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7301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docx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

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部分

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唐成虎(整合)

专题一:

辩证的唯物论

常考考点: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1、(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2004年湘鄂川渝卷)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提醒我们:

(B)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2004年两广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这表明(B)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4、(06·江苏政治卷·2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 B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04·广东政治卷·17)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这表明B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

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

(05·天津卷34.)盆景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木,在人的精心雕琢下,或雄奇遒劲,或苍茫蓊蔚,或空灵娟逸,或潇闲秀雅……这说明制作盆景重在 D

A.野趣天成,崇尚自然B.直中求曲,师法造化

C.削繁就简,动静和谐D.顺势而为,因材施艺

(05·江苏卷1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05·江苏卷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B)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2003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

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

本题以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设题背景,考查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紧紧抓住设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运用哲理进行分析思考:

从“自然”这一角度,我们要联想到“自然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从“人”这一角度,我们要联想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综合思考:

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

在实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材料中叙述的事实引出观点,再运用哲理观点统帅材料,将材料和观点糅合为一体,让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现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常考考点: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

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

回答29-30题。

(2004年福建浙江卷)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A)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D.继承和创新的统—

(2004年福建浙江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

这表明(A)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7(2004年北京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C)

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8(2003年江苏、广东卷)鲁迅说: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表明(C)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据此回答。

9(2003年江苏、广东卷)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D)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0(2003年江苏、广东卷)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B)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

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合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

16.(06·天津卷)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说明物尽其用 C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

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

回答28~29题。

10.(05·全国卷1.29).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表述两者关系的有(B)

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常考考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

据此回答

11(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我国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的决策,体现了A

A.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B.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

C.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

12(2004年江苏卷)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B)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3(2004年北京卷)恩格斯说: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这是因为(D)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据此回答

15(2004年福建浙江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

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C)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6(2003年江苏、广东)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

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D)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17(2003年江苏、广东)

读右图漫画,它表明(AB)

A、利益总是具有二重性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

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

14.(06·重庆卷)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 D 

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05·天津卷·28).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

这表明(A)

A.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06·北京卷)图9画的是位少女,图10是位老妪,有人做过实验,让两组人分别看图9和图10、再共同看图11,看过图9的人认定图11是少女,看过图10的人认定是老妪。

事实上,图11是图9和图10的结合,从事既可看出少女,也可看出老妪。

图形欣赏产生的不同效果表明 C

A.艺术欣赏的本质是感觉的集合B.艺术欣赏的内容因人而异

C.艺术欣赏的效果受思维方式制约D.艺术欣赏的片面性总是不呆避免的

(06·四川文综卷·31)漫画《两代人的反映》(参见当天报纸)中蕴涵的哲理有 C

A.各得其所,对牛弹琴,南辕北辙B.顺其自然,有的放矢,一石二鸟

C.旁观者清,别有会心,见仁见智D.峰回路转,乐以忘忧,目无尊长

(05·广东卷17).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D)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06·广东政治卷·29)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BC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常考考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03年江苏、广东卷)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2004年江苏卷).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

这个“乘除法”表明(C)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04年天津卷)“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

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B)

A.分清主流和支流B.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重视内因的作用D.坚持适度的原则

(2003年春季全国文综)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指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从哲学角度讲(C)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③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④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目标就能实现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内涵,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

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反映了这一目标的提出立足于中国国情,当然也就由中国的实际、人民群众利益决定,因此,答案选C。

③④表述本身有错误,应排除。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卷)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

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ABD)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据此回答

(2002年全国文综卷)恩格斯说: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这说明(B)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2002年全国文综)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A)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1年春季高考卷)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

这表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

在分析本题时,切忌表面化看问题,一定紧紧抓住题干的内涵。

毛泽东讲了认清中国国情与认清中国革命问题的关系问题,即客观存在(中国国情)与主观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相统一的问题。

当今国情发生了变化,社会实践内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因此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统一。

可见,材料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以正确选项只能是C。

但如果粗枝大叶,表面化看问题,从题干中只发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内容,可能会误选A或B,如果更粗糙一些,只看到两个时代、两种实践的前后联系,不看到具体的、历史的区别则会误选D。

(2001年天津、山西文综卷)要改变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2001年全国卷)读漫画,

假如漫画中“有了‘大脑灵’,高考一

准行”是一则误导考生的广告,从哲学上看,它主要错在(A)

A.夸大其词,不实事求是B.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C.强调客观,不重视主观的努力D.主次颠倒,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06·四川文综卷·30)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愈办愈红火。

此例说明 A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 ②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 ③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宏观调控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

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05·北京卷26).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C)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05·广东卷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做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以下正确的认识是:

(C)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B.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低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D.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2004年广西卷).邓小平说: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它违背了(A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原则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004年广东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ACD)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2004年两广卷·论述).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

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

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⑴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案〗:

⑴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

(4分)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

(4分)

⑵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3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3分)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

(3分)

(注:

如果考生在回答第⑵问时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释,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

(注:

考生在回答以上问题,联系实际较好者,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如果考生运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等哲学原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004年北京卷·论述)(16分)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

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9分)

(2)根据材料,阐明在国内文化消费中人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

(7分)

〖答案〗:

(1)①要立足国情,推动国内文化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②放眼世界,认识到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③使主观符合客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趋利避害。

(2)①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