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174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13单元检测题.docx

哲学13单元检测题

生活与哲学第1----3单元检测题

第一卷(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

“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世界观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B.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C.心之官则思D.人病则忧惧出,忧惧则鬼出

2.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温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

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3.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

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得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

4.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

①.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说明了(   )

①.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②.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静止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6.作家萧伯纳说: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学者周国平则说: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位和体验。

”这体现了(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寻找真理性认识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往往因人而异

7.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讲到我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的发展时说“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

据此回答8——9题。

8.“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大意是:

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

对此王国维评论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这里的“神悟”(   )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应,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9.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

“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

”“云何渐渐如钩?

”这表明(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上之前的智利、海地及中国汶川大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

有关专家指出:

“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国库也叫国家金库,一般以为只是放钱的库房。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   )

A.唯意志主义的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人脑主观自生的       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12.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

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

A.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预见性

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3.一次,钱学森为解决导师交给他的难题,前后写了五份演算文稿。

当他把定稿装入文件袋后,特意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写道“Final”(定稿),但他马上又觉得不妥,便在旁边补上一行“Nothingisfinal!

!

!

”(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这句“Nothingisfinal!

!

!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绝对的 C.真理是发展的D.真理是普遍的

1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学生学习文化     B.教师授课

C.农民种田       D.经济体制改革

15.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表现在()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②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6.Iphone手机一上市就掀起人们的抢购热潮,除了打电话外,人们还可以用它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玩网络游戏、收发邮件、传输音像、收看网络电视等。

这说明()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的发展

C.人们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     

D.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

17.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1日在宝岛台湾合璧首展。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注重近、中、远景的处理,留有大片的空白,形成生动又不乏严谨的结构,使山水布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简约利落。

这告诉我们()

A.成功的艺术创作必须完整如实的反映客观对象

B.实现创作主体的意图,需要摆脱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

C.对过去经验的完全抛弃是实现艺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D.恰当把握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实现艺术的整体优化。

18.现代家居设计中,最能体现设计感的往往是部分而非整体,一个“点睛之笔”的创意设计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并能迅速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

这表明()

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整体。

B.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C.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关键部分会发挥整体的功能与效果

D.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往往大于整体的作用

19.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突出问题。

不仅传统产业中存在产能严重过剩,部分新兴产业也存在过剩倾向。

我国强调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型战略产业,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B.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D.物质决定意识,从实际出发。

20.“有的时候,为了前进必须后退,为了达到前进的目标,必须经过迂回曲折。

”在战争中有这种现象,在经济建设中有这种现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这告诉我们()

A.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B.整个世界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1.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道茶叶的产区在哪里。

这表明()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3.我国目前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存在,这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B.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只是短期存在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非公有制经济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24.一位哲学家说过:

“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

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

”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理是()

A.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不同事物拥有不同的矛盾

D.感受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25.“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

用之发以墨,不如瓦砾顽。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瓦砾的使用价值更符合人们的需要

B.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认识、利用客观事物。

C.承认自然物的客观性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D.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第二卷(50分)

二.非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认真作答):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王夫之说:

“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二 培根说:

“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

材料三 毛泽东说: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材料四 王守仁说: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五 黑格尔说:

“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

(1)上述五则材料观点各属于什么哲学派别?

(5分)

(2)在根本方向上,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异同?

(5分)

(1)王夫之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培根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毛泽东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王守仁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这五个观点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回答,即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这一问题的回答。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7.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科技基础上,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的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说明当地发展现代农业是如何体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哲学道理的。

(10分)

(1)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该地注重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地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做到了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

(3)当地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看到本地发展的优势,又看本地发展的劣势,注意了客观实际的全面性,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当地政府从本地区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5)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开发高效特色产品,(这一规划较好地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

(如学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8.(10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回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们提出的三个问题——“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时,他一连说了三个“不知道”!

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感到意外。

丁教授解释说:

“在太空实验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之前,谁也无法确定能不能找到。

而科学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事’,很多科学成果科学家是不可能知道它的经济价值的,但一些年后会很有用。

”他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却经常回答:

“不知道。

”他常说:

“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去主观推断。

”然而,正是“不知道”激起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他的科学实验历程中,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丁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为什么会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6分)

(2)他经常回答“不知道”,却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

这说明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4分)

(1)①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丁教授的解释能赢得学生的掌声就在于他承认了每一时期的人们认识的有限性。

②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是科学的态度和工作方法。

丁教授坦言“不知道”所体现的严谨科学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

(2)①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9.在山东省“十一五”规划中,把全省的区域布局为“一群一圈一带”。

“一群”是指东部的“半岛城市群”,以青岛为中心,范围包括8个地级市,突出“开放、融合、发达”的区域特色,使之成为全国开发程度最高、发展活动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一圈”是指济南都市圈,以济南为中心,带动辐射周边地区,使之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带”指的是鲁南城市带,涵盖临沂、济宁、枣庄等地市,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

“一群一圈一带”互为依托,实现联动,共同促进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布局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的?

(10分)

山东省在区域布局规划中,从山东的整体发展着眼,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具体表现在: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一群一圈一带”形成山东发展的整体格局,同时,“一群一圈一带”也体现出自身的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山东确定了“一群一圈一带”的中心城市,突出发展特色,相互之间互为依托,遵循了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形成有序、合理的结构,使山东发展的功能具有了趋向优化的特征,有利于促进整体功能的发挥。

30.“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明确追求“民富国强”,而不是以往的“国强民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一个“五年规划”都比较注重经济增长,到“十一五”末,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居民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GDP增长速度,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十二五”规划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为什么要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

(10分)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国强为民富提供了物质基础,民富又为国强提供了动力。

(2)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

(3)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

在大力发展生产实现了国强后,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就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向民富转变。

(如果用两点论、重点论相统一的有关知识,或者矛盾主次方面的有关原理解答这一问题,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高二政治第1---3单元试题答案

1~5 ABADC6~10 DDBBB11~15 BBCAB

16~20 DDBAC21~25 ABCAB

26.

(1)王夫之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培根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毛泽东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王守仁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这五个观点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回答,即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这一问题的回答。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7.

(1)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该地注重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地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做到了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

(3)当地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看到本地发展的优势,又看本地发展的劣势,注意了客观实际的全面性,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当地政府从本地区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5)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开发高效特色产品,(这一规划较好地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

(如学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8.

(1)①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丁教授的解释能赢得学生的掌声就在于他承认了每一时期的人们认识的有限性。

②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是科学的态度和工作方法。

丁教授坦言“不知道”所体现的严谨科学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

(2)①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9.山东省在区域布局规划中,从山东的整体发展着眼,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具体表现在: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一群一圈一带”形成山东发展的整体格局,同时,“一群一圈一带”也体现出自身的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山东确定了“一群一圈一带”的中心城市,突出发展特色,相互之间互为依托,遵循了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形成有序、合理的结构,使山东发展的功能具有了趋向优化的特征,有利于促进整体功能的发挥。

30.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国强为民富提供了物质基础,民富又为国强提供了动力。

(2)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

(3)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

在大力发展生产实现了国强后,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就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向民富转变。

(如果用两点论、重点论相统一的有关知识,或者矛盾主次方面的有关原理解答这一问题,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