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6416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docx

300MW机组无损检测磁粉作业指导

控号:

文件编号:

Q/DDE-和丰试验-ZIW08-2010

 

东电二公司

 

施工作业指导书

 

工程名称:

新疆和丰电厂(2×300MW级)工程2#机组

作业项目:

磁粉检验

编制单位:

东电二公司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工程部门审核:

日期:

质检部门审核:

日期:

安监部门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作业指导书编审批记录

磁粉检验作业指导书已按照Q/DDE-IW08-2010《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的编、审、批管理办法》要求编制完成,请各有关职能部门给予审批。

 

编制:

审核:

工程部门审核意见:

年月日

质保部门审核意见:

 

年月日

安监部门审核意见:

 

年月日

主管领导批准意见(按重大项目或一般项目分类批准):

 

年月日

控号:

文件编号:

Q/DDE-和丰试验-ZIW08-2010IW08-01

磁粉检验

1.工程概况

新疆和丰电厂锅炉为亚临界参数汽包炉、自然循环,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燃煤、固态排渣、全钢构架紧身封闭布置。

配2×300MW、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双缸双排汽、直接空冷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1.1锅炉容量及主要参数

1.1.1锅炉

(1)制造厂:

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2)锅炉主要参数:

过热蒸汽流量1079t/h

过热蒸汽出口压力17.50MPa

过热蒸汽出口温度541℃

再热蒸汽流量933.49t/h

再热进汽进口压力3.84MPa

再热汽进口温度327℃

再热汽出口压力3.64MPa

再热汽出口温度541℃

给水温度279.1℃

1.1.2汽轮机

制造厂: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

(1)汽轮机型式:

亚临界、一次再热、单轴双缸双排汽、直接空冷凝汽式汽轮机。

(2)主要技术参数:

主蒸汽流量939.989t/h

主汽门前蒸汽压力16.7MPa

主汽门前蒸汽温度538℃

再热蒸汽流量778.134t/h

中联门前蒸汽压力:

3.339MPa

中联门前蒸汽温度538℃

排汽压力15kPa

额定给水温度272.2℃

额定转速3000r/min

2.人员

人员:

主任1人,技术员2人,MTⅡ级人员2人。

设备:

磁轭式探伤机1台、磁悬液浓度沉淀管1个JB4730的标准试片一套、磁粉探伤仪自校装置1套。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疆和丰电厂(2×300MW级)2#机组安装时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它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4.编制依据

4.1《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2004

4.2《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DL/T678-1999

4.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1-4730.6-2005

4.4《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劳动部发[1996]276号

4.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年版)

4.6《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5009.1-2002

5.检验前的准备工作及条件

5.1磁粉检验人员

检测人员应按DL/T675-1999规定,取得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颁发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或经国家有关部门考核,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技术责任。

5.2磁粉检测程序

磁粉检测程序如下:

a)预处理;

b)磁化;

c)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d)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e)缺陷评级;

f)退磁;

g)后处理。

5.3磁粉检测设备

5.3.1设备

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的规定。

5.3.2提升力

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m)。

5.3.3断电相位控制器

采用剩磁法检测时,交流探伤机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

5.3.4黑光辐照度及波长

当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的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黑光辐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μW/cm2,黑光的波长应为320nm~400nm,中心波长约为365nm,黑光源应符合GB/T16673的规定。

5.3.5退磁装置

退磁装置应能保证工件退磁后表面剩磁小于或等于0.3mT(240A/m)。

5.3.6辅助器材

一般应包括下列器材:

a)磁场强度计;

b)A1型、C型、D型和M1型试片、标准试块和磁场指示器;

c)磁悬液浓度沉淀管;

d)2倍~10倍放大镜;

e)白光照度计;

f)黑光灯;

g)黑光辐照计;

h)毫特斯拉计。

5.4磁粉、载体及磁悬液

5.4.1磁粉

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的规定。

5.4.2载体

湿法应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媒介,若以水为载体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

油基载体的运动粘度在38℃时小于或等于3.0mm2/s,使用温度下小于或等于5.0mm2/s,闪点不低于94℃,且无荧光和无异味。

5.4.3磁悬液

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磁悬液浓度范围应符合表1的规定,测定前应对磁悬液进行充分的搅拌。

表1磁悬液浓度

磁粉类型

配制浓度(g/L)

沉淀浓度(含固体量:

mL/100mL)

非荧光磁粉

10~25

1.2~2.4

荧光磁粉

0.5~3.0

0.1~0.4

5.5标准试件

5.5.1标准试片

5.5.1.1标准试片主要用于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标准试片有A1型、C型、D型和M1型,其规格、尺寸应符合JB/T6065的规定。

5.6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

5.6.1工件表面

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它粘附磁粉的物质,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做适当的修理,若打磨,则打磨后被检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25μm,如果被检工件表面残留有涂层,当涂层厚度均匀且不超过0.05mm,且不影响检测结果时,经合同各方同意,可以带涂层进行磁粉检测。

