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575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docx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_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在邻近五一之际,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和组织下,我有幸参观了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

20xx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这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内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

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

展出中国最顶级的文物,经常能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

  走进国博,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此浮雕是根据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创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画而做成的。

然后我们又去楼上观看了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品,中国信奉佛教,就不乏有很多不同姿态的佛。

还有青铜时代的各种青铜器,犹属鼎最为常见。

  最后就是我比较喜欢看的中国的瓷器,中国原始的陶器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左右,从商代烧制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到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出现了南北白青的局面;再到宋元明清时期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

无论是唐三彩还是青花瓷,活着各种颜色的釉,都是中国人的智慧的结晶。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获了知识,得到了成长。

12点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车。

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刚一下车,我就被这宏伟的建筑深深地震撼了。

一踏进大门,我就被它浓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20xx年,20xx年开始翻新,20xx年竣工。

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

我们先到博物馆的剧场,听讲解员的讲座:

如何合理地参观博物馆。

然后,我们又去了4层的展厅,参观了瓷器展厅。

瓷器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第一部分是颜色釉,颜色釉始于商代,在元代一度失传,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重新发扬光大。

商代时,人们发明了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

到了隋朝,人们发明了不使用着色剂的白瓷。

随后,又发明了以铜红,铁青,钴蓝,铬绿和锰棕等着色剂。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难忘,因为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上周周末,我们班的党员、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一块儿参观了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感触很深。

国家博物馆是原历史博物馆向四周扩建后重新命名的。

站在国家博物馆的门前,一种宏伟、庄严的气氛就笼罩在我身上。

国家博物馆的庄严肃穆与整个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和谐辉映着,仿佛与比邻的毛主席纪念堂共同诉说着中国复兴的辛酸历程。

走进国家博物馆,我的心陡然沉静下来,长安街上喧嚣的车流仿佛都化成了无声的岁月之河。

  首先参观的便是复兴之路主题馆。

主题馆通过展出复兴之路大型图片、雕塑,结合声光电,借助珍贵历史文物,向人们阐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时代变迁,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才真正走向独立,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成为大国、强国。

在《复兴之路》展览中,我从首厅到尾厅,认真听取专家的讲解,认真观看每一个阶段的陈列,认真阅读展览中流动的沉重而恢弘的历史。

我仔细阅读着每一件珍贵文物背后的含义,仔细聆听着每一个讲解背后的深远意义。

从鸦片战争到党的成立,从党的成立,到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到实现小康社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筚路蓝缕,终于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艰苦而又豪迈的过程。

  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从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饱经沧桑的历史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感到沉重.可中国人民最后还是站起来了,勇敢无畏地应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自己制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认真而踏实地走着,慢慢实现着复兴之路。

  由于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家衰退,积贫积弱。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我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国家四分五裂,不断被割地赔款,国之不国,人民苦不堪言。

1920xx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腐朽的清朝政府。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挽救落后的中国,中国被北洋军阀分割得四分五裂。

就在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1920xx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新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

1920xx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

从此,历史的巨大重担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而奋斗。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胜利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从改革开放伟大构想的提出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从一国两制方针的构想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提出,中国根据国情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提出方针策略,为民族复兴做出了不懈努力。

在当时没有先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勇敢而理智地应对一切。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时刻都清醒地意识到该朝哪里奋斗,用正确的航标指引着中国人民的前行之路。

  时至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原来的温饱到现在达到小康,追求更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的享受,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第一个芯片的诞生,中国在科技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香港,澳门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都表现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经融危机,局部战争,恐怖主义,世界形势复杂多变。

然而中国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了不惧困难沉着应对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国渡过了难关,走到了最后的胜利。

在取得了如此多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提出了要戒骄戒躁,保持事实求是、认真务实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中国人民用清醒的头脑向着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沉着而稳重地前行。

  中国的历史象一个幻灯,它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上,放映出明亮的片子,展示那些造福的善人和天才的勇士们在怎样走着荆棘路。

