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6247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docx

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

目录

一、概述2

二、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把握的原则4

1、坚持生态良好,持续发展的原则4

2、坚持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原则5

3、坚持基本的经营制度、尊重牧民的合法主权地位5

4、坚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5

5、坚持社会和谐民族团结5

6、坚持转移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5

7、坚持以人为本,挖掘和开发人力资源6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推荐模式6

(一)发展草料夯实畜牧基础6

1、以草定畜,防止草原退化7

2、休禁结合、恢复退化7

3、划区轮牧、合理利用7

4、巩固“双权一制”成果7

5、依法自愿合理流转草场8

6、改良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8

7、建设高产稳定饲料地9

8、发展饲草料加工,确保牲畜营养供给9

9、建立农牧饲草联产,抵卸灾害9

10、加强草原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10

(二)发展效益畜牧业,促进牧民增收10

1、调整畜群结构,畜牧产业效益最大化10

2、普及推广良种畜、提高畜产品单产,走效益畜牧业道路11

3、科学饲养管理适应市场需求12

4、加强兽防减少疾病14

5、建立和巩固牧民的经济协作组织15

(三)大力发展其它产业、拓宽牧民增收渠道15

1、工矿产业15

2、草原风情旅游业16

3、畜产业加工产业16

4、大力发展牧业机械产业17

5、草产业17

(四)加强生产、生活、公益建设17

1、生产施设17

2、生活基础设施建设20

3、公益设施建设22

(五)社会公益体系和基层组织民主建设24

四、保障措施27

1、加强领导各负其责27

2、加强宣传正确引导27

3、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本经营28

4、科教兴牧造就新牧民29

参考文献29

 

 

内蒙古自治区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推荐模式

一、概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06]6号文件)和《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意见》(内农牧法发[2006]127号)文件精神,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百村(嘎查)调研”活动,此次活动分为6个调研组,分赴全区12个盟市、100个旗县区的100个村(嘎查)进行了大规模、全面深入生产、生活、民意民情、各个阶层的农牧民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依据地区、自然经济、类型、产业特征、基础条件的不同,全自治区选了100个村(嘎查)试点,其中示范点12个,每个盟市一个,联系点88个,每个旗县市1个,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类型40个,占了40%,并且由自治区申报并批准3个嘎查为农业部省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建设示范村(嘎查),其中,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巴音图嘎嘎查被列为全国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示范点。

自治区农牧业厅又组织社会主义新建设试点村(嘎查)领导进行了集中深入学习和培训。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2006年已经拉开了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序幕,并开局良好。

牧区自然经济、社会民族特点均区别于农村,因此,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不能等同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重点、难点有区别与新农村建设,本文就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模式进行侧重探索。

牧区与农村相比较具有下列特点。

牧区地域广阔、生态条件差异大:

我区由东向西跨了多个生态类型,各地的植被、气候、土壤、地形等差异非常大,再则,各地的经济条件、经济发展、社会基础建设、牧民综合素质、经营传统习惯等等不尽相同。

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目前,牧民已经定居,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但是,广大牧民仍然分散居住,不像农区有村屯集中居住,造成生产生活特殊性。

放牧为主,经营粗放:

牧民世世代代依赖草原赐给的牧草,以放牧为主经营方式养育着草食牲畜,经营粗放,除了雇工外牧草及投劳不计成本,受气候和牧草生长的影响,随着季节变化而起伏,四季不能均衡生产。

造成了畜产品季节性上市、季节性供应。

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成本较高:

牧区特有的社会特点,造成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设难度偏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期长,特别是水、电、路、讯等方面。

牧区牧民除了工矿、城镇较近很少外饮用自来水几乎没有饮用自来水;很少使用网电,多数风电为主,风光互补电流仅在试范过程中;苏木镇与嘎查间和嘎查间极少通油路(水泥);多数无线通讯为主,一部分使用ETS电话,通过收卫星接收天线可以收看20~30套电视节。

生态条件脆弱,草场退化严重:

