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265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6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山东省德州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试卷类型、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宗族势力在今天仍有很大影响。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观念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B.宗族势力源自西周的宗法制度

C.宗族势力存在体现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艰巨性

D.宗法观念对农村基层建设有害无益

2.秦始皇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唐太宗则评论说“……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司马迁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两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均无可取之处

C.对秦始皇的评价受评价者的地位身份和出发点的影响

D.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评论更为准确

3.明朝一位内阁首辅曾认为:

明朝阁臣原非宰相,其中有几位“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统揽国家军政大权

B.阁臣权力过大,威胁专制王权

C.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商讨

D.明朝阁臣没有实际权力

4.公元6—7世纪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大发展。

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

A.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B.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C.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5.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

“……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见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

惟大英君主每有派员前往泰西各与国拜国主之礼。

亦拜大清皇上,以昭划一肃敬。

”材料表明

A.英国利用条约实现了与中国外交上的真正平等

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

C.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D.清政府放弃了“夷夏”观念

6.1903年时人记载:

“大前门侧立清国人凡数人,手执马棒……为保护洋人者,马棒,亦打清国人者也!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B.洋人勾结清朝官员欺压百姓

C.清政府屈膝投降,卖国求荣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7.“像美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居然建立了一个新型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一个

国家平等的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材料表明

A.美国的共和制与古代雅典民主制相同

B.美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C.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民主共和制

D.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8.中共一大的纲领指出:

“我们(中国共产党)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材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人运动B.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

9.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发布的文件中写道:

“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该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一国两制”的制定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三通”的实现

10.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格局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1.史载,唐德宗时王锷出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时,“西南大海中诸国舶至,则尽没其利。

……日发十余艇,载以犀象珍贝,称商货而出诸境。

周以岁时,循环不绝。

”从材

料中能直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B.中外经济交流非常频繁

C.唐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中外交流

12.宋徽宗崇宁年间,朝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承认了侵街的合法性。

上述现象

A.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

B.说明了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C.折射出宋朝开放的时代特色

D.改变了汴梁的城市布局

1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

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湖广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14.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材料表明

A.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蒸汽机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

C.工业革命破坏了自然环境D.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5.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

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输出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16.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A.列宁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D.列宁意识到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17.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

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

面对这一“最大题目”。

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18.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这一制

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D.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

19.二战后.美国曾于1945年底向联合国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

1947年10月,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章》。

但是会后,该宪章在被送交各国政府批准时,却遭到了美国国会的拒绝,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流产了,最终以临时性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代替。

这说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国已不再需要其他国际经济组织

B.英、法等国的反对,使美国不敢单独批准

C.美国的经济霸权直接影响着战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发展

D.世界各国围绕战后世界贸易安排的问题上趋于一致

20.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

分析1900一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

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21.我国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到1960年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则下降22.7%;生铁产量增长3.5倍.而轻工业产值比重由55%下降到33.4%,重工业则由45%上升到66.4%。

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我国工业比例失调B.我国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的结果

22.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

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23.李赘曰: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对儒家思想全盘否定

C.冲击了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被打破

24.下列两幅图,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相通之处。

关于这两幅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幅画都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具有写意的特点

B.两幅绘画都是油画作品

C.都注重借助于光和色的运用

D.两幅画都是文人画

25.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

“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

B.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C.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信仰得救的强烈愿望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26.下列运动中.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思想藩篱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与

“社会”双重觉醒的是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运动C.宗教改革运动D.启蒙运动

27.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价值的重建”指的是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③用自我价值取代纲常礼教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8.1912年2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

歌词为: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对歌词意境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反映了中华民国反对外来侵略的革命精神

B.说明中华民族推翻了封建制度,尝试民主共和

C.体现了孙中山五族共和式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

D.体现了学习西方、建立民主政治、追求民族平等走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29.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高度赞扬一位科学家,指出他的“新眼光改变了基

础物理的发展进程。

”其理论“宏伟、美妙、广邃,催生了令人敬畏的宇宙学……。

”杨振宁赞扬的科学家是

A.牛顿B.爱因斯坦C.普朗克D.玻尔

30.新中国成立后,在十年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

出现这一“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A.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普及B.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推动

C.正确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D.文学艺术硕果累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个小题,共55分。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第34题15分。

共55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

“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

…‘我们必须考虑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的可能。

”……尼克松在就任美国总统后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

“我得尽快并尽可能体面地结束战争”。

因为中国当时是越南的主要支持者,……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不仅没被遏制和削弱,反而成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美国对华政策已告失败。

——王平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

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一国家。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

(1分)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策略?

(1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步骤?

(2分)对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分)

 

32.(14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认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在综叙背景时我称唐末帝国带扩展性,明清帝国带收敛性。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

纷纷洋货号争开,各有专门定办来;发与抄庄门市卖,频年数大庆多财。

快船亦有局争开,各处商人往复回。

收拾蓬窗招客雇,码头晚泊待潮来。

——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

材料三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

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

“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的原因。

(4分)

(2)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具有“以诗补史”的功效。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变动?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

(6分)

 

33.(14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学西传】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

“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我国宋元时期的

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

……在官僚制度方面,他们对中国科举制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种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科举制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明成果对其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欧洲国家的“中国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要求?

(2分)

【西学东渐】

材料三

 

注:

晚明时期出现了一批科技精英,会通中西的徐光启是杰出的代表之一,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中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评价和总结。

他与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创立了点、线、角等许多几何名词。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注:

包括民主、平等、人权、自由等)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2)据材料三,概括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

(2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因素。

(6分)

34.(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

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

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二梁启超在《初归国演说辞》说:

“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收其文明而与己之固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出焉。

材料三1987年4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曾预言,中国将“为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

的一条新路。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曾说:

“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

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新文明”在思想领域的表现。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

(3分)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