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6555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质量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评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联考)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

这表明(  )

A.弄法严酷,宗法制瓦解

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C.法律上出现公开的不平等

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

解析:

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视为最高层次的犯罪并不能说明刑法的严酷性,严酷性要通过具体的处罚方式体现,排除A项。

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公开的不平等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这种刑罚对各个阶层都适用,排除C项。

从材料中的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可看出,这些都是违背西周宗法制的现象,将这些现象视为最高层次的犯罪,说明政治(法律)关系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其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统治稳定  B.监督周王权力

C.巩固宗法制度D.扩大统治疆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

答案:

A

3.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解析:

材料表明,分封制是各封国“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4.(2015·济南高一期中考试)《春秋左传》载: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

没有嫡子。

钧:

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  )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解析:

材料大意是,王后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

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故C项正确。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A项错误。

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C

5.(2015·武汉高一月考)“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段话反映出西周政治(  )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

C.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

D.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解析:

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体现。

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D项不符合史实。

抓住“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了国家政权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5·太原高一期中考试)《史记·齐太公世家》载:

“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

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

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

解析:

材料大意是:

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乱;秦穆公地处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已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

即材料主旨是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故B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虽都有所介绍,但均不是材料的“主旨”。

答案:

B

7.历史学家许倬云说:

“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

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  )

A.华夷观念淡化B.武力征伐影响

C.儒家思想主张D.文化心理认同

解析:

由材料信息“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武力的征伐”“‘天下定于一’的观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8.(2015·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考试)“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解析:

材料表明,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是天下的共主,而当时的各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观点错误,排除A项。

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

D项观点错误。

材料表明,秦汉以后的皇帝是天下的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即皇帝独揽大权,包括任免官吏的权力,故B项正确。

答案:

B

9.(2015·海南中学高一期末考试)“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解析:

根据“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5·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月考)《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

题中材料表明,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只要走进历史,随处可见到他的影响。

因此答案为B项。

郡县制在战国末期已出现,A项错误;C项与秦始皇不符;D项影响不大,不符合材料之意。

答案:

B

11.(2015·绵阳高一诊断性检测)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  )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 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根据“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可知该时期为秦朝;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接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③错误;这一国家管理体系与严密的户籍制度相联系,④错误。

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2.(2015·汕头高一期末质检)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

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严格限制诸侯的活动,其意在防止诸侯割据,根本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强化君主专制”意指皇帝独揽大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的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13.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

“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表明宋太宗(  )

A.废除相权强化君权B.将相权一分为三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意图解散中书省

解析:

A项“废除相权”错误;“相权一分为三”是指分为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根据“太宗患中书权太重……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14.(2015·北京市东城区高一期末检测)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

该时期的做法的目的是(  )

A.重视文臣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

C.解决武将擅权的弊端D.缓解“冗兵”问题

解析:

由题干中的数字信息可知,宋代任官有重文轻武的特点,其目的是遏制武将擅权、加强皇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

B

15.(2015·衡水中学高一期中考试)《元史·百官志》称: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此可知,元行省(  )

A.最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解析:

根据“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A项正确。

B、C两项与史实不符。

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

A

16.(2015·苏州一中高一月考)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

“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该机构是(  )

A.尚书省B.中书省

C.门下省D.御史台

解析:

注意关键词“审定”“驳正违失”。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审议,故C项正确。

答案:

C

17.(2015·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试)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宋朝

解析:

秦朝的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A项错误。

西汉的中央官制为内外朝制,B项错误。

唐朝的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C项错误。

宋朝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2015·镇江高一模考)“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

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

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

”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解析:

根据“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表明中正官在各郡长官中推选,而且由现任官兼任。

A、D两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B项“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与“各使诸郡选置中正”相悖。

故C项正确。

答案:

C

19.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

“其志行善者,则举之。

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  )

A.能力至上B.唯才是举

C.德行优先D.德才兼顾

解析:

“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善”,而“善”属于道德范畴,A、B、D三项均不符合此意,故C项正确。

答案:

C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

A.扩大了官员来源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解析:

根据“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可判断该制度是科举制。

A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B项观点本身也正确,但不是作者强调的中心。

D项观点对材料理解错误。

“为中国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意即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牢牢掌握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答案:

C

2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解析:

材料的中心含义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一大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D

22.黄宗羲说: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这段话表明黄宗羲(  )

A.认为加强相权可以抑制君权

B.主张挑选贤能的宰相协助皇帝议政

C.认为君主世袭致使君权弱化

D.主张恢复宰相制并且宰相一职世袭

解析:

A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不符;D项“宰相一职世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由“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23.大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

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

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事务繁重,于是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明成祖朱棣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大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A、B、C三项说法均错误。

故D项正确。

答案:

D

24.(2015·哈尔滨高一期中考试)“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  )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

“免死牌”是封建特权的重要体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是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不会危及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②③正确,④错误。

铁券是君主权力随意性的表现,并非法律制度,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①说法不正确。

故B项正确。

答案:

B

25.(2015·哈尔滨高一期末)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

这体现了该机构的什么特点?

(  )

A.机构简单B.处事机密

C.位高权重D.职能法定

解析:

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地点设在皇宫内,严禁外人出入,办事时他人须回避可知体现了“密”这一特点。

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且由皇帝钦定,根本没有决策权,所以C、D两项错误。

从材料中得不出“机构简单”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

答案: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8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史记·楚世家》

(桓惠王十年,公元前263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史记·韩世家》

材料二 秦……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其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

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1分)

(2)材料二中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西汉初年的补救措施是什么?

并对补救措施进行评价。

(7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观点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6分)

解析:

(1)问,概括特点的解题技巧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其君”“县之”“郡守”“上党郡”,这些信息表明在战国时期已经设置了郡、县。

(2)问,“原因”注意关键信息“内亡(wu)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西汉采取的措施及评价需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第(3)问,材料三体现了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相应的地方政府地位降低,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1)特点:

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1分)

(2)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分)采取郡国并行制。

(1分)一度巩固了西汉统治;但后来导致了王国坐大问题,威胁中央,最终酿成七国之乱。

(4分)

(3)积极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用。

(如答出“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同样给分,4分)消极影响: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压制,使地方上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务的推进。

(2分)

27.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重要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更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

由于相权是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三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论点相似的材料并阐明其论点。

(8分)

解析:

(1)问,结合秦代到明清时期关于宰相制度的史实概括即可。

(2)问,抓住“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即可概括出第一种相似及论点;抓住“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更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由于相权是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即可概括出第二种相似及论点。

答案:

(1)演变:

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庶务;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10分)

(2)相似:

材料一与材料三相似。

论点:

认为相权不断弱化。

(4分)材料二与材料三相似。

论点:

认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

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绰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

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

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

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

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

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

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6分)

解析:

(1)问,“趋势”抓住“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从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和君主制度等方面归纳概括;“影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角度概括。

(2)问,抓住“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等归纳作答。

第(3)问,“原因”抓住“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即“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皇帝公选无法推行”“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归纳即可;“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影响即可。

答案:

(1)变化趋势:

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选官制度方面世卿世禄制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君主制度方面国君被皇帝取代。

(6分)影响:

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分)

(2)特点: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

(4分)

(3)原因:

秦代大一统后推行郡县制,贵族政治让渡于官僚政治,皇帝公选无法推行;中国民众对世袭元首的认可和包容。

(4分)深远影响:

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极权主义根深蒂固。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