侧光照明的近景人像,或者拍摄雪景,您打算将人脸的亮部或大雪覆盖的地方再现为中级影调还是较亮、较明快的影调,就会用到这种方法。

具体做法是:

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体的亮部测光,取得测光读数后,并不按照读数曝光,而是将曝光量再增加l-2级。

拍雪景以及其它高调景物,也应比测得的读数额外增加曝光。

Q:

如果我想拍出比较中性的照片,不想突出哪一部分怎么办?

A:

灰板法。

这种方法不是用测光表直接测量被摄体的亮度,而是测量有中级反光率的表面,依照测得的读数曝光。

这样,被摄景物中标准亮度的表面(中级灰表面)在照片上再现为中级灰影调,比它更暗或更亮的表面,则获得比中级灰更暗或更亮的影调。

最标准的中级灰表面是反光率为18%的摄影测试灰板。

将这样的灰板放置在被摄体的位置,并使它受光均匀,然后用反射式测光表对准它测量,并按照测得的读数曝光,会使被摄体得到正确曝光。

这种测光方法,与亮度测光表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因为它能正确再现出被摄景物中明暗各部分影调的深浅

如果没有反光率为18%的灰板,摄影者可以用机器自带的测光仪测量自己的手背代替灰板,因为它们的反光率接近。

根据手背的亮度曝光,被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