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838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明确:

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

可是他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

用意何在?

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的典故;

后一句是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的典故。

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

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探究: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原因在哪里?

(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2)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提问:

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酬,即是酬答,以诗相答;

乐天,即白乐天,也就是白居易。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

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那么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怎样一首诗让他竟写诗答复呢?

这首答复诗又写了怎样的内容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学习本诗,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背景。

1.作者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白居易提到“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既是写酬答之诗,便从此处作起,而“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十分荒僻偏远,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却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如此之久,其愤慨心情也就不言而喻。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化用了什么典故?

有何作用?

化用了“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有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作者写此意在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载,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上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旧友的悼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4.请比较《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说两首诗谁的境界更胜一筹。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原本只是感喟,诗中多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

而刘禹锡的回赠诗,虽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更显出了他豁达的人生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说说本诗的主旨。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水调歌头》

1.反复朗读本首词,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

(预习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可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

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

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代表:

苏轼、辛弃疾。

1.初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

2.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学生模仿着读,并在朗读中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

上阕:

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

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3.上阕写到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

请结合下面提示做简要分析。

提示:

写作该词时,苏轼正被贬密州任知州。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一再遭贬。

其时,他和弟弟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他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

4.为什么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

他最终是否选择了乘风归去?

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显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

但矛盾的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说明他最终选择了入世。

5.下阕写月光引起作者的无眠,作者为什么会“无眠”?

作者在此处的“无眠”是否还有深刻含义?

文章在小序中便说“怀子由”,这“无眠”正是因怀念亲人而起。

而“无眠”一词在此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即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6.请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以最开放的心胸慨然面对一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7.再次朗读诗歌,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详细规划三首诗的教学目标,且三首诗歌的教学目标落实全面;

2.以朗读穿插于全文学习中,有助于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课时限制,诗歌教学无法向课外延伸;

2.学生对古人的情愫把握能力较差,难以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深情。

第四单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四单元 )  青春年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