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6580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docx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实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以黒井为例

摘要: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析;黑井;盐;旅游;客源市场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效益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反映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

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正确认识区域内部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空间变化规律,对于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化和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黑井

黑井古镇位于楚雄州禄丰县城西北98公里的龙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

黑井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从近十年出土的石陶、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得知,黑井在3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此劳动生息,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封建中央政权在这里建制,四方商贾云集,各种文化在这里渗透。

至今,遗存的古建筑群遍布全镇,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人文景观、典故传说、名人传奇驰名省内外。

黑井自古以来是个产贡盐的地方,黑井产盐的历史悠久。

黑井自汉朝起开井煮盐,2000多年来形成一个经济繁荣、多元文化发达的古镇,尤以明清时最为繁荣,有“明清社会活化石”之称。

黑井古镇现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云南十大魅力名镇、国家3A级旅游区。

黑井虽饱经沧桑,但至今仍尚存元、明、清石塔、碑刻、文庙、大龙祠、古戏台,光绪皇帝钦赐修造的“节孝总坊”、“武功将军墓”等20处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民居古宅,风格古朴、稳健,形式多样,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一颗印以及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深宅大院比比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独具匠心“王”字型结构的武家大院。

其主要景点有:

黑井文庙、节孝总坊、五马桥、武家大院、进士院、飞来寺、诸天寺、真觉禅寺、大龙祠、制盐作坊、大井、真武祠、武功将军墓、和尚坟、石龙火葬墓群、新石器遗址、十八犁田、滴水箐瀑布等。

辉煌的黑井

黑井古镇为云南省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黑井因盐而兴,又因盐而衰。

黑井初为盐井之名,即黑牛井,别名大井。

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

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青铜器时代,他们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

但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两三口盐井。

明洪武年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

中央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

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

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署。

从明代至民国初年,黑井盐业的兴盛为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明代、清中期、清末民初黑井盐税分别占云南总赋税的67%、50%和46%,为云南赋税之大户。

清末民初,黑井盐的制作达到鼎盛时期,纯手工作坊年产黑盐达5000吨,南疆数省、边陲邻国都以享用黑盐为荣。

闻名全国的云南宣威火腿,自古就必须用黑井之盐腌制。

黑井最繁盛的时候,居住着3万多人,每年煎盐5000吨,“黑井千家,皆灶户也”。

黑井地下之所以有那么多盐,是因为古代云贵地区是一片汪洋,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原本的海底上升变成高山,而海水里的盐分也就沉积在了山底。

每隔一些年,地壳运动一次,这些盐分便沉积一层。

黑井的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间存在着3个岩层,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将盐层溶解于其中,便成为了造福黑井的宝藏——卤水,也就是盐水。

这种卤水并不能直接煎制成盐,而是需要经过四次过滤,并用石膏、木炭等吸收分解毒物才可放进锅里煎煮。

黑井盐业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特殊的地理位置。

云南地处边疆,交通极为不便,制盐成本相对较低的海盐运输到云南的成本较高。

交通不便,行销区域特定的政策使云南盐业生产和销售处于垄断状态。

加之政府为增加盐课收入,将地方官员在管辖区内销售食盐额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之一,成为推动盐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引岸制度也是推动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黑井盐业行销范围达今天云南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且其行销之地为人口密集地区,需求较大。

2.移民政策的推行,是黑井盐业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通过移民屯田,部分具有盐业生产技术的人员移民到黑井,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盐业生产技术,推动了黑井盐业的发展。

同时大量人口入滇,增加了对食盐的需求,在利益的驱动下,刺激了黑井盐业的快速发展。

3.特殊的盐业政策,也是保证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政府为保证盐业的高额利润,元、明、清三代皆制定了整套的生产、运输、销售体系,颁布了严厉的私盐法,有效控制盐业生产技术人员,有效保证了盐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4.军事活动不断,也是刺激黑井盐业生产的原因。

盐课是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每逢战事,军饷告喾之时,盐课便成为解决军饷的首选。

