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82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李俊审核人邓小红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书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并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掌握生字、词语,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师生行为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收集几句名人名言。

自主、合作、探究:

1、小组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认识文中8个生字,练习写12个词语。

小组讨论交流需要注意的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链接:

语文书124页,课后选读课文《真实的高度》。

我来闯关: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崛()范()铿()锵()闯()租()

2、听写词语: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李俊审核人

邓小红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学习重点:

阅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师生行为

预习任务:

1、多读几遍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地方。

自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第1—6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a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用——勾画)

b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c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说些什么?

d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a找出过度句。

(用——勾画)b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c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e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4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李俊审核人邓小红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写生字、词语。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三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师生行为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3、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小组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师检查自学情况。

3、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

怎么分成两部分?

3、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a.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b、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C叶老为我修改作文,使我感受到了叶老是一个

4、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a、读课后资料袋,学习三个修改符号。

b、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奶奶买了水果,桃、苹果,还有巧克力。

数学对我很感兴趣。

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和公共财物。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李俊审核人邓小红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3.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师生行为

自主、合作、探究:

1、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a.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b.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a、第8自然段:

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b、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c、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

楷模──

叶老的人品──作品──

4、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5、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7、“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27﹡乌塔课时1课时主备人李俊审核人邓小红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六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师生行为

预习任务:

把课文读懂,读准字音。

理解“惬意、反驳、语塞”的意思。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乌塔这样做好不好?

查找欧洲地图。

自主、合作、探究:

1、根据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乌塔旅游了哪些地方?

还准备去哪儿旅游?

(结合地图)

4、领悟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

a画出乌塔为了出国旅游,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句子。

b假如是我们,我们敢独自一人出国去旅游吗?

为什么?

填空了解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

中外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中国父母是百般呵护,孩子一般没有机会独立锻炼;外国父母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异:

中国孩子靠父母养活、资助;外国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挣钱;

★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同:

中国孩子不出家门;外国孩子走出家门;

★中外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中国孩子(父母包办代替);外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5、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a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样做好不好?

为什么?

b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c你赞同中国父母谨慎小心的教育方式,还是赞同外国父母这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

d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6、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练笔:

“从《乌塔》想到的”。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时1课时主备人李俊审核人邓小红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

2.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中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我能学会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学习重点: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知识链接: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1)称呼。

(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

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

(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

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

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

(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

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

(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

(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2.了解柯岩其人。

柯岩,女,满族,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女诗人。

原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14日生于河南郑州。

1949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职驻会作家,兼任多种刊物编委或顾问及一些高校的客座教授。

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相亲记》、《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仅次于上帝的人》(又名《红蜻蜓》)等。

  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

》《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师生行为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观察书信的写作格式。

自主、合作、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3、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

你是怎样做的?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理解。

5、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我来闯关:

1、按原文填空:

(12分)

   ⑴ 让我们一起记住“           ”这句名言吧!

  ⑵      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           ,他     会飞快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2、写信的格式很重要。

开头写    ,要   写。

称呼后面要加   。

正文  写,每段开头空  格,信末祝福语写。

最后写     和     。

名字写在       ,日期写在      。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写信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