牧区降水量少,土壤瘠薄、风沙大,加之局布超载过牧和不合理利用极易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碱化。

据统计,我区草原74.99%不同程度退化,十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使草原生态出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良好势头。

贮草能力差,不易抵御灾害:

我区中西部牧区,打草场面积偏小,贮草能力差,越冬补饲没有足够的饲草用于饲喂,特别春季接羔季节,还有牧区十年九春旱,因而,显得贮备饲草优为重要。

牧区的保障体系比较薄弱:

牧区多数乡镇没有学校,适龄儿童必须旗(县、市)驻地上学,年龄偏小寄宿儿童,自理生活困难,多数长辈陪读,教育成本偏高。

新型合作医疗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养老教育还在酝酿探索之中;最低生活保障没有完全实施。

牧民接受职业教育程度低,限制生产发展和创新:

我区农村牧区6-60岁的人口中大学文化占0.6%,高中及中专文化占6.8%,受过农牧业职业教育占不足5%,文育和半文育占12.6%,具有大学、高中及中专文化多数不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工作,人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第一要素,人口文化现状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把握的原则

1、坚持生态良好,持续发展的原则:

草原是广大牧民生产生活的最重要生产资料,是牧民的生存之本、生命之源,生态条件脆弱,极易退化而伤逝生产能力,通过保护、合理利用和建设手段,使草原保持、恢复和提高生产力,使草原畜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巩固“十五”生态建设的成果,继续抓紧抓实抓好“休牧、禁牧”、双权一制,退牧还草、人工草场建设,草场改良、人工饲料地建设、草场围栏建设的成果。

扩大划区轮牧表面积和规模,执行打草场轮刈制度。

完善提高草场使用、管理和建设机制。

严格以草定畜制度,实现草场载畜能力中长期预测预报制度。

2、坚持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原则: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牧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牧建设的根本目的。

千方百计寻求和改变牧民增收方式和潜力。

通过改变经营方式、增加科技含量、龙头企业带动、提高畜牧单产、扩大畜产品价值等方式,促进生产的快速发展,使牧民收入快速提高,从而,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3、坚持基本的经营制度、尊重牧民的合法主权地位:

在保持现有牧区生产经营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牧区草原“双权一制”机制。

鼓励牧民投工投劳投资投智建设、保护、利用草原。

在牧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牧民实行联户、托管、股份等多种形式经营草原畜牧业,尊重牧民偿试经营体制创新。

依法合理流转草场,提倡牧民适度规模经营。

4、坚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着重抓好牧民急需,牧区薄弱环节,抓好解决牧区生活水、电、路、讯、宅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生产中的种子、机械、棚圈、兽防、围栏、青贮窖等基础设施;抓好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养老、低保、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

5、坚持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始终贯穿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亲邻和谐、民族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基础和前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是人与自然的具体体现。

协调推进牧区组织、文化、社会建设;重点强化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公益事业建设。

6、坚持转移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

牧区生态条件差,承载能力有限。

解决牧民问题从减少牧民找出路;解决牧业问题从非牧产业找出路;解决牧区问题从城镇化上找出路,通过培训、引导,在牧民自愿情况下将牧区劳动力从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将牧区人口转移城镇,以缓解人对生态的压力。

7、坚持以人为本,挖掘和开发人力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主体是牧民,充分发挥和挖掘牧民潜智和积极性,鼓励牧民在管理、经营、生产、技术等方面创新;发挥能人在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把有智慧善管理、有理想中青年牧民提拔到村(嘎查)领导班子里来,领导带领全体牧民建设家园;引导和鼓励教学、科研、专业技术、龙头企业等单位技术工程人员为新牧区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提供技术保障;鼓励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服务于牧区,发挥其特长,实现辉煌人生。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推荐模式

新牧区建设涉及产业较多,各地区所处生态、社会基础和条件不同各有侧重,某种产业依托另一产业而存在发展的,主要有草原畜牧产业、草原风情旅游产业、饲草料加工供给产业、畜产加工产业、草药生产产业、物流产业、牧机产业、草产业等。