从元代巩固和扩展边疆、明朝沐英入滇和三征麓川直到清平息吴三桂,一旦有战事,军费不足时,政府便强制增加盐业产量,即所谓“增兵饷银”,以满足军饷之不足。

黑井盐的失落

盐对于人的重要性其实不亚于食物和水,在一些远古的传说中,是把食盐和土地、爱情相提并论的。

滇黔之地自古少盐,至少到明代不仅需要从四川运进还得从缅甸进口,南诏时代,甚至尚把盐块作为货币使用。

长久以来,食盐都被各朝政府专卖,黑井的盐井也被一些有势力的人控制,这些人被称为“灶户”,到国民党政府垮台前,黑井尚有“灶户”64家。

历代食盐专控当局大都给“灶户”一定的“薪本”,大都定得很高,“灶户”因之收入也很高。

据《黑井碑记》所载:

“黑牛盐井发现于二千年前的汉代,规模开采于唐,兴盛于明清。

”黑井古称“盐都”,享有“西南第一卤泉”的美誉。

盐业最兴盛的时候,年产五千吨。

江边到处弥漫着烧柴制盐的缕缕炊烟,故有“烟溪”的别称。

食盐的稀缺和垄断使得黑井当时一般抽取卤水的工人的收入也相当于现在合资企业的白领,一人足以养活一大家人,就是又苦又累的活儿也要走后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黑井人再富有,终究没有逃脱这条古训。

最繁盛的时候,黑井居住着3万多人,每年煎盐5000吨。

煎一斤盐要消耗三斤柴,每人每天生活用柴还需要半斤左右。

仅煎盐用柴,每年就要1.5万吨,生活用柴又需5000多吨,再加上上千年的煎盐时间,黑井一个小镇,哪有那么大的山、那么多的树来烧?

黑井最盛时有盐井82口,现存64口,古镇上游的龙川江岸还有几口废井睁着黑漆漆的眼睛。

当井盐逐渐式微,当周围山上的参天密林为煮盐而伐尽,黑井终于沉寂了。

只留下一些纹饰精美的建筑,仿佛向后人述说着昔日的繁华。

黑盐的衰败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就是黑井过分地依赖了古老的驿道。

当外面的汽车已经响起悦耳的声音时,进出黑井的马帮还在艰难地驮柴进黑井,以图维系那安身立命的黑盐。

然而,海盐的侵入像飓风一样转眼间遍及内陆各地。

黑井煎盐最头疼的问题是柴贵,海盐恰恰占尽了不需要烘制原料的先机,这个致命的冲击像一柄利刃,把黑井人的心划得滴血。

黑井盐业独占鳌头的现实就要成为历史,大范围内的盐业革命开始了。

1933年,云南盐运使张冲力挽盐业败局,提出“移卤就煤”、“合煎并灶”的大胆设想,要修筑几十里长的陶管沟渠,把云南产盐最大的黑井、元永井的卤水引到一平浪,用煤煎盐,降低成本。

但改革遭到黑井灶户的强烈反对而流产。

给黑井带来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驿道几近废弃,盐业也濒临绝境,古镇早已失去了过去的喧嚣和张扬。

那么,黑井将要以什么来延续自己生命的辉煌?

1958年,风光了40多年的盐兴县制从黑井人失望的目光里消失了,黑井被降格为一个建制区。

见过世面的黑井已经醒悟,他们背水一战,四处外出寻找生活的路子,古镇很快地冷清了下来。

到1958年的时候,只剩下2600常住人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令原始的古法制盐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实用价值,黑井亦因盐而衰,无奈中便成为一座“失落的盐都”。

然而,正是由于作为生产实体的衰落,才使黑井成了一座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名镇”,成为一座弥足珍贵的古盐文化博物馆。

黑井今天还有一座日产20吨食盐的现代化黑井盐厂,但这只是它的极其微弱的尾声余韵,完全不可与它昔日的繁荣同日而语。

对于黑井盐厂的未来,作为副厂长的姜华也感到无可奈何。

姜华说:

“按照目前的开采方式,黑井地下的盐还能开采300年。

但目前的工艺水平又不能适应现代化盐业市场的竞争。

而目前的储量又没有必要采用大规模、现代化的开采方式。

1991年,黑井盐厂被确定为非定点自产自销单位以来,该厂所生产的盐只能用于禄丰本县范围内销售,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状况。

黑井现有盐井8口,目前用于制盐的只有一口,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现有年产盐8000吨左右的盐厂一个,产值960万元,大量的盐矿资源未被开发,且属五小企业,被列为并、转、关、停企业范畴。

千年盐都难道就要这样和盐隔世相望了?

