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5994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docx

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校本与选修课

 

生活物理

济宁市实验初中校本教材编写组

第一讲   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中,人们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物理,可以说处处与物理打着交道,就拿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厨房来说吧,其中就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现殒举如下: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

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

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容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

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

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玻璃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

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

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

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

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

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

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

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

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

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

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

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

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

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

(三)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作为一门大众的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数不胜数,厨房中的物理知识应用真可谓冰山一角,我们必须更加努力的学习,积累物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第二讲 电冰箱的原理

 

起源:

冰箱,又称冰桶,由古时的“冰鉴发展而来,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它是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

《周礼天官·凌人》:

“祭祀共(供)冰鉴。

”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

  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

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

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

为使冰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这对冰箱结构标准,箱桶和底座均装饰华美。

成对制作,当为大户人家所用之物。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在当时价值高的器物,传至如今其价值一定比同样传至今天的过去价值较低的器物要高。

今天如此,将来也一定如此。

这是选择收藏品的要招。

这一点,对于想收藏冰箱的人来说,特别管用。

因为在古时候,即便是清代末年了,由于没有制冰设备,在炎炎夏日要想求得一方清凉的冰,何其困难。

虽然古时有凿地储冰的方法,但冰的奢侈,一定不是那些一般人家所能享用的。

能用得上冰箱的人家,必定衣食无忧。

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富裕的人家绝对是少数,用得起红木家具的,并不一定能用得上红木制作的冰箱,这也就是为什么冰箱的收藏价值高的原因,不仅如此,它将来的意义将会更加重要。

襟抱堂认为,冰箱的发明让人类远离了发霉的食物,可以将温度降低并保存,让我们在夏天的时候享受健康的食物,不能不说是科技带给人的一种进步。

发明历史:

17世纪中期,“冰箱”这个词才进入了美国语言,在那之前,冰只是刚刚开始影响美国普通市民的饮食。

随着城市的发展冰的买卖也逐渐发展起来。

它渐渐地被旅馆、酒馆、医院以及被一些有眼光的城市商人用于肉、鱼和黄油的保鲜。

内战(1861-1865)之后,冰被用于冷藏货车,同时也进入了民用。

到1880年以前,已经有半数在纽约、费城和巴尔的摩销售的冰,三分之一在波士顿和芝加哥销售的冰箱开始进入家庭使用,因为一种新的家庭设备——冰箱——即现代冰箱的前身,被发明了。

现在同类产品还有冰柜。

  制造一台有效率的冰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19世纪早期,发明家们关于对冷藏科学至关重要的热物理知识的了解是很浅陋的。

人们认为最好的冰箱应该防止冰的融化,而这样一个在当时非常普遍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正是冰的融化起到了制冷作用。

早期人们为保存冰而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包括用毯子把冰包起来,使得冰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直到近19世纪末,发明家们才成功地找到有效率的冰箱所需要的隔热和循环的精确平衡。

但早在1803年,一位有发明天才的马里兰农场主——托马斯·莫尔就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他拥有一个农场,离华盛顿约20英里,那里的乔治镇村庄是集市中心。

当他用自己设计的冰箱运送黄油去市场时,他发现顾客们会走过装在竞争者桶里那些迅速融化的黄油而给他比市价更高的价格买他仍然新鲜坚硬,整齐地切成一磅一块的黄油。

莫尔说他的冰箱的一个好处是使得农民们不必为了保持他们产品的低温而在夜里去市场交易。

工作原理: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在液化后都要放出热量,在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这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

空调冰箱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将制冷剂液化放出热量,然后再让他蒸发吸收热量。

液化放出热量的位置和蒸发吸收热量的位置不能在一处,否则没有任何效果。

因此空调就有了室外机,目的是散热和其它主要功能,冰箱则散热器在冰箱外部。

那么怎么能实现制冷剂液化-气化呢?

