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8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读我国某省1990~2021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完成问题。

下列描述,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波动下降D.波动上升

读中国出生人口数及出生率图,图中出生率曲线因人为原因缺失了一段,回答下列各题。

2.关于图中甲乙两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点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相同,人口政策不同

B.两点出生人口数相同,影响人口增长的政策不相同

C.两点出生人口数和影响人口増长的政策都相同

D.两点人口出生率相同,影响人口增长的政策不一样

3.根据乙以后时间段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推测最可能的是

A.该时期育龄人口数量变化大,导致人口出生数变化

B.因为出生人口明显增长过快,国家调控人口政策改变,出生人口数量再回归正常

C.现行人口政策效果不明显,需要更宽松的人口政策刺激人口増长

D.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出生人口出现明显变化

“棒棒工”是对重庆市一个特定劳动群体的称呼。

他们爬坡上坎,以棍棒、绳索为劳动工具,帮人搬运货物,为千家万户提供便利。

下图为1960——2021年重庆市棒棒工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早期影响重庆市棒棒工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植被

5.造成2000年以来重庆市“棒棒工”从业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B.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C.城市人口老龄化D.城市交通运输的改善

2021年2月24日,高德地图发布了2018春节“空城指数”,图中数据为城市人口减少比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春节期间,造成许多大城市出现“空城”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B.经济发展水平

C.国家政策D.社会文化

7.图示十大“空城”吸引外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就业机会多

②环境质量好

③工资水平高

④公共设施齐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信息正确的是

A.0~14岁人口比例上升B.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

C.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下降D.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

9.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加快B.就业压力减小

C.老龄化进程加速D.男女比例失调

“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老人。

每年110万“候鸟老人”涌向海南,他们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三角地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吸引“候鸟老人”冬季迁入海南省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条件B.养老设施C.气候条件D.婚姻家庭

11.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

A.人口合理容量增加B.带动服务业发展

C.环境承载力提高D.资源消耗降低

近5年来我国的城乡对比关系已经开始出现新的现象。

城镇化的条件开始出现改变,以前农村---城市单向的城镇化过程,可能会出现反向或双向的过程(如下图)。

完成下列小题。

12.促使近5年来出现城乡人口流动变化的条件是

①城乡收入差距减小②乡村交通通达度高于城市

③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乡村生活节奏比城市悠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在农村---城市反向或双向流动过程中,出现了

A.虚假城市化B.逆城市化C.过度城市化D.再城市化

下图分别示意我国1970年、2000年和2030年(预测)的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从我国人口发展情况判断,a、b、c三张图像依次对应的年份是

A.1970年、2000年、2030年B.1970年、2030年、2000年

C.2000年、2030年、1970年D.2030年、2000年、1970年

15.从1970年~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①人口负增长率②男女比例③青少年和老龄人口比例④中、高等教育普及率⑤流动人口比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南宋都城临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河流穿城而过;南宫北市,南北狭长,形似“腰鼓”。

其选址与布局体现了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高度融合。

下图示意南宋临安城的位置及布局。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临安城选址于山环水绕之地,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可缓解热岛效应B.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

C.地势起伏和缓,可减轻洪涝灾害D.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贸易

17.当时的商业网点和住宅在布局上,最可能是

A.沿河分布B.沿城区界分布C.沿山麓分布D.沿湖分布

18.现在的临安(杭州市临安区)已成为杭州市的“硅谷”,这主要得益于

A.深厚的传统文化B.交通的不断完善

C.较高的知名度D.优美的生态环境

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A.东部B.东南部C.北部D.西南部

20.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处为商业区B.②处为居住区

C.③处为工业区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面临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美国规划师协会(APA)于2003年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

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为了一个家居、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

A.人口密度B.城市等级C.城市面积D.服务范围

22.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

A.保护城市边缘农田B.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C.提高城市化水平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23.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对我国建设家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密度B.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

C.大力推动郊区城市化D.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

我国某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

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和喷泉等。

下图为“海绵校园”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水汽输送B.降水C.植物蒸腾D.下渗

25.建设“海绵校园”,可以()

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强热岛效应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示时间段,

A.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

B.印度农村人口随城镇化水平提升而减少

C.中国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印度

D.两国城镇人口数量之差呈现扩大的趋势

27.城镇化对两国产生的影响有

①产业结构的调整②农业总产值下降③土地利用类型变化④就业压力提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和城市功能区付租能力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8.表示住宅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9.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乙功能区理论付租能力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山东省临清市地处运河岸边,明清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商埠,每日车来船往。

富商云集,烧制的“临清砖”专供皇家御用。

但新中国成立后,临清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缓慢,乃至成为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

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临清市又一次面临大发展的机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导致临清在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快和近年又面临大发展机遇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资源B.文化教育

C.交通D.“临清砖”的生产

31.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临清市后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清王朝灭亡的政治因素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