黑井的新出路

盐业曾经给黑井带来过经济财富,也积淀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当一种自然资源不再成为优势的时候,文化的积淀使黑井开始蒙惠受益,他们以此发展旅游。

从2001年开始,黑井古镇游客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0多万元。

如今的黑井,已经看不到繁忙的运盐马帮,人们在这个小镇上悠闲地生活。

曾经的荣耀已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重新为黑井镇带来了收入。

在昆明街头,随处可见黑井古镇的灯箱广告,黑井人用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想法正一步步实现,而当地人的淳朴和旅游接待的规范更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据悉,黑井盐浴中心目前已形成项目建议书,预计投资总额为400万元,占地8-10亩。

盐浴中心建立起来后,将利用黑井盐厂日附产制盐淡盐蒸馏水100立方米,适当配方可作药盐浴,奶盐浴及足疗、桑拿等多种保健项目。

配套还可增加盐工艺品制作、展销、盐井体验、餐饮、娱乐等高消费项目,以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

在黑井镇靠北边,被恢复的古法制盐作坊给人一种古朴原始的感觉,一整套古法制盐的设施,从滚搬卤,到晒卤,到煎卤,到锯盐,到抬盐,到运盐等一个系列的工程都被复活。

目前,黑井正在招商建设中国云南盐文化博物馆,目的和意义在于抢救社会发展过程中盐的发现、生产与食用整个过程,同时作为向现代人展示远古文化,体验古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劳动情节,研制具有展示古蕴味的盐业工艺品,又能满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审美观和实用的盐文化。

几年前,武家大院还是一座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老宅子。

2001年,黑井镇以“零地价”的优惠政策,向社会公开出让大龙祠、武家大院等一批古建筑50年的开发经营权。

一家来自昆明的民营企业进驻黑井,组建了黑井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他们先后投资近600万元,以修旧如旧的理念,修复了几近荒废的武家大院、大龙祠、制盐作坊等古建筑。

今天,黑井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古建筑景点,已经成为黑井旅游的招牌景点。

武家大院成功开发与保护只是黑井发展旅游开发经营的一个精彩亮点。

1995年,黑井镇被批准成为云南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2005年11月13日,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公布第二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共3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24个。

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榜上有名,这是云南省惟一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古镇。

黑井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千年盐都喜添金字招牌,这是禄丰县继2004年恐龙化石产地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黑井古镇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之后获得的第三张国家级文化旅游名片。

至今,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是禄丰县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镇。

历经千年,古镇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特色鲜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黑井镇具备了开发建设文化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名镇基础是文化传承,立足点在保护、挖掘,支撑点在开发,如何以文化为依托,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镇?

近年来,有关部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以资源换资金技术,以存量换增量,“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保护开发古镇理念,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保护开发、和谐社区、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色旅游业,使黑井旅游文化开发基本定位为“商儒雅士寄寓之镇,明清产业贸易之镇,多教并存共处之镇,榴园红墙休闲之镇”,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旅游开发中,历史文化名镇真正显现出独特的迷人魅力。

禄丰县以优惠政策引导黑井古镇的旅游经营权整体转让,有力推动了景点景区的保护和开发。

为了开发利用好黑井镇的旅游资源,当地党委、政府制订了黑井古镇旅游经营权整体转让50年的政策,把黑井古镇的旅游权分步向外转让。

为了保护好街道建筑,黑井镇还由政府补贴40%对当地居民进行仿古包装。

古镇上110户老百姓,自己投入120多万元,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仿古改造。

今天,在黑井镇的仿古一条街,客栈、土产商店、传统小吃饭馆整齐划一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成为古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的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正确处理好开发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关系,事关特色产业开发建设和古镇的永续生命力。

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黑井坚持以统一规划为先导,以规划引导古镇健康发展。

按照“修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原则,突出一要保护,二要发展。

围绕保护开发、项目带动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严格规划控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挖掘古镇文化内涵,提高古镇品味。

自2001年以来,黑井镇多渠道筹措资金1100万元,其中省级290万元,州县级300万元,社会融资(含企业、个人、招商引资等)510多万元,配套完善街巷道路、沿街房屋立面整治、完善给排水等基础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面貌取得较大改善。

黑井,这个历经沧桑的古镇一路坚实走来,发展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极具魅力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黑井,这个承载千年历史的古镇,正在迎来自己的又一轮青春岁月。

