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68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6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杨应伦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物质的构成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热运动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分子间的作用力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情景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

“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

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活动一

演示一:

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

能不能闻到香味?

为什么?

演示实验2:

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

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

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

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

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二

提出问题:

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

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

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

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拓宽延伸:

结合演示实验,阐述出课本P3的13.1-3说明的问题。

实验中如果将水在硫酸铜溶液的下面,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

活动三

提出问题:

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举例。

归纳总结:

(1)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后,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快慢的因素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

(3)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剖析

(泉州中考)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天柱山薰衣草落叶归根

B.虹山村油菜花花香阵阵

C.清源山缤纷秋叶色彩梦幻

D.九仙山淞玉树琼花

【点拨】分子运动是微观上的运动,肉眼看不见的,它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机械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由此展开分析、解答.

【自主解答】

【方法归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能够直接观察到,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我们只要是看的到的运动都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我们平时所见到阳光下尘土飞扬、浓烟滚滚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探究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问题1: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但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实验4: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实验5拿出准备好的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

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再做一做,有什么感觉?

归纳总结: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拓宽延伸:

演示6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

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

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归纳总结: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2)不同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若d指“分子间的距离”;r指“分子间的平衡距离”

则有:

①当d=r时,F引=F斥处于平衡距离处。

②当d<r时,F引<F斥,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当d>r时,F引>F斥,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问题2结合P5的13-1-5、6、7,并讨论交流教材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

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三种物态分子排列的不同特点。

归纳总结:

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间的作用力

有无一定形状

有无一定的体积

固态

较小

很大

液态

较大

较大

气态

很大

很弱

典例剖析:

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说一说“破镜重圆”能否真的发生。

【点拨】分子间的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大的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不存在了.

板书设计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3节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比热容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的是否正确?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提出问题:

大家都做过饭,考虑一下,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的快?

如何进一步的探究验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质量/g

温度升高10℃所需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所需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所需要的时间/s

沙子

交流评估:

让学交流、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归纳总结:

(1)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实验中砂子需要不停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实验结论:

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

活动1:

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

让学生自学课本的11页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

归纳总结:

(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

(2)单位:

J/(kg·℃)

(3)水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热量是4.2×103J。

知识拓宽:

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来鉴别物质。

(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

(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热多少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升高的度数有关。

(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体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

典例剖析(南京中考)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4.2×103

0.88×103

煤油、冰

2.1×103

干泥土

0.84×103

沙石

0.92×103

0.39×103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点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计吸放热情况无关;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与物质的比热容成反比.由此展开分析,得出答案。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反思

比热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

针对这一点教材作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将探究课题由“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改为“物质吸热多少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二是对实验器材作了改进,用热水或热得快作热源来供热。

第2节热机的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燃料的热值

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能简单计算燃料释放出的热量

2.热机的效率

能说出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领悟下列对话,咨询学生,你们是否理解这段对话?

为什么不同的燃料释放热量的本领不同?

如何比较出它们释放出热量的多少?

这节课我们就为大家揭开这些疑惑!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燃料的热值

活动1:

让学生走进生活,交流、讨论说出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不同燃料所需要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根据学生阐明的观点,得出结论。

结论:

不同燃料释放热量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活动2:

根据上面的论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出燃料释放出热量的能力呢?

总结:

(1)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让它们完全燃烧,比较释放热量的多少;

(2)让不同燃料释放出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燃烧质量的多少。

活动3:

根据比较方案,得出燃料热值的概念为:

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作这种燃料的热值.

活动4:

自学课本22页到23页,交流分析出热值的单位、几种常见的热值的值及其代表的物理意义。

总结:

(1)热值的单位是J/kg、J/m3;

(2)煤油的热值是4.6×107J/m3,代表的物理意义是1kg的煤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4.6×107J.

活动5:

根据热值的概念和热值所代表的物理意义,交流讨论得出燃烧燃烧时释放热量的公式。

总结:

Q=mq=Vq其中m是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是燃料热值,单位是J/kg、J/m3;V是体积,单位是/m3.

知识拓宽:

学生讨论火箭升空,为什么往往以液态氢做为燃料?

总结:

因为氢的热值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烧中,氢释放的热量最多,故利用氢做燃料。

典例剖析

(2016•资阳模拟)关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有关

B.容易燃烧的燃料的热值一定大

C.煤的热值比干木柴的大,煤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D.0.5kg煤油和1.5kg煤油的热值一样大

【点拨】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等均无关。

探究点二热机的效率

活动1:

从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用煤气烧水时,煤气燃烧释放的热量能否被水完全吸收?

有哪些能量损失?

总结:

(1)煤气不能完全燃烧,损失了一部分能量;

(2)装水的容器吸收了一部分能量、煤气灶本身吸收一部分热量、高温的烟气带走了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散失掉了,只有水吸收的热量才是有效利用的。

活动2:

根据以上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煤气灶的效率的表达式为

活动3:

出示汽油机模型,演示其工作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热机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能量损失?