我们知道,气体物质在它的临界温度下,当压力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就会液化。

所谓的临界温度就是在这个温度之上,无论采用多高的压力都不能使他液化。

当温度高于气体物质在某个压力下的沸点之上时就会发生气化,气化时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从环境中获得,从而实现制冷。

用于上述实现制冷的气体物质就是制冷剂。

作为制冷剂的物质通常常温下为气体,便于蒸发,而且临界温度不能太低,否则压缩时液化不容易。

还要要求无毒,无异味儿。

常见的制冷剂为氨、氟(这个字念服笨蛋才念佛呢)里昂。

氟里昂实际上很多种物质的总称,是一种系列产品。

那么他是什么物质呢?

实际上就是卤代烷,常见的是卤代甲烷。

例如一氟三氯甲烷、三氟一氯甲烷、二氟二氯甲烷等等。

也就是甲烷的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和氟原子所取代,你可以自己组合出不同的物质。

当然了,这种卤代烷一定要有氯原子和氟原子存在,不能全是氯也不能全是氟,而且烷烃中的氢原子全部被取代。

倒不是说不存在这种物质,而是满足不了作为制冷剂的要求,例如四氯甲烷,常温下为液体,也就是四氯化碳,不能做制冷剂的。

但是四氯化碳中的一个氯被氟取代,就可以做制冷剂。

制冷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压缩机将蒸发器来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由于室温低于制冷剂的临界温度,当达到所需的压力后液化,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量通过散热管、散热片散发到空气中,也就是冰箱后面的散热管、空调室外机的风扇吹着的散热片。

液化后的制冷剂散热后,温度降低到接近室温,经过缓冲器后再通过毛细管进入蒸发器,蒸发器就是粗管,上面带有导热良好的金属片。

制冷剂在这里蒸发,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得蒸发器周围温度迅速降低。

对于冰箱,蒸发器就是冷冻室周围的金属和部分,对于空调就是室内机里面的金属管和外面的吸热片,和冰箱不同的是,空调蒸发器温度不是低吗,用风扇吹他,于是空调就吹出了冷风。

冰箱同志则住在密封箱里,由于蒸发器不断地吸热,使得这里面温度很低,低到零下十几度。

制冷剂在蒸发器蒸发后变成了气体,再到压缩机压缩,结果又放出热量变成了液体,成为一个循环。

那位优点物理知识的姐姐该问我了:

“不对吧?

如果说制冷剂在工作中不是在密闭的、循环的系统中运作没有任何问题,但制冷剂和压缩机等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循环,那压力应该是平衡的,也就是压力不变啊,既然不变,那液体怎么可能变成气体呢?

便不成气体,制个屁冷啊?

”姐姐,前面说了,在蒸发器前面有个毛细管,这个毛细管的作用就是减压,为什么呢,你想想毛细管后面的是蒸发器,蒸发器空间是很大的,毛细管很细,流着的是液体,到了蒸发器,空间突然增大,而且蒸发器后面就是压缩机,压缩机会及时地抽取气体,于是通过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内液体制冷剂由于压力低,不得不气化了,于是上演了气化吸热的一幕。

制冷机理就是这样的,简单吧?

那温度是怎么控制的?

冰箱和空调温度控制都是通过启停压缩机来实现的。

压缩机总在那里干活儿就冷,反之就不制冷。

控制温度的部分叫温控器,冰箱的比较简单,有机械的,也有电子的,空调基本上都是电子的。

机械的相对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密封管,里面装有膨胀系数大的液体或气体,当温度升高时,膨胀,推动开关,使冰箱供电导致压缩机启动。

电子的也很简单,一般是一个热电阻温度计或热电偶温度计或者半导体温度计(所谓的温度计实际上是传感器),温度变化导致传感器参数变化,通过电子电路实现对压缩机供电电路的开关。