对黑井新的产业结构的分析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黑井的支柱产业,因此对黑井的旅游业进行分析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就市场经济而言,旅游区开发是一个经济过程,开发与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使旅游区顺利进入市场。

旅游区开发与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市场研究,无市场研究的旅游区规划与开发乃是无的放矢。

旅游客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特别是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夺客源、抢占客源市场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稳定地占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客源市场是保证旅游地发展的关键。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各旅游地、旅游企业必须研究自己的客源市场结构,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客源市场规划,调整旅游产品经营组合,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并集中力量选择最佳的宣传促销渠道,有针对性地开拓自己的客源市场。

一、黑井客源市场现状

1.黑井概况

禄丰县黑井镇,位于禄丰县西北部,距昆明180公里,距楚雄75公里。

与牟定、元谋县为邻,全镇总面积133.6平方公里,总人口19718人。

广(通)黑(井)公路与320国道相连,成昆铁路穿境而过,有铁路站点2个。

黑井镇开发较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黑井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元、明、清石塔5座,现存3座;碑刻现存32块;石牌坊5座,现存2座,寺庙56座,现存11座。

是驰名省内外的“千年盐都”、“明清活化石”。

现已完成1.5平方公里保护规划,水、电、路配套。

2.旅游市场现状

黑井古镇是云南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称为“千年盐都”。

黑井最具价值的客源地是滇中及附近地区,即昆明、攀枝花、楚雄、玉溪、大理等城市。

远期客源市场将辐射全省、西南地区以及全国和国外部分地区。

最大客源地昆明周边中程范围内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旅游目的地为建水、石屏、会泽等历史文化名城。

随着周边这些旅游区的兴起,黑井古镇旅游业却由于受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观念和管理制度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现在,黑井古镇的旅游市场基本处于由其镇政府委托禄丰县黑井古镇旅游公司开展黑井的旅游,正步入比较规范化的阶段。

游客多是散客和自发组织的小团体游客,缺乏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过程。

据统计:

2001年(一至十二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1.9万元;2002年(一至十二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22.5万元;2003年(一至十二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5.8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29万元;与全州各县市想比较,黑井古镇2003年(一至十二月)接待旅游者人数占全州比重的2.3%,居第六位;旅游总收入占全州比重的3.5%,居第六位。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黑井古镇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其丰富度和区位优势不匹配,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还需要大力开拓。

据楚雄州2003年的统计,全州游客以国内游客为主,占99.95%,其中又以省内游客为主,省内游客占75%,海外游客比重较小,仅为0.05%。

二、黑井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游客对于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认知,我们对黑井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进行了客源市场问卷调查,并结合了黑井古镇当地旅游有限公司所提供的部分统计资料,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黑井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由于黑井古镇在2004年3、4月份修建了景区入口大门,并且开始销售门票(票价为全票30元),而之前为免费进入,这一新的变化导致游客特点某些方面在修建大门前后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

1客源市场调查问卷分析

(1)客源分析

客源以省内游客为主,主要是来自昆明、攀枝花铁路沿线城市,及云南、四川其它城市,多为昆明和禄丰县周边城市。

国内其它省份(除攀枝花外)人数相对较少,国外游客几乎没有(这与楚雄州2003年的统计结果是十分吻合的)这说明像黑井古镇这样的旅游吸引物,知名度和距离衰减规律十分明显。

(2)游客公众特征分析

1)性别黑井古镇男女游客数量接近相等,各占一半。

2)职业黑井游客中以学生、公司职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工人等居多,这些职业从事者多有固定的节假日,即可以周期性的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3)年龄黑井游客中以中青年为主,18岁以下和老年人比例较小。

4)学历黑井游客文化层次,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9%,中专/高中学历者占到28%,而只读完中小学的仅占13%。

5)旅游动机在黑井古镇问卷调查中,古镇观光游览的游客占45.15%,休闲度假的游客占40.48%,科考的游客占3.12%,探亲的游客占到了3.2%,其他的占8.05%。

古镇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的旅游者占大部分,达到了85.63%的比重。

6)月经济收入黑井游客的收入水平以中等阶层为主(此项统计以具有收入的游客计,而诸如学生等尚未有个人收入者,不计入此项统计)

7)旅游消费在我们对黑井古镇游客的抽样调查中,消费总额在200元以下的占61.36%,200—300元的占27.11%,500元以上的占11.53%;其中,交通占总花费的23.14%,住宿占10.09%,餐饮占15.8%,景点游览占25%,购物占23.5%,娱乐占2.47%