但是,我区牧区主体产业是草原畜牧产业,其它产业依着生态经济社会不同而零散存在着发展。

现以围绕着草原畜牧产业做强、做精、做大、做长产链条为主来论述现阶段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推荐模式。

(一)发展草料夯实畜牧基础

饲草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牧区饲草料主要来源广大的草原,保持草原生态良好,持续供给牲畜的饲草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基本条件。

1、以草定畜,防止草原退化:

依托自治区草原管理机关,利用先进遥感信息,每年做2-3次草原载畜量测报,由各级草原监理部门落实和管理,载畜量平衡落实到牧户,并科学实际平衡载畜量,对超载牧户严肃处理,严禁超载过牧,自觉以草定畜。

草原科研管理部门与气象部门合作,逐步建立草原载畜量生长期预测预报系统,依据科学手段预报一年以上草原产量和载畜能力,科学指导生产。

建立科学放牧制度,合理利用草原,确定适宜饲养动物种类,防止草原退化。

2、休禁结合、恢复退化:

严格执行牧区草原休牧制度。

我区地域辽阔,地跨多个自然带,气候植被条件不尽相同,牧草返青期和降春雨的也不相同,全区可以执行同一休牧期,依据牧草返青状况而定休牧起止时间。

保证牧草返青休养生息而不被动物肯食。

强化休牧的监管机制,各级政府积极领导,专业部门具体负责。

确扎扎实实把休牧工作抓出实效确保草原生态良好,防止退化和退化草原得以恢复。

涉及到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迁出区和封育区,严重沙化退化和生态脆弱区的执行严格禁牧制度。

巩固退牧还草工程成果,治理退化和沙化草场,经过3-5年的努力恢复退化草场30%。

3、划区轮牧、合理利用:

到2010年50%草场实行划区轮牧。

拥有5000亩以上草场的牧户执行单户划区轮牧;拥有5000亩以下的牧户,联户至5000亩以上执行划区轮牧,在以草定畜的基础上,确定放牧区和打草区的面积。

按照各划分区功能区科学利用。

同时有计划进行建设,达到增草增畜的目的。

以实现草场资源可持续利用。

4、巩固“双权一制”成果:

完善和巩固“双权一制”的成果是牧区工作一项长期的管理任务,确保草场使用权和经营权长期不变,因人口增减变动也不作大的调整,是党和政府在牧区工作基本政策;是促进草场建设、合理利用、防止草场退化的根本保证;是稳定牧民经营前提;是牧区经济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

继续把户间草场界限的明确下来,无自然界限的用围栏围封标界,鼓励牧民在承包草场上建设草场、建立人工草场、改良草场和建设科学利用草场设施等,并具有继承权。

5、依法自愿合理流转草场:

鼓励牧民各种方式经营畜牧以外产业,比如二三产业、做经纪人、进城务工等等,依照相关法律以租赁、托管等方式,按照合理合法程序,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流转至经营畜牧的能人和有畜户手中,发挥草场的经济作用。

在流转草场的过程中,一是程序合理,手续齐全;二是尽可能长期流转,防止租草场牧户短期行为;三是接受各级相关行业监管,流转的草场无论做放牧或打草,必须执行轮牧和轮刈制度,执行以草定畜、载畜量平衡制度。

6、改良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

改良低产低质的草场,通过补播、清除有毒有害植物,寻求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生长饲用植物,增加优质高产的良种牧草。

在羊草和针茅为优势种草场,在适宜生长期、季节及生态条件下,通过切根、浅耕法等方式促进优质的羊草生长发育,抑制有害的针茅生长发育等。

到2010年适宜改良的天然草场改良率达到20~30%。

大力建设人工草场,促进人工牧草的转化和流通,特别我区中西部打草场贫乏地区,贮草能力差,在合理科学利用天然草场同时,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增加牲畜饲草料来源,大力发展以豆科苜蓿等为主的人工草场及以禾本科羊草、披碱草等为主的人工草场。