电子温控有好处,便于实现遥控、定时、等等。

近年来出现的所谓变频空调,号称节能,实际上是通过变频技术调节拖动压缩机的电动机的供电频率来实现调节电机的转速。

我们知道交流电机调速很难实现,冰箱、空调中的压缩机都是有交流电机拖动的,特别是空调,美女、衰哥喜欢温度不一样,总爱调来调去的,如果不采用变频调速在平稳电机运转,只能通过间断运行来实现。

我们知道,电动机在启动过程中,需要较大的起动电流,因此对电网的电压造成波动,甚至烧掉不耐压的设备,最常见的是白炽(这个字念赤)灯烧断钨丝。

刚刚启动不久的电机往往由于温度对它的控制又要求停机,反反复复导致电机频繁启动,一方面浪费电能,另一方对压缩机等部件的机械部分也会造成疲劳、磨损等。

采用变频空调,就可以在电机在根据温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转速来实现。

交流电机的变频调速本身不节能,但是避免了需要频繁启动的电机等,这时候相对传统手段就节能了,这是相对的。

制冷剂氟里昂可以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我们知道,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暖层、电离层等,其中在大气层的10公里到50公里高度的区域(平流层)臭氧有相当的浓度,是臭氧富集区,臭氧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一个分子中有三个氧原子(氧气是两个),臭氧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得紫外线转变为热能,氧气也可以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变为臭氧。

单独的氧气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是不能把紫外线转化为热能的,而是直接透过。

只有在臭氧存在下,才会出现臭氧在紫外线照射下转换为氧气,氧气再在紫外线照射下转换为臭氧,实际上是一种化学平衡。

在氟里昂存在的情况下,臭氧分子将会被破坏变成氧气分子,在这个过程中,氟里昂并不发生变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也就是说,氟里昂破坏了臭氧分子后自己并不被消耗掉,氟里昂自然降解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大气中氟里昂的浓度增加自然而然会把臭氧破坏干净。

自然界的臭氧的产生一般是通过空气放电也就是闪电过程中有氧气转变而来的,在自然环境下,臭氧的产生和消耗是平衡的,但人类制造了氟里昂,就会破坏这种平衡。

臭氧被破坏了,太阳光中波长小于290纳米的紫外线就会对生物造成极大的影响。

制冷技术除了液化蒸发法,还有半导体制冷技术。

实际上某些板式半导体在通电时,会出现温度差,导致一面冷另一面热。

于是就出现了利用这一技术的微型冰箱、凉帽等,某些饮水机的冷热水,就是半导体制冷。

半导体制冷优点是无噪音,无制冷剂,无运转机构,如意控制温度,但致命缺点就跟五笔字型类似,耗电量大(五笔字型工作量大),效率低,因此应用领域比较窄。

 

 

 

 

 

 

 

 

 

 

 

 

 

 

第三讲 热得快的奥秘

热得快简介:

“热得快”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电加热器,可以用来烧开水、热牛奶、煮咖啡等,快捷而方便。

“热得快”的加热螺圈通常是用一种较细的金属管绕制成的,管内装有电热丝,然后灌入氧化镁粉之类的绝缘材料,把电热丝封装固定在管中间,使它不与管壁接触。

电热丝的两端再分别与电源线相接。

通电后,电流从电热丝中流过,电热丝便发热。

如果把“热得快”浸没在液体中,热量通过液体很快散发出来,这样使液体很快被加热,而且也不会烧坏电热丝。

如果让“热得快”在空气中干烧,热量不易散发,金属外管会很快烤焦,甚至烧红,管内的电热丝便会烧断。

所以,使用时应先将“热得快”放入液体内,液体最少应淹没加热螺圈(手柄及电线不能浸入液体中),然后再接通电源。

加热完毕,也应先断开电源,过一小会,待“热得快”温度降低后,再从液体中拿出,擦干收藏。

由于“热得快”中的电热丝是用镍铁合金制成的细丝,一般较脆、容易震断。

热得快功率一般在1000-1500W烧一瓶开水一般5-6分钟。

注意事项:

热得快烧开的水当然可以喝(和电水壶原理一样),但要注意:

1.要保证盛水容器和热得快的干净,无生锈等。

  2.容器中的水一定要没过热得快,不能干烧热得快,否则热得快易烧坏。

  3.水烧开后,不要马上把热得快从水中拿出。

要拔掉电插头等水冷一点再把热得快拿出,因为此时热得快温度还很高,热得快易烧坏。

  4.水烧开即拔掉电插头,因水烧的时间过长,会造成水的老化,以及形成有害物质。

因此,健康的、符合人体需要的水应该是新鲜的。

另外,水烧开后放置的时间过长,也会变成老化水,而且老化水中的有毒物质会随着水贮存时间增加而增加。

因此,最好当天烧的水当天喝完。

  “热得快”如果在空气中干烧,热量不易散发,金属外管会很快烤焦,甚至烧红、管内的电热丝便会烧断也因此,使用时应先将“热得快”放入液体内,液体最少应淹没加热螺圈(手柄及电线不能浸入液体中),然后再接通电源。

加热完毕,也应先断开电源,过一小会,待“热得快”温度降低后,再从液体中拿出,擦干收藏.另外,由于“热得快”中的电热丝是用镍铁合金制成的细丝,一般较脆、容易震断。

因此,“热得快”不能剧烈震动,如果表面有水垢或附着物,可用小毛刷轻轻刷掉,不要用硬物敲击或用小刀刮削。

“热得快”一旦断丝便无法修复,只有换新的了。

第四讲 高压锅

 

高压锅的由来:

三百多年前,法国有个名叫丹尼斯·巴本的人,他是一个物理学家,也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机械师。

由于那时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对新教徒的迫害,巴本不得已逃往国外。

在跋山涉水的路途中,他发现:

在高山上煮马铃薯时,尽管锅里的水哗哗地沸腾,马铃薯还是煮不软。

在帕斯卡由实验证实的“高山上的大气压比海平面低”的启示下,巴本猜想:

液体的沸点是否随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呢?

到了国外以后,他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终于用实验证实了“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强的减小而降低”的猜想。

巴本进一步想,如果把问题倒过来,用人工加压的方法增大气压,那么水的沸点不就会升高了吗?

1681年,巴本根据这个道理设计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高压锅,当时人们把它叫做巴本锅。

巴本锅有内外两层,内层里放要煮的食物,外层是密封的,锅盖更是经过严格选择的,以此控制外层锅里的气压。

为了更加安全,锅的外围还特地加上了金属罩。

据说,巴本访问英国时,在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的要求下,曾作了一次表演,用巴本锅煮肉,不仅省时间,而且就连坚硬的骨头,也能煮得像奶酪一样松软。

在懂得了巴本锅的道理以后,你能解释下列两则奇闻吗?

  一、当伦敦泰晤士河下的过河隧道竣工时,各界知名人士前来参加通车典礼,在隧道里还举行了庆祝酒会,会上大家一致感到香槟酒的气不够,味不浓。

可是,会后大家返回地面上时,一个个嘴里却不住地打嗝,感到肚子胀。

但是,当他们重新回到地下时,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试问,人们的肚子是否真的出了什么毛病?

二、1971年6月30日,苏联宇宙飞船“联合Ⅱ号”由太空返回地面时,突然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中心失去了通话联系,幸亏飞船上有自动飞行控制设备,飞船才重新返回地面。

意外的是三名宇航员全部死亡。

经过对尸体的解剖化验,确定宇航员死于“血液沸腾症”。

科学家又对飞船进行检查,发现密封舱壁上有漏气处。

由于舱内空气在太空中迅速地泄漏,致使宇航员死于“血液沸腾症”。

为了更加保险,从此以后,宇航员还得穿上“宇航服”,以免血液沸腾。

试问飞船漏气以后,宇航员的血液为什么会沸腾?