8)出游形式游客多与家人、朋友、同事一起前来黑井旅游,即小团体旅游占到了93%,而散客仅占7%。

9)乘坐交通工具以火车、长途汽车为主(两者占到了70%),自驾车旅游者占到30%。

10)感知途径朋友介绍以及宣传广告为游客感知黑井的最为主要的途径

11)旅游流量季节变化时间大多集中在五一、十一国庆等节假日,以及每个周末休息日,而平时游客较少。

12)滞留时间大门修建前后有比较显著的变化,在大门修建以后游客总体滞留时间明显增加,从原来的以一、二天为主,到以两至三天为主。

13)游客回游率在大门修建以前,几乎90%以上的人愿意再来黑井,而大门修建以后,几乎没有回游的游客

14)流向游客下一站去向绝大部分将直接返回居住地(占76%),这说明了游客是以黑井作为直接的旅游目的地,而不是其他旅游线路环节中的顺便来访或是中转站。

这与黑井多数游客是利用节假日直接前往黑井度假的特点有密切的联系,说明黑井有自己比较独特的优势,可以吸引较为稳定的游客群。

15)满意程度从我们对游客的调查中得知,黑井古镇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方面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改进。

游客中绝大部分对于黑井古镇的住宿条件、环境卫生、治安、饮食条件、饮食特色、娱乐条件、旅游商品、旅游服务、旅游管理、人员素质、总体价格、开销等方面的评价大部分是一般,甚至对与某些方面表现出不满,如交通、环境卫生、娱乐等。

见表游客中几乎100%的人都认为黑井的旅游设施还不够完善,应该增加配套的服务设施,旅游项目。

他们认为最有必要增加的为民族表演,其次为康体娱乐和环境设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黑井旅游尽管还存在种种的不足,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完善,但是在黑井大门修建了以后,对于黑井感到满意的游客数量的比例却大大的增加了。

2客源市场评价

通过对于黑井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我得出以下的结论:

(1)黑井属于可替代性旅游资源,受知名度、级别和距离衰减规律以及交通等的影响,客源主要以周边地区,云南省内为主,国内其他省份游客较少,国外游客几乎没有。

但由于黑井古镇本身所独有的古幽的氛围,加上价格较低,是人们摆脱平日喧嚣、紧张生活,享受宁静和悠闲的良好去处,黑井其实有自己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

而黑井游客的旅游动机还很单一,黑井旅游还处于初级规模发展阶段。

(2)黑井的游客文化层次较高,多受过中高的等教育,收入属于中等水平。

(3)游客多为群体性旅游,多与家人、朋友同来,散客较少,并且多乘坐火车和长途汽车,而自驾车旅游者较少。

黑井的旅游宣传中互联网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4)总的看来,黑井古镇的游客消费总额偏低,特别是住宿和娱乐的比重最小,这一方面表明,黑井古镇的消费不高,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另一方面也表明,黑井古镇旅游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性。

(5)到黑井古镇旅游的游客平均滞留时间在两天左右,而且大多数游客只对武家大院、黑井盐井、大龙祠、飞来寺、古法制盐坊做单点式旅游,这就制约了游客在黑井的停留时间,相应的减少了旅游花费。

(6)旅游流量季节变化一般取决于旅游产品的季节性、旅游地的气候、主要客源地闲暇时间的分布以及旅游市场的内在变化。

黑井古镇的旅游节假日和非节假日明显,周末和非周末明显。

根据我们对于黑井古镇的调查,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和暑假和周末旅游流量很大,特别是周末。

这使的黑井的旅游季节性过强,淡旺季明显,旺季时该当地各方面造成严重压力,而淡季旅游收入不足,应加强引导,争取在时间上较为平均的分流游客量。

(7)几乎所有的游客都认为黑井的旅游设施还不够完善,而当地的旅游项目匮乏是事实。

在当地进行的旅游活动除观光游览之外,几乎是无事可做。

因此,增加诸如民族表演,适合于游客群体性特点的旅游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8)在黑井建立大门、收门票以后,游客的满意程度、停留时间有所增加,但是回游率却降低了,这反映出当地的旅游服务质量随着价格的提高有所增加。

但是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回游率,又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如可以适当的降低门票的价格等。

三、黑井旅游市场定位与客源市场的预测

1游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