在建设人工草场经营方式积极创新,如种草养畜复合型模式或者种草加工卖草草业型实体等。

到2010年适合发展人工草场的地区达到畜(绵羊单位)均永久型人工草场0.5亩。

以保证冬春季节饲草供给。

7、建设高产稳定饲料地:

发展高产稳产饲料地是我区中西部广大牧区在不具备打草场和不宜培育打草场地区增加枯草期饲草贮备的有效途径,在水、土、热条件较好地方,利用局部生态条件的优势,种植以青贮玉米为主饲用饲草。

贮备于枯草季、害荒年的牲畜饲草。

饲料基地实行科学种植管理;实行配方施肥;实行沃土工程;实行高度机械化作业;实行水、草、林、机、肥综合配套工程;实行节水降耗生产。

到2010年适合发展高产稳定饲料地的地区达到畜均饲料地0.3亩,达到畜(羊单位)均越冬贮青贮不低于1000公斤或青干草200公斤的指标。

8、发展饲草料加工,确保牲畜营养供给:

建立饲料加工供给体系,使牲畜孕期、断乳、育肥、配种等关键时期供给全价足量营养物质,保证动物遗传潜力的发挥。

目前,牧区饲料加工和供给体系浅弱,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生产的需要。

到2010年每户牧业旗(县、市)扶持1~2个饲料生产企业,每个苏木镇扶持2~3个饲料兽药批零兼营点,以满足牲畜饲料及保健的需要。

每个牧户或大型牧户拥有饲料草切碎机一台,实行粗草细喂、长草短喂,提高饲草采食率和利用率。

有条件牧户以高密草捆、草砖和草块方式储备干草,减少贮运和采食过程中损耗。

9、建立农牧饲草联产,抵卸灾害:

建立农区和牧区联合饲草生产方式,我国作物秸秆产量达7亿余吨,内蒙古每年产出农作物秸秆4000多万吨。

广大牧区邻毗农区生产大量作物秸秆和农区退耕还草,收割后除了农区留用外,加入牲畜营养性添加剂加工成为草砖、草块、草粕运至牧区,用于冬春缺草季节饲喂牲畜或救灾抗灾。

经营形式上以公司化经营,政府和金融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

10、加强草原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二)发展效益畜牧业,促进牧民增收

1、调整畜群结构,畜牧产业效益最大化

畜群结构包括畜种结构、品种结构、性能结构,依据各地区生态条件、市场需要、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定位和调整,促进牧民快速增收,使草原畜牧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依据饲草料资源、生态条件、龙头企业布局、目标市场状况,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中东部、科尔沁草原重点发展肉牛、奶牛、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小尾寒羊等畜种。

锡林郭勒草原西部及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主要发展小畜,以绵羊和绒山羊为主。

驼等畜种作为基因库有计划有目的保留一部分保种群体。

马除了作为基因库保留一部分群体外可以作为工具类、娱乐类部分生产,不管作为产业项目发展。

优化品种结构,促进牲畜良种化。

荷斯坦牛为奶牛主要发展优良品种。

西门塔尔、安格斯、夏洛莱、海福特等为肉牛发展主要优良品种;对于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牛等地方良种进行提纯多壮;肉用型或毛肉兼用绵羊为主要发展方向,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蒙古羊、小尾寒羊等地方良种主要发展方向,引进多赛特羊、夏洛莱羊等外国优良品种作为父本,生产商品代绵羊,或者改良地方良种,提高地方良种羊生产性能;绒用型山羊为重点发展方向,提纯复壮内蒙绒山羊、乌拉山白山羊、阿尔巴斯白山羊、乌珠穆沁白山羊等地方良种山羊,引进辽宁白山羊等优良品种杂交改良,生产商品代。

提高基础母畜比例,适时出栏商品代牲畜,提高种公畜质量,适时淘汰种畜,严格选留繁殖母畜,加快畜群周转,保持各类畜最优最佳比例;保持较高总增率和出栏率。

能繁殖母畜小畜80%以上,大畜40%以上,奶牛生产牛比例70%以上,繁殖母畜利用6-8胎左右,种畜利用6年左右,及时淘汰繁殖性能差的公母种畜。

2、普及推广良种畜、提高畜产品单产,走效益畜牧业道路

引进外地和外国优良畜种,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到2010年奶牛、细毛羊、绒山羊、肉羊种畜特级、一级比重达到90%以上,肉牛种畜牧一级比例达到60%以上。