这些闪光的图片把各个时代、各个阶层都展示给我们看。

每张片子只映几秒钟,但是它却代表中华民族的一段漫长历程充满了斗争和胜利的历程。

中华民族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难,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必将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盛。

  这次参观国家博物馆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实现复兴所走的路的不易与艰难,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无惧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复兴,增强了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伟大的祖国让我充满了自信与自豪,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我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今天是3月1日,星期五。

我们去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户外阴沉的天气和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午,我们驱车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进门,我就被国家博物馆雄伟的建筑、大方的格局所吸引,真是太壮观了。

  首先我们参观了远古时期,从元谋人的牙齿,北京人的头盖骨中我们发觉了祖先们曾经生活的气息,那么鲜活炙热。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商夏西周时期,从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中看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以当时经济的发达。

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经济实力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接着,我们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局面动荡,诸侯争霸,七雄并立。

我们从精美的青铜鼎和吴越兵器中看到了手工业的发达。

  然后,我们进入了秦汉时期,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从秦始皇的琅琊刻石中看到了专制封建王朝的霸气与秦始皇的气宇非凡。

秦汉时期统一了文字,统一了钱币,统一了度量衡,这也让人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才干。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间展馆;隋唐五代时期展馆;夏辽宋金时期展馆;明清时间青花瓷艺术的高峰展馆。

期中隋唐五代时期最为繁荣昌盛。

百姓和乐,国泰民安。

  这次的国博之行,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了解了祖国的历史。

感谢学校给与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今天给自己留一天在北京逗留,参加国家博物馆。

  20xx年的国庆或者20xx年的元旦,我来过一次。

当时跟着同学大部队,匆匆忙忙地,留到现在印象只记得当时看到了历史书上的四羊方尊,还有郑和下西洋420xx年纪念特展。

郑和的展览是最后里离开时看到的,没能好好看。

后来上课用到郑和海上导航用的过洋牵星术为讲课的案例,好遗憾当时没有细看相关内容。

这次打算弥补当年的缺憾,看个够。

  根据楼层展示内容提示有中国古代、复兴之路、领导人蜡像、甲骨文和金文、古代玉文化、宋代石雕文化等。

我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所以还是去看中国古代吧。

印象中我看过这个展览的,但再看一次也无所谓。

总体上前半段时间我的精力比较集中,到了宋以后又点兴趣索然。

一来当时很累了而且没吃东西;二来宋及其以后的主要展出物陶器实际上在一些寻宝类节目里也经常看到。

有以下几点印象特别深:

  1、河姆渡文化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约公元前5200~4200的一种农器耜(si)。

有骨制的,也有木制的。

通过一定办法绑制,形成类似于今天铁铲的形状,但比方铲稍细且长,有点像木浆;更像我在阿拉干见到的那个木器。

我到现在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考虑到几十年前当地有行船的事实,是船浆的可能性很大。

但今天看到这个耜,确实很像。

  2、石镰。

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岗文化的石镰,有点像后来东周及秦汉时期的戈的样子。

绑上木柄就构成镰刀,后来直到汉代还有这种造型,只不过把材质改成青铜、铁等。

今天的北方地区所使用的镰刀,也不过只是多了一部分铁柄圈(方便直接插入木柄,而不是秦汉时期以石器时期通过绑绳的方式)。

  可见有的文化是会传承的,而且这种文化的传承不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就会终止的;强大的文化,会传承数千年而不绝!

  3、陶甑。

我们老家把用来蒸米饭的木桶叫做甑子。

后来爸爸在铜梁一带贩来一种像坛子的陶罐,居然也是甑子。

所以知道这种器物得名字是甑子(瓦旁)的时候,一点也不奇怪!

但今天看到约制作于公元前2500~20xx年(距今4020xx年)的陶甑(出土于河南陕县三里桥)的时候,我还是惊讶了!

我想重复上面那句话,真正强大的文化,是传承千年不绝的!

