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216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三章章末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

它的繁殖率每年变化不大,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  )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D.选择功能

【解析】 读图可知,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的大小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平衡。

【答案】 B

2.下列自然景观图片表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景观的是(  )

【解析】 景观图片A中有高原雪山和藏羚羊,符合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景观;景观图片B、C、D分别表示的是热带雨林景观、温带荒漠景观、热带草原景观。

【答案】 A

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

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3~4题。

3.若a形成化石,b形成右图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大气圈B.乙表示岩石圈

C.丙表示生物圈D.乙影响丙的演化

【解析】 化石的形成与生物圈、岩石圈有关;右图中的景观为风蚀蘑菇,其形成与大气圈、岩石圈有关,由此可以确定出甲为岩石圈,乙为生物圈,丙为大气圈;生物圈会影响大气圈的演化。

【答案】 D

4.右图所示的区域(  )

A.气候湿润、降水多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风力和流水侵蚀显著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解析】 图乙所示的区域为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风力作用强烈,而流水作用微弱。

【答案】 D

读非洲局部图,完成5~6题。

5.图示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A.③④B.①⑥

C.①④D.②⑤

【解析】 图中①地位于赤道附近,本应为热带雨林带,但由于地势高,形成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并受到地形的抬升,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 B

6.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解析】 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均是热带草原带,但其成因不同:

①位于东非高原,因海拔高而形成;⑤因沿岸暖流而形成,属非地带性因素;③属于地带性因素。

【答案】 A

读“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化坝工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

【解析】 根据图中地理位置,绿化工程适宜栽植地中海气候区的树种,扩大绿色范围,防止沙漠扩张。

【答案】 B

8.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 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所考虑的是南北自然带差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A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名山垂直带谱。

完成9~10题。

9.该区域(  )

A.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B.风力作用微弱,以流水作用为主

C.景观呈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解析】 从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结合三地山麓地带的植被分布可以判断出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答案】 A

10.关于该区域各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山东西坡带谱差异的形成基础是热量

B.②山北坡为阳坡,基带上限高于南坡

C.③山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D.该区域缺少冰雪带是因为纬度过高

【解析】 ①山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东西坡带谱差异的形成基础是水分。

②山北坡为阴坡。

③山距海近,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该区域缺少冰雪带是因为山脉海拔较低。

【答案】 C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回答11~13题。

1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解析】 根据图中3条曲线随纬度变化的特点,可知气温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对应的是曲线②,赤道地区由于降水量大,雪线偏低,即①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③是降水量曲线。

【答案】 A

1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解析】 根据上题解析可知,多年平均雪线高度在副热带地区最高,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低。

【答案】 B

13.据图示资料可知(  )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解析】 据图示资料可知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陆地比重大于南半球。

【答案】 A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

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

14.“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  )

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

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

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正确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碳循环的过程是关键。

“雪球”时代结束,是气温升高的结果,火山大爆发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起保温作用是原因,A正确。

【答案】 A

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叫高山林线,它是划分高山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影响林线高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和降水。

下图是某区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回答15~16题。

15.结合上图,读出(30°N,120°E)的林线分布高度大约是(  )

A.2500mB.3000m

C.3500mD.4000m

【解析】 根据三维坐标判读如下图:

(30°N,120°E)为图中A点,林线高度读出B点,作BC平行于AO,读出C点即可。

【答案】 B

16.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林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B.林线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影响甲处林线向北凸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D.林线高度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

【解析】 从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上可以发现,林线分布在30°N附近最高,即林线高度由赤道向30°N先上升,过30°N又下降,B错误;甲处林线向北凸主要是海陆分布的影响,林线水平分布较同纬度高,因为同纬度其他地方几乎都是海洋,陆地缺失,C错误;影响林线高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和降水,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即温度越高,林线越高;降水越少,林线越高,A正确,D错误。

【答案】 A

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D.阳坡和迎风坡

【解析】 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

【答案】 D

18.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D.高山针叶林

【解析】 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

【答案】 B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

【解析】 图中显示年均温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

【答案】 C

20.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C.土壤   D.热量

【解析】 由图中年均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则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6)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为材料,考查自然带的形成原因与对应植被和气候类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

只要掌握其内在关系,即可顺利解答问题。

【答案】 

(1)整体

(2)西风带 (画图略)西南风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6)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致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牵一发而动全身

22.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

(2)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与植被的破坏有关。

第(3)题,题

(1)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题

(2)反映了某一要素变化对整体的影响。

【答案】 

(1)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23.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气候分布图。

材料二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1)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可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对称分布。

(2)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带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

(3)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

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相关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

原因:

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24.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

(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 

(1)根据板块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域位于南极洲板块,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山脉可能增高。

(2)受地形影响,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山脉东侧形成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分异,引起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南美洲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4)D处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5)结合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被砍伐引起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

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进行分析。

【答案】 

(1)南极洲 该山脉可能升高。

原因:

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2)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4)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测试湘教版选修5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陕西日报xx年3月11日报道:

(记者张锦国鲁明智王雄艾永华)3月10日凌晨1时54分,榆林市子洲县城关镇石沟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塌灾害,初步核实44人被掩埋。

截至下午18时,16人获救,10人遇难,仍有18人被掩埋。

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据此回答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分,山体滑塌属于()

A.气象灾害

B.地质灾害

C.海洋灾害

D.生物灾害

2.此次发生滑塌灾害地区所属的自然灾害多发区是()

A.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B.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C.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D.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读“1954年与xx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损失对比表”回答3—5题。

淹没面积

死亡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1954

317万公顷

33000人

100亿元

xx

32.1万公顷

1320人

1660亿元

3.xx年洪水淹没面积和死亡人数都比1954年少,其主要原因是()

A.xx年洪水水位没有1954年的高

B.新建设的许多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C.xx年的降水时间比1954年的短

D.1954年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xx年要大得多

4.xx年的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954年损失的十几倍,其原因是()

A.1954年洪水发生的时间比xx年稍晚,农田的农作物已经基本收割

B.1954年洪水到来前,政府组织军民对财产进行了及时转移

C.xx年长江流域与1954年相比经济迅速发展,资产密度加大

D.xx年洪水主要淹没的是市,而1954年主要淹没的农村

5.关于xx年特大洪水发生的人为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天气预报严重失误,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②近年来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③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洪水调控能力减弱

④堤岸设计标准过低及工程质量不高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6.从世界范围看,自然灾害危害最为严重的大洲是()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南美洲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在北美洲,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自然灾害有()

A.热浪、风暴、热带气旋、洪水、地震

B.洪水、干旱、地震、流行病

C.洪水、地震、滑坡、干旱

D.洪水、热带气旋、地震、滑坡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8~11题。

8.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9.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D.高原和盆地

10.下列关于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旱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是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流域

B.我国旱涝灾害频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

C.珠江流域、四川盆地等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

D.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频率小于西北地区

11.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①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②地势低平,有较多的洼地,排水不畅③过渡地带不稳定的气候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④受海洋影响强烈列,台风带来暴雨

A.②④B.①②C.②③D.①④

新华网台北xx年8月25日电 台湾灾害应变中心25日表示,截至当天18时,“莫拉克”台风造成全台461人死亡、192人失踪、46人受伤。

到目前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是高雄县392人,该县甲仙乡小林村死亡人数达318人,六龟乡新开部落死亡26人,那玛夏乡死亡20人。

另据了解,“莫拉克”台风灾害造成台湾农林渔牧损失逾新台币145亿元,其中农作物损失达44亿余元。

据此回答12~15题。

12.下图能正确表示台风“莫拉克”的天气系统是()

13.台风带来的主要危害有()

①狂风②暴雨③风暴潮④海啸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世界上热带气旋形成最多的海域是()

A.北印度洋海域B.西北太平洋海域

C.北大西洋海域D.北冰洋海域

15.台风一般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洋面,但赤道洋面却不能够形成台风,其主要原因是()

A.赤道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

B.赤道地区热量不足

C.赤道地区陆地面积较小

D.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甚至没有

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据此回答16~19题。

16.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

B.史前及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

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

1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貌类型区是()

A.黄土塬面区

B.黄土丘陵沟壑区

C.沟谷间地貌区

D.沟道小流域

18.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

①营造宫殿、建御花园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④开露天矿、建隔离护坝⑤保塬护坡、打坝建库⑥开挖原生地面、复垦采空矿区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④⑥

19.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读“我国地震、泥石流灾害局部分布图”,回答20~22题。

20.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区是()

A.西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1.图示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

A.大型水库的建设B.山高谷深,地形崎岖

C.断层发育D.位于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

22.下列天气过后,山区应格外警惕泥石流现象的发生的是()

A.持续暴雨B.持续干旱C.寒潮过后D.冷锋过后

下图是某大陆35度纬线的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判断23~25题。

23.图中乙处年常年干旱的原因是()

①终年受高气压控制②位于背风坡③地处大陆中心各方向距海远④地形闭塞⑤受寒流影响⑥终年盛行由陆到海的风

A.①⑤   B.①②   C.②④  D.③⑥

24.根据水循环原理,图中甲处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D.北冰洋

25.对图中乙处影响最小的灾害是()

   A.干旱B.台风 C.沙漠化D.盐碱化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两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xx年5月下旬以来,我国江南、华南和西南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一些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截止xx年5月28日上午9时,湖南省连降三日的暴雨已造成7人死亡,11人失踪,农作物受损面积7万亩,400多栋2100间房屋倒塌,道路交通中断5条,毁坏路基47千米。

2008年5月25日至27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毕节地区织金县等17个县市受洪涝风暴灾害袭击,共造成18人死亡,12人失踪,166人受伤,4600多人被紧急转移安置。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方面分析这样分布的原因。

 

(2)图中A地区多为洪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地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分析其原因。

 

28.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泥石流成因地域差异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