5.6.2安装接触垫

采用轴向通电法和触头法磁化时,为了防止电弧烧伤工件表面和提高导电性能,应将工件和电极接触部分清除干净,必要时应在电极上安装接触垫。

5.6.3封堵

若工件有盲孔和内腔,宜加以封堵。

5.6.4反差增强剂

为增强对比度,可以使用反差增强剂。

5.7检测时机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焊接工序完成之后进行,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磁粉检测应根据要求至少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除另有要求,对于紧固件和锻件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

6.检测方法

6.1检测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条件,磁粉检测方法的分类如表5所示。

表5磁粉检测方法分类

分类条件

磁粉检测方法

施加磁粉的载体

干法(荧光、非荧光)、湿法(荧光、非荧光)

施加磁粉的时机

连续法、剩磁法

磁化方法

轴向通电法、触头法、线圈法、磁轭法、中心导体法、交叉磁轭法

6.2干法

6.2.1干法通常用于交流和半波整流的磁化电流或磁轭进行连续法检测的情况,采用干法时,应确认检测面和磁粉已完全干燥,然后再施加磁粉。

6.2.2磁粉的施加可采用手动或电动喷粉器以及其他合适的工具来进行,磁粉应均匀地撒在工件被检面上,磁粉不应施加过多,以免掩盖缺陷磁痕,在吹去多余磁粉时不应干扰缺陷磁痕。

6.3湿法

6.3.1湿法主要用于连续法和剩磁法检测,采用湿法时,应确认整个检测面被磁悬液湿润后,再施加磁悬液。

6.3.2磁悬液的施加可采用喷、浇、浸等方法,不宜采用刷涂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不应使检测面上磁悬液的流速过快。

6.4连续法

采用连续法时,被检工件的磁化、施加磁粉的工艺以及观察磁痕显示都应在磁化通电时间内完成,通电时间为1s~3s,停施磁悬液至少1s后方可停止磁化,为保证磁化效果应至少反复磁化两次。

6.5剩磁法

6.5.1剩磁法主要用在矫顽力在1kA/m以上,并能保持足够的剩磁场(剩磁在0.8T以上)的被检工件。

6.5.2采用剩磁法时,磁粉应在通电结束后再施加,一般通电时间为0.25s~ls,施加磁粉或磁悬液之前,任何强磁性物体不得接触被检工件表面。

6.5.3采用交流磁化法时,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以确保工件的磁化效果。

6.6交叉磁轭法

使用交叉磁轭装置时,四个磁极端面与检测面之间应尽量贴合,最大间隙不应超过1.5mm,连续拖动检测时,检测速度应尽量均匀,一般不应大于4m/min。

7.磁痕显示的分类和记录

7.1磁痕的分类

7.1.1磁痕显示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伪显示。

7.1.2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磁痕,按条状磁痕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大于3的磁痕,按圆形磁痕处理。

7.1.3长度小于0.5mm的磁痕不计。

7.1.4两条或两条以上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不大于2mm时,按一条磁痕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磁痕之和加间距。

7.1.5缺陷磁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º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8.缺陷磁痕的观察

8.1缺陷磁痕的观察应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8.2非荧光磁粉检测时,缺陷磁痕的评定应在可见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表面可见光照度应大于等于1000lx;当现场采用便携式设备检测,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满足时,可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500lx。

荧光磁粉检测时,所用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辐照度大于或等于1000μW/cm2,黑光波长应在320nm~400nm的范围内,缺陷磁痕显示的评定应在暗室或暗处进行,暗室或暗处可见光照度应不大于20lx。

检测人员进入暗区,至少经过3min的黑暗适应后,才能进行荧光磁粉检测。

观察荧光磁粉检测显示时,检测人员不准戴对检测有影响的眼镜。

8.3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磁痕显示均应作为缺陷处理,当辨认细小磁痕时,应用2倍~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8.4磁痕显示记录

磁痕的显示记录可采用照相、录相和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记录,同时用草图标示。

9.复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复验:

a)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

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c)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10.退磁

10.1退磁一般要求

规定检测后加热至700℃以上进行热处理的工件,一般可不进行退磁。

在下列情况下工件应进行退磁:

a)当检测需要多次磁化时,若认定上一次磁化将会给下一次磁化带来不良影响;

b)若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以后的机械加工产生不良影响;

c)若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测试或计量装置产生不良影响;

d)若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焊接产生不良影响;

e)其他必要的场合。

10.2退磁方法

退磁可分为交流退磁法和直流退磁法两种。

10.2.1交流退磁法

将需退磁的工件从通电的磁化线圈中缓慢抽出,直至工件离开线圈1m以上时,再切断电流,或将工件放入通电的磁化线圈内,将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减小至零或将交流电直接通过工件并同时逐步将电流减到零。

10.2.2直流退磁法

将需退磁的工件放入直流电磁场中,不断改变电流方向,并逐渐减小电流至零。

10.2.3大型工件退磁

大型工件可使用交流电磁轭进行局部退磁或采用缠绕电缆线圈分段退磁。

10.3剩磁测定

工件的退磁效果一般可用剩磁检查仪或磁场强度计测定,剩磁应不大于0.3mT(240A/m),或按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11.在用承压设备磁粉检测

