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6452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docx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

必修第三单元第课苏武传导学案

 

 

————————————————————————————————作者:

————————————————————————————————日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

2、把握作品内容,探究人物塑造。

3、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学习重点:

    积整理累常见文言实虚词和句式,概括内容要点,认识苏武形象。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1、学唱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北海边!

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野幕夜孤眠。

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历尽难中难,心似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观看电影:

『苏武传』

一、助读积累

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2、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本文背景:

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二、朗读感知

(一)、朗读课文,解决字音

阅读注释和查工具书,在课本上标注自己感到陌生的字词读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同桌交流,标出课文结构层次,说明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交流,用简洁的词语归纳文意。

引导小结:

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的事迹,表现了苏武的,高度赞扬了他的崇高气节。

选文共10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8):

①(3-4);②(5-5);

③(6-6);④(7-8)。

第三部分(9~10):

三、基础积累

(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2、与旃毛并咽之()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法令亡常()

5、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6、前以降及物故()

7、空自苦亡人之地()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9、武父子亡功德()10、信义安所见乎()

(二)词类活用(重点掌握:

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等)

1、辨析活用

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⑵其一人夜亡()

⑶欲因此时降武()⑷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⑸空以身膏草野()⑹杖汉节牧羊()

2、常见类型:

(A)、意动用法:

⑴单于壮其节()⑵诚甘乐之()

(B)、使动用法:

⑴欲因此时降武 ()⑵空以身膏草野()⑶反欲斗两主()⑷屈节辱命()

(C)、名词活用:

⑴天雨雪()

⑵羝乳乃得归()⑶杖汉节牧羊()

⑷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⑸惠等哭,舆归营()⑹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三)古今异义

1、丈人(古义:

今义:

2、明年(古义:

今义:

3、不幸(古义:

今义:

4、操持(古义:

今义:

5、春秋(古义:

今义:

6、成就(古义:

今义:

7、左右(古义:

今义:

8、货物(古义:

今义:

9、女弟(古义:

今义:

10实在(古义:

今义:

11因此(古义:

今义:

(四)文言句式

A、倒置句:

⑴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⑵为降虏于蛮夷()⑶何以汝为见?

()

⑷子卿尚复谁为乎。

()⑸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⑹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⑺引佩刀自刺。

()

B、判断句:

⑴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⑵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⑶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⑴见犯乃死,重负国()⑵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⑶皆为陛下所成就()⑷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四、读译赏析

(一)请同桌间边读边看注释边翻译,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给时间请把疑难问题摆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读译资料储备于16-30片)

五、探究分析

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答:

 

2、请分析张胜、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对比中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答:

 

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

答:

 

4.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和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

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答:

 

六、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D.空以身膏草野

2、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引:

牵攀、招供)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除:

殿阶)

C.恐前语发(发:

揭露、暴露)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

阴谋)

3、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②宜皆降之

D、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其一人夜亡”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舆归营B.天雨雪,武卧啮雪C.羝乳乃得归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反欲斗两主B.单于壮其节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D.欲因此时降武

6、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B.虽欲报恩将安归C.见犯乃死,重负国D.子卿尚复谁为乎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8、品读课文,我们被苏武深深地打动了。

请仿照下列例句,运用课文内容,扩写句子,注意语境,使上下文连贯、得体。

例句:

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

雪总是覆盖赭黄色的北方,覆盖,覆盖,染白了。

七、表达训练

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

(口头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八、气节名句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题画·竹石》)

必修4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参考答案)

二、朗读感知

(二)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高度赞扬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第一部分(1~2):

苏武身世,出使原因。

第二部分(3~8):

出使留胡,坚持气节。

①(3-4)出使被扣,义不受辱;②(5-5)恐吓利诱,不屈不淫;

③(6-6)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④(7-8)李陵劝降,私情不动。

第三部分(9~10):

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三、基础积累

(一)通假字

1、“畔”通“叛”,背。

2、“旃”通“毡”,毛织品。

3、“去”通“弆(jǔ)”,收藏。

4、“亡”通“无”。

5、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6、“以”通“已”,已经。

7、亡:

通“无”,没有。

8、亡:

通“无”,没有。

9、亡:

通“无”,没有。

10、见:

通“现”,显现。

(二)词类活用

1、⑴使动用法,使……归回。

⑵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⑶使动用法,使……投降。

⑷使动用法,使……争斗。

⑸名词作使动用法,使…肥沃、滋润。

⑹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拄着。

2、(A)⑴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豪壮。

⑵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B)⑴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⑵膏:

使动用法,使……肥沃,滋润。

⑶斗:

使动用法,使……争斗。

⑷屈、辱,都是形作使动用法,使……弯屈,使……辱没。

(C)⑴雨:

名词做动词,落下。

⑵乳:

名词做动词,生子。

⑶杖:

名作动,拿着、执着、拄着。

⑷网、檠:

名作动用,结网、矫正。

⑸舆:

名词作状语,用车子。

⑹上:

名词做状语,向上。

(三)古今异义

1、古义:

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今义:

岳父、外父。

2、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3、古义:

去世。

今义:

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4、古义:

拿着。

今义:

料理、筹划。

5、古义:

年龄。

今义:

春季、秋季。

6、古义:

成全。

今义:

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

7、古义:

侍从。

今义:

①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动词支配,操纵。

8、古义:

财务,礼品。

今义:

供出售的物品。

9、古义:

妹妹。

今义:

姐姐、妹妹和弟弟,现在一般不常用。

10、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

①副词,确实;②形容词,诚实、老实。

11、古义:

介词+代词,趁这时。

今义:

连词,表原因。

(四)文言句式

A、⑴定语后置,应为“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⑵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蛮夷为降虏”。

⑶含两个宾语前置形式,应为“以何见汝为”。

⑷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⑸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⑹介宾倒置句,“以何面目归汉”。

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引佩刀刺自”。

B、⑴“者……也”,表肯定判断。

⑵“非……也”,表否定判断。

⑶(“……也”,表肯定判断。

C、⑴“见”,表被动,“见犯”,被冒犯,被羞辱。

⑵表被动,被夷灭,被杀。

⑶“为……所……”,表被动。

⑷“生得”含有被动义,被生擒,被活捉。

五、探究分析

1、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

(1)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凸现出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明确:

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权威、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4.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

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忠诚于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观点二:

苏武的忠诚有愚忠的成分。

比如:

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要澄清,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他毕竟是古代人,其思想必然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六、巩固训练

1、解析:

选D。

A项“畔”同“叛”,B项“亡”同“无”,C项“去”同“弆”。

2、解析:

选D。

阴:

暗地里。

3、解析:

选D。

D项,均为连词,即使。

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为代词,“他们”。

4、解析:

选A。

A项为名词用作状语,用车。

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5、解析:

选B。

A、C、D三项用法均为使动用法,B项为意动用法。

6、解析:

选C。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

7、解析:

选B。

虞常要射杀卫律,尚未付诸实施,所以还不能称为“行动”;况且,他想射杀卫律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在汉的母亲和弟弟“幸蒙其赏赐”,这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根本谈不上什么爱国主义。

8、(示例):

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敦煌的阳关古道、八达岭长城墩口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鬓发、霍去病的金戈铁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