  4、小口尖底陶瓶。

一种中间粗(带双耳)、两头细的陶器,可用于打水。

公元前5000~3000年,出土于陕西宝鸡。

后来汉代还有类似的陶器。

当时恰好有导游在给小朋友讲解,说道这个瓶的精妙所在:

中间部分粗大(所受浮力大),在水中上浮,两头细小下沉。

打水的时候容易进水。

所以是很实用的汲水器具。

前两天看《南渡北归》,其中有一个教授在昆明联大期间生活困苦,自己打水跳水,因为生活经历少,用常见的木板桶多次无法汲水,结果在向水井中使劲贯桶的时候,把桶底搞掉了。

那么如果有7020xx年前宝鸡人的智慧,或许就不会这么麻烦。

  5、骨针。

新时期时代出现的骨针,有的很细很小,针鼻就更小了。

我无法理解针鼻处是怎么钻眼的。

当然后面也看到了比较粗的骨针,那么可以相对方便地钻眼。

  6、人面鱼纹彩陶盆。

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产物。

彩陶盆内绘有图案:

圆圆的人脸、鱼。

鱼和人的抽象恰到好处。

好绝妙。

我打算回去给儿子看看,让他认一下,因为儿子画的鱼也是这样子的。

都说原始时期是人类的幼儿时期,很多原始时期人的想法与我们今天的幼儿想法或者是相通的。

不过比较惊讶的是,这个彩陶盆居然是给夭折儿童的棺盖。

看来,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系统的丧葬文化了。

  7、鹳鱼石斧彩绘陶缸。

出土于河南临汝,是当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一幅陶器绘画。

上面画着一个鹳鸟衔着一条鱼,旁边划一个绑有木柄的石斧。

鹳鸟衔鱼自然是很生动的。

但这个带柄的石斧,让我们了解到先民是怎么制作石斧的。

一般出土的石斧,只剩下石质斧身,木质斧柄和绑制方式我们无从得知。

所以前面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我想这些石斧怎么用呢?

看到这幅画就释然了。

  8、锯齿纹彩陶鼓。

形成于公元前3200~20xx年,出土于青海民和。

一头小,一头大,像个喇叭(或大型的漏斗),宽口的一端是没有封口的,但是周围有锯齿状的倒钩。

推测是方便蒙兽皮用。

这个鼓的样子,与今天非洲一些土著的鼓很像!

  9、带箭伤的人骨。

形成于约公元前4200~2520xx年,箭镞还在骨头上。

虽然是复制品,但是我想国家博物馆肯定不会凭空臆造一个吧。

石器时代,箭镞都是石头磨制的,能有多锋利呢?

看了这个实物,就知道有多锋利了!

  10、干栏式建筑的榫卯结构。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主要为木结构,那时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的铁钉,早期连铁都没有。

所以斗拱之类的组合,全靠榫卯结构连接固定。

这当然是中国古人的创举!

让我意外的是,浙江余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这个形成于可能早到公元前5020xx年的干栏式建筑,居然就已经开始采用榫卯结构了。

我们今天农村的木工还在用这种方式,而且很有效。

所以真的是好东西可以经千年传承而不绝!

  11、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

以前我以为鉴是镜子,这才发现至少直到战国甚至秦,鉴还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铜大罐或者大缸。

而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这个青铜冰鉴更是有特殊的构造和意义。

因为这个大酒缸(鉴)内部还放有一个缶,用于装酒;缶的周围可以放冰。

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把饮料放在冰箱的样子。

可见,当时的湖北随县(夏天)是很热的,热到有用冰冷却酒的需要。

原来奴隶主曾侯乙也可以享受冰镇啤酒!

  12、节!

小时候学课文知道苏武北海放羊20xx年持节不变。

现在的图画或者电影里面,那个节感觉像绳子串起来的一个个毛球构成。

苏武持节,表示他代表汉廷,带着汉朝皇帝的使命。

今天在展览中看到战国楚的青铜节,居然使用青铜铸成半块竹子的样子,上面还专门保留了一个竹节。

这会不会就是节称谓的来源?

