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7805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50 大小:31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0页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0页
亲,该文档总共2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2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上海市沪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二、教材分析

本册

教材

重点

内容

本册教材分六个单元

1、复习与提高

2、数与量

3、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

4、整数的四则运算

5、几何小实践

6、整理与提高

本年段

教学

目标

(一)复习与提高

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复习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4、复习两位数乘除的计算。

5、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初步体会到分数“比”的含义。

(二)数与量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数级读写多位数。

2、认识面积单位及进率,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

1、初步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整数的四则运算

1、认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三步式题,能运用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引导学生运用树状算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五)应用

1、知道复合应用题的结构,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

(六)几何小实践

1、建立圆的概念,能用圆规给出半径、直径画圆。

2、建立射线、直线、角的概念。

3、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三、教学进度(供参考)

2015学年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9.1~9.4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②假期

9.6~9.11

乘法与除法的关系②复习用两位数乘、除③分数①

9.14~9.18

大数的认识④机动①

9.21~9.25

四舍五入法③平方千米②

9.28~10.2

吨的认识②机动①假期

10.5~10.10

假期 毫升与升的认识② 

10.12~10.16

分数的大小比较③分数的加减计算②

10.19~10.23

分数墙①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④

10.26~10.30

三步计算式题⑤  

11.2~11.6

三步计算式题②正推②机动①

十一

11.9~11.13

逆推②文字计算题②运算定律①

十二

11.16~11.20

运算定律⑤

十三

11.23~11.27

解决问题⑤

十四

11.30~12.4

圆的初步认识④线段、射线、直线①

十五

12.7~12.11

角①角的度量③机动①

十六

12.14~12.18

角的计算②大数与凑整②机动①

十七

12.21~12.25

数射线上的分数②圆与角的复习②机动①

十八

12.28~1.1

相等的角②通过网格来估测②机动①

十九

1.4~1.8

期终复习

二十

1.11~1.15

期终复习

二十一

1.19~1.23

期终评价

 

四、单元分析和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复习与提高

单元内容: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复习用两位数乘、除、分数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4、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

5、进一步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理解乘除法之间的意义、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

教学难点

1、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

教时安排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2教时

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2教时

复习用两位数乘、除:

1教时

分数:

1教时

 

第1教时

教学内容

加法与减法

教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

2.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意识与习惯,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点: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师:

第一天开学了,老师请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分别数一数我们四

(1)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

一共有几人?

生:

回答问题。

师:

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人?

生:

用加法,算式(省略))

个别回答

 

通过具体的实例,及所给的算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探究阶段

1、加减法定义

师:

第一天开学了,欢欢来到自己的班级,数了一下男生有21人,女生有17人,一共有38名学生。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条件,编应用题。

师:

请生解答所编的应用题

 

问:

那什么是加法?

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

(板书)

加数+加数=和

师:

那什么是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板书)

被减数—减数=差

2、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观察:

21+17=38

38-17=21

38-21=17

这三道加减法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纳: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3、根据所给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120+50=170

170—50=170—120=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试一试:

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方框中的数。

(并写出过程)P3

(2)800—350=450

450+350=800—450=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板书)

小结:

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出减法算式中未知的被减数、减数。

预设:

(1)班男生有21人,女生有17人,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班一共有38人,已知男生21人,女生有多少人?

已知女生17人,男生有多少人?

同桌讨论

个别汇报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反馈

 

归纳: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学生小组讨论

 

归纳: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生归纳: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通过加法算式改写成的两个算式的比较明确加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从直观到抽象。

同样道理,把减法算式进行变形。

得到减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学生记忆,对下一个环节:

求加减法算是中的未知数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三、练习:

1、试一试:

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方框中的数。

(并写出过程)P3

教师着重知道书写格式,尤其要让学生学会目测验算。

2、下面的题目有错吗?

说说你的理由。

(1)18-□=18

(2)□+72=100

□=18+18□=100-72

□=36□=28

()()

(3)□+20=20(4)□-0=46

□=20+20□=46-0

□=40□=46

()()

3、拓展:

想一想,填一填

923-=233+149

学生独立尝试

纠正格式

 

独立判断

交流反馈

 

学生讨论

交流反馈

通过具体的计算,使学生能理解如何求算式中的未知数。

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增长了什么知识?

板书课题:

加法与减法

知道了加减法之间的逆运算关系,可以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什么好处?