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牧户引进、繁殖良种牲畜,发展种畜专业户,为围牧民提供优良种畜。

实施二元或三元杂交,利用杂交优势生产商品代。

地方优良品种作母本,引进良种畜作父本生产杂交商品代,其利用双亲优良基因,生长快、饲草料报酬高,抗逆性强、个体生产性能高等优点,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或者具有两个品种血液的杂种作母本,用第三品种作父本,生产出三元杂交商品代,从而提高商品代生产性能。

有条件地方小畜实现人工配种,减少种公饲养量,提高优良种公利用率。

肉牛冷配率达到70%以上,奶牛冷配率达到100%,科学管理、生产、供给种畜,提高种畜利用率和减少近亲繁殖。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牧民充分认识到种畜对畜牧业生产起到重要作用,但由受财力和信息的制约种畜生产管理供给各环节的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首先,种畜生产专业化,目前,以户为单位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种畜,在县和苏木等专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指导下,按照种畜生产规范和技术要点,生产种畜,按照种畜更新数量配备相应规模种畜生产专业户,每10000只能繁殖母绵羊,每年需更换50~60只种公羊;肉牛、奶牛以冷配为主,新更种公牛数量较小,各旗(县)有计划发展种畜生产户。

嘎查种畜集中管理,按种畜饲养标准进行饲养,放牧补饲相结合,满足营养需要,保证能量、蛋白质、钙、磷、维量元素、维生素供需平衡,以保证种畜的健壮体魄,保证后代质量;每个建立种畜编号、系谱档案,配种季节有计划按各牧户母畜数量分配到各户,避免近交,实行种畜轮配制。

嘎查按照养殖规模确定种畜管理户户数,种畜饲养户按饲养种畜数量各牧户供给种畜饲养费用和利润,具体标准由嘎查协调商定和执行。

推行先进繁殖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种畜生产场或牧户,不断探索先进繁殖技术,除了普及和推广牛的冷配技术、小畜种畜生产和轮配制度外。

推行胚胎移植技术生产高品质种畜,缩短种畜繁殖周期和繁殖成本。

推广小畜的人工配种技术,减少种公畜饲养量和提高优良种公畜利用率。

提高繁殖成活率,降低商品畜生产成本。

提高繁殖成活率除了提高保育水平和营养条件来提高仔畜成活率和母畜受胎率外,提高双羔和多羔率,通过选育母本和父本来自双羔的血缘是提高双羔率有效途径途径,另外可以导入双羔和多羔基因。

例如:

小尾寒羊为我国著名的多胎和多羔品种,通过繁育手段导入该基因,提高繁殖成活率,提高畜群总增率。

降低种畜饲养成本,使畜牧业增收增效。

3、科学饲养管理适应市场需求:

在完善暖棚功能和补饲技术的基础之上,推广冬羔生产技术,在早春分娩和夏秋季配种母羊有良好膘情和健壮体魄,有利于提高母畜受胎率和仔畜出生重,用充足优质奶水来哺育仔畜;充足时间和良好发育季节环境促使仔畜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出栏体重和良好畜产品品质,特别是针茅草场处于结实期以后影响皮张质量降低买价。

搞好暖棚建设和提高补饲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推冬羔生产,到2010年70%以上牧户实施冬羔生产。

推广草食放牧牲畜补饲技术,促进畜牧生产增效。

推广种畜配种季节、孕畜、哺乳母畜、断奶仔畜、泌乳畜、商品畜宰前育肥补饲精补饲料,推广牲畜种用精补饲料,断奶代乳饲料、产乳精补饲料、育肥精补饲料,推广使用矿物添砖,以满足各个生产关键时期营养需要。