对在用承压设备进行磁粉检测时,如制造时采用高强度钢以及对裂纹(包括冷裂纹、热裂纹、再热裂纹)敏感的材料,或是长期工作在腐蚀介质环境下,有可能发生应力腐蚀裂纹的场合,其内壁宜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现场环境应符合5.2.2的要求。

12.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12.1不允许存在的缺陷

a)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和白点。

b)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12.2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见表6。

表6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等级

等级

线性缺陷磁痕

圆形缺陷磁痕(评定框尺寸为35mm×100mm)

不允许

d≤1.5,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1个

不允许

d≤3.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2个

l≤3.0

d≤4.5,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4个

大于Ⅲ级

注:

l表示线性缺陷磁痕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磁痕长径,mm。

12.3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等级见表7。

表7受压加工部件的磁粉检测质量等级

等级

线性缺陷磁痕

圆形缺陷磁痕(评定框尺寸为2500mm2其中一条矩形边长最大为150mm)

不允许

d≤2.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1个

l≤4.0,

d≤4.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2个

l≤6.0,

d≤6.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4个

大于Ⅲ级

注:

l表示线性缺陷磁痕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磁痕长径,mm。

12.4综合评级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

对各类缺陷分别评定级别,取质量级别最低的级别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当各类缺陷的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

13.磁粉检测报告

磁粉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委托单位;

b)被检工件:

名称、编号、规、材质、坡口型式、焊接方法和热处理状况;

c)检测设备:

名称、型号;

d)监测规范:

磁化方法及磁化规范,磁粉种类及磁悬液浓度和施加磁粉的方法,检测灵敏度校验及标准试片、标准试块;

e)磁痕记录及工件草图(或示意图);

f)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检测标准名称和验收等级;

g)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其技术资格;

h)检测日期。

14.安全防护

14.1轴向通电法和触头法检验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合使用;使用在其他地方,也应该预防起火烧伤。

14.2使用水磁悬液检测承压设备时,应防止绝缘不良或电器短路。

14.3使用荧光磁粉检测时,应避免黑光灯直接照射人的眼睛。

14.4使用干法检验时,要求通风良好,并应注意防尘。

15.检验工作程序流程图

 

16.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6.1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系好帽带,高空作业应将安全带扎在上方牢靠处。

16.2工作人员应佩带电笔、绝缘手套、绝缘胶鞋后方可接电和进行磁粉探伤操作。

16.3雨雪天若安全措施不完善,严禁野外作业。

16.4严禁在易燃易爆物品附近进行磁粉磁粉探伤工作。

16.5磁粉探伤工作要做到一人监护一人操作,谨防人身及设备事故的发生。

17.文明施工

搞好文明施工,做到工完场清。

18.施工项目的环境因素(详见附表环境因素控制)

 

安全技术措施

IW08-02

措施内容

措施落实

责任人

措施执行

检查人

1

施工人员严禁穿拖鞋、凉鞋、高跟鞋进入现场,严禁酒后进入现场。

于学良

岳宏德

2

进入现场要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要扎好安全带、并设监护人。

于学良

岳宏德

3

起重物下禁止站人、防止高空坠物伤人。

于学良

岳宏德

4

坚持文明施工,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于学良

岳宏德

5

使用电动工具和仪器,要经常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

于学良

岳宏德

施工作业项目危险点预测

IW08-03

作业负责人:

于学良

填卡人:

岳宏德

措施检查人:

岳宏德

序号

危险点

控制措施

责任落实人

监护检查人

1

防止触电

带电笔

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

于学良

岳宏德

2

高空坠落及高空坠物

带安全帽

扎安全带

于学良

岳宏德

环境因素控表

序号

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控制措施

责任人

备注

1

电的消耗

浪费资源

依据用电统一规定

节约用电

于学良

2

使用后磁悬液的处理

污染土地

统一收集,按规定排放

于学良

IW08-05

作业技术、安全联保交底记录

IW08-04

作业内容

磁粉检验

作业班组

试验室

交底时间

交底地点

作业联保起始时间

交底主持人

交底人

作业、联保负责人

作业联保目的:

为了加强作业中互相监护,杜绝习惯违章,做到:

“三不伤害”,保证作业组和他人人身安全,开展“施工作业组联保卡”制度,施工中认真落实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做到“一人保安全,全组保一人,一人违章,全组受罚”,违章下岗。

联保交底内容:

1.作业内容及有关要求;2.安全措施;3.作业时危险点预知;4.安全联保责任。

技术交底内容记录:

1.项目简要概况及工作量

2.施工过程描述

3.施工质量达到标准

4.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交底人(签字):

 年月日

作业技术、安全联保被交底人员(签字):

 

年月日

施工作业、安全联保负责人意见:

 

作业、联保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注:

施工过程中发生人员变动必须按交底内容进行补充交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