原理:

高压锅的原理很简单,因为水的沸点受气压影响,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在高山、高原上,气压不到1个大气压,不到100℃水就能沸腾,鸡蛋是用普通锅具是煮不熟的。

在气压大于1个大气压时,水就要在高于100℃时才会沸腾。

人们现在常用的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设计的。

高压锅把水相当紧密地封闭起来,水受热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只能保留在高压锅内,就使高压锅内部的气压高于1个大气压,也使水要在高于100℃时才沸腾,这样高压锅内部就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饭就容易很快做熟了。

当然,高压锅内的压力不会没有限制,要不就成了炸弹。

当前,我国市场上出售的压力锅,工作压强约为1.3×105帕,水的沸点是124℃。

用它来焖饭比用普通锅节约时间。

在工厂里也要用高压锅炉,有些热电厂的中型锅炉内,压强高达40×105帕,水的沸点为249℃,用这样的高温高压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

压力锅构造:

由锅身、锅盖、易熔片、放气孔、安全阀和密封胶圈、以及其他新形式的放气通道组成。

 

 

 

热锅上的水滴

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由于表面张力会出现表面收缩的趋势;液体与固体接触的附着层会出现浸润与不浸润现象;由于表面层和附着层的影响,在毛细管内又会出现毛细观象。

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先在锅里滴几滴水,看它是什么形状?

而后把锅放在炉子上加热,可见到水滴汽化成蒸气。

继续加热锅底,让水滴全部汽化并加热锅底至灼热。

再滴几滴水珠到锅底,会立即听见嗤嗤声,出现了水变成水蒸气的强烈汽化。

请注意观看:

被蒸气层托住的尚未被汽化的水滴呈什么形状?

──呈扁球形,并在不停地跳跃。

这说明,液体在表面张力作用下,表面积会尽可能的小。

 

 

 

 

 

 

 

 

第五讲 微波炉

 

微波炉是一种用微波加热食品的现代化烹调灶具。

微波是指波长为0.01~1米的无线电波,其对应的频率为30000兆赫到300兆赫。

为了不干扰雷达和其他通信系统,微波炉的工作频率多选用915兆赫或2450兆赫。

微波加热的原理简单说来是:

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食品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水是由极性分子(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即使在外电场不存在时也是不重合的)组成的,这种极性分子的取向将随微波场而变动。

由于食品中水的极性分子的这种运动。

以及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类似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因此,食品的温度也就上升了。

用微波加热的食品,因其内部也同时被加热,放整个物体受热均匀,升温速度也快。

微波炉的基本构造:

门安全联锁开关:

确保炉门打开,微波炉不能工作,炉门关上,微波炉才能工作;视屏窗:

有金属屏蔽层,可透过网孔观察食物的烹饪情况;通风口:

确保烹饪时通风良好:

转盘支承:

带动玻璃转盘转动;玻璃转盘:

装好食物的容器放在转盘上,加热时转盘转动,使食物烹饪均匀;控制板:

控制各档烹饪;炉门开关:

按此开关,炉门打开。

   微波炉的由来:

使用微波来烹饪食物的方法是首先由PercySpencer想到的,PercySpencer过去为Raytheon公司建造雷达设备的磁电管。

一天他在一个启动的雷达设备上工作时,突然发觉自己放在口袋里的巧克力融化了。

经PercySpencer的思索和研究,发现他的巧克力是被微波所溶化。

 微波炉的发明者是美国的斯本塞。

斯本塞于1921年生于美国亚特兰大城。

1939年,他参加了海军,半年后因伤而退役,进入美国潜艇信号公司工作,开始接触了各类电器,稍后又进人专门制造电子管的雷声公司。

由于工作出色,1940年,他由检验员晋升为新型电子管生产技术负责人。

天才加勤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