到2010年普遍使用矿物质添砖,产乳牲畜全部使用沁乳精补饲料,80%以上牧户使用种畜精补饲料和断奶畜代乳饲料,50%以上商品牲畜使用育肥精补饲料,宰前育肥。

完善营养供给,肉奶畜产品确保常年鲜品上市。

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条件,实现集约化养殖,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满足饲草饲料供给,确保奶牛产奶营养需要,充分发挥常年泌乳生产性能。

提高牛奶保鲜加工能力,常年供应于城乡居民牛奶。

到2010年市场牛奶品鲜、保鲜牛奶奶食品达到90%。

提高牛羊宰前育肥比例,肉牛宰前育肥120天,肉羊育肥60天,以全价营养育肥架子畜,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肉品品质,分批次育肥屠宰上市,满足城乡居民对鲜肉和排酸肉常年需要。

到2010年市场牛羊鲜肉和排酸肉占总供应量70%以上。

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有机、天然无公害畜产品,保证人民食品卫生安全,广大牧区牲畜饮用的水和生长牧草的土址无任何工业和生活污染,生产环节和政府相关把住饲料和兽药关口。

饲料中绝对禁止使用违禁添加剂,实行定向采购,集团采购,联合抽检。

抽检产肉、产奶牲畜使用的饲料为侧重点,严格使用违禁及药残时间较长的兽药,严格执行停药期和排残期。

屠宰企业产品实行诸批次进行抽检药残和微生物。

乳品加工生产企业严格奶源管理,控制好奶源质量。

杜绝药残奶进厂。

到2010年达到畜产品无公害化,并达到国家级标准,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畜产品安全合格率达到100%。

实施跨区育肥、分散饲养集中育肥,加长草原畜牧产业链:

利用农区和草甸草原、干草原区贮草能力和饲料资源优势,牧区牛羊转移至饲草料丰富地区育肥,改运草变运畜,减少运量,减少物流成本。

由原来从草场到屠宰场变为从草场到育肥场再到屠宰场,加长了草原畜牧业产业链。

呼伦贝尔市从岭北牧业旗牛羊运到岭南育肥屠宰上市;乌兰察布市山后牛羊运至土默特平原农区育肥屠宰上市;阿拉善盟、巴彦淖盟、鄂尔多斯市牧区牛羊转移到河套平原育肥屠宰上市。

鼓励民营、外资企业在上述地区建立育肥屠宰龙头企业,带动牧区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从检疫、运输等环节给予支持。

4、加强兽防减少疾病

加快各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

以强化苏木镇嘎查防疫制度为重点,苏木镇设立兽医站,并实行国助企办形式管理,按工作量绩效给予员工计酬,嘎查设立兽防室,依据养殖量大小设立兽防人员2~3名,实行绩效计酬方式,、政府组织苏木镇、嘎查两级兽防人员每年在牧闲季节不低于30~40天集中培训,学习交流有关兽防专业技术和国家相关法规。

执行新任务临时强化培训。

保证兽防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以防控五号病、炭疽、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建立防疫责任制和连带责任追究制,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要求,严格强化疫情报告制度和强化监督管理,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强制封锁,强制扑杀。

确保春秋季节各免疫一次,适时驱虫。

在适宜时间检测抗体水平,预测预防重大疫病。

对疫病多发易发季节,对于抗体水平低的动物进行强化免疫,巩固登记建册标识制度。

巩固进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对进出境动物及动物肉、奶、皮、毛、绒、骨、血、脏等及相应加工产品,经过旗县以上兽防部门的检验检疫并出证方可进出及交易,以防疫病传播。

出入境活畜不低于45天检疫,确保无任何疫病方可出入,否则不得出入境。

建立重大疫病应激预案机制。

对各种动物重大疫病的突发案例,做到在思想上、物质上、资金上、人力上、技术上充分准备。

发生疫病起动应激预案,采取应激免疫、强制清毒、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强制深埋和强制焚毁等措施。

5、建立和巩固牧民的经济协作组织

近几年,牧民建立各种经济协作组织较多,大部分牧民对经济协作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