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7412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年,三年级第一学期又是中年段的起始学期,因此,三年级

教材承前起后,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增长、心理和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考虑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以后的长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和一、二年级四册教材相比,三年级

上册的教材从内容上有了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内容比重的变化,在这一册教材里,

一共安排了10个新授单元,在10个单元里,第1单元除法,第二单元认数,第四单元加和减,第七单元乘法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这5个单元教学的是认数和运算。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是常见的量。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八单元观察物体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

另外,第九单元是统计与可能性。

10个单元里,认数和运算占5

个单元,其他单元也占5个内容。

和前面教材比,认数和运算的比重稍有下降,其他内容的比重稍有上升。

这册教材里,认数和运算的比重下降,并不是认数和计算不重要,可以淡化,而是在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拓开知识面,提高

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个变化是实践活动类型搭配的变化。

在这一册教材里,前后安排了5

次实践活动。

其中,“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

多少”、“摸牌与下棋”这4次实践活动都是操作型的活动。

5次活动里4次是操作型的,考

虑到中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了,他们喜欢实践,他们能够实践,因此,在实践活动的类型

上也发生了变化,希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三个变化,新开辟了两个栏目,

一个栏目是“你知道吗?

”,结合所教学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料,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

“你知道吗?

”这个栏目是根据标准的要求编写的。

数学课程标准说,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说数学

不但是知识,还是人类的文明,因为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发现、逐渐创建、不断提高完善、整理系统的。

所以,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让学生知道、体会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知道。

新开辟的第二个栏目是“思考题”。

这些题源于教

材的基础知识,又高于基础知识。

这些思考题是弹性的教学内容,是为了满足部分地区、部

分学校、部分学生学习的需要。

这些思考题有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有的给予学生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答问题的技巧,有的

给学生提供了寻找规律的机会。

我们一方面不要把思考题变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要求,不要把思考题列入考试的范围。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

思考题的教学要重过程,不要过多的重视结论,要给学生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今天没想到,明天继续想,明天还没想到,后天还可以继续想。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思考,还要鼓励一部分学生请教已经解出来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上介绍的是本册

教材在内容上的三个明显变化。

下面我们按单元介绍教学内容、安排和提出若干教学的说明和建议。

第一单元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第一学段里一共安排3

次。

1次是二年级,教学的是表内除法和最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第2次在三年级上册,第3

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教学的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本单元包括笔算、口算、估算、验算和解决问题等5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整个单元分这样几段安排,第1段,从P1-P6,教学比较

容易的除法,它是指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刚好整除的情况。

它有4个知识点,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除法的验算,两步计算的实际

问题。

在这一段里,有口算、有笔算、有验算,有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的时候,以笔算为主线作好了三个结合,口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计算和验算有机结合,计算和解

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

第2段,从P7-P11,教学稍难些的除法。

这里稍难些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余下来的数要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和起来

继续除,另一种是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的时候,商的末尾是0。

在这一段

里,先教学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包括笔算和估算,然后用这些除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体会一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就是“一共有的钱十单价=买的本数”。

第3

段从P12-15,是这一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下面就本单元的教材做8点说明。

1、

关于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教材先从现实的情景引入,两个男孩平均分40枝铅笔,平均

每人的几枝?

得出40十2这个算式以后,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孩子们在情景里,看着算式想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考,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优化算法,主要是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来引导的。

让学生口算同一组里的两道题,然后比一比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整十数除

以一位数可以先想表内除法,在表内除法商末尾添上一个0,这种方法不是教材灌输给学生

的,而是学生通过口算、比较自己体会的。

2、关于几十几除以一位数,这是P1例题的第

二个内容,除法的竖式无论是形式还是步骤,与加减法差异是很大的,孩子学习困难比较大

的,教材在教学46十2这个笔算的时候,设计了连续5个学习活动,①通过操作整理分的步骤,学生平均分46枝铅笔是没有困难的,我们不能只关注分的结果,要把重点放在是怎么分的,把分的步骤整理出来,把分的过程描述出来,才能为下面的笔算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②把操作抽象成分步计算。

③分解竖式教学笔算方法④由扶到放逐渐掌握竖式。

考虑到学生

学习除法会有些困难,教材设计了适当的模仿,想想做做第2题。

⑤让学生总结算法。

在完

成想想做做第2题的时候比较好,在总结算法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学生的思维水平就上升了。

3、关于除法的验算。

和以前的教材相比,除法的验算发生了这样3个变化,1把验算

从解题规定变成解决问题的需要。

2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方法。

3、在对比中体会数量关

系。

除法里的除数X商=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些数量关系学生要不要掌握和理解这些数量关系呢?

