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376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docx

wwacaq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大纲

(二○○六年七月修订)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二○○六年七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修订版

【课程性质】国际贸易是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设置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认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了解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各种贸易做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在毕业后做好经济管理或对外贸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要求】本课程的开设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先行课程需开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

【教学时数】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每周3学时,总计教学时数应为51—54学时,其中带*的部分为学生自学部分,教师可不讲授。

 

目录

第1章导论

1.1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2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方法

1.3若干基本概念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比较优势理论

*2.2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与验证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要素禀赋理论

*3.2特定要素贸易模型

第4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4.1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变动

4.2产业内贸易理论

*4.3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

4.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5章国际贸易的均衡与利益格局

5.1国际贸易的均衡和价格决定

5.2国际贸易利益的总体分析

5.3国际贸易对要素收入的影响

5.4贸易增长的利益分析

第6章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6.1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6.2国际劳动力流动与国际贸易

6.3国际技术流动与国际贸易

6.4要素流动与服务贸易

第7章国际贸易政策

7.1贸易政策的目标

7.2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7.3贸易政策的制定、选择与调整

第8章进口保护政策:

关税

8.1进口税的贸易调节方式

8.2关税的经济效应

8.3关税税率的决定

8.4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

8.5关税的减让效应

第9章进口保护政策:

非关税壁垒

9.1非关税壁垒概述

9.2配额

9.3相机保护措施

9.4绿色壁垒

9.5技术性贸易壁垒

9.6劳工标准壁垒

*9.7常见的其他非关税措施简释

第10章鼓励出口与出口限制政策

10.1鼓励出口的主要措施

10.2出口限制

*10.3国际卡特尔

*10.4贸易制裁

第11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11.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11.2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1.3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若干理论问题

第12章多边贸易体制

12.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导下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及局限性

12.2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功能及原则

12.3世界贸易组织贸易的争端解决机制

*12.4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领域及负责实施的协议简介

12.5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13章国际货物贸易的流程

13.1国际货物贸易的特点与风险

13.2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程序

第14章国际贸易术语

14.1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变迁

14.2常用贸易术语及选择

第15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

15.1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和包装

15.2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15.3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15.4国际货款结算

15.5进出口检验

15.6争议的预防与解决

第16章国际贸易方式的选择

16.1经销、代理、寄售与展卖

16.2招标、投标与拍卖

16.3易货贸易与补偿贸易

16.4加工贸易

16.5期货交易与套期保值

16.6无纸贸易与电子商务

 

第1章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为本课程的导论。

简要阐述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方法,介绍若干入门概念。

本章总体目标是要把握国际贸易学的体系和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熟悉国际贸易的入门概念,深刻理解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意义,掌握国际贸易学的基本框架以及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及重点]国际贸易学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国际贸易的分类与基本概念。

[教学时数]2课时

1.1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是在何时、何种条件下产生的?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世界贸易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有何差异?

对中国而言,有何经验教训?

这是本节将要介绍、回答并提醒大家思考的问题。

1.1.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

1.古代的“地区间贸易”

2.地理大发现与殖民贸易

3.工业革命与世界贸易格局

4.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1.1.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1.“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

2.闭关自守与“朝贡贸易”

3.“鸦片贸易”与列强迫使下的对外开放

4.1949年后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1.2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方法

国际贸易学主要包括贸易纯理论和贸易政策的研究。

其中,纯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具体回答贸易产生的动因、贸易的结构、贸易的结果即利益的来源与分配;贸易政策相应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贸易政策的原因与效果。

学习国际贸易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本节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性介绍。

1.2.1国际贸易的动因与结果

1.国际贸易原因:

从供给和需求及其互动关系角度进行解释

2.国际贸易利益:

动态考察利益的来源并揭示贸易损失的可能性

1.2.2贸易政策的原因与结果

1.贸易政策的原因

2.贸易政策的模式

3.贸易政策的结果

1.2.3学习国际贸易学的意义与方法

1.学习国际贸易的意义

2.学习国际贸易学的方法

在国际贸易分析中,我们常常采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其主要分析工具分别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3.从事国际贸易活动需要的素质

1.3若干基本概念

1.3.1国际贸易的分类

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2.按商品(包括劳务)的流动方向划分: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3.按贸易对象划分: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

4.按统计口径划分:

总贸易、专门贸易;

5.按贸易关系划分: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6.按清偿工具划分:

现汇贸易、记账贸易。

1.3.2贸易规模

1.进、出口贸易总额

2.进、出口贸易差额

3.国际贸易额

4.国际贸易量/对外贸易量

5.对外贸易依存度

1.3.3贸易结构

1.贸易商品结构

2.贸易方式结构

3.贸易地区结构

4.贸易模式结构

[教学参考书]

1.刘力、陈春宝:

《国际贸易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2.薛荣久:

《国际贸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赵春明、焦军普:

《国际贸易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4.高成兴等:

《国际贸易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薛敬孝、李坤望、佟家栋:

《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

《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佟家栋、周申:

《国际贸易易学——理论与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张金水:

《应用国际贸易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张曙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0.宋则行、樊亢:

《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1.孙玉琴:

《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12.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

《世界经济年鉴2006/2007》,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产生基础的分析,初步了解多个国家或多种商品贸易模型的意义。

[教学难点及重点]比较优势的内涵;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产生基础的解释。

[教学时数]2课时

2.1比较优势理论

2.1.1绝对优势理论及其局限性

1.绝对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3.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2.1.2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模型

1.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3.比较优势与贸易模式

*2.2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与验证

2.2.1两国多商品模型

2.2.2两商品多国模型

[教学参考书]

1.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6。

2.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

3.胡永刚:

《贸易模式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赵春明:

《国际贸易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5.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

《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定理与模型,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应用,分析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异同。

[教学难点及重点]H-O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

[教学时数]2课时

3.1要素禀赋理论

3.1.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显示比较优势

3.1.2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验证:

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3.更广泛更全面的检验

4.里昂惕夫之谜引发的启示

*3.2特定要素贸易模型

我们在这一节讨论特定生产要素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分析存在特定生产要素情况下的生产和贸易状况,而且可以发现支持保护贸易的原因。

3.2.1基本框架

1.基本假设

2.生产可能性曲线

3.特定要素的分配

3.2.2应用分析

1.贸易对流动要素价格和产出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2.贸易对特定要素价格和产出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教学参考书]

1.奥林:

《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中译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2.熊性美等:

《当代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4。

3.胡永刚:

《贸易模式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赵春明:

《国际贸易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5.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

《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姚贤镐,漆长华(1990):

《国际贸易学说》,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第4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战后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掌握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变动;产业内贸易理论。

[教学时数]3课时

4.1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变动

4.1.1产品生命周期与比较优势

4.1.2产品生命周期与贸易模式

4.2产业内贸易理论

4.2.1产业内贸易及其测定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2.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3.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4.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经济学家通常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ofIntra-industrialTrade,简称IIT)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产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

IIT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0,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如果IIT>0,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产业的产品,有产业内贸易。

IIT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

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

,IIT=1。

当然,IIT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产业或产品,产业或产品定义的越宽泛,IIT指数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4.2.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的合义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4.2.3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1.差异产品与不完全竞争

2.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

3.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国际分工

4.2.4需求偏好、收入变动与国际贸易

1.收入水平与需求水平

2.代表性需求与规模经济

3.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4.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4.3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

现实经济里大多数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本节主要介绍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寡头与国际贸易以及相互倾销。

4.3.1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

4.3.2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4.3.3寡头与国际贸易

4.3.4相互倾销与贸易模式

4.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4.1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钻石模型

4.4.2优势产业阶段论

1.要素驱动阶段

2.投资驱动阶段

3.创新驱动阶段

4.财富驱动阶段

4.4.3创新机制论

1.微观竞争机制

2.中观竞争机制

3.宏观竞争机制

4.4.4产业聚集论

[教学参考书]

1.(美)保罗·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3.(美)迈克尔·波特:

《日本还有竞争力吗?

》,中信出版社,2002。

4.(以色列)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美)保罗·克鲁格曼: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上海三联书店,1993。

5.梁琦:

《产业聚集论》,商务印书馆,2004。

第5章国际贸易的均衡与利益格局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国际贸易价格确定的基本原理,国际贸易利益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熟悉贸易条件,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和提供曲线。

了解并掌握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以及贸易增长对不同部门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贸易条件;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教学时数]3课时

5.1国际贸易的均衡和价格决定

5.1.1国际贸易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

5.1.2贸易条件的确定

5.2国际贸易利益的总体分析

5.2.1国际贸易利益的一般均衡分析

5.2.2国际贸易利益的局部均衡分析

1.出口国的国际贸易利益

2.贸易给进口国带来的利益得失

3.贸易给世界带来的利益得失

5.3国际贸易对要素收入的影响

5.3.1短期影响

5.3.2长期影响:

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

5.3.3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2.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评价

5.4贸易增长的利益分析

5.4.1贸易增长对不同部门的影响

l.贸易增长对整个出口部门的影响

2.贸易增长对进口竞争部门的影响

3.单个出口部门的增长对其他出口部门的影响

5.4.2贸易增长的国别效应

1.贸易中的小国和大国

2.贸易增长对小国影响

3.贸易增长对大国的影响

4.经济增长中的放大效应和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教学参考书]

1.王志明、乔桂明:

《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殷德生、唐海燕:

《国际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张帆、胡曙光:

《国际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席小炎、王秋石:

《国际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

《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美)彼得·林德特:

《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7.刘力、陈春宝:

《国际贸易学——新体系与新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8.张二震、马野青:

《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吴国蔚:

《国际贸易学》,北京工业大学,2000。

10.尹翔硕:

《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喻国华:

《国际贸易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2.佟家栋:

《国际贸易学:

理论与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美)保罗·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朱廷珺:

《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第6章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考察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劳动力流动、国际技术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了解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动因、技术国际转移的含义、方式和特征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及特点,熟悉并掌握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影响、国际技术转移对商品贸易的影响以及要素流动对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的影响,了解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影响、国际技术转移对商品贸易的影响以及要素流动对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6.1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6.1.1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与方式

1.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

2.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

6.1.2国际资本流动的贸易效应

*6.2国际劳动力流动与国际贸易

6.2.1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变动

6.2.2移民的其他外在成本和收益

1.财政影响

2.人才流失

3.外在成本和收益

6.3国际技术流动与国际贸易

6.3.1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

6.3.2国际技术转移对商品贸易的影响

6.4要素流动与服务贸易

6.4.1服务贸易概述

1.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2.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与分类

3.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4.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6.4.2要素流动对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的影响。

1.要素流动扩大了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范围呈多元化、扩大化趋势发展。

2.要素流动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间服务贸易结构差异化加大。

[教学参考书]

1.张二震、马野青:

《国际贸易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同仇、薛荣久:

《国际贸易》,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

3.陈宪:

《国际经济学教程》,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4.喻国华:

《国际贸易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尹忠明:

《国际贸易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向先:

《国际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张相文:

《国际贸易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8.王文举: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9.尹翔硕:

《国际贸易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

《国际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佟家栋:

《国际贸易学:

理论与政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赵春明:

《国际贸易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3.王珽玖:

《国际贸易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4.殷德生、唐海燕:

《国际经济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15.张帆、胡曙光:

《国际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6.席小炎、王秋石:

《国际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7.王志明、乔桂明:

《国际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在放弃政府不干预经济的假设前提下,考察政府实行贸易政策的意义和目标,通过论述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探讨贸易政策选择、政策工具组合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

要求学员理解贸易政策目标之间及其与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不相容性,掌握贸易政策制定、选择、调整、协调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从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体会贸易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学精髓,学会运用经济学理论评论实行保护贸易的传统与现代观点,比较纯贸易理论与贸易政策理论对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同结论和主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贸易政策制定、选择、调整、协调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比较纯贸易理论与贸易政策理论对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同结论和主张。

[教学时数]4课时

7.1贸易政策的目标

7.1.1贸易政策的含义、划分、意义

1.贸易政策的含义

理解贸易政策含义,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概念的关系及区别点。

一是贸易政策与贸易措施的关系。

二是贸易政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关系。

2.贸易政策的划分

表7-1对外贸易政策类别

划分角度

贸易政策类别

政策目的

鼓励出口政策、限制进口政策、改善贸易条件政策、改善贸易收支政策,等等

政策手段

关税政策、非关税政策、汇率政策,等等

政策部门

出口政策、进口政策、贸易收支政策,等等

政策空间

内地政策、沿海政策、特区政策、边境政策,等等

政策方法

一般政策、特殊政策,等等

政策时间

短期贸易政策、中期贸易政策、长期贸易政策

调控范围

总体政策(关系全局的综合的、战略性的,如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单项政策(处理部门和局部问题的政策,如商品贸易政策、国别贸易政策;工业品关税优惠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

工具性质

量的政策(通过改变政策工具的值如关税税率进行的贸易调控);质的政策(通过政策手段的重新组合来实现贸易调节);改革政策(外贸管理体制的变革,对外贸活动的影响最为深远)

任务领域

贸易过程政策(直接干预各贸易主体行为、贸易效果、贸易现象,其对象如贸易增长、贸易结构、贸易稳定等);

贸易秩序政策(决定贸易活动规范框架的政策,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来维护、实现某种贸易规则、行为方式的政策,如管理体制、经营体制、贸易调控方式等,因其主要体现在贸易制度的状态及其调整上,故可称之为贸易体制政策。

政策性质

外向型政策(坚定外向型,可细分为中性贸易政策和出口导向型即次级外向型;一般外向型,可理解为初级外向型);

内向型政策(一般内向型,可理解为次级内向型,如进口替代;坚定内向型,也可理解为初级内向型)

基本类型

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3.贸易政策的意义

调控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促进出口,占领国际市场,或者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维护国内经济秩序;调整对外经济关系,避免过度的国际经济贸易摩擦和政策冲突,维护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辅助政府总体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改善贸易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或者引进竞争以削弱国内垄断;等等。

7.1.2贸易政策的目标及不相容性

1.贸易政策目标的特点

2.贸易政策目标冲突下的目标选择

7.2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7.2.1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7.2.2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传统观点

1.重商主义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7.2.3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现代观点

1.新重商主义——凯恩斯主义

2.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3.支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其他观点

7.2.4公平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

7.2.5管理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