如何来表示热机的效率?

学生以组为单位阐明自己组的观点,其他组给予补充。

师出示课件展示热机能量流向图,总结问题。

归纳总结: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作热机的效率。

表达式为

活动4:

让学生根据热机效率的能量流向图,分析、讨论得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总结:

(1)使用上,正确使用、保养,保证良好的润滑;

(2)在设计制造上,不断改进和革新;(3)调整运动零件之间的间隙得当;(4)设法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2节热机的效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燃料的热值各热机的效率。

本课时从提出问题入手,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燃料释放热量的本领为何不同,然后再分析一个家庭在一个月中用不同的燃料所需要的燃料值不同,引导出热值的概念,为了进一步的加深对热值概念的理解,利用典例剖析进行巩固。

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能流图分析问题还是首次接触,可以结合图解帮助学生想像,提高学生观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节的一个较大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考察了能量在具体过程中的损耗,要注意让学生细致的分析问题,养成缜密的思维形式.注意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要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中要结合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了解热电站相比一般的火电站的优点,并结合所生活的社区,思考关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能量的转化

知道能的形成;会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

2.能量守恒定律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会分析有关物理现象

 

问题导入

出示课件:

五一假期,我们会去逛公园放松心情,而荡秋千图片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荡秋千时若不加外力自己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使秋千越荡越高?

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能量的转化

活动1:

指导学生完成下面四个小实验,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讨论其能量转化情况:

实验1:

来回迅速摩擦双手。

实验2:

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

实验3:

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电池对着阳光。

实验4:

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

:

讨论得出:

实验1: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实验2:

光能转化为内能。

实验3:

光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实验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及内能。

活动2:

提出问题各种能量是不是孤立存在的?

阅读书本27页,让学生交流、讨论将图3-1串联成一个能量转化的故事。

学生分组讨论填图。

讨论如何按能量转化的过程,选择相应事例填上图表。

看看哪组同学填得最多、最好。

归纳总结

(1)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是普遍存在的。

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自然界中的光现象、热现象、电现象与机械运动现象之间都有联系。

探究点二能量守恒定律

活动1:

演示将乒乓球从一定高度落下,为什么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越来越低?

损失的能量到哪儿去了?

能量是否在不断消灭?

活动2:

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感觉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温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交流讨论,总结得出答案:

(1)机械能越来越小,通过摩擦把机械能转化成了空气的内能。

能量没有消失。

(2)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温度会升高,因为此时发生了热传递,金属块放出热量,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会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活动3:

引导学生得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归纳总结:

(1)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

(“消耗能量”“利用能量”“获得能量”的实质是:

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与发现细胞、进化论一起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来源:

学#科#网Z#

活动4:

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内容。

十大科技骗局之六:

永动机神话,分析、讨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永动机”能实现吗?

归纳总结:

一定不能实现。

因为违反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

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为永动机敲响了丧钟(真理与谬论有时就一步之遥,关键就在于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

典例剖析

如图所示,把一个薄壁的金属管固定在桌子上,里面放一些乙醚,用塞子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绳子,能够观察到什么现象?

请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若用能量守恒定律的观点,你还能说出什么道理?

【点拨】此题中从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一个是迅速地来回拉动绳子的过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乙醚受热膨胀;在一个是气体膨胀做功过程,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气体遇冷液化为水珠。

【自主解答】

 

板书设计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反思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九年级第十四章最后一节学习内容。

教材从能量的形式是多样的,且能量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教材以二个实例:

太阳→树木→燃煤电厂→剃须刀,太阳能→生物质能→化学能→电能。

要求学生能从大量的事实中了解能量的转化,结合前面学的机械能守恒、焦耳定律等阐述能量守恒,讨论永动机能否实现。

最后又以二个实例分析能量的转化是具有方向性的,明确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的实际意义。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对能量转化的普遍性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目标是对能量学习的一次小结,通过对不同形式能量的特点,对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的深入讨论,疏理归纳出能量转化和守恒。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摩擦起电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两种电荷

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原子及其结构

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导体和绝缘体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视频导入

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视频。

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揭开这个谜底!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活动1: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活动2:

实验1:

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2: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3: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4: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

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活动3:

根据上面的学习,出示一个塑料棒,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想知道我手中的这个塑料棒是否带电,

你有哪些方法来验证?

归纳总结: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

(3)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

活动4:

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让学生分析、讨论现象原因,不同意见的给予补充。

归纳总结:

(1构造: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2)原理: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3)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典例剖析

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

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点拨:

排斥的一定带同种电荷,吸引的可能带异种电荷,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根据上面的两个规律进行判断.

活动5:

学生自学课本33页到34页的内容,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自己叙述出原子结构;

(2)试着分析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归纳总结:

(1)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探究点二导体和绝缘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