C.战争和灾害D.“临清砖”的停产

32.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海南的三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政策③土壤④科技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政策

普通大棚只包括玻璃顶、砖墙两个基本结构。

下图示意某家庭农场设计的改进型大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大棚农业中,大棚的主要作用是改善

A.水分条件B.热量条件

C.光照条件D.土壤肥力

34.与普通大棚相比,改进型大棚的优势在于

A.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B.节约土地资源

C.热量条件更好

D.可栽培蔬菜品种多

二、综合题

35.读“2011~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图”及洗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表中数据显示,北京市近年来常住人口增长________(加快、放缓),主要原因是________(年龄段)的人口明显变化。

(2)从北京65岁以上人口比重及变化看,北京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_______,这类问题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等。

(3)为缓解北京市巨大的人口压力,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36.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   ,最可能的原是            。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    ,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      ,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截至2021年3月,美国的人口的数量为3.178亿,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

根据美国每年出生的平均人口数量,其资源浪费量是印度的35倍,比中国人均的资源消耗量高出约53倍。

下表为2021年美国人口增长资料表。

材料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加利福尼亚州人口迅速增长,目前已成为美国人口第一大州。

下图为加利福尼亚州位置示意图。

(1)目前,美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其基本特征是。

(2)近几十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

“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理论进行阐释。

38.读“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按城市功能划分,A、B、C三地中属于商业区的是(填字母)。

(2)大城市中心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称为,试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3)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基础上,该城市在资源分布地区附近发展了钢铁工业,请从保护环境角度判断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左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

下右图为1990年~2010年上海不同区域常驻人口年均增量(单位:

万人/年)。

材料二:

上海市是我国地面沉降发生最早、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7米。

(1)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构成中0~14岁少年儿童比重约为_____%。

(2)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

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_____,近郊和远郊人口____,出现______现象。

(3)导致上海地面下沉主要的人为原因是______和城市工程建设,除此之外,城市化还会带来哪些生态问题_______、______等。

40.城市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1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地区分布、就业领域及文化水平的比例如下表,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

表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地区分布

表三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领域

(1)进城农民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是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

(2)进城农民从事的主要是_____(劳动、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其原因是_____。

(3)城市化改变了当地的人文环境,请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有怎样的改变。

①产业结构_____。

②土地利用方式_____。

(4)城市化改变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从温度、生物等方面分析有怎样的改变。

①对温度的影响_____。

②对生物的影响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读图可以判断出,该省近20多年来,2000年前每年人口数量增加较多,且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有减小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较高,但有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每年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每年人口略有增加,有此增加多一点,有时增加少一点,说明整体人口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率有波动。

由此得出该省人口增长率呈波动下降趋势,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2.B

3.C

【分析】

考查人口的变化相关知识。

2.甲乙这两个点出生的人口数是相同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但是出生率无法判断,并且甲乙两个点出生人口的影响,政策是不相同的。

正确答案选B,难度较小,从图中即可看出。

3.该时期人口的出生数目下降和育龄数目的变化无关,主要是人们的生育意愿发生了改变。

由图中可以看出出生人口的数目明显下降,而不是增多,选项B错误。

2021年之后,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是出生人口数在2021年不增反降,这说明需要更加宽松的人口政策来促进人口的增长,刺激人口的出生。

该地区人口出生的变化和人口迁移无关,正确答案选C。

ABD错误。

【点睛】

人口的出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国家政策以及人们的生育意愿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

人们的生育观念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尤其是二孩政策,放开以后表现得特别明显。

4.A

5.D

【解析】

4.有材料可知,改的棒棒工主要是为人们“爬坡上坎”搬运货物的,说明该地地形崎岖,坡坎众多,为人们的日常货运增加了困难,因此答案选A项。

5.由图示可知“棒棒工”的从业人员的年龄由青壮年逐渐转为老年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对棒棒工的需求减少,因此青壮年多就业于其他行业,而在农村地区,交通现状变化较少,多是老年人在从事该行业,答案选D项。

6.D

7.C

【解析】

6.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选择到较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人们都要回家团聚,因此造成诸多大城市出现“空城”现象,D对。

7.图示十大“空城”都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吸引外地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备,然而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①③④说法正确,C项正确。

8.B

9.C

【分析】

8.0~14岁人口比例大致由20%到13%,比例下降,A错误;15~64岁人口比例大致由71%到73%,比例上升,B正确;65岁以上人口比例大致由9%到12%,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CD错误。

故选B。

9.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65岁以上人口比例大致由9%到12%,老龄化进程加速,C正确,人口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大,男女比例无法判断,ABD错误。

故选C。

10.C

11.B

【分析】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省位于我国热带地区,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气温条件不太适合老人过冬,因此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由此可知,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C符合题意;经济因素、养老设施、婚姻家庭等因素,也对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首要因素,排除A、B、D。