请你举例说说。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所的回答

对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作业布置

一、根据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填空

65+()=87()+45=98

65-()=23()-45=98

二、小胖算了以下两题,请你运用加减法关系验算,看看他的答案对吗?

789-234=545567+29=596

三、动脑筋:

1、被减数、减数、差相加的和是48,你知道被减数是多少吗?

板书设计

加法与减法

加法:

减法:

21+17=3838-21=17

38-17=21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120+50=170加数+加数=和

120=170—50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0=170—120

800—350=450被减数-减数=差

800=450+350被减数=差+减数

350=800—450减数=被减数-差

反思重建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于从实例中得出比较标准化的加、减法的定义困难重重。

他们往往从加减法各个位置上的数出发来下定义。

教学中要从算式表示的含义出发来引导。

推导三个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很顺利。

但学生在运用这三个数量关系式的时候显得不够灵活,有乱用的情况,如:

()-210=480,学生做成;()=480-210等。

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的对策是:

(1)要求在课后要背熟数量关系式。

(2)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第2教时

教学内容

乘法与除法

教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

2.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和估算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点:

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师:

出示面积图,请学生例出算式。

师:

什么是乘法?

师: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宽?

师:

什么是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板书)

被除数÷除数=商(板书)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

师:

比较3×4=12与12÷4=3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说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

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填写算式。

99×25=2475864÷16=54

99=864=

25=16=

生列算式: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因数×因数=积

12÷4=3

已知两个因数的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生做

通过面积图让学生灵活列式无意间提供了学生加法乘法的算式。

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来归纳和理解乘法的意义。

 

检验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是否真正清晰。

探究阶段

师:

观察一组算式:

12×11=132(说说乘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12=132÷11

11=132÷12

师:

观察一组算式:

273÷13=21(说说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273=21×13

13=273÷21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板书)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练习:

P5试一试

通过具体的实例,及所给的算式,来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练习

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并逐题请学生回答。

补充练习:

78×=0÷93=93

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写出解题依据

想一想,填一填

240÷=20×4

教师小结

学生独立完成l练习册P1练习中的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

学生先小组讨论,在解答

交流反馈

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评析,让学生交流计算时要注意的地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增长了什么知识?

板书课题:

乘法与除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所的回答

对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作业布置

乘法与除法

乘法:

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举例: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板书设计

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探究的整个过程比较清晰,他们完全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推导与归纳除法中三个数量关系式,表达比较流畅。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信心大增。

然而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容易被数据深深的干扰,根本没有考虑所求的数所在的位置。

看来在今后的练习中要培养学生仔细分析,多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解题的思路与依据。

反思重建

第3教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两位数乘、除

教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

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1、提问有关计算器的知识,如:

按键的名称、计算器使用方法等内容。

2、给出一些三位数、四位数,学生开火车口答它们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

29、379、4299、8012、5920

3、板书课题:

用计算器计算

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回答。

复习已学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埋下伏笔。

探究阶段

1、学习题一:

先估计结果,再精确计算

(1)先对算式中的数分别进行估算

如果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把四位数估算成整千整百数,那么一定要给予肯定。

(2)利用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并判断是否与估算结果接近。

在估算的过程中既要有速度又要接近准确结果。

2、学习题二:

使用计算器计算

1、师:

观察算式特征:

乘法中两个因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除法中被除数、除数有什么规律。

1、师:

用计算器算出每一个题包中的各算式的结果,然后再探讨结果有什么规律。

2、根据发现的规律,继续推导,并直接写出答案。

学生独立按要求计算

 

谈谈估算的体会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考考你,一生出题,其他同学回答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器的使用,不但节约了计算时间,还能让学生较快地找到规律。

拓展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先尝试写出一组可能有规律的乘除法计算的题包,然后用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最后在班级内相互交流所写的题包有什么规律。

应用:

小明带了1000元钱去购买学习用品,他看中了价格为256元的电子辞典、383元的文曲星、299元的mp3、406元的复读机。

你能根据她所带的钱进行合理选择吗?