教材是这样处理的,在P4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一算,然后

比一比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在具体的算式和具体的情况下理解体会的,因此,教材对数量关

系的处理上既不很抽象的枯燥的让学生去读背,又要求学生通过比、算体会存在这样的关系,

而且知道这种关系现在用来验算除法。

4、关于口算除法,控制难度,不安排例题。

在笔算

的基础上,对已有口算纵向发展、横向比较。

5、把总数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实际问

题,在教材P5P6,采取集中教学,分散练习。

在集中教学时,先用一道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进行铺垫,要让学生体会平均每辆车做多少人是把老师和学生的总人数除以车的辆数(3),

所以,解决第2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先算出第1个问题老师和学生的总人数,体会连续两问的关系,体会第1问对第2问的关系,然后教学想想做做第6、7、8题。

6、教学稍难些的

除法,有两种情况,第1种,被除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第2种商的末尾是0的有余数除法。

两种情况分别是两道例题。

第1种被除数十位上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时候怎么办,教材在这些

活动中组织教学,在操作中体会剩余的1桶应该怎样分,再让学生尝试计算,把操作活动数学化,还提醒学生验算自己的计算是不是正确,验算后,自我小结“十位上有余数怎么办?

”,

练习中安排对比,在对比中建构认识。

7、教学估算。

只要求说出商是几十多,估算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探索,安排在想想做做里完成的。

8、解决实际问题是结合计算安排的内容。

这里要注意两点,1是提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本单元中出现一些表格应用题,如P11练习

二的第3题,P12第4题,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逐步提升、逐步提炼和逐步积累的。

2是增加了问题的灵活性。

有的题答案是开放的,有的题

思路和方法是开放的,这些灵活性的题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

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单元认数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

全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以下一些问题。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读、写整千数。

苏教版教材第一学段前四册中的认数教学安排得很细致,学生经历了20以内数、百以内数

和千以内数三次认数过程。

他们从中积累了利用小棒、计数器、正方体木块等学具帮助认数

的经验,积累了研究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的经验,积累了读、写较小的数以及比较两个

数大小的经验,已经整理了个、十、百、千四个数位的顺序……这些都是继续学习更大数的重要资源。

本单元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学习经验。

(1)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材首先出示一幅体育馆的照片,并告诉学生:

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

“一万”是学

生未曾学过的数,教材希望这个情境能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万是比较大的数,同时激起一万有

多大、一万怎样写、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一万等疑问,引起学生继续认数的愿望。

(2)利用教具和学具帮助认识整千数及一万,扩展数位顺序表。

二年级(下册)认识一千时使用正方体木块作教具和学具。

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正方体表示

1,10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条表示十,10条小正方体拼成一片表示百,10片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表示千。

教材从一个大正方体表示一千为起点,让学生看着一个个大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依次直观认识一千、二千、三千……九千。

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告诉学

生10个一千是一万,首次直观描述了一万的含义。

然后在计数器上确定万位,在千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添上万位并凸现数位顺序,这些都在帮助学生加强对10个千是一万的认

识。

接着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学习整千数的组成与读写,又一次理解整千数的意义。

(3)及时安排口算,加强对数的理解。

把认数与口算密切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由于学生已经有口算整十数加

减法、整百数加减法的能力,所以教材把整千数加、减口算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自己学习。

口算思路是开放的,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联

系一位数加、减想整千数加、减的得数,如6000-4000是6个千减4个千得2个千或因

为6-4=2,所以6000-4000=2000。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获得的基础知识。

第17页第2、3两题结合介绍自然知识练习读、写整千数,学生从中拓宽了知识面,体会

了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还激发了练习的兴趣。

第5、6两题联系操场上跑步和书店进货

进行整千数加、减计算,再次加强一万是10个一千的知识,体会整千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

用。

第7题是开放性问题,男孩与女孩的家可能在少年宫的同侧,也可能在少年宫的两侧,两种情况的算法不同。

这道题除了计算内容外,还含有空间位置和可能性的内容,是一道数

学思考含量较高的题。

2、合理地安排非整千数认、读、写的教学。

教材第19〜22页教学非整千的四位数。

四位数可能各数位上都不是0,也可能某些数

位上是0。

某些数位上有0的四位数,0可能在数的中间,也可能在数的末尾。

中间有0的

四位数,可能只有一个0,也可能有连续两个0。

不同情况各有读、写技巧,分析学生学习四位数的读、写,一般会出现这些情况:

•已经掌握的各数位上都不是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比较容易地迁移到各数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上;

•已经掌握的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迁移到中间只有一个0的

四位数上;

•已经掌握的整百数与几百几十的读、写方法,也能迁移到末尾有一个0或两个0的四位

数上;

•三位数的中间不可能连续有两个0,因此中间有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是学生首

次碰到的情况。

根据以上分析,教材编写时注意了三点。

(1)由一般到特殊地安排。

第19页例题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应用读、写三位数的方法读、写四位数,先读、写各位上都

不是0的四位数,再读、写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然后读、写中间有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至于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安排在“想想做做”里教学。

学生能自己读、写的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数中间的连续两个0由教材告诉学生“只读出一个零”。

这样的安排,重视了

读、写数的基本方法一一从最高位起依次一位一位地读、写。

突出了读、写数的技巧一一哪

些0—定要读、哪些0可以不读、哪些0要一个一个地读、哪些0可以合起来读;哪些“零”只表示一个0、哪些“零”表示连续的两个0。

(2)把认、读、写数的教学有机结合。

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计数器支持下直观地理解数的组成,并写

出数,读一读,感受基本方法;“想想做做”第2、3题离开了计数器,在分析数的组成基础

上,对照着数位顺序表读、写数,理解基本方法;从第4题起要求学生自觉地按数位顺序读、写,掌握基本方法。

像这样先分析数的组成,再依据数的组成读、写,能引导学生体会读数与写数要联系数的意义,使数的读法和写法有充实的内涵。

(3)不出现文字法则。

教材认为读数和写数是有规则的。

但是,规则不应该是机械的、规定性的、从外部输入的,

而是学生在读数、写数活动中体会、自己总结并自觉遵循的。

教材不出现文字结语的原因是,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数的读、写方法,没有必要再用书面文字总结。

反之,如果学生不理解

读、写数的方法,让他们机械地套用读、写法则,不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材不出现文字法则不等于教学中不要法则,而把总结法则的机会和空间留给了教学。

3、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写数练习。

第20页第3题让学生结合家用电器的价钱写数,有助于他们联系生活感受数的意义;第

4、5两题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读、写数,使他们增加一些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通过有兴趣的读、写提高练习的效率;第8题让学生结合找规律读、写数,同时整理了数序。

以认数

带口算,让学生在计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组织对比练

习,如五千四百与四千五百的比较,让学生初步感受十进制记数法的位值原则。

又如二千零六十与二千零六的比较,使学生辨清数中间有几个0。

教材还设计游戏性练习,如第22页

第10题。

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增加练习容量,还培养合作精神。

4、在开放情境中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首先,题材是开放的。

第24页例题提供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单价,这四种家电可以两两比较价格的高低。

例题只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器的价钱,“试一试”比较电

视机和电冰箱的价钱,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比较对象。

其次,思路与方法是开放的。

在比

较两个具体的数的大小时,学生从各自的数学现实、个性爱好出发,设计自己的比较方法。

学生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例题里的两种思路仅是学生众多方法中的一部分,教材鼓励比较

的策略与方法多样化。

教材不以文字形式总结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主要原因有两点:

是比较方法不应是灌输、强化、机械记忆的,应该是学生以体验的形式自己积淀的;二是不

突出某种方法,防止限制其他方法的应用。

第三,练习是开放的。

“想想做做”第2、3题联

系实际比较数的大小,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经常应用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

第6题安排学生合

作学习,先分别用卡片摆出数,再比较大小。

这道题的容量很大。

另外,“想想做做”第5

题要说出八个四位数各接近几千,第7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估计。

这些题是在学生掌握了比

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能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为以后估算作准备。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

教材按“导入一教学千克一教学克一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

”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一一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

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

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

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

“千克又叫公斤”

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

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

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

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

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

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

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

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

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希望学生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

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

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

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

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

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

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

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

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

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

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一一1克是很轻的。

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

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

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

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一一1克有多重。

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

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一一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

实验分

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

三步作出判断:

1千克=1000克。

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

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

在解决这些

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37页第

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

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先通过300-240=60求

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

为此,教材通过第35

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

其中苹

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

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

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

1千克有多重。

第二段称体重。

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

在此基

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比体重活动。

第四单元加和减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通过这些内

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

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口算教材有四个编写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

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

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

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

的。

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

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

无论哪种算法,

在本质上的共冋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

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

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

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

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

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

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

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

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

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

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一一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一一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

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

如,25+44=69,25+49=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