故选C。

11.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与老人生活养老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即第三产业发展,B正确;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主要与当地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有关,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对当地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影响不大,A、C错误;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使当地资源消耗增多,不会降低,D错误。

故选B。

12.C

13.B

【分析】

12.近5年来,乡村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减小,①正确。

乡村交通条件改善,交通通达度仍然低于城市,②错误。

乡村交通条件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吸引人口迁入,③正确。

乡村住房宽裕、生态环境好、居民心情舒畅,乡村生活节奏比城市悠闲,④正确。

故选C。

13.虚假城市化(也称过度城市化)是指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与题中所说的人口在农村---城市反向或双向流动的情况不符合,AC错误。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心理压力大会导致人口迁往附近乡村,附近乡村各方面条件改善,吸引人迁入,在农村——城市反向或双向过程中,出现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正确。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在解决了之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相关问题之后发生的人口再次向市中心集聚的过程,与题中所说的人口在农村---城市反向或双向流动的情况不符合,D错误。

故选B。

14.B

15.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增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人口金字塔图的阅读判断能力,难度一般。

14.读图可知,图中a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应为1970年人口状况,b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受教育水平明显较高,应为2030年人口状况,c图老龄化及受教育状况介于1970-2030之间,应为2000年,故选B。

15.读图可知,图中从1970-2030之间,我国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为青少年人口占比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中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③④正确;人口没有出现负增长;男女比例没有明显变化;流动人口比重没有体现,①②⑤错误。

故选C。

【点睛】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方法: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及特点掌握人口金字塔图的结构特点,明确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及其内涵,是准确解读人口金字塔图的基础。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它是一种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塔状条形统计图。

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某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百分比)。

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

16.B

17.A

18.D

【解析】

【分析】

16.南宋时期,没有现代工业和汽车,房屋建筑不高,热岛效应不明显,A错误。

南宋时期,政局不稳,经常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因此临安城选址于山环水绕之地可心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B正确。

地势起伏和缓,更容易受到洪涝灾害威胁,C不对。

材料信息表明,临安城三面环山,这样的地形会阻碍对外交通,D错误。

故选B。

17.南宋时期,临安以水运交通为主,因此当时的商业网点和住宅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地区,最可能是沿河分布,A正确。

城区界往往是城墙,对外防御之地,B错误。

图中显示,山麓临近湖泊,空间较小,C错误;图中显示,湖泊三面环山,对外联系不便,D错误。

故选A。

18.杭州市的“硅谷”表示该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人才、交通和环境要求很高,对传统文化和知名度要求较低,A、C错误。

杭州的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下沙区、滨江区等地,临安区相对较少,B错误。

临安区临近西湖,山环水绕,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D正确。

故选D。

19.A

20.D

【分析】

昼夜人口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人们空间活动的变化,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19.卧城的人们应该是昼少夜多,因为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休息。

图中卧城应在③处,位于东部。

A正确。

20.①处人口昼夜均少,说明人口分布、流动小,应是郊区;②处人口昼多夜少,应是人们工作的地方(比如工厂或办公地点);③处为卧城,即人们的居住地;④处人口昼夜均多,应是商住混合区,白天来购物,晚上要休息。

D正确。

【点睛】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城市空间结构,获取图中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1.C

22.A

23.B

【分析】

21.结合材料分析,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说明“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城市面积,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城市人口垂直方向上密度增大,所以城市人口密度没有减少,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不受城市面积的影响。

故选C。

22.“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限制城市面积的扩大,农业用地不会被城市大量挤占,因此可保护城市边缘农田,A正确;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但不能解决,B错误;“精明增长”主要是针对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对提高城市化水平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作用不大,C、D错误。

故选A。

23.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比美国低,不宜盲目提高城市建筑密度,A错误;老城区、棚户区属于城市的一部分,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可建设性,应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以代替城市的低效扩张,从而合理控制城市规模,B正确;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时控制城区的扩张,合理、高效的利用土地,而不是推广郊区城市化和建设卫星城,C、D错误。

故选B。

【点睛】

城市化的本质: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24.D

25.A

【分析】

24.

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减少了地表水下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D对。

不影响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环节,A、B、C错。

故选D。

25.

“海绵校园”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可以减少内涝发生,①对。

绿地的灌溉用水充足,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②对。

可能降低江河水位,③错。

绿地得到发展,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

A对,B、C、D错。

故选A。

【点睛】

人类影响水循环的最大环节:

地表径流(如调水工程;水库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植树造林、铺设渗水砖、人工降水等有利方面;地面硬化、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等不利方面。

26.D

27.A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察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26.由图可知从1961年到1971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所下降,A错误;农村人口数=总人口数×(1-城镇化率),由图可以计算出1951年和2021年印度农村人口分别约为3.28亿和8.28亿,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