试一试,估一估,看你能帮他搭配出多少套选购方案。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以及一种正确方向的猜测能力,并通过计算器这一工具简化运算过程,在一次次尝试失败后调整、总结方法,最后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总结

师:

通过今天对计算器使用的巩固,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

学生能根据体会灵活回答

对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作业布置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二、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说说理由

276×34=923649731÷37=264

板书设计

先估(方法合理;估值接近;计算方便)——再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对比误差

反思重建

第4教时

教学内容

节约用水

教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两位数的乘除法;

2.复习乘除法计算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以节约水资源的资料,了解全球淡水资源告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相关情况,具体感受到水资源的宝贵,进一步了解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教学重点:

对两位数的乘除法、份总关系应用题进行复习。

三、教学难点:

渗透算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背景介绍: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总水量中的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

其实,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随着人口继续急剧增加,淡水资源告急已经在近年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

中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为2220立方米,位列世界第100位之后,仅为世界平均水量的1/4,属于贫水国家。

目前,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

板书课题:

节约用水

学生认真听讲,听后谈谈体会

对于世界水资源和中国水资源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特别强调其中的数字,让学生感知到中国缺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其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探究阶段

a)朗读P7上面有关我国水资源的介绍。

b)朗读小胖的提问:

我家平均每天可节约60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可节约多少千克水?

1、找出隐含的数据

2、分析数量关系式

3、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

C)朗读欢欢的提问:

去年小胖家共缴了1224元水费,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

1、分析数量关系式

2、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

d)朗读乐乐的提问:

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1、分析数量关系式

2、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

学生朗读

根据老师所提的要求进行应用题的解答。

 

利用节约用水的话题,训练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尤其是对关键字词的把握和对数量关系式的分析

实际运用

1、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介绍,寻找有关的条件,看看还能提一些什么问题?

在实物展台上出示,讨论并解决问题。

2、1公斤玉米,是用368公斤水浇灌出来的,一家肯得基店每星期约卖出玉米62公斤,照这样计算,这些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用了多少公斤水?

3培育1公斤棉花,需要648公斤水,一条棉被用棉花约3公斤,照这样计算,培育做50床棉被的棉花大约需要用水多少吨?

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并进行问题的解答。

 

以小组的形式来做

学生课前已经搜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的内容介绍,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做一做,进行资源生成,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练习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对谁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

回家后继续寻找有关水资源的介绍,或者是相关的图表内容,可用作主题性作业展示。

根据老师回家完成相应的作业

教育不能单单靠课堂,课外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对教育成果的巩固。

作业布置

一、列式计算

甲数是120,比乙数多60,甲数是乙数的多少倍?

8除96与4的积商是多少?

被除数是225,是除数的7倍多1,除数是多少?

二、应用

1、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每分钟行多少千米?

2、目前我们知道的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是水星,每小时走172248千米。

水星一天走多少千米?

水星一周走多少千米?

3、一辆卡车重2500千克,比一辆轿车重750千克,8辆这样的轿车共重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板书:

节约用水

每份数=总数÷份数

份数=总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反思重建

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着教材设计的本意进行教学,课堂上所有材料的城县都与水资源有关,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学生网上下载的有关水资源的内容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了震撼——要节约用水。

通过一系列练习的呈现于解决,既让学生巩固了已有的两位数乘除法的知识,又给学生进行了思维多样化的训练:

探究阶段的最后一题有两种方法,体现了解应用题的两种途径:

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

第5教时

教学内容

分数

教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2.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

3.初步体会分数所含有的“比”的含义。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感悟知识。

2.在比较、实践反思中学会归纳知识。

情感与态度:

在学生主动学习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交流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

三、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到分数“比”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a)回忆一下分数的三个部位的名称:

分数线、分子、分母。

b)巩固分数的含义:

几分之几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

c)回顾:

分数的分母表示被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d)回顾如何圈出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

分数

学生独立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巩固分数的概念。

通过对分数有关知识的复习,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探究阶段

1、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1)学生先独立审题,再用不同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重点讲解题3,怎样用3个不同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关键在于如何看涂色部分,把多少个色块看成一份。

2、用分数表示长方体中的绿色部分:

 

3、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1)增加两个不同大小的圆,各取它们的1/2,比一比一样多吗?

为什么?

(2)通过实物的比较,重点讲解为什么同样是取1/2,结果为何不相同?

(3)教师阐述:

1/2仅仅说明所表示的部分只是占整体的一半,而与这部分的大小没有直接联系。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

怎么得到此分数的。

学生在观察中归纳。

 

学生独立审题,并用分数表示长方体中的绿色部分。

班内交流。

 

圈一圈、比一比、说一说。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因为它们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