  他是前320xx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经商通行证(共5块),上面有错金铭文,记载了鄂君启的舟节和车节的颁发时间、使用办法,详细规定了其商队车、船的数量、行商路线、货物种类及课税、免税情况。

  后面又看到一种同样是战国楚的另一种节用青铜制作的虎节,做成一个小小的老虎的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面是平整的。

上面有刻字王命传。

不知道跟后来调兵的虎符有没有关系?

  13、平坦无沿的砚盘。

我们现在一般所见的砚盘都是有沿的,这样可以蓄水,确保研磨以后墨汁不会流失。

但今天看到出土于湖北江陵的一块圆形石砚,西汉时代的产物,就像一块圆饼,上面没有沿也没有凹槽,怎么蓄墨呢?

另外一块同一时期的漆盒石砚,长方形的,同样没有边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东汉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乐》《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刻成46碑。

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它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因为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废除6国原来的文字)、秦末动乱等原因,汉朝独尊儒术的时候,对于儒家经典的文本,找不到标准。

因为书籍毁坏了。

当时能做的就是让那些硕儒门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当时的文字写出来,后来出了一个伏生,他们家在夹壁里藏了一本老书。

结果拿来与硕儒们的回忆版进行比较,大家都傻眼了,两个严重的问题:

A、文字不同,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互不认识哟;2、就算好不容易认出来了,还存在内容上的不一致。

尤其体现在《尚书》里面。

所以今古文尚书,谁真谁假,好像我们现在也没有搞清楚。

不过好在我们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讨论,或者大家做一个约定,认定某一个就好。

所以我想,蔡邕搞的这么一个石经,大概就是为了别再出现什么乱子,把老祖宗的经典搞丢了。

  这种刻经典于石的情况,汉朝以后多次出现过;后来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都有这种意味在里面。

好像连佛教、道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汉族人死心眼么?

非也!

  我以前听师兄师姐说过一个故事,不知真伪。

但我想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

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后派了几个先知来到人间传递神的旨意,第一个先知传教形成了犹太教。

传教过程中,教义被有意或无意地改写了。

神不满意,就派了第二个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结果发生了相同的事。

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先知穆罕默德,他传播的神的旨意记录在《古兰经》里面。

穆斯林吸取了前面两位先知传教后遇到的问题,于是规定所有的《古兰经》都必须严格统一,每一个字/词在第几页第几行,都必须严格一致。

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确保页码、行数、字数的一致。

师姐说某年在苏联某处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的《古兰经》与今天的书,仍然存在很好的这种页码、行数和字数的对应关系。

是否真实如此?

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钱镠铁卷。

唐昭宗颁发给曾作过吴越王的钱镠的一份诏书,因镌刻在铁板(弯曲)上,所以称铁卷。

内容的大意是即便钱镠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

《水浒传》小说里出现过柴家因禅位给宋太祖,而获刺铁卷丹书,永保柴家后人免死。

过去我以为这是小说家杜撰的美好愿望,原来真有此事,只不过是另有其人罢了。

  16、宋与辽、西夏的并列。

我们背诵历史朝代表的时候,一般都说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不会单独提出来辽、西夏。

历史书上的课程也是这个模式,只是在宋朝背景上再讨论辽、西夏。

不过后来看闲书看到有人提出后三国或者新三国时代。

指的就是宋时的三国鼎立:

北宋与西夏、辽的鼎立;南宋与金、蒙的鼎立。

今天在国家博物馆,秦汉是放在一起的,但其时间上有前后关系,而且秦确实太短了(约20xx年);唐是单独展览的。

到了宋,却是把北宋、辽、西夏放在一起讲。

不像过去我们历史书上那么强调汉族政权的正统地位。

不知道国家博物馆这么处理是源于什么样的考虑?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6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大花猪

  中国国家博物馆装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

今年春节后终于开馆,又适逢德国的启蒙艺术展也在那儿开幕,于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进去之后感觉这博物馆被整得很巨大很现代,但半天看下来,德国人的启蒙艺术展非常好,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很令人失望。

  启蒙艺术展分为9个部分:

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生、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艺术的革命。

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许多名家名作,是迄今为止国外博物馆在中国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

我个人感受是:

与其说这是一次让人陶醉的艺术展览,不如说是一次给人以启迪的历史重现。

这个展览从以上9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的发现和回归,对理性的追求,对科技的热衷,对世界探索的狂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观的改变等等。

内容丰富而不凌乱,条理清晰而富有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期间我偷拍了几张pp与大家共享,因为没用闪光灯,又是偷拍,难免有点虚,将就着看吧。

  这是柏林街景的画,明快的色彩,休闲的行人,让人深切地体会到18世纪那种光明、自信社会心态,也反映出当时各阶层相处融洽、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

  这幅画既表现出和谐生活的场景,又表达了当时欧洲人对大洋远处未知世界的憧憬,对世界探索的激情。

  这幅画描绘的是英国人第一次热气球试验成功时的情景,观众们欢呼雀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对科学、对航天、对创新的探索的无比高涨的热情和勇气。

  启蒙运动让社会恢复了对人的关怀,这幅画中的少女神情刻画得非常生动,画工细腻,简直可与照片媲美。

在这次展览中,肖像画不少。

  几个小孩在自然环境中玩耍,这种群像画突破了以前肖像画的单人套路,表现了启蒙时期特别的人文关怀,也表达了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潮以及当时人们对生活特别是小孩教育的价值倾向。

  这幅18世纪的世界地图给我很大震动,根据库克船长3次环球航行的成果所作,图上连我国的很多河流都绘出来,绘图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可见当时欧洲的视野是多么广阔,思想是多么开放,与同一时期我们大清帝国又闭关又禁海的夜郎自大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再看看我们自己的东西,有复兴之路展、青铜器及佛像展、瓷器展,古代中国馆还没开张。

  复兴之路展最为冷清,基本上就是近代革命史的教科书,老套路:

一上来就是鸦片战争,接着就是120xx年屈辱史,至于为什么西方那么强大,老能欺负人,却只字未提。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整个历史过程的叙述既片面且了无新意,基本上与中小学课本一字不差。

解放后的部分,就是为各代领导核心歌功颂德,更没什么看头。

最为讽刺的是,展览中明文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而国博自己门口就杵着一尊9.5米高的孔子大像。

  青铜器及佛像展和瓷器展里,宝贝挺多,但尽是一件件器物的简单陈列,解说文也是敷衍了事,你既无法把历史串起,也无法看出其中文化和思想的演变,而且你还看不出一丝人气!

我看到的只有权(各式的鼎)、力(出土的兵器)、权贵的奢华(琳琅满目的各色瓷器)、偶像崇拜(众多雷同的佛像、菩萨像),连器物上刻的图案、瓷器上画的图案也是龙、饕餮、花草,鲜见有人,更遑论平民了。

唯一对我来说有点启蒙的,竟是下面这幅佛、菩萨造像各部位名称,真让我难堪。

  同台演出的德国启蒙艺术展,他们很优雅地把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让人回味无穷,相比之下我们虽声势浩大,却水平拙劣。

我去过悉尼和墨尔本的几个博物馆,那里历史没咱们悠久,宝贝文物相当匮乏,不过在那里一个博物馆里可能既有历史,也有科技,也有考古,也有生态,甚至还有艺术,在其中你会看到历史的演变,不同思想的碰撞,会获得知识的启蒙,得到艺术的熏陶,哪怕你看完无所收获,但起码你心情愉悦,不会反感。

有人会说中西有别,那我们且不与外国比,就是跟陕西省博物馆比,国博这个中国最高级别的博物馆的水准也还是相差甚远,这又如何解释呢?

  在我看来,博物馆是何等神圣的地方,它对人的启蒙作用不亚于一所大学。

首先,博物馆要讲人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会讲故事(不是编故事)。

我在墨尔本博物馆参观时,在显著位置竟是一匹叫PharLap的